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演義》曹操和劉備,他們對待謀士的態度一樣嗎?誰更好?

大馬哈魚12


曹操是“寧願我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而劉備是“哭來的江山”二人無論治理社稷還是對待謀士,截然不同。二人都缺乏任人為賢的組織原則。


李廣誠


《三國演義》中,謀士作為戰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各方諸侯都非常重視謀士的作用,但不得不說不同的諸侯對待謀士的態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而最為三國中勢力最大的曹操對待謀士的態度與劉備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而從我的理解來說我更欣賞曹操對待謀士的態度。那麼曹操與劉備在對待謀士的態度上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曹操:

一、不同時期,曹操對待謀士態度是不同的

1)曹操剛剛起步的時候,為了招攬賢士,他可以做到親和待人,奉為知己,以友相稱。

比如郭嘉,曹操非常看重郭嘉,在征討烏丸時,郭嘉不幸病逝,曹操傷心不已。

赤壁大戰失敗後更是對郭嘉有感而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再比如許攸,官渡之戰前夕, 許攸來投,曹操更是連鞋都沒穿,就急忙跑出來迎接許攸,足可以看出曹操這個時期對待謀士是非常禮賢下士,不分尊卑的。

2)、曹操封為魏王后,態度有了很大轉變

曹操獲封魏王,氣焰越發囂張,根本不把漢獻帝劉協放在眼裡,大有取而代之之意,這遭到了身為漢臣的荀彧、荀悠的反對,結果曹操逼死荀彧,荀悠也是鬱鬱而終,所以在政治理念上一旦發生分歧,曹操對待謀士還是不會手軟的。

2、曹操對待謀士講究賞罰分明,量才而用。

曹操用人的原則一直都是獎罰分明,對他有用的人他會給予高高的俸祿,而對待謀士,只要有才華,他都會不拘一格的予以重用,比如賈詡,曾經就是他殺子仇人張繡的謀士,但在張繡投降他後,他就讓賈詡作了自己的謀士,並一直在魏政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再比如許庶,雖然明知道他心不在自己這邊,但依然對待許庶非常好,不僅給予非常豐厚的待遇,而且一直對他很是尊重。

劉備

劉備對待謀士,更重品德,更喜歡以情動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家國情懷及對大漢的忠心來吸引謀士為他效力,包括諸葛亮、糜竺等人皆是如此。

對待謀士,劉備一直秉承著仁義、敬重的原則,更是用情感尤其是哭來籠絡謀士的心,心甘情願為其效勞。

所以綜合來看,曹操固然有他的缺點,但從長遠看,曹操對謀士的態度更利於長遠發展,在管理學角度講也更先進,更能激發人的能力發揮,所以我覺得曹操對待謀士的態度上做的比劉備更好。


單純色


作為兩個創業的老闆,兩個對待謀士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好,但都是有前提條件,如果實在要比較,劉備要好一些。

曹操任人唯賢,唯才是用

首先曹操是有資本的,起點比劉備高,所以能吸引更多的謀士,什麼郭嘉、荀彧、賈詡、旬攸、程昱等等。但他有一個原則 ,必須對自己有用,人品不論。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他下令只要是人才,不管出身貴賤、三教九流、品行如何,都可以舉薦。所以他手下人才濟濟,在三國裡面,曹操手下的人才是最多的。那些人幫助曹操整頓內政,發展軍事,使曹操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勢力。

因為他身為朝廷的丞相,有實權,有資本養這些人,所以從待遇上並不差。所徐庶進曹營什麼事都不有做,照樣拿俸祿。

曹操喜怒無常,有時會殺謀士,這一項會給他減分

如果說曹操不能容忍下面的人犯錯,似乎冤狂了他,當年將幹盜書,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把水軍將領殺,但並沒有降罪蔣幹,反而第二次派蔣幹過江。


如果說曹操能容忍下面的謀士犯錯,似乎說服力不強,楊修對“雞肋”預測就遭受殺身之禍。

像許攸、旬彧等眾謀士也是曹操給幹掉的。

曹操有容人之量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開戰前,陳琳為袁紹寫了篇討伐曹操的戰鬥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這篇著名的檄文火力極其兇猛,極盡諷刺挖苦、尖銳惡毒之能事,猶如一記記板磚接連不斷地向曹操揮去,大有一文橫掃千軍萬馬的勢頭。該文熱情問候了曹操的祖宗三代,從其爺爺曹騰開始罵起,斥之為禍國殃民的“妖孽”太監,而曹操的老爹曹嵩則是“乞匄攜養”,將其來路不明的糗事也抖摟出來,一路罵到曹操本人,直指其為“贅閹遺醜”、古今第一“貪殘虐烈無道之臣”,白天偷看隔壁女老王洗澡,半夜三更敲寡婦家的門,挖墳盜墓,欺男霸女,姦淫擄掠,無惡不作,將他貶得簡直一無是處。

後來,袁紹戰敗,曹操活捉住陳琳後,怒聲質問他:“你個罵人精咋那麼狠毒,罵我曹某人也就罷了,怎麼連我祖宗三代也都罵上了呢?”陳琳是能屈能伸的典範,當即雙膝下跪,誠懇檢討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意思就是,兩軍交戰,各為其主,誰讓我當時拿的是袁紹發的工資呢!拿人錢財,與人消災,自然要為袁老闆賣力了。好員工陳琳表現出的職業精神,讓曹操很是感動,他對陳琳的難處表示深切理解,也沒再難為他。

但是禰衡,但卻無法容忍,直接把他送到劉表那邊,借刀殺人了。


劉備沒有資本挑人,所以一旦有能人,顯得更加珍惜

劉備除了關羽和張飛,幾乎就沒有什麼人幫他出主意,好不容易遇上一個徐庶,又被曹操把人搶走。純粹一孤家寡人。所以才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如同一小企業老闆,遇上一個能力強的,不得像菩薩一樣供著,物資上不一定比得上曹操,態度上絕謙卑。

可是在龐統這一件上,做得實在不夠地道,嫌人家長得醜隨便安排了一個活,就打發了。這又不像求賢若渴的姿態。

但是,後來對法正、張松態度則好得不得了。所以得到西川的地圖。

再則,劉備一輩子似乎沒有殺過謀士,這一點比曹操強,客觀上講,劉備的可選項太少了,再背上一個殺謀士的惡名的話,估計沒有人跟他混了。


綜合分析

因此,綜合條件決定了,劉備不得不對跟著自己混謀士要好一些。畢竟人家願意跟自己,已經相當不錯了的,而自己沒有過多的選擇。

相比較而且,劉備的態要更好一些


國內ERP專題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都是梟雄,雖然兩個人曾經坐在一起煮酒論英雄,但兩個人的出身背景和性格不同,經歷也不一樣,造就了兩個人對待謀士的態度也是大不相同。\r

  \r

  曹操野心勃勃,雄才大略,他對謀士的態度有好有壞,完全是看謀士能否給自己帶來利益而決定的。曹操手下謀士如雲,比如荀彧,郭嘉,程煜,賈詡,隨便拿一個出來都是戰功累累,天下奇才。\r

  對於這些核心人才,他極為尊敬,不僅加官進爵,後代也有不錯的待遇。\r

  但如果是沒有一技之長,庸才,曹操的態度會很差,比如楊松帶著西川地圖去投靠曹操,但曹操不僅沒有賞識他,反而擺出架子,展現軍威,最後將他亂棒打出。\r

  再說劉備,編織草鞋出身,為人很仗義,仁愛,寬容,他對謀士是求賢若渴。\r

可以說只要你來,劉備都願意以禮相待,願意聽你的謀劃。\r

  劉備用人甚至可以說不看人品,只要你願意跟他混,哪怕過去是敵人都行。比如呂布,反董聯盟時的敵人,後來落魄了劉備一樣收留他。\r

  誇張點說,哪怕這個謀士沒有一點謀略,只要會識字,劉備都會要。\r

  劉備沒有曹操那麼財大氣粗,地多糧廣,環境造就了劉備極缺人才,幾乎沒有人投奔他,早期去劉備那裡很難有發展。因此劉備非常缺謀士,只要是個文人他都看成寶,所以後來的徐元直,諸葛亮一來,劉備對他們都是十分信任,並委以重任。\r

  總結下來,曹操是看謀士能否給自己帶來利益,能就用,不能或有能力不願意的,他都會殺之。\r

  而劉備,不管謀士能力大小,願不願意跟隨,他都願意收留或者好吃好喝後送走。\r

  所以三國演義裡說劉備好話的人多,跟著劉備發展也就更安全,更好。


我要上去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標榜“皇權”,不惜歪曲歷史,貶曹揚劉,把曹操塑造成一個花臉奸臣形象,把劉備塑造成大忠臣,完全是顛倒黑白,而事實情況,曹操與劉備的才能究竟怎麼樣的,我們下面對比分析一下。

1、“奸臣”曹操終其一生未稱王,相反其一生都是在極力維持著漢家王室。至於“大忠臣”劉備,漢獻帝未被廢就自己稱帝,二個兒子,一個劉封,一個劉禪,“封禪”意思大家明白了吧。

2、曹操一生經歷坎坷,剛起事時兵少將寡,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而劉備稱呂布為“三姓家奴”,其實劉備的發家史,就是一部傍大款史,前後一共投靠了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劉璋個人主子,最後把本家親戚劉璋的地盤奪了。

3、人才任用方面,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謀士和猛將,而劉備是重武士而輕謀臣,以其不羈吸引了一批綠林好漢。

4、軍事指揮方面,曹操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他的精彩戰役就不說了,而劉備一直以軍事人才自居,除了打幾場小戰滅些小毛賊大顯威風,別的真的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役了。

5、個人修為方面,曹操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雖在軍旅,手不釋卷,著作有《短歌行》、《觀滄海》等,而劉備並不什麼建樹。

所以大家要真正瞭解曹操和劉備,瞭解他們的用人之道,還是要去閱讀陳壽的《三國志》,史家贊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所以《三國演義》中顛倒黑白的描寫,完全是統治階段的需要,與史實完全不符。





視界先鋒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主要謀士有郭嘉、荀彧、賈詡、旬攸、程昱、司馬懿。劉備的主要謀士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徐庶(後去曹營)。曹操和劉備的這些主要謀士可以說都大名頂頂,那麼曹操和劉備對待謀士的態度一樣嗎?我認為大體是一樣的,但也有不同之處,且看我分析。

相同之處:

一、都重視人才、求賢若渴。

曹操和劉備之所以都能取得成功,和他們重視人才、求賢若渴有很大關係。他們堅持這麼做,都為天下人所共知,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慕名而來,在他們那兒謀得一份差事,從而建功立業,封妻廕子。最典型的例子是曹操聽說許攸來了,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可見他求賢若渴的心情。

二、都能以禮相待。

曹操和劉備對手下的謀士都能以禮相待,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有這麼好的領導,謀士們才能竭盡全力地出謀劃策。劉備對諸葛亮可謂虛心請教、言聽計從,所以才從沒有立足之地到後來有了荊州、益州。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前,曹操沒有任何信心打贏袁紹,是謀士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這才給了曹操極大信心,所以決心與袁紹在官渡決一死戰。結果曹操打贏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關鍵一戰,一舉奠定了平定北方的基礎。還有,徐庶做了曹操的謀士之後,沒給曹操獻過一謀一策,曹操依然對他禮遇有佳,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胸襟。

不同之處:

一、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的,而曹操則沒有這樣的事例。

諸葛亮是所有謀士裡最特殊的一個,他可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的。劉備可以說是自降身份,一般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但事實證明,劉備這樣做太值了,諸葛亮跟隨劉備後出謀劃策,一步一步,使劉備擁有了蜀漢政權。

而曹操不但沒有這樣的事例,還做過一件不光彩的事。徐庶本來是劉備的謀士,很有才華,也非常有謀略,曹操就想把他弄過去幫他。於是,曹操以徐庶的母親做人質,逼著徐庶過來,做了曹操的謀士。結果“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二、曹操有殺謀士的經歷,而劉備則沒有。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荀彧持反對意見,因此惹怒了曹操。曹操就送一盒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盒子,盒中空無一物,旬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於是服毒自盡。雖然旬彧不是曹操直接殺的,但畢竟是他逼死的。

官渡之戰後,許攸跟隨曹操平定冀州,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稱呼曹操小名,曹操雖表面上嘻笑,但心裡卻很不高興。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就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關進大牢,最後被殺。

曹操殺的謀士還有楊修、孔融、桓邵、婁圭、路粹、崔琰。雖然有的謀士的確是該死或者說是自己作死,但和曹操還是脫不了干係的。相反,劉備卻沒殺過手下的謀士。

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劉備對待謀士的態度似乎更好一些。僅管如此,我們也不可否認曹操功績,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偉大。


博超講堂


1曹操出於功利的目的,唯才是舉,虛懷待人,不惜爵賞,使許多人都甘為其所用。當然,這裡面固然有“以權術相馭”的問題,待人處世難免詭詐,有時把不合己意的人殺了,還要唏噓流淚;有時表面和氣而內心痛恨,伺機而除之。但卻也不乏曹操以誠待人的事例。對待關羽就是明證。2不可否認,劉備用人重義,常常能以誠待人,也確實收到了不少效果。例如他代領徐州,諸賢擁戴便是明證。等到他駐紮於新野時,開始了自覺的求賢工作。徐庶來投奔,他器而用之。司馬徽隱居,他也去主動拜訪。後來又三顧茅廬,諮以大計,打動了諸葛亮。使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此,都揭示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情。而劉備在入蜀前後,也尤其注意廣開賢路,對前來投奔的文官武將,他都能授用。例如對待馬超,黃忠,龐統,法正就是明證。還有劉璋部下歸降文武官員,也能一一錄用。但是,僅憑這些就得出劉備善於用人的結論,無疑是片面的。就劉備知人善任的能力而言,無庸質疑,他遠遠不如曹操。曹操對於自己部屬的能力瞭如指掌,更加不疑歸從,也敢於拔將才於行伍之間。劉備的為人,有少恩,多忌的一面,沒有寬廣的胸懷,有時顯得比曹操更加狠毒,不容異己。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他稱帝之前,表面上不願意稱帝,然而等到真的有人勸他不要稱帝或是遲緩一些再稱帝的時候,劉備就不客氣了。這樣的例子最明顯的是西蜀大臣費詩。費詩在蜀國,開始時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後來劉備稱帝時,他不識時務,上書諫止,結果遭到了劉備的嫉恨,不久便被降職。其它的還有很多。例如漢中之戰前夕劉備詢問部下週群。周群以及司馬張裕都反對劉備征討漢中。後來周群便一生不得提升;張裕則因為當初曾經觸犯過劉備而被劉備藉故處死了——典型的挾私報復。還有劉備討伐東吳之前,謀士秦宓勸他不要興兵,結果被關進了監獄。戰鬥期間,部將黃權因為與劉備意見不同而被調離前線,去抵抗曹魏,結果孤軍懸處,道路隔絕,無法還蜀,被迫降魏。還有需要提到的就是蜀國名士彭漾,只因為出言不遜就被處死。如此種種,無一不說明了劉備在用人方面也有狠毒,心胸狹窄的一面。在這一方面,就算不能說不如曹操(因為曹操也逼死過有大功勞的荀文若),但也決不會比曹操強。就總體而言,劉備的用人,有他獨到的一面。他對魏延,馬謖,李恢的態度使得不少人都認為劉備是一位非常識人的人物,殊不知他還有另外心胸狹窄,少恩多忌的一面。所以,論起劉備用人的能力,比起曹操,孫權來說,可能還是要略遜一籌吧。






往事不再從來


昭烈啊

法正在川中鬱郁不得志,一見昭烈,愛得死去活來,平定西川攻取東川,季漢第一個見諡。

黃權阻止昭烈入川,後來為昭烈伐吳獨引一軍於江北以阻魏軍。後來無奈降魏,在各種傳言中,與昭烈遙遙推心置腹。

劉巴,從荊州躲到巴蜀,就為了躲昭烈,結果後來在成都平息通脹,協助先主攻取東川。

程畿,夷陵之戰沉江不降。

徐庶,以手指心曰,本欲隨將軍以成大業,賴此方寸,今老母已失方寸已亂,留之無益庶請辭。

丞相、龐統、馬良、就不用說了吧。


不動堂


劉備啊!

曹操有才無德。

唯才是用。翻譯過來,就是把謀士當作一個工具,用完了,也就丟了,這種人,就是小人。

劉備,是君子。不過,近來許多人愛標新立異,就大誇曹賊,而諷刺劉備。說什麼三國演義是遵從“正統觀念”,而黑了曹操的。其實,不是黑,而是放大了。

劉備待人,從一個故事就能看出來他的仁義。

一個刺客要刺殺劉備,竟然被劉備的謙虛好客給打動了!

這一點足以說明,劉備個人的人品魅力,是相當大的!

三國之中,英雄唯劉備也!

曹操,孫權,都是富二代。起點非常高,讀書也很多。不過,他們兩個窩囊廢,竟然幹不過一個不是多少大字,也不懂兵法政治的草民劉備,哈哈哈。

曹操對楊修,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醜惡嘴臉。

禰衡對曹操的態度,也可以看出曹操是多麼的不濟!

三國狂人,三國牛人,三國中真正的超脫之人,就是禰衡啊!

哈哈哈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他們對待謀士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但最後結果差不多。

首先曹操——惟才是舉,禮賢下士

《短歌行》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曹操的自評。相比較劉備而言,他更自我,廣納賢言,但最終做決定的一定是他自己。

具體到《三國演義》裡,許攸歸順,曹操赤腳出來接待;關羽 降漢不降曹,而且等到找到劉備的時候就去投奔,這種條件放在哪一個統帥眼中都是不可能答應的,恰恰曹操答應了,當然這可能是三國演義杜撰,我們不大肆渲染。“望梅止渴”安撫手下,這種心理把控能力之高也是厲害。

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片段就是典韋死後,曹操痛哭“吾折長子曹昂和愛侄曹安民皆無痛苦,而獨泣典韋將軍。”這比起劉備的摔劉禪也差不了多少。

再看看劉備呢,網上關於他“愛哭”的調侃可不少。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劉備怒摔孩兒籠絡人心;以謙虛拘謹的態度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並且事事聽從諸葛亮的意見行動,唯一一次沒聽,結果兵敗,最後死於白帝城,但是劉備確實是難得的將帥之才。

從演義中可以看出,劉備最擅長的便是包裝自己

出場便是胸懷大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在他這個團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有云“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天時,孫權獨距江州八十一郡,佔據地利,劉皇叔為漢室宗親,佔據人和”。

這就很明確了,幹大事必須有個好名目,當年宋江為何能領導梁山好漢,他的口號是“替天行道”,而劉備為何能得到別人認可,那是有興復漢室的歷史責任的,只要把這個大的方向搞好,就不愁沒人幫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