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活着》一个人的旷世悲歌

有幸读到余华的名作《活着》,本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情,却忍不住一口气看到了结局。故事围绕着一个叫做福贵的人开始说起。

我本对他憎恶万分,最后却因为他一唱而热泪盈眶: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书中有一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福贵少年时仗着家中财势肆意妄为,沉迷赌博。最后葬送一家人的福贵,沦为穷苦农民。对自己妻儿漠不关心,挑三拣四,活生生一副纨绔子弟模样。却也尝到了妻离子散,家庭破产的悲痛。

中年时父亲以可笑又可悲的方式去世,从此家里得重任一下子落在了他肩上。此时此刻的他早没了半分年少时的轻狂,不过是对农活刚上手的几十大汉罢了。可他来不及承担什么,便被拉去充军,历经劫难才逃了回来。可还来不及享受生活,一桩桩不幸的事情沉重的压在他心上。

辗转反侧,大半生已经过去,福贵身边只剩下他一个人。

《活着》的整个故事都透露出当时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现象,而福贵也许不是最惨的人,却是代表了大多数那个年代饱受挫折的人。他的一生不可谓不精彩。穷过也富过,当过兵在炮火中滚过一圈了,也在泥土地上耕耘了大半辈子,年少时干过不少混账事,老了也不过是普通的农民。从福贵身上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到当时的那个社会。

首先是早起的地主当权,作威作福一方霸主,而农民没地没粮生活惨淡。福贵放过霸主也当过农民,他的所作所为和一些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农民无权的现状,处处透露着农民悲哀。

又说福贵被迫充军,当时的政党争斗,战火延绵,士兵伤亡者不计其数,而兵源的缺乏也从平民百姓下手,害得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福贵毕竟算是幸运的了,有幸逃走回家。我竟没办法去说他懦弱,一个从来没经历过打仗的老百姓,只求回去看看妻儿,毕竟是人之常情。那些家国情怀,在那个年代,对农民来讲,实在是太陌生了。

文中最让人悲戚的便是有华的去世。他死的太过滑稽而讽刺,让人悲痛的同时忍不住对社会发出扣问,人命到底是什么?谁的命才是命?那个双眼炯炯有神,听话懂事又能干的有华,渴望读书,渴望学习,唯一热衷的事情是自己的牛,这样一个干净的男孩啊,他何时想得到,自己的满腔善良送了他的命?

中年过半,文革时期,福贵的妻子也因积劳成疾而死。自己苦命的女儿死在了产房,瘸腿的女婿死在了工地。最后留下来的小孙子,相依为命那么久的小孙子,也因为吃黄豆而噎死了。

何其悲痛,我每每读到一个人的离去,我就在想,够了,够了吧,死这么多已然够了。剩下的就让他们好好活着不行吗?可故事走到最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悲痛,一次又一次的堆积,终于在苦根去世之后,喷涌而出,在我心口凝结成悲痛的血块,久久难以消化。

而这一切故事的悲剧,不可谓不是时代的悲剧,这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必然悲剧。劳苦:大众在社会底层的地位没有被抬高,社会依旧是少数人的社会,人民也只是一个概念。来不及形成坚固有力的武器,生于那个时代的人,不得不承受这样的苦难。福贵尝尽人生苦滋味,最后也以一人之姿独立于人世,也贯彻了余华这个故事的中心——活着。活着二字,不是简简单单的心脏跳动,它意味着灾难,离别,伤痛,意味着坎坷人生之路,可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受着,也要以坚韧之姿活下去。

我要感谢自己生于21世纪,能在和平年代和平的成长,我也感谢有幸读到《活着》,让我看到另一个时代人生百态。

余华说,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愿你我都能,真正的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