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貴州遵義赤水河畔有一個縣,它正式建縣於1915年,在此後的35年間,因為各種原因其縣城進行了三次變換地點的搬遷。這個縣就是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我們就來回顧一下,習水縣建縣以來的縣城變遷史和其背後的故事。

第一個縣城溫水鎮,為了鎮壓“土匪”而成為縣城

溫水鎮地處現今貴州省習水縣境東部,地處黔渝交通要衝,歷來就是習水縣的東部大鎮。我們在談習水縣第一個縣城的故事時,就先來看看習水縣建縣前的地緣結構。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古代仁懷縣地域

習水縣、赤水市、仁懷市歷史上是一體的,它們都起源於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建立的仁懷縣。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赤水河中游和習水河上游,在現如今的習水縣地域才是當時古仁懷縣面積最大的部分。可是古仁懷縣的縣城選擇卻首先選在了現今的赤水市市區,後選擇在了現今的仁懷市市區。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了古仁懷縣東部地域(也是現今的習水縣東部地域)離當時的仁懷縣行政中心較遠,管制薄弱。清代末年,古仁懷縣東部常常受到各種小規模的地方起義(清政府稱其為匪)的滋擾。

為了加強對於古仁懷縣東部地域(也是現今的習水縣東部地域)的管理,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鎮壓了起義匪徒後,遵義府經移駐到古仁懷縣東部的溫水,名為“溫水府經”,劃仁懷縣的丁山、小溪、吼灘三里給其就近管轄,這是習水縣的建置之始。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清代溫水府經地域圖

作為“溫水府經”衙門所在地的溫水鎮,自然而然成為了習水縣成立前的“縣城”。雖然那個時候,“溫水府經”還沒有正式脫離仁懷縣單獨建置。

民國2年(1913)8月,建立溫水分縣,仍隸仁懷縣,轄小溪、丁山、吼灘、赤水4裡,分縣縣城為溫水。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清代溫水分縣地域圖

第二個縣城官渡鎮,慈禧太后的紅人倡議搬遷到此

1915年(民國四年)9月,撤銷溫水分縣,成立習水縣,駐地溫水,1916年遷官渡(今貴州赤水市官渡鎮)。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民國習水縣地域

習水縣的建立主要倡導人是謝靜之,赤水裡官渡塘人(今赤水市官渡鎮),在清末任吉林民政使司民政使,官居一品,是封疆大吏,為西太后慈禧賞識,現今的說法就是慈禧太后的紅人。習水縣的建立是在當時仁懷縣和赤水縣各自地域劃出一部分建立的。當時建立習水縣時,取縣名、定縣治所在地,也有過一番爭執。丁山、小溪、吼灘三里的地方人士要求縣名定為“溫水縣”,縣治所在地設溫水。赤水裡的士紳們不同意,把縣名建議取“習水縣”,縣治設官渡塘。因為縣治所在地是一縣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近水樓臺先得月”,士紳們當然要爭啊!平心靜氣而論,縣治在官渡塘,不如在溫水適中些。為什麼要取名“習水縣”,縣治又定在官渡塘?其中不是對事而對人的問題,謝靜之起了決定作用的。

第三個縣城東皇鎮,再次因為土匪的原因搬遷到此

1950年習水縣解放後不久,老縣城官渡鎮周圍的舊勢力反動派匪患嚴重,縣政府不得不撤離。先後繞道合江縣城、赤水縣城,撤離至溫水鎮。1951年,習水縣政府遷往東皇鎮,從此這裡成為習水縣城至今。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1965年前的習水縣地域圖

1965年11月,赤水、習水、仁懷三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赤水縣的土城、醒民、隆興和仁懷縣的桑木、回龍、永安6個區劃歸習水縣,習水縣的長沙、官渡2個區劃歸赤水縣。1966年,赤水縣官渡區又把其下轄的長嵌和新民(大白塘)兩個公社劃歸習水。1975年,為了支持建設長嵌大堰,長嵌公社又把長嵌大隊劃回官渡。至此,習水縣最終行政區劃成型,成為貴州省赤水河流域面積最大的縣市。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現在的習水縣地域圖

習水縣建縣以後,習水縣城三遷的歷史故事,充分的印證了習水人民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貴州習水人民白手起家,讓一個曾經邊緣的山區充分的發展壯大。

貴州赤水河這個縣的縣城因為慈禧紅人和土匪的原因進行了三次搬遷

美麗的習水縣城東皇

現在貴州習水縣經濟總量僅在遵義市中心城區和茅臺酒故鄉仁懷市之後,未來的習水縣正在向習水市和西部百強縣的目標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