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为什么有很多道理早在多年前就有无数作者学家一遍遍说透了,人们却还不懂,执迷不悟?

包蕊杰


对许多人来说,听了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多种多样,我觉得原因主要是太固执,固执到骨子里,只认为自己的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误的。这种人要么优秀到了极点,要么平庸到了极点!一方面,优秀的人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很多研究表明,特别优秀的人都有固执的一面(换个好的说法叫执着),这样的人也就无所谓失败了,因为他的缺陷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成就了他。另一方面,平庸的极点的人,这种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思维水平偏低,个人能力差,一般都没什么想法,导致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固执己见,听不进任何道理,即便经历了失败,回过头还是老样子,典型的loser!











锦江诗话


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就比如老师教学生,一堂课下来,有的人听懂了;有的人似懂非懂,还需要再下点功夫,才能完成消化吸收老师讲课的内容;还有的人云里雾里,根本不知夫子所云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段内容,原文是这样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段内容讲的就是同样的闻道,上士中士下士三种不同的人,反应是不一样的。上士闻道,勤快地按照道的方式实行,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反而嘲笑道。

所以,无需介怀。只不过提醒自己做一个上士之人,听到好的道理,勤于实践。

如果有一条你认为非常有益的道理,周围遇到的人还是不懂,那么有一点耐心,示范给你认为应该懂的人吧。

就像教室里的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难解的立体几何体题,不也是一遍遍地讲给他认为应该懂却没有懂的学生吗?


荷叶三两枝


这个情况应该很好解释:明明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还是千里迢迢、倾家荡产也要出国留学,用别人的知识来证明我们的文化是对的。然后一脸鄙夷不屑的说自己是“高、大、尚”!!!!

从我们蹒跚学步开始,父母心疼的呼喊“娃,慢点跑,别摔着”然后我们就拼命的跑。最后满身伤痕。到了懵懵懂懂学习知识时,父母轻声细语:你要专心致志、不要丢三落四,然后就是父母一次次被老师叫去开家长会。然后步入青春期,父母告诉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事男儿读书时”人生到了最关键的时期,该拼就拼吧,为了将来都值得!然后就是成绩犹如六月的鬼火新奇吓人,于是父母劳心劳力、砸钱血拼。

本以为孩子成年了,父母该省心了可是我们恋爱、结婚、入职、创业那一样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呢?我们高昂着骄傲的头,认为我们是新时代的领头羊。你们已经老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父母含泪叹息:你呀!为什么就是不停老人言呢……

人到中年事业、家庭、子女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父母却像个孩子一样倔强听不进去我们半点劝阻。人类就这么周而复始的繁衍生息,又有谁不是如此呢……?????






没耐何


这里就涉及到“说到”和“做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道理是一回事,做的怎么样是另一回事。所以当我们回头看王阳明的著作的时候,我们会深切的感受到知行合一是多么的重要,同时,想做到知行合一也是多么的艰难。

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当他去劝导别人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句句在理。可是他自己做事的时候却一塌糊涂。当我们站在他的角度来讲的时候,我们往往做的也不一定比他好,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当你没有切身的顾虑,你的思维受到的限制相对来少一些,这个时候你的情商往往能够稍微发挥的出来,但是如果当你身处在一个环境当中,比如说你面对的困难,确确实实的困难,这个时候你无法置身事外这个时候,你往往内心里面那种踌躇焦虑都会占据你的头脑,这样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办法独善其身,你没有办法以一个非常开放灵活的心态去反思你自己做的一切,这个时候你说出来的话,跟你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说出来的话,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拿麦肯锡的例子来说明情况,当麦肯锡给别人做公司的那种咨询的时候,他确确实实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可是当他自己去开办公司去创业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问题都是他想象不到的。自己确确实实搞得很不像样子。他也深刻的感受到说和做其实确确实实差距很大。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比较两种人,一种人是先说再做,他看了很多书,比如说像战国时期时期的赵括,纸上谈兵确确实实很牛,可是真正打仗起来呢。而有的人完全都是做了再说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他的话比较朴实无华,但是里面蕴含的能量都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空口说白话的人能够比的。黑格尔就说过,一句话假如从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口里说出来,跟从一个年轻人口里说出来,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学习呢?我们应该怎么样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呢?首先我们应该勇敢的迈出那样一步,让自己的思维真正的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而不是让自己的思维首先就漂浮在天上。因为那种缺乏基础,缺乏落地的那种东西,根本就没有生命力,迟早都会害人的,无聊的时候夸夸其谈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涉及到巨大的考量和重大的决策的时候,这个时候那些夸夸其谈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往往总是会是很害人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向谁学习呢,首先向那些最有经验的人学习,比如说你想学习法律,那么你首先问一下那些从事法律很多年的人,他们在这么多年来有什么收获,而不是首先问那些成天只知道看书,对于实践操作没有任何经验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并不是要求大家都采取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还是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放平。自己的眼光首先要放低,要立足于基础,除非你是专门就是为了说而说,如果说你真的立足于实践,为了实践能够取得一定的突破,这个时候我劝你还是立足于经验,然后再进行理论的学习,这样的话比较实际一点,比较能够实事求是一点。






屁哥学日语


其实,只要认识字,看过那些道理后,都会懂得道理的妙处和精髓。

但是,他们会因为自身的惰性,选择遗忘和不懂。

因为,真正懂这些道理后,就要去实践。

而实践的过程,就是一场场战役。

1.跟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作斗争。

2.跟自己的各种大小欲望作斗争。

3.跟自己的软弱、劣根性、惰性作斗争。

而在这一场又一场战役中,吃苦、受挫、焦虑、沮丧等等,都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于是,很容易败下阵来。

从而,去选择另一条简单的路。于是乎:

我听过圣者讲过大道理吗?

好像有,好像没有。我不记得了。

大道理有什么用?

不能吃,不能玩,不能用。

我还是做自己,自由自在。

最后,真正懂得,用这些道理来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他们成功了!

你呢?还在那里问,为什么人家成功了,挣钱了,我却还是一无所有呢?




宁乡缘


我是不说话只钓鱼,爱好幽默、胡思乱想、奇思妙想,行文天马行空又朴实无华,欢迎关注交流。

很多道理早就在多年前被很多人一遍遍说透了,人们却还不懂,个人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因为人都是从小长大的,从无知无畏到有知有畏,很多道理都是渐渐明白的,而不是一生下来就明白。

二,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人性的弱点。


人类的循环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懂得很多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白纸一张。人生的道理全靠自己学习体会实践,一点一点写到纸上的。

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大概都比较相似。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认识这个世界,明白道理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六十知天命,正是告诉我们,人到中年以后,有很多道理才会明白。


也许有的人,十几岁就明白了很多道理,也有很多人,可能80岁了,还像一个小孩儿。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导致他们的阅历不同。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相同的人。

其实这些道理,就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代一代的人们,记录传承,就是想让后人更早地明白道理,更好地活在人世间。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有很多,懒惰、贪婪、自私、喜欢抱怨、虚荣等等,几乎人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而这些弱点,导致我们虽然明白很多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懒惰会让你放弃理想,贪婪会让你放弃原则,自私会让你放弃善良,抱怨会让你放弃开心,虚荣会让你放弃诚实,等等。人性的每一个弱点,都会制约你,让你明白道理,也做不到。


卡耐基的经典之作《人性的弱点》,汇集了他的思想精华,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人性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都可以从书中找到方法,在这里不在阐述。

只要你能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相信你不仅可以明白道理,还能做得到,只要能做到,人生一定能取得成功。

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我们就做不到,就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我们要尽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让自己内心强大,人生一定能取得成功。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留言交流,一起解读人生,品味人生,过好人生。我是 。


不说话只钓鱼


听过的是会忘记的,看过的也许能够记住,经历了才会懂得!

其实很多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光知道道理是没有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定势,每个人都是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在别人看来是无知是愚钝,但是那也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才能过明白,才能够懂得这样得做法是否合理,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可以怎么做的更好,这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别人得道理总归是别人的,别人那么多,谁知道该听哪个道理呢,所以人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走自己的路,慢慢成长!




芳香四溢小生活


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在历史的堆积下不断前行,我们刚刚过去的每分每秒正在成为历史。

有思想才会有文明,文明又会促使思想不断的走的更远,更高。

人是感性的,善变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的不同,高度的不同,就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生。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同,就决定了这个人想懂得多少。

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听过一首歌“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明明白白是一种境界,执迷不悟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阿木木的春天


这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现在的人,不知道是怎么了。头脑清醒的越来越少了,都像发疯了。说话火气特大,做事过激奇葩。本是清楚的事理,却含混不清,甚至颠倒是非,振振有词。

到底是怎么了?实在让人害怕!举世仅有的五千年文化哪里去了?我们到底要去哪里?


木锤193


为什么有很多道理早在多年前就有无数作者学家一遍遍说透了,人们却还不懂,执迷不悟?

Part1. 因为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你,古人的经验未必适合现在的社会

人是不断变化着的。别人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只适合他们,而并不一定适合你。比如有句话说“早起是低配的自律”这句话就不一定对,因为有些人在夜间工作效率更高。

宋代极端重文轻武,自然军队战斗力减弱。那时候的人听到的大道理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唐朝武官做大,他们大道理就是“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适应方法。古代的道理,未必适合现在。并且,所有的道理都有局限性,甚至有些大道理互相矛盾。

Part2.听了道理,会做了吗?

现在心灵鸡汤泛滥,成功学书籍可以说是人手几本。先不说这些道理对不对,可听了之后,真正会做的人很少。现在大道理的“可操作性”都很差。也就是说只摆一个成品,却不教人怎样具体地一步一步做。人们只迷信道理,却不知如何实践,还不如不听。

Part3.会做了,你愿意做吗?

即使听懂了,会操作了。很多人也不会去做。刚放下大道理,转身就忘光。昨天说要早起,今天早上又睡到10点。一次次的颓废中,那些大道理不仅帮不了你,反而成了颓废的理由,无聊生活的寄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