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农村老人去世,以前乡亲都去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

用户9042146706825


农村的白喜事真的需要改革了,有些子女平常对老人也不孝顺,但是老人去世以后大操大办,哭爹喊娘,劳命伤财,农村的人情债,大家互相攀。我记得以前在小区旁边有个卖炒鱿鱼的,我感觉他的生意特别好。但是他告诉我,他每年挣的钱,有一半的人都去出人情了。

我们这一个老干部活到了98岁,他是离休干部,收入高,他活着的时候生活质很高,子女混的都不错,对他很孝顺,照顾的也很细致。他去世的时候,我们以为肯定要大操大办,结果看到他布告上写的是,老人家有交代,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收礼,什么都不搞,给我们大家做了一个榜样。

活着的时候活出人生精彩,去世了,搞那些虚的干嘛?那是给别人看的,毫无意义,这才叫活得明白的人。


健身的骑行客


在以前农村老人去世,亲戚邻居都去帮忙,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俗话说红事是请的,白事是蹿的,人一躺下,主家鞭炮放完,然后邻居们都过来帮忙了。去亲戚家报孝,糊花圈,撕白布,做棺材,挖墓坑,还有做这么多人的饭菜,人少了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感觉人情味也少了很多,人老后,都是白事一条龙,花圈 白布 棺材 墓坑,一个电话都搞定了,报孝也不用人去了,都是打电话,各村都有上门包桌的,饭菜也不用操心了,就是太浪费钱了,除了自己一家人和知己亲戚过来慰问下,邻居们过来也都没有什么忙帮了。

还有就是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没有在家,老年人腿脚也不方便,去了也帮不了什么忙,能做的就是去吊个孝,放串炮子都回家了。

至于以后什么样,还要看国家的政策了,现在农村也有很多企业 工厂,国家补助都很大,年轻人可以不用去外地,在家都可以上班,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帮忙。


白云飘飘飘0


你就是一个白痴!乍一看你用自己村的两条事件来展开论题,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可事实上完全是瞎说八道!

我也用一个事实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老婆是去年九月病逝的。当时确实是家族以及邻居们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外地打工。

在医院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顾虑,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真的有些犯了难。大家都在外地赚钱养家,这个事该怎么办呢?后来族人们商量的时候我就说:年轻人都在外奔波劳碌,找到一个工作也是不容易的,干脆就不通知他们了,咱们多想想办法,简单的把这个事办了就可以了。他们也没有当面反对,就说是依我说的办就是!具体的怎么办这个事不让我再费心。可是到了最后事情的结果真的是让我吃惊和意外啊!我家的这个事情办得不但不简单,而且还相当的隆重!几乎是超越了村里以前的所有的殡事的规模。村子的三分之二的大路上摆满了一百几十个电子门和空飘悼词。

到了正式办事的时候,更令我意外的事情出现了,家族里在外面打工的子侄们差不多都是夫妻两个人同时回来的。二十几对啊!我也不清楚是谁通知了他们。感动啊!想想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吧!这是其一。

第二就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们(可以说是过去的那种“结拜兄弟”),也都全部从外地赶了回来。并且在帮忙的过程中都抢着干那些比较累和脏的活。又是感动啊!

第三就是我们村里的邻居们,有三十多个人过来帮忙的,也令我从心底里感动啊!

这就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就你所说的那两个事情,我感觉就是:

第一那两个家庭的人平日里对别人家的事情大概是不够热心,以致于到了自己家有事的时候,别人也略显冷漠罢了!

第二就是这两家的家族人口确实少,再加上没有什么朋友吧!

所以我觉得为人一世,要顾全大局,不能只看眼前。简单的说就是平日里你帮人人,有事的时候就会是人人帮你!这里没有什么奥秘,生活本来就是这么简单的!

一点拙见,还望大家理解!


碧水蓝天58920577


你好,我是蔓蔓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农村习俗白事,以前都会有许多的乡亲去帮忙,为什么现在过白事人却少了,没人 帮忙咋办,这个不必担心,随着时间的变化,现在农村人也富有起来了,像现在农村小伙子结婚,大多数都是去饭店,都不在家里办了,在家里还得请人帮忙,还得请喝酒,在家里结婚的话,一般都是头结婚的前两天都开始用人了,要拉桌子椅子,买菜,请厨子,事很多,又麻烦,家里小老,还闹腾不开里,又不少花钱,所以现在都去饭店,在饭店结婚,一天就完事了,简单痛快。我相信以后农村过白事应该也会形成去饭店,专一过白事的饭店,这样也不用找人帮忙干活,大家都方便。




蔓蔓在农村


我们村红白喜事帮忙都是本家族全体出动,用农村老人的话来说:人吃五谷杂粮就有生老病死,谁家都有用人帮忙的时候,只是早晚而已。只不过现在农村居住人员都是四十五岁以上的农民,年轻人寥寥无几。

十几年前我有一个挺漂亮同事,她的本家若是有人去世,需要大家前往帮忙的时候,她从来不去,村里她本家的老太太、小媳妇对此都挺有意见,人家美女扬言:他们只管嫌弃我,大不了我公公婆婆去世后没人帮忙往外抬,到时候我多花俩钱找人帮忙抬出去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事?!

当时觉得这女人太个性了,现在想一想,人家这个方法将来可能会成为趋势。

这样发展下去,真有可能有一天村里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若是谁家老人去世的话,不可能本家那些分散在各个省市的年轻人会返回老家帮忙,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或许将来会有两个方法可行。

我们村姓氏挺杂,张、兰是两大姓氏,魏还算可以,但其他姓氏就比较少了,于是剩下的姓氏村民主动抱团,无论哪个姓氏家中有事情,其他姓氏村民必定会去帮忙。

现在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红白喜事主要靠在五、六、七十岁农民来帮忙操办,离村子近的县城里居住的本家族农民也会赶回来,将来一个村的人大可不必再分家族帮忙,整个村庄为一大家,村民共同帮忙。

基本上很多走进城市的农民,会在退休后返回老家,回村里把房子收拾一下,在农村安享晚年,这部分人将来会成为农村主力军,到那个时候村里的农民几乎大部分都是退休回来的村民了,只有他们之间互相帮助才能解决谁家老人去世处理后事。

另一个就是简化,商业化,比如农村如果有人去世,需要帮忙的是哪些事情?第一就是帮去世老人换衣服,整理仪容,这些工作母亲都是村里七十岁左右的农村老太太来做,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份工作,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做。

第二就是抬从家里把尸体抬到殡仪车上,然后去火化再抬一次,这份工作如今是村里各家族中四、五十岁的男人来做,将来也会由白事一条龙服务行业接手,再就是到山里打坟,这个事情必须是农民亲手操作,没有专业人员来接手。

村里到时候只要有六七个或者三四个五六十岁的男人去山里帮忙打坟就行,而如今有很多老人会提前把坟地整理好,在七十岁左右时没事天天去整理坟地,还能整理到自己满意的样子,因此这个活不会很麻烦,不太需要担心没人帮忙。

所以我觉得农村以后有老人去世的话,村民们可以抱团互相帮助,不再区分本家不本家,另外就是依赖白事一条龙服务行业,他们会接盘所有工作,而丧事也会由原来的复杂变得简单很多。


悠然见东山


我们这里只要是上午去世的老人中午就去火化,下午入土为安,就一天,不过现在就是不如以前了,因为上班的上班,不在家的不在家,帮忙的人是比以前少了。离镇有十几里的一个朋友的母亲去年八月里去世,开门那天,(开门就是老人下葬的前一天)我去随礼。到了中午开席了,(主家招待吊孝的亲朋而开的宴席)我发现端捧的(上菜上酒的人)大部分是妇女,我很吃惊。


姚律妹


我们那里也是,现在族规还规定: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族里有人去世了,就必须回来,否则到你家了,没人来理会!我去年就这事回家三四回,老板都不乐意了!我觉得,遇到这事,每家有个代表就行了,没到的就出钱也行。我们家三弟兄,每次都要回来,太不符合逻辑!你们说呢?


岁月如歌44


现在农村有专门做这些事的人,一条龙服务,主家付工钱就行。

我去年10月回老家,偌大的村沒几户人家在家,我奶86岁了。病病殃殃的。于是和我爸开玩笑说,要是奶奶倒了都沒人忙了。我爸说有,那个谁谁专门干这个。酒席到送葬,全干。给钱就行。


大兔子丫头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对于农村人来说,红白喜事就是所谓的大事了,看的是人气,需要的是捧场的人。你不来我家帮忙我就不去你家,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互相帮忙,平时别人家有事时你不到场,你家有事时自然就不会有人帮忙了。

在去年10月份正是秋收忙的时候,一个外村的朋友家老人去世了,我去看到的情景是,他们村大部分村民都去了,从路边到坟地能有2里路,抬重(棺材)的人是一组24人,几组轮换着就给抬到坟地了,那场面很是壮观,这就说明他平时很爱交往的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都到场,谁有困难他也不遗余力的去帮忙,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放下家里的活不做去他家帮忙!

在今年正月里,我们村有户人家老人去世,当时正好是疫情期间,人人都在家里响应国家号召,不聚会,不出门的,老人还是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下葬了。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就要注意给自己积攒人气,不要到了用时没人帮忙了!

其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我们现在这个年龄还可以,等他们老的时后会真的没有人了,但随着这一现象的产生,殡葬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只要你有钱,啥事他们都会为你办的妥妥当当的,达到你的满意!

所以活好放下,不用去为了将来没影的事而烦恼!


农村巧红姐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办法和力量,不需太操心。

我很小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散,当肘国家有什么工程需要民工劳力时,各村各生生产就会派出去许多青壮劳力,修路建水库等等,尤其是冬季农闲时,出人更多。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各干各的,当时有些人担心,以后这些公派的活没人干了,因为大家各吃各的,不需要工分了。

后来事情发展证明大家多虑了,市场调节,工程外包,又快又省,大家托关系才能揽到活。

回到你的问题,现在每个村上都出现青壮年外出打工,村上留守人员不多,谁家过个红白喜事,帮忙的人,事情不太好办,其实近些年有市场眼光的人也看到了这一点,镇上有专门为这些事服务的商业组织,有流动餐车,一切就餐事宜各包了,也有灵车,专门拉棺材,不需多人去抬。因此好多事都解决了。只需要至亲好友送别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