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谁?什么情况下说的?

东方国学


孟子说要知人论世,正确理解一个人的思想,要从他的生活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样才是正确的道路。

这句话是孔子在卫国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当时,孔子见过了那个美艳绝伦的国君夫人南子,还被子路误解,认为孔子肯定和南子有了什么关系,搞得孔子发誓自己要是有什么事,就让上天弄死自己。

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是个漂亮风骚的人,她对孔子和她见面很满意,卫灵公也对孔子很满意。有一天,卫灵公邀请孔子出去走走。卫灵公和南子坐在第一辆车上,由太监雍渠驾车,而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声势浩荡地招摇过市。卫灵公觉得这是倍有面子的“显摆”,孔子认为这是大失颜面的“游街”。

孔子认为,一个国君应该首先是追求仁德,重视贤才,而谁是贤才呢?远在天边尽在眼前,就是那个追求恢复周礼天下大同的孔子。现在卫灵公和南子坐第一辆车,让一个太监坐第二辆车,让大贤人孔子坐第三辆车。这很显然是看重南子的美色,看重太监的溜须,而对孔子视而不见。所以孔子很生气,感慨地说:完蛋了,我没有见过崇尚道德如喜爱美色的人!这显然是针对卫灵公和他“游街”一事所发的感慨。

问题来了,很多人觉得,孔子就是个禁欲的人。你看他周游列国十五年也没有回家,还说过什么小人与女子难养。在鲁国的时候,鲁国国君在齐国的美人计之下,变得更加荒淫无耻不理朝政,气得孔子离开了鲁国。这一些,其实都不能算是孔子是个禁欲主义者的理由。

儒家首先是把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欲望放在第二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就一定会要求人们不爱美色。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告子就说,食色性也。在儒家的经典《礼记》中,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儒家是主张人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的。孟子就告诉齐宣王,即使你是个好色之徒,你照样可以做个仁君。所以,我认为最接近孔子的本意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应该像好色一样,崇尚道德。

因为,孔子崇尚中庸,是一种很理性的现实主义者。而人的好色是本能需求,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好德是价值追求,是我们对道德的价值判断。相对而言,好色很容易,只要发挥人的生殖冲动就好了,而好德,则要用礼来克制自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所以,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像好色一样,崇尚道德。这样就能提高人追求道德的主观能动性!


爽爽的大跟班


孔子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卫灵公,实际包含了所有人。甚至他自己和颜回也是这样的货色。

孔子是在跑官要官时看到人家夫妻恩爱而不理会自己这个离婚的单身狗时骂出口的。


跑官要官的十四年旅途中,孔子及其贤徒们经历的磨难可谓不少。但是孔子独独钟情于卫国或者更准确说与卫国有缘。那位神秘莫测的贵夫人南子,孔老二是不是依依不舍不得而知,可知的是夫子流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卫国度过的。

卫国国君对孔子礼遇有加,但就是不给孔子官做。为了求官,孔子去走其夫人南子的后门。

仲由很不高兴地逼着老师给个说法:明明知道那是一个名声不好的名媛,老师你怎么能去见她?你成天给我们讲什么非礼怎么着的,自己怎么干非礼的事去了?再说你这当师傅的名声要是坏了,让徒弟们今后怎么在江湖上混?

孔子只好指天发誓:“如果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天打雷劈,天打雷劈!”【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当代的蠕家信徒遗传了这个弱智基因——证明问题靠空喊口号,不靠摆事实举论据。

但也不知孔子颜值不够还是能力不行咋地,空有个大高个子,南子并不满意,没吹枕边风让卫君给他官做,只是包二奶养备胎似的给他钱花。


当时孔子刚在鲁国执政失败,急于做官证明自己的治国能力。而卫灵公从孔子杀少正卯、堕三都等行为来看,知道孔子那点本事,好酒好肉供着,但就是不给官做。孔子要的是官,为此还特意去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后门,可是南子见了孔子之后并未吹枕边风让卫灵公给孔子官做。

孔子的官瘾上来,哪怕反臣给官他也愿意,哪怕是明主不给官做他也不愿意跟着。

加上在被卫灵公拉着游街时,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辆车子,宦官雍渠陪待车右,出宫后,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上当跟从。这恩爱秀得让离异狗孔子很酸,于是大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其实不是没有好德如好色的人,是孔子及其贤徒们好色缺德、见色忘德。况且他同时代的柳下惠不就是坐怀不乱的好德之人吗?

孔蠕们出了问题,总是指责别人,而不反思自己!这样的人不但缺德,还无耻!


猛哥厉史


 这是个很好玩的问题。这中间也有一段好玩的故事,虽然对于孔子来说,说了这句话之后就离开了,算是主动辞职吧,否则,被孔子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那个人,说不定会发飙,孔子丢了小命也未可知。

这就是孔子与好色之徒卫灵公的故事。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的是卫国。对于第一站去哪里,孔子有自己的考虑。他想来想去还是去卫国。

第一,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当时还算是个明白人,他打出牌子说是崇尚贤人,希望有才有识的人才都能去卫国。孔子自认为是个人才,那就去卫国吧。

第二,当时卫国还没有发生父子争夺王位而大打出手的丢人的事情,文化繁荣政局稳定,有利于孔子发挥作用。

第三,卫国还有不少贤人,孔子与他们心有戚戚焉,觉得过去之后,和贤人们一起其乐融融,会好的不行。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据说是弟子子路有个亲戚是卫国的高官,通过这个亲戚走上层路线接近卫灵公,也许孔子的梦想能早一天实现。

问题是,卫灵公表现出的一切,全是假的。他不是个好国王,却是个好演员。第一,他所谓的崇尚贤人,根本就是一个幌子。他把孔子等贤人吸引过来,不是为了富国强兵,也不是为了仁义布满天下,纯粹是给自己长脸撑门面。所以,孔子和弟子们到了卫国,卫灵公确实是好酒好肉供着,但就是没有什么实质的举动,孔子根本就是个路人甲。

孔子自己觉得厉害的不行,而卫灵公觉得孔子就是个花瓶。

所以,孔子对卫灵公很不满意。

卫灵公对孔子也很有意见,因为那时候孔子还没有修炼到圣人的地步,大概由于心里不爽,在别处说了卫灵公的坏话,被卫灵公安插的眼线得知,报告了卫灵公,这让卫灵公非常不爽,要不是自己追求一个崇尚贤人的名声,估计卫灵公早已经把刀举起来了。

卫灵公大概率是个双性恋。他喜欢美男,更喜欢美女。他和美男宠臣弥子瑕关系极为暧昧,又娶了宋国著名的浪荡女子南子为夫人。反正是左拥右抱男女通吃。这个事情,孔子很不满意。

有一天,卫灵公邀请孔子出去走走。卫灵公和南子坐在第一辆车上,由太监雍渠驾车,而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声势浩荡地招摇过市。

卫灵公觉得这是倍有面子的“显摆”,孔子认为这是大失颜面的“游街”。所以,孔子很生气。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大概的意思是说,卫灵公呢口口声声说好德,其实就是一个好色的人。

这句话虽然是批评卫灵公,其实也是在说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孔子是崇尚道德的,他的学说其实就是一种人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学说,推广到政治治理上,也是要以德治国。当然,孔子是比较理性的,他知道治国不能全部靠德治,还需要用刑罚来辅助。但是在人格的修炼上,孔子还是主张修炼道德,因为这是成为圣人的唯一途径。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去理解的话,好色可能并不仅仅是指美色,在孔子看来,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比如贪图富贵,谋取不义之财,喜欢吃好吃的,穿好看的衣服,整天无所事事言不及义的人,都是好色。所以说,这个色的含义是很宽泛的,是与德相对的东西。

所以说,孔子的儒家学说和老子的道家学说,其中的相同点就是,主张一种寡欲的生活。而到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个寡欲的倾向就更加登峰造极了,变成了绝欲了,因此,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宋明理学,很自然地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样极端的人生哲学,丝毫也不奇怪,他们思想的源头,大概就是孔子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了。

  


好玩的国学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最早出处是《论语·子罕篇》,是孔子对某人表现出来的两种嗜好之间做了个比较,从而得出此人“好色”胜于“好德”的结论。

如果仅从此话本身出发,则无从得知孔子这句话具体所指何人。但若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来看,此人究竟是谁就有迹可循了。

孔子这句话的语境是孔子和卫国国君出游时,即“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

所以主流看法是孔子说的“好色”大于“好德”之徒,正是当时在场的主角卫灵公,卫灵公所好之“色”是夫人南子的美色。孔子之所以评价卫灵公好色大于好德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从当时乘车座次的礼仪来说的。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走在前面,孔子独自乘一辆车跟在后面,与以美貌闻名的卫灵公夫人之乘车座次相比,以仁德闻名的孔子之座驾只是次乘,由此可见“德”与“色”在卫灵公心里的价值排序,对此《东周列国志》也曾记载“同车者色耶?从车者德耶?”。

另一种说法是孔子到了卫国之后,虽然卫灵公对他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热情,并给予他相当于鲁国大司寇“奉粟六万”的优厚待遇,但相较于孔子的仁政理念,卫灵公对军事作战更感兴趣,故而孔子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反之,卫灵公却允许美艳夫人干预朝政,此举在“后宫不得干政”的古代实在是大逆不道,难怪卫灵公会被孔子评价为好德不如好色。

不过亦有人认为,孔子这句话并不是针对卫灵公说的,而是在说和卫灵公夫妇驾车出游时碰到的围观人群。

相传卫灵公携夫人南子与孔子驾车招摇过市时,人群争先围观南子的美貌,而车队中的其他人包括孔子自己在内,只能沦为陪衬。孔子触景生情,不禁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

综上,不管孔子这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说谁,这种好色胜于好德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美色无罪,好色也只是人的本能,好德并不意味着要求人不近美色,但若一味沉迷于美色、而忘记了好德,则需要警惕了。


东方国学


为便于理解,先附上《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译文: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辆车子,宦官雍渠陪待车右,出宫后,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上跟从,大摇大摆地从市上走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像这样喜欢美色的人啊。“于是对卫灵公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就离开卫国,往曹国去了。)

当其时孔子是讲街上那些爱看美人的大人官贵人和普罗大众的,但这句话的对象所有人。孔子心中感慨万千,在美色(包括人和物)当前,几乎人人都是爱好追求,趋之若鹜,然而,在道德美德的门前,却是稀稀落落,少人关注推崇。

这亦是当下社会的写照:明是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人人喜欢追逐。而真正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大贡献大成就有德行的人却很少有人关心关注。这样的现象古今皆然,是普遍现象,是社会的悲哀。亦是古人仁人志士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使命担当,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作为有思想有追求有志向的人,就应当厚德轻色,在德行上精进,传承文化道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播圣贤的思想,提升社会道德风尚,让更多人崇尚道德美德,转化社会风气。我们一起努力吧!


喜悦心源彭会长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这句话是孔子周游列国,经过他最重视的卫国时候,发现卫国卫灵公旁边,居然站着的是他美丽的夫人时的感叹。

所以这句话说的是卫灵公,指他好他夫人——南子的色相,延伸的含义是卫灵公如果喜好德行的程度和喜好色相的程度一样,卫国何尝不会强大呢?

孔子感叹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他对许多国君德行不够,却好色而恶劳,导致国家内忧外患这种情况的担忧和失落之情!

当然,世上如果真的能达到“好德如好色”的人,相信是凤毛麟角的。只能说如果处在高位,能做到德配其位已经很足够。

如果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胸怀,好色也未尝不可。

孔子也云“食色,性也”。

对于现今社会,我们当然不能好色如国君,但是可以“善养吾浩然正气”,把自身德行做好,造福身边的人。

这样也是让孔子不再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重要方法了。


唏嘘的奶茶


德,先天之性,后天所学非德,而曰知。

根深蒂固难改,自然之流露,亦可不自知。

色,其根在生,难自控常觉苦,悟而断。

生而知之者,不易受其扰,易为明智之人。

常见好色者,不见好德人,世风日下之相。

人心无德,虽善必伪,太平之世恐不久矣。


鹤羽


在《论语.子罕》里有一句话——“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是孔子周游列国,走到他最重视的卫国时,发现左右卫灵公的竟然是他美丽的夫人——南子。因此才有上面这句话的感叹。

其实又何止卫灵公,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好德胜过好色的?唐玄宗还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到了晚年却因宠幸杨贵妃,导致国家出现了变乱。最后很多人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一个女人又怎么能左右得了皇帝呢?建温泉池给杨贵妃洗澡的,让杨贵妃自杀的,都是唐玄宗,都是他说了算,怎么能把历史责任全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呢?其实责任还是在他自己,如果真能好德胜过好色,怎么还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呢?


流离人间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这话主要是在说他老婆,如若不信,我可以把孔子的微信给你,你自己去问他吧。



谋略秘籍


这句话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走到他最重视的卫国时,发现左右卫灵公的是他美丽的夫人——南子。因此才有上面的那句感叹,孔子感叹当时的人薄德厚色。

一个人好德修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除包括色欲在内的各种欲望过程。所以好德与好色是相关的,一个好德之人,一定会通过不断的修身去除自己的欲望。或者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一个好色之徒,一定不会好德,所谓的好德也是像卫灵公那种徒有其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