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李兰娟院士的“天使痕”感动众人


2月20日,李兰娟像往常一样,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经过10多道措施检查,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查房,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在病床前,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他们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李兰娟院士领衔的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取得明显成效。她领衔的团队包括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和树兰(杭州)医院的感染科、重症监护、人工肝治疗等方面的专家。“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


李兰娟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


当她脱下防护服后,脸上压痕清晰可见,她的“天使痕”照片迅速刷屏网络,73岁的高龄依然战斗在疫情一线,让人钦佩和泪目。然而她一再跟记者强调:“不用提我今年73岁了还进ICU,这没什么,(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本分。”

“我最想去金银潭!

救危重病人!

减少死亡率!”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妈,等你回来。”2020年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


2月1日,李兰娟主动向国家卫健委请示,决定带领团队驰援武汉,他们驰援武汉的第一目标是此次疫情抗争最激烈的金银潭医院,希望将四抗二平衡整套浙江经验应用于武汉,救治和帮助武汉的危重症病人。李兰娟说:“我最想去金银潭!救危重病人!减少死亡率!”中午十二点多,她回了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即赶回医院,和团队成员汇合后出发。


“她自1月17日后,就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从那以后,她几乎没有一天不是2点之后睡的。”郑杰心疼地说。


这是继2003年非典、2013年H7N9后,李兰娟再战防疫最前线。


1月18日,李兰娟同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2日,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封城”。次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科技部紧急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相关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就乘坐飞机赶回了浙江。


2月1日带团队启程飞赴武汉。2月2日凌晨抵达武汉。之后,李兰娟的日程排得满满,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还为浙江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进行远程会诊,晚上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好不容易挤出一点休息时间,她还要接受媒体采访,解除公众对疫情的疑惑。她总对记者们说,“少讲我,要把好的治疗方法分享给更多医务人员。” “不要突出我个人,我们是一个团队!”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可喜的是,李兰娟团队的好消息频频传来:


2月2日,李兰娟称,在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P3已经分离到8株病毒,其中有几株非常适合做疫苗,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2月4日,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两种药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阿比朵尔、达芦那韦。


2月11日,“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和“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已经初显成效, 两名危重症患者成功转出ICU。


2月20日,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介绍:“李兰娟院士团队抵汉后,从医护人员防护、患者治疗等方面予以指导,使重症医学科受益匪浅。李院士提出的早期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优化抗生素治疗、四抗二平衡的方案治疗危重症患者后,缩短了病程。有一位呼吸衰竭、高热的患者做了两次人工肝治疗后,病情稳定,呼吸平稳,5天转出了ICU。我们很有信心,在李兰娟院士领衔的浙江专家的帮助下,让危重症患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李兰娟院士与团队准备进入重症监护室查房

十年磨剑,

独创人工肝系统


与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不同,李兰娟是传说中的“穷人家的孩子”,是靠着微薄的助学金才得以完成高中学业。


1970年,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开始,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三年后,成绩优异的她面临两个选择。她本有机会做浙江医科大学的团委书记,一毕业就当干部是被很多人羡慕的,但她选择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担任主治医师。


时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型爆发性的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高达七八成。不少人从发病到去世不过一个月,患者家属常会跪在李兰娟面前哭求:“李医师,救救我儿子吧!”然而,从教科书到国内外临床,都没有好办法。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李兰娟院士的防护服上,总写有“武汉加油”四个大字


一次,她为某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做了一周的血透,患者奇迹般地醒了。触类旁通,李兰娟琢磨,是不是血液净化技术也能救治肝衰竭患者?于是,1986年,她申报课题,带领团队用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科研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同事们离开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兰娟一直坚守在研究室。经过十年废寝忘食的苦心钻研,1996年,她独创的“李氏人工肝系统(Li-ALS)”初见成效,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后来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李兰娟不但没申请专利,还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并在全国30个省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这是李兰娟第一次名震全国。

当官为民,

“非典”防治成为全国标杆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1998年,李兰娟被任命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开启了另一个十年的新征程。


五年后,“非典”肆虐。第一个棘手难题就是,是否向民众公开?但李兰娟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了决定:汇总一下资料,立刻向民众公开具体信息,并每日实时更新,拒绝隐瞒和谎报。于是,一个奇观出现了。浙江省卫生厅竟然在早上五点多发出了公告。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李兰娟已经下达了第二条指令,而且这条非常“硬核”:凡与“非典”患者接触过的人,统统隔离!于是,24小时内,1000名以上密切接触者就被迅速紧急隔离,其中包括马云和阿里巴巴500个员工。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患者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当年浙江省“非典”感染病例极少,且治愈率高,“二次传染”人数为零,“非典”防治成为全国标杆。


2005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说:“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但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2013年,当长三角地区爆发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时,她的团队5天内便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体,锁定了病毒来源。两个月内,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成功控制住疫情。她还首创著名的“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感染H7N9重症患者。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73岁的李兰娟毫不犹豫再次出征。穿上防护服后,第一件事,就是在防护服上写上“武汉加油”四个字。

院士伉俪,

手术刀改厨刀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出发前日,李兰娟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说:“今天我可以不烧年夜饭,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李兰娟和郑树森称得上医学界的神雕侠侣,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两人1975年相遇并结为夫妻后,虽然同在一家医院,却很少碰面,常常是一个人在做手术,另一个人在实验室。


她的“天使痕”刷屏,她笑笑:不要再说我73岁还进ICU,这是医生的本分


2014年,李兰娟夫妇设立“树兰医学奖”,为中国培育世界一流的医学科学家。现在,李兰娟团队里拥有多名国家一流院士和科学家,以及众多中青年才俊。她给博士和硕士们讲的第一课,就是这十六个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曾有记者问李兰娟:“幸福是什么?”她说: “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