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刘秀和朱元璋谁的军事能力更强些?

请严肃对待我的头像


当然是朱元璋略胜一筹啦,

刘秀是指挥的部队属于是官军虽号令统一步伐一致但却没有胜斗力,都是想升官发财或混口饭吃而已,

朱元璋手下的部队是由农民起义军,各种地方军阀,江湖帮派比如乞丐帮组成。都是身经百战的兵痞,心狠手辣,狡猾至极,但是这只军队是靠宗教来领导的,实际管理层皆为朱元璋手下宗教信徒,誓死效忠。

宗教信徒给将士们洗脑传教,蛊惑人心,替朱元璋甘心卖命,战死沙场。





破译门人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刘秀和朱元璋的军事能力谁的更强些?

首先看看俩人生活环境及背景。

汉光武帝~刘秀

如果说王莽是一个穿越之人,那刘秀必定是一位位面之子,天道冥冥之中自有感应,赐下了一位能把汉室江山夺回的人。

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属于汉景帝那一脉,年幼时家中并不富裕,因为推恩令的原因,到他这一脉,他的父亲只是一位显灵了,在刘秀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刘秀成了一位平民,跟着他的叔父长大。

到汉成帝的时候,以王政君为首的王氏一族掌权,到汉哀帝去世后,王莽成为摄政王,权倾朝野,后终用禅让的方法自立为帝,建立了新朝。

王莽为帝期间,各地各种灾难频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纷纷起义,刘秀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

,处事极为谨慎。

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但是当时实力实在有限,刘秀曾骑着牛出战,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或经过长期的发展,实力一点一点的壮大。

昆阳之战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这一战,刘秀一方凭借两万人击溃了王莽派遣的四十万大军。其中有记载说是在战争之中天降陨石,突发大雨,发洪水,刘秀犹如魔法师一般,愣是赢得了胜利,可以称为神迹。

而后他出抚河北,在河北日益壮大,登基称帝,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扫平关东,平复陇西,攻略川蜀,经过十二年,他终于平定天下,结束战乱实现大一统。但是此时国力衰弱,实在没有能力应付北方匈奴,只能大力发展经济,减税,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增长了一倍还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曾经的志向,阴丽华最后成为皇后,这算是他对情感的专一。他善待了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个个封侯,封官。和他的祖宗刘邦有极大的不同,勤于朝政并且乐此不疲。钦赐委奴国王印,当时倭国有三十多个国家,来大汉希望成为大汉藩属,并且请刘秀赐给他们国家一个名字。刘秀找了块金子,刻字的时候又给刻成了“汉委奴国王印”就是这个国印成为倭国的传世之宝,因为当时毕竟大汉依旧强大,小小的倭国是完全有能力不放在眼里的。

总结一下刘秀仿佛是拥有了开挂的能力,其本人不是野心勃勃的人。如果每人的幸运值是百分制的话,那么刘秀的幸运值肯定是百分百。前期都是跟随其长兄刘縯一道征战,到后来更更始帝刘玄猜忌。李轶、朱鲔劝说刘玄,乘机逮捕刘縯,一并诛杀,最终刘縯与刘稷一同遇难。

在刘縯活着的时候,刘秀就是坚定跟随大哥的小弟,刘縯死后,他不得不成长万事自己做决定。刘縯活着的时候,刘秀为人明朗、谦让,而直来直去,且胸无大志。刘縯死后,刘秀变得隐忍而腹黑,见到了人性的黑暗。终成长为光武帝。

说完了位面之子。来说说朱元璋。

朱元璋可就没有位面之子那么幸运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

  • 朱元璋的出生家庭环境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在元末腐败的时期,那时候蒙古人根本就不把汉人当人看待的。蒙古人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的乞讨之旅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为了活命~参军

(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 ,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崛起之路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覆船山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征战之路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统一江南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至正二十七年(1356—1367年),在明统一战争中,朱元璋统一江南的作战。朱元璋根据当时形势和自己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势力之间的处境,制定了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方针,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策,经多年的努力和准备开始统一江南的作战。元顺帝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江南。

北伐战争

自古以来从南打到北的只有俩位成功:

而朱元璋是第一人。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明朝控制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北伐战争的艰难可不是几句话几个字可以体现的,当时由蒙古人统治的元朝虽然朝廷腐败但其军队还是那个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元铁骑。

当然朱元璋自己也组建了一只强大的骑兵,边打仗边收编,无论各民族各人员。后来著名的朵颜三卫就是这么来的。朱元璋除了有一支可以同元军硬碰硬的骑兵之外,在明朝军队中,还配有一支专门克制骑兵的长枪军。

好了,说了这么多,比较一下时代背景,出生生活到统一,不用讲就知道谁的军事能力强了。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军事能力强不强需要看面对的对手!一位是光复汉室,建立东汉王朝,开创“光武中兴”的刘秀。一位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推翻元朝统治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两人从家庭学识以及长相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长相[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但两人在战争期间的轨迹却又是那么的相似,都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一刀一剑打出来的丰功伟绩。

刘秀昆阳之战八千破百万,封神成神,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超级战例之一。后哥哥惨死,忍辱负重,出扶河北,击杀王朗,结交真定,击灭赤眉,收服铜马,得陇望蜀,一统天下。

朱元璋出身布衣,发迹凤阳,加入义军,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一统江南,继而北伐讨元,大败脱脱等元朝军事世势力,结束了蒙元对中原的百年统治,建立大明王朝。

同时,两人身边都是猛将谋士如云。刘秀有邓禹、吴汉、冯异等“云台二十八将”。朱元璋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相对而言,现代人对明朝的战将谋士更耳熟能详一些。

军事集团素质来说,刘秀可成为学院派,朱元璋属于实战派,从手下领导集团来看,刘秀领导得是一场资产级阶革命,朱元璋领导的是无产阶级革命 。

两人谁强谁弱?假如不带猛将谋士,士兵战需相等的情况下,千人级别战斗,朱元璋胜利 。万人级别战争,刘秀胜。十万人级别集团战役两人平手。

静待拍砖[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


千雪寒城


刘秀创立的东汉王朝,因光武帝属汉高祖刘邦远系支脉,有天然的正统性,所以、在与新莽政权的博弈中,靠的是笼络西汉旧臣和人心思汉的民意向背。太祖朱元璋前期是在与枭雄陈友谅、张士诚的血战中险胜。在与蒙元的战争中,虽亦有民心所向,但洪武帝赤贫出身,主要靠将士用命、在血山尸海中的博杀,才肇建大明王朝,但论号召力逊于光武帝。

要对比二位开国帝王的军事能力强弱,明太祖朱元璋显然优于光武帝刘秀。


午夜梦醒18


个人推崇朱洪武。 刘秀,即汉光武帝,后汉(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拨乱之主。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更始、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后汉一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高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有的他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可以说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历史的波澜壮阔


开国皇帝们都是历经艰难才成就一番霸业的,像秦始皇隋文帝唐高祖等等这些开国君主,他们都借助了祖上的余荫。刘秀和朱元璋这二位算得上是真正的“草根天子”,他们都是白手起家栉风沐雨。身上的励志故事怕是能出好几本书了,也被一心想要成功的人们分析的彻彻底底。

我们从列举3个最重要的角度:执政能力、战略眼光和用人能力。这3个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最直观的判断出一位君王是否有所作为,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刘秀是公认的明君,其执政能力也是可圈可点。不过他却为大汉留下了一个祸根,那就是土地兼并。刘秀虽然意识到地方豪强大肆兼并土地的害处,并加以制裁,实施“度田”,但这明显触碰到了地方豪强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向刘秀施压,迫于压力,刘秀不得不暂停“度田”之策,这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祸患就是世家集团,刘秀取得皇位在许多地方都借助了世家的势力,这两者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家的势力膨胀,这就削弱了皇权,刘秀也并没有制止,有汉一代,世家势力根深蒂固,直接为后来的董卓等人祸乱朝政埋下祸根。

而朱元璋的执政能力更强,老朱从底层一路登上至尊之位,其手段和心性远非常人能及。因为他出生底层,所以对有农民很深的情感,更对那些贪官污吏无比痛恨。他制定了一系列刑罚来处置贪官,只要贪污超过60两白银便判处死刑,手段非常狠,以至于整个洪武朝都有种秋风瑟瑟的感觉。根据有关调查,洪武朝的清官,占整个大明的一半还多,不得不说老朱的手段还是很有效的。老朱对政事的勤奋,在皇帝中能排第一。在位30年,几乎就没有休息的时间。他废除宰相制度后,将全部的政事都集中到皇帝手里,以至于他经常性的加班加点,才能处理完繁杂的政事。在发展经济上,朱元璋采取了强制措施,命大批百姓迁移,去开发荒地,也给了他们许多好处,比如免除税负,百姓很是积极。所以说,论执政能力,朱元璋更强。

其次是战略眼光,朱元璋的战略眼光有缺陷,他是凭借一己之力夺的天下,可在治理中也有目光短浅的时候。比如说海禁,朱元璋也有一种“天朝上国”的思想,认为海上都是些不必要的东西,完全用不着。这可以说是大大的失策,白白浪费了海上贸易的大好机会。

战略眼光更强的当属刘秀,早在打天下的作战中,刘秀就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更始帝、公孙述还有许多的割据势力都在刘秀的准确计算下一一被消灭。后来的东汉又与民同息,待国力恢复后,刘秀又以整个国家机器来发展经济,改革行政制度,使得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又削减税负,百姓的负担减轻。这一系列的举措无不得益于刘秀杰出的战略眼光,以至于后世,大都遵循着他的布局。


最后说的是用人方面,刘秀的用人能力很强,云台二十八将一个赛一个勇武,是刘秀打天下绝对的左臂右膀!刘秀的人格魅力很不错,手底下有许多的人才信服他拥护他。不过也有一个污点,他在后期收到奸人挑唆,误杀了名将马援,这成了刘秀一生的污点。

朱元璋有着徐达刘伯温等人才辅佐,眼光自然不会差到哪去,可这是他的臣子们,他知根知底。可朱元璋在为建文帝选择的大臣们却是一个比一个无能,像方孝孺等人都是一群书呆子,要不是他们给建文帝灌输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建文帝也不至于丢了江山。

以上就是对刘秀和朱元璋这二位草根天子的分析了,他们都是各有各的长处。朱元璋擅长执政,刘秀的大局眼光更胜一筹。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都是皇帝中的佼佼者。


历史冷知识钩沉


光武帝刘秀,本来是刘备的后代,要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说法来看的话,他是根本当不了皇帝的。但是恰逢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王莽篡位的事情,所以这也给刘秀给了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的途径,可能这个途径有点危险。但为了龙袍加身冒这些风险还是可以的,刘秀不仅仅是会用人,而且他自己还能文能武,会自己领兵打仗在昆阳之战时大破王莽百万大军,这就使得他的手下心悦诚服的追随他。从历代开朝皇帝来看刘秀还是比较优秀的。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具有很大的传奇色彩,当过乞丐,当过和尚,反正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哪里有吃的他就去做什么,善于结交各方豪杰,这也使得他在后期的争夺天下过程中便捷了不少。作为开国皇帝的基本上,每一个都会用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有许多文成武将,比如朱达,常遇春等等。军事方面,朱元璋一辈子领导过大大小小的战役达到上百场,可以说还是特别骁勇善战的。可是做皇帝的也是特别心狠手辣。炮轰庆功楼这件事情朱元璋也是干过的。

综合以上二人的介绍来看,其中最为突出的可能就是刘秀了,而朱元璋只能说是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皇帝的一个特征,会打仗会用人,但是心狠手辣。




歪嘴说历史


论及军事才能,朱元璋可能要更深一筹,毕竟大家都知道,刘秀的关键时刻全靠开挂,大魔导师刘秀可不是调侃,是真实的历史。

下面说几个开挂案例。

起兵后第一关键战役,

刘秀领兵3000,进攻昆阳,先使计让敌军主帅心疑,然后突袭敌军大营,敌军大乱,于是撤退,走到河边,上游发洪水,直接就把敌军冲光了,,,,

刘秀打败仗,就剩下几个人在身边,然后逃到河边的时候,发现没有船,后面敌兵将近,以为这下要死了,天降暴雪,半个时辰就把河面冻成冰,刘秀死里逃生。

最最夸张的就是天降陨石了,还是在昆阳之战,刘秀7000人对阵42万,当夜天降陨石砸敌军大营,又有小规模地震在敌营,敌人上下惶恐不安,认为是天罚,让他们不要和刘秀作对,正好刘秀乘机冲营,42万人都不抵抗了,一哄而散。

这种事例在刘秀身上很多,他后期一帆风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带有天命色彩的事情太多,以至于敌人望风而降,很多豪杰带着人马,金银千里来投奔,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命之主。从一介布衣一无所有,到夺取天下,只用了13年,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开国皇帝这么顺利的。


闲庭晓筑民宿龙大叔


中国这么多大一统封建王朝中,能够白手起家的皇帝很少,细数也就刘邦、刘秀和朱元璋三人,其中朱元璋的地位最低下。刘邦大小还是个亭长,刘秀虽已沦为布衣但还顶着一个皇室后裔的名号,具有一定号召力,而朱元璋则是地地道道的贫农出身,甚至祖祖辈辈都是贫农。但不管如何,这三位开国皇帝在起兵之前的地位与那些原本在旧朝就是贵族的开国皇帝地位没得比,刘邦、刘秀和朱元璋最后能夺取天下,凭借的就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出色,如果真的要比一个孰高孰低,那只能说这三位各有优劣。

要论用人识人能力,那一定是刘邦更厉害。刘邦在选用人才方面没有烦什么错误,无论是没有打过仗的韩信还是名声不好的陈平,只要刘邦认为他们是人才,就会立刻任用。而且刘邦勇于承认因为自己看错人而犯的错误,比如匈奴大军南侵的时候刘邦不顾刘敬的劝谏执意冒进,最后被困白登几乎陷入死局,白登之围解除后死里逃生的刘邦回去立刻把在狱中的刘敬放了出来并向他道歉了,后来刘敬也是大展拳脚,为汉朝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刘邦在将要归天之时对于用人还有自己的考虑,他不仅向吕后细说了朝中各大臣的能力,还说周勃“厚重少文”,陈平主意多却无法独当一面,将来周勃一定能够安定天下,结果还真让刘邦说中了,如此强的识人用人能力,刘秀和朱元璋只能叹之莫及。

可要是论战略眼光能力,那就是刘秀更胜一筹了。刘秀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能屡次取胜,就是凭借着他独到的战略眼光。后来刘秀建立东汉,又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为国家制定长远的政策,比如加大力量投入经济建设恢复手工业,精简行政机构缩减政府开支等等。这些举措使得东汉受益了两百年。反观刘邦和朱元璋则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刘邦在攻进咸阳后就开始纵容手下作威作福,若不是张良劝阻,刘邦早已成为天下的笑料。在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项羽时居然能被项羽的三万大军击溃。韩信也说刘邦只能将十万兵,不是个打仗的材料。朱元璋要比刘邦好一点,但还是比不上刘秀。朱元璋制定的赋税政策、卫所制度等对于刚刚建立的明朝来说确实很有帮助,但是随着明朝发展越来越快,经济越来越发达,这些制度政策的不足之处就体现出来了。过于复杂的赋税制度使明朝无法从商品经济里收税,明朝宗室优待制度让明末白白养几十万不干活的人。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一定程度上得怪罪于朱元璋制定的政策。

当然朱元璋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在执行力上刘邦和刘秀二人无法与朱元璋相提并论。刘邦登基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没有贯彻到底,光刘邦自己当了皇帝后就打了不少仗,根本无法让国家完全安心搞发展。刘秀则经常优柔寡断,他在位时就意识到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采取了强力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触及了地主大绅的利益,各地都爆发了动乱,刘秀对此也只能妥协。后来整个东汉期间土地兼并问题都没有解决,且越来越严重。但是朱元璋的执行力却是异常的强,他不会知难而退。比如他采取了兴农政策,细化到了每个农户的种地都要国家规划,还强制百万人口移民,就连佃户和地主之间的称呼都要改变,神奇的是这一系列举措居然完成了,这在之前的朝代是想都不敢想的,可见朱元璋是多么强硬。

刘邦、刘秀和朱元璋都各有所长,不存在谁比谁厉害,这三人都是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点滴见证


他们都差不多 我个人推崇朱洪武。

刘秀,即汉光武帝,后汉(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拨乱之主。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更始、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后汉一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高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有的他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可以说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