02.28 每次长时间离开家乡时,最留恋家乡的哪一种美食或小吃。具体做法分享一下?

八戒小厨


我是成都人,说起成都小吃担担面、龙抄手、麻辣兔头、夫妻肺片……数不胜数。但是每次长时间离开家乡,最想吃也是回去后第一时间去吃的是:粉蒸牛肉。

那种老店小时候就一直在,是过去杀牛以后,剩下的骨头,然后把骨头上的肉,用刀慢慢地剃下来,送到店铺,然后码味几小时后,分装小土碗,据说这种小土碗长达几十年蒸牛肉,牛肉的香味完全侵蚀进去……

记得那时候,每碗蒸牛肉两毛五来上十碗,再上一碗热腾腾的牛杂汤,那美味吃在嘴里,越嚼越香连吃几大口,喝一口牛杂汤,神仙都没这么爽……

虽然现在老店已不在,可我觉得那种味道一直在我脑海,一直陪伴着我。


东方6625


问:每次长时间离开家乡时,最留恋家乡的哪一种美食或小吃。具体做法分享一下?

答:我生在宝鸡,长在宝鸡,工作和家庭在西安,地地道道的陕西人,陕西的美食和小吃不计其数,但是也会偶尔出差,一两天还可以,超过1个星期,我回到西安,第一件事情就是吃个肉夹馍,来个凉皮,就是所谓的“三秦套餐”。

西安有牛肉夹馍,腊汁肉夹馍,但是我祖籍是宝鸡,我更喜欢宝鸡的“臊子肉夹馍”和“宝鸡烙面皮”。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两种美食的做法。

【臊子肉夹馍】

1、用肥瘦相间的肉切成薄片,肥瘦分开切。

2、起锅烧油,放入姜丝翻炒出香味。

3、放入肥肉翻炒3分钟左右,猪肉颜色变得透亮。

4、倒入瘦肉,快速的翻炒均匀。

5、加入1勺盐,1勺老抽,1勺生抽调味,快速的翻炒均匀。

6、加入香醋1汤勺,开水一碗,八角、桂皮、香叶、肉蔻快速翻炒均匀,盖锅盖小火焖煮8分钟。)快速的翻炒均匀。盖上锅盖小火焖煮8分钟左右。

7、加入适量的干辣椒面,翻炒均匀就可以出锅啦。

8、刚出炉的白吉饼切开冒着热气,加入炒好的臊子,两个手压一压饼,让醋臊子的油浸到烧饼里,咬一口,不说了自己看图片

【烙面皮】

1、面粉500克加入适量的水和成均匀光滑偏硬的面团,饧面半个小时。

2、将面团放入一个大盆里,加入没过面团的水,两手“捏、抓”的方式洗面。

3、一共洗四次,直到面团变成“面筋”。刚开始奶白色的面水到清澈。

4、洗面的水统一盛入一个盆里沉淀4小时以上,一定要4小时以上,第一次做的建议6小时。

5、倒掉沉淀过的水,留下面浆搅拌均匀。

6、用平底锅,不粘锅,电饼铛都可以。像摊煎饼一样烙熟。

7、烙面皮切成条,加入黄瓜丝、黄豆芽、面筋;再加入大料水,醋,蒜泥,油泼辣子,盐搅拌均匀就可以吃啦。

我的主页有这两个菜谱更详细的图文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流量,供大家参考。











豆妈maomao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高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之后又远嫁外地。由于是外地,很多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和我老家的不同,因此没少闹笑话。

那是结婚后的第二年,小宝贝出生了,刚生完小孩一点力气也没有,老公给我一碗红糖水让先喝了,说一会儿婆婆会给我带饭过来。很快,婆婆就来了,递给我一个饭盒,我打开一看,眼泪都下来了,一饭盒的小米汤,真的是汤,满满一饭盒米汤也就十来粒小米,生小孩坐月子不是要吃鸡汤鲫鱼汤之类的吗?怎么是这个?婆婆说他们这里都是喝这个,要喝一百天,慢慢可以吃点鸡蛋,但不能吃肉,怕不好消化…正在这时我妈给我打来电话了,我一接电话就哭了,我说他们让我喝米汤不给我饭吃,我要吃我爸做的大饼卷肉!结果第二天我爸妈就从老家带上肘子、鸡、烤肠等等好多东西就赶火车奔我这来了,我记得他们光带肉就整整装了两大编织袋。我当时还打趣我老公说:看,这才是亲爹亲妈!可想而知,后来我胖了多少…

说起来,这个大饼卷肉是很普通的,就是家常饭,但要是能做好那也是难得的美食。

“食材”:

面粉230克,温水130克,油酥,五花肉500克

调料:酱油100克,料酒5克,白砂糖5克,大葱5克,姜5克,八角3克,桂皮5克

“做法”:

大饼

1.面粉加水和成光滑的面团,醒30分钟

2.把面团擀成长方形或圆形,把油酥涂抹均匀,接下来就是把面片卷成卷状,两头捏紧

3.把卷好的面分成两份,团成圆形,收口朝下

4.把面团擀圆就可以烙了

卷肉

1.选猪五花肉切成八分的方块;

2.葱块成段,姜切成片;

3.先把肉块入锅炒至发白色时,放入料酒、酱油,白砂糖,再加葱、姜、大料、桂皮,稍加翻搅后,放入高汤,煮开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炖一个多小时,肉酥烂即成。

4.肉剁碎,可加上青椒,香菜,解腻






曼曼妞的美食日常


手擀炝锅面。

我从15岁就离开了家,常年漂泊在外,尝了不少天南海北的地方美食,到底最能解馋并吃到心里的,还是妈妈的手擀面。

所谓炝锅面我也是近几年才这么称呼的,因为小时候我们家吃面条就只有这一种吃法,做法简单,面汤融为一体,吃面带着喝汤都有了。以前在外面听别人说起炝锅面我都一脸茫然,这两年才突然发觉,我们老家的这种面条吃法就是炝锅面啊。

我是在皖北农村长大的,15岁之前几乎没有出过远门。由于常年父母农活繁忙,我们家吃饭也都是怎么简单省事就怎么来。我们当地盛产小麦,自然地就常年以小麦面粉原料为主食,也就是说常年就是吃馒头和面条。

面条吃法也比较单一,就是锅里倒上油烧热用葱炝下锅,倒上水烧开,放进擀好的面条,开锅后放点简单的菜为辅,调好味就能吃了。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面条,让我常常馋地醉生梦死,。多少个春夏秋冬,每每想家时都会首先想到妈妈做的炝锅手擀面条。它像一根串子,串起了我童年里的一幅幅画面,勾起我记忆里的好多好多人…

当然小时候我妈做面条时,尤其是夏天,也不忘再炒上一盘青椒菜,就是辣的青椒,偶尔也会撒上个鸡蛋。炎热的夏天,我坐在小板凳上吃着面条就着青椒,尽管辣的汗珠子啪啪掉,嘴里像被烧一样灼热的疼,也停不住我的手不住地往嘴里扒拉,实在疼得忍不住就跑屋里舀一舀子生水喝,然后回去接着吃。

如今妈妈年纪也大了,也擀不动面了。家里吃面也很少自己擀,不是干的挂面就是机器压的湿面条。有时候很想馋的时候就自己下手做一顿,不过怎么做都找不回当初的那个味道了。




小崔说食


自从爷爷去了天堂后奶奶就渐渐的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一个人生活太孤独的缘故吧。随着奶奶的病越来越严重,奶奶只记得我们人名,以前的事基本上都忘了,一天在家要换几套衣服,好几双鞋,哎。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奶奶忘记了她的做饭绝活,我最想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咸酸饭、面汤。那时候每年放暑假放寒假奶奶给我们做的早饭就是这两样中的一样,过年的时候还要做十几个饭。

咸酸饭其实就是炒饭,不过在我们老家是要用柴火大锅炒,而且不能用隔夜饭炒。首先米下锅煮至七八成熟捞出,切点自家腌制的腊肉(非常香),准备点油麦菜干,切点土豆块,一起下锅翻炒,炒至六七成熟的时候把刚捞出来的米饭铺在上面再调味,盖上锅盖调小火直至焖熟,紧接着就是马上翻炒,炒的越乱越好,喷香啊!想了好几年了,五年多没吃那个味道了。

面汤也是奶奶最拿手的,其实就是用擀面杖擀的面粉皮,然后再折起来切成面条,我们吃的就是这个面条的劲道。








壮游记美食狂


楼主您好:

看到你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黄粑,我的老家在四川泸州一个叫观音打坐的地方,儿时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到黄粑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家里会在过年前准备好黄粑,春节来临黄粑就成了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小吃。一般我们用黄粑作夜宵或早点,可以直接蒸着吃,亦可以煎着吃,还可以同 “醪糟粑粑”(四川话,就是糯米粉搓团)一起煮。各种吃法中我钟爱煎着吃,可能是我喜爱它外脆里糯的感觉,外面还撒了点白砂糖,独特的良姜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更是一绝。

黄粑颜色金黄、香味宜人、入口微甜、一般外形成条状,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使其散发的香味充分融入黄粑。

如今我虽长期居住在成都,但我记忆最深处的味道依旧未变,每每回家老妈总是在我的行李包里装上几个,这种感觉甚好。

如果有对黄粑感兴趣的朋友我可以分享具体的制作步骤:

准备好优质糯米、大米、红糖(最好)或白糖、良姜叶,前三者的比例大约为1:1.3:0.15

1、先将20%糯米与大米洗净打制成混合的米浆,我们一般使用石磨(不要太清了,如果清了可以用棉布沥水)。

2、将剩下的80%糯米洗净泡水1小时左右,沥水放入传统的蒸笼中蒸到七八成熟后备用。

3、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红糖或白糖。

4、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后,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大饭团了,并摔打成长条型。

5、用洗净晾干的良姜叶将成型的糯米饭条捆绑好,然后放入蒸笼中大火蒸至熟透即可。


厨房大兄弟


常年在外定居。每次离开家乡的时候,总想念家乡的味道。比如我家乡的小吃。有锅快。米粉,油条。热干面。等等……还有就是想念家里面的味道。妈妈做的一桌子菜,都是一家人喜欢吃的。感觉这么多年,一直在外面。每逢过节特别想念家乡的味。就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照着妈妈烧菜口味来做。只有每年过春节回来玩一段时间,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感觉比什么都重要。我想对妈妈说。辛苦了。从小到大为了我们兄弟操了不少心❤谢谢妈!



烟子熙ym27066037


当年长时间在外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老家的盐水鹅和干拌面。每次回家第一顿必须要吃盐水鹅。外出之前爱吃干拌面。这两样东西就是我在外时候最想念的味道。

1.盐水鹅咸鲜肉嫩,老鹅都是瘦肉越吃越香,老鹅的卤汁配上一碗米饭,一次能够吃下两大碗饭。那老卤汁的香味真的是无法形容。不肥不腻,吃完嘴巴上还会残留着卤汁的香味。我老婆不是扬州人,也从来没吃过鹅,吃过一次之后一下就爱上了。

盐水鹅的做法实在是不会,只知道扬州的老鹅都是各家各味。有很好吃的,也有不好吃的。都是秘方一般人学不到。

2.干拌面,这个是扬州早餐最平凡的一种早餐。也是最方便的,这个我自己到是会做的。不过每家的酱油也是秘方。我在家做都是,黄豆酱油加入香叶八角橙皮白扣。加水加冰糖熬到粘稠。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倒入胡椒粉,加上蒜花和猪油。将下好的面盛入。拌匀即可。配上一个煎鸡蛋。一早上的满足。

现在的物流后方便了。但是这些吃的也只有到了地方吃,才能吃到那熟悉的味道。







精致扬州


杀猪菜:我的第二故乡在大兴安岭一个叫克里河林的地方,东北人喜欢在开春时抓个猪崽养到年底,一是为了改善家里条件,再就是到年关是个盼头。我十岁那年开春,父亲去镇上抓啦一个猪仔过来,到年关杀年猪是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一般到年关喂的好的猪都能长到两三百斤,那时候的猪都是不喂饲料的,叉猪食(就是做猪食不知为啥叫叉)便成了母亲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我有时会去采一些野菜回来,采的一部分当时就给猪吃了,多的部分都给晒干了留着冬天用,总感觉那个猪好能吃,家里有一口铁锅专门插猪食用的,母亲总是用剩菜和剩饭 在加一些土豆 野菜炖一大锅,那个猪我总觉得它吃的多,长的慢,总盼望着它长大,可每天看着好像还是昨天的样子,夏来过,秋也来过,期末考试就要到了,我不再每天去猪圈看它,寒假终于到了,有一天看见它,突然发现,它变的很大,走起路来,有点费劲,肥嘟嘟的,在母亲的唠叨中我知道它的生命离终点很近了,腊月二十三前后它的生命将会在父母的期盼中,在我和弟弟妹妹的欢乐中划下句号,完成它的来到这里世上唯一的使命。 记不清是腊月多少,在爷爷和父母的商议后,这头猪,长了十个多月的猪,我不知采了多少野菜的猪,每天母亲要喂它四五顿的猪,生命到了尽头,我看它躺在猪圈里,用三角眼看着我,我冲前它喊;""我要吃你拉,我吃你了,""它都懒得理我,我真想踢它一脚,笨猪死到临头都不知道。 母亲一天没喂猪,晚上父亲约了在左邻右舍在家喝酒,我知道了这个二师兄,明天就要到西天,那晚猪在圈里哼唧一夜,忙碌了一年父母也很兴奋,宰猪卧羊情景终于在自家发生了,杀猪是林厂喜庆文化的代表,只要一杀猪,整个林厂充满了喜庆。主家都会约几个好友帮忙,先是杀猪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是大人小孩地跑去看热闹。后来我才知道头天就断了大肥猪的口粮。不是无情,也绝非仔细,纯粹是为了第二天好倒肠肚干净,第二天一早,爷爷老早也过来了,爸爸在前院扫开一片雪地,当院支起一口大锅,架一抱木材,一袋烟功夫,那锅里的水便翻了花,顷刻间,庭院里热气腾腾,东北人憨厚淳朴,与邻为善,房前院后,左邻右舍,不喊自来。院里人逐渐多起来,看到屠家进了院,那大肥猪好像早有预感,死活不肯出窝,几个人跳进猪圈,连打带推,才把它能出来。早有准备的年轻人眼疾手快,,众人蜂拥而上,按胯的,压身的,拖腿的,将猪放倒,将四个蹄困牢。隔壁得庆海叔用尺把长的屠刀准确捅入猪的咽喉要道,李大娘把早准备好的一个大盆递给庆海叔,庆海叔问放盐啦没,李大娘说放啦,庆海叔将大盆放在刀口下,刀峰一转,猪血四溅,可大部分都流入盆中。李大娘端走了猪血,可我知道一会端上来的就是,嫩的可口的灌肠,应啦那句话没见管过,可我吃过,院里一片聊天的笑声,父母朗朗的笑很大,驱散了严冬的寒气,也笑掉了起早贪黑的辛苦。退猪,吊猪,去内脏,一切都在有条有序中。爷爷上场了,他把我叫到身边说,你看好了,一把刀在爷爷手里变换着各种招式,在一块大案板,那头猪一会被爷爷卸的七零八碎,后来知道这个是厨师的基本功,分割。随后杀猪菜开始上场,溜猪肝,,两大碗猪槽头,三大盆肥肉粉条烩酸菜,一笼灌血肠姗姗来迟,一大桌,摸一把嘴茬上的油,干一杯北大荒酒,炕上,屋里屋屋外全是是浓厚,豪爽的笑语,多年后,我才知道,真正的杀猪菜就那几样,,那个猪头和猪蹄一直在仓方挂到二月二,而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好转和富裕,“杀猪菜”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其做法和种类已经变得非常丰富,猪身上几乎所有的部位都成了制作杀猪菜的材料。猪骨、头肉、手撕肉、五花肉、猪血肠、酸菜白肉还有全套猪下水等。  现在东北“杀猪菜”里面包含了好多几菜。蒜泥白肉:将大块的猪肉烀熟后切成大片,蘸着盐面或蒜酱吃,解腻增味,最是原汁原味的鲜香。蒜泥护心肉:就是专门吃猪心脏和肝脏之间的那部分肉,口感筋道,吃的时候同样要蘸蒜酱吃才好。拆骨肉:就是从大骨头上剔下来的纯瘦肉。蘸料由酱油、醋、辣椒油、蒜泥、芥末、腐乳、麻酱等调制而成。四是手掰肝儿:猪肝沾了铁腥气就会败味儿,所以煮熟的猪肝不能用刀切,直接用手掰成块儿吃。这种吃法很是能让人找到一种原始粗犷豪放的感觉。酸菜炖白肉血肠:酸菜要用东北长白菜靠自然发酵变酸制成,色泽微黄透亮儿,好品质的酸菜甚至可以直接蘸酱生吃;白肉是带皮的大片儿五花肉;这血肠做起来讲究功夫,要用绝对新鲜的猪血,加入葱花、盐等料调味后灌入肠衣,煮时掌锅的要拿根长针,不时地在血肠上扎一下,待到针眼不冒血时立即出锅,才能保证血肠的鲜嫩。这三味共入一锅,“咕嘟咕嘟”地炖出来的时候,猪肉中的肥油已经被酸菜拿净,吃起来香而不腻,入了肉味的酸菜和着血肠特异的香味,非常棒。可我还是觉的是原来的味道醇厚。那次杀年猪,爷爷告诉啥是里脊,啥是内外里脊,啥是上下五花,啥是后臀尖,我和他可能都没有想到,我不知不觉中,已被他影响。在那个曾留下我生命痕迹的林场,杀猪菜对我是一种回忆,每次再吃的时候都会打开我尘封的记忆,想起那片林海,想起淳朴厚到和热情好客的林场人,更会想起爷爷的刀法,因为后来我,最需要就是那套刀法,可惜当时爷爷年龄已高,再没见过他的刀法。


老李聊美食


🌱街边小吃——葱苗果🌱

已经不记得最近一次吃老家那个小县城的葱苗果是哪一年了。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一直很想念它的味道。

只记得上学时下午三四点,卖葱苗果的小摊就开始陆续摆了出来。葱苗果是当地的方言叫法,其实就是油炸的葱饼,有的地方也把与这种饼子相似的饼叫油墩子。

小摊子时常出现的地方是学校门口或是车站旁边。放学时饿慌了的孩子们,候车时在冷风中瑟缩的归人,是它们的主顾。一辆三轮车,一个自制的铁皮煤炉,一个带滴油架的大铁锅是小摊的主要家当。小摊主人多是微驼着背、操劳半生的老人,偶能遇上精悍能干的妇人。

旁边放着一桶粘米糊,一小桶切碎的葱花,还有油、盐及调味用的香粉(据说是十三香)。开做之前先提前将米糊和葱花拌匀。

小摊主人取出几个奇怪的“家伙”,一种末端带弯钩的长柄,约一厘米半深的圆形小铁勺,像一个去了圆形盖子铁勺,边底垂直。这是做葱苗果的特殊模具,没有名称,厨具里也找不到其踪迹,应该是摊主自己打制的。 铁勺放入油锅里过过油,舀入一些拌入了葱花的面浆,摊匀在铁勺底部,放入油锅开炸。长柄末端的小钩子钩住锅沿,这样子就可以腾出手来做第二个饼子了。

一会功夫锅边就挂了五六个长柄勺,呲呲作响。 将铁勺一翻,已经成形的饼子自然地从模子中脱落,但还没有好呢。主人用一双长竹筷将苗果翻来翻去。这等待的功夫,浓浓的葱香味裹夹着油炸过的米糊香,刺激着嗅觉、视觉,肚子似乎更饿了。

终于,葱猫粿要出锅啦。捧着小摊主人发来的小塑料兜,准备收货,可是还没得。葱猫粿捞起来还得放一放、晾一晾油,摊主才愿意夹过来。

葱苗果外皮炸得焦脆,金黄的表皮中带着翠绿色,咬上一口热气喷薄而出,散发着葱香味。你就这么站在街边心满意足的吃着,忘了周围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甚至忘了学校的作业。

这种街边小食做起来并不难,但没有喧嚣的街景作陪衬,总归少了点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