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人打仗,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先由双方将领单挑吗?

无神者老文


古代打仗是有单挑的,单挑界的鼻祖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不是关羽张飞,更不是许褚典韦,而是三千多年前的姜子牙姜太公。

话说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伐商,联军4.5万人来到牧野,纣王以七十万奴隶大军(一说十七万)相拒。

由于敌我势力过于悬殊,周武王便让姜子牙带着少量勇士冲到对方阵前挑战。商纣的奴隶大军被姜子牙的勇气震慑,不但无人敢应战,反而阵脚大乱。

周武王乘势发动总攻,击败了商纣大军。

《逸周书·克殷》: 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 孔晁注:“挑战也。”

春秋时期,战争仍是“贵族”模式,阵前致师的行为不少。战国之后,步兵兴起成为军队的主要力量,将领单挑慢慢也就少了,但并未完全绝迹。

到了楚汉相争时,出身贵族的项羽仍然想用阵前单挑来解决问题。

项羽某次在阵前对刘邦说:“天下好几年不安定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我愿意和汉王决斗,不要再让天下百姓受苦了!”

刘邦笑着拒绝道:“我宁愿斗智不斗力!”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三国时期,也有单挑行为,最有名的当然是吕布吕奉先。

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为其报仇,兵犯长安。

吕布兵少,却也不愿意困守长安,打开城门对郭汜说:“让士兵们都退后,我们两个来决一死战!”

郭汜大概对自己的武力也很自信,居然答应了和吕布单挑。结果两马相交,吕布一矛将郭汜刺下马来。郭汜的部下拼死将他就回。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确是当时的人的传言,并非后世罗贯中的虚构。而罗贯中在演义里把吕布写出天下第一勇将,当然也不是凭空想象。

《英雄记》: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庄苏谷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提到三国以及三国之前的电视或者是小说时,印象中都是以战争为主,而且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无论是步兵骑兵,都在一处宽敞的野外之地列阵,在双方列好阵势后,一方会出现一位大将,骑马提枪对着对方阵营大吼。往往双方的将领要骑马执刀先打上他几百个回合。而且往往是单挑之中赢了的那一方军队一定会打败输了的那一方军队,从不例外。这有点像美国的西部牛仔对决,但是西部牛仔毕竟是单枪匹马,而两军对阵是上万乃至几十万的军队对决,两军阵前,将领们真的会单挑吗?


据史书记载,这种行为确实存在过,不过大部分的单挑是在前秦之前,那时候带兵打仗的将领们都是贵族出身。他们之间有一种独特的贵族文化,类似于英国的绅士风度。先秦时期基本是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就是以战车为中心,以步卒为配合进行的。战车通常是一车四马,战车上的三个人,中间的人负责驾驶,主将拿着长戈在左边,而副将拿着长戈或者其他的辅助武器在右边。作战的主体是车上的甲士,车战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这样的车战,自然就变成了双方甲士之间的单挑。



前秦之后,这样的风气逐渐没落。原因是因为北方匈奴的进攻。匈奴不仅擅长骑兵,更加可怕的是他们的弓箭,人还未到,剪就射过来了。这样的打法一开始就把中原的那些贵族们打的晕头转向。匈奴才不会和你讲什么绅士风度,贵族礼仪之类的礼节,人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杀光,烧光,强光的三光政策,上来就一群人招呼你。再后来,明清之时,由于武器的进步,单挑彻底消失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将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负责军队的所有部署。有句古话叫做“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行兵在外,将军是最高级别的统帅了,这时候山高皇帝远,皇帝的圣旨也不管用。所以将军的性命安危,对于整支军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在正式战争中,一般军队的最高统帅是不会轻易上战场的,而是派出自己的副手来打先锋,本人就留守在军营大后方的主帐之中。 即便不上战场,大将军也会派出不少的斥候随时回禀战场局势,以便最及时的做出战事判断。所以也不可能是双方将领出来单挑,多是两军交战时主将先锋先行对决,单挑独斗一决高下,一是为了鼓舞全军士气,提高全军气势,让全军对胜利有个良好的心理作用和乐观心态,二是为了破敌士气,打击对方战士的心里,让敌人军心不稳。



所以,在古代,只有先秦的车战类似于单挑的作战形式,除此之外根本不可能会有武将之间单挑的存在。倘若掌握一支军队的武将出阵到最前沿叫阵和人单挑,在冷兵器时代,就会被弓箭射成筛子或者被一群人上来乱刀剁成肉泥。而在热兵器时代更为直接,一炮送他见阎王。


昊涛说史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又有谁会敢冒风险,让己方主将出去单挑呢?

翻越《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双方列好阵后,各自派出一员大将,相互叫阵呐喊,鼓舞士气,然后,随着两军战鼓的节奏,两名大将策马相迎,交战在一起,随着一方将领的倒下,另一员将领手一挥,己方大军掩杀,另一方则迅速溃败。

其实大家仔细想一下,就觉得这样的情节是十分不合理的。试想一下,两军交战,且不论前后准备军粮、动员军民,行军助营,且说双方打仗,输了不仅是人员上有损失,更是在地盘、城池上有极大的损失。怎么可能仅凭两员将领的胜负来决定呢?那是不是也太儿戏了。

两军打仗,将领确实十分重要,但他的重要性,不是能不能以一杀百或以一当十,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思想,战术布局。在战场上,将领就相当于头脑,士兵相当于四肢。打起仗来,挥出去的,有杀伤力的,肯定是拳头,而该打哪里,怎么挥出拳头最有力,当然是头脑决定的。

所以我们也能发现,在《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中,也有许多我们理解为文臣的人曾做过三军统帅、大都督之类的职务。这些人可能武艺并不好,或者用笔比用刀要厉害,但他们能做主帅,就是因为他们在军事上的头脑是十分厉害的。

像《三国演义》里的,动不动就来一个“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马超许褚大战三百回合”等等,除了有极少数可以通过正史考究外,更多的是杜撰出来的,为了增加该书的阅读乐趣,打动读者罢了。


始终先生


首先题主要明确《三国演义》给谁看的。

之前听过《隋唐演义》《说岳》,那时候家里老人拿着收音机,里面单田芳,刘兰芳“哐啷啷,轰隆隆”说着战争,记得有次听到岳飞的时候说了一个故事:说因为金人南侵,一家几十口人在大路上碰到了金兀术的几十万大军,这时候这家人的家主–一个七十多的老大爷怒了,占着路,非要跟金兀术叫板,结果一方几十个人一方几十万人堵在路口骂街。骂街过瘾之后老头要和金兀术单挑,老头神功附体打赢了,最后十几个人把几十万人打跑了。

这些演义在我童年的时候满足了我,让我自以为能打败街头那个高个子小孩。

兵胜孙武说“兵者,诡道也。”他这话告诉我们,打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形成一堵人墙往前挤。而且短兵相接不是上策,动
脑子是第一位的。


吉耶221


有单挑,很少

1 史书只会记载战役胜败,很少写战场细节,你是无法从《三国志》里边找到“一回而斩之”“三英战吕布”这样的内容的,而各种通俗小说演义则不然,如果像史书里边那么写,估计就没人看了,在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总共一章,小说作者和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会对史料内容进行加工,所以问题中古代打仗大多采取将领单挑式的说法其实是不合适的

2 古时打仗确实有单挑一说,可能是从春秋时期的“致师”演化来的,关于致师,请参考 祝中熹:先秦独特的挑战方式

引用一段描述:

为什么杜预及其后的许多注家,都把挑战与致师看作是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挑战一词的内涵,从战国以后发生了变化,其词义已不再广含表示欲战意图的各种形式,而缩小为指独身赴敌阵前作武装挑衅这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则与战国前的致师形式比较接近。《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要求与刘邦“挑战决雌雄”,意为两人一对一地交锋,颇有点中世纪欧洲贵族社会中的“决斗”味道。此时的挑战含义,就是指双方各派一名勇士对面交手。这种斗将式挑战,汉以后的史籍乃至笔记、小说中常常言及,如《隋书·史万岁传》栽:史万岁戍敦煌时,“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土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万岁驰斩其首而还。”严格地说,这种挑战不论就其形式还是就其意义,都有别于致师。致师以车乘为行动单位,挑战则是独骑而出;致师是一种主动的突袭,其中心环节是闯垒,不存在对方应不应的问题,而挑战则是先“挑”后“战”,如对方不应,则挑战行动至多不过是一场阵前的叫骂而已。从实战角度说,致师是以少对众的搏杀,挑战是一对一的交锋。总之,挑战已不具备致师那种先声夺人的锐利气势,而更多地带有阵前比武的性质,从而也就失去了致师所特有的那种略含浪漫主义气息的冒险色彩。

3 关于古代打仗,先秦,特别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谁想打就能打,再加上那会人少,一个国家也就那几个城池,甚至有些国家就只有个都城,打个仗几千人已经算是大仗了,出现致师单挑不足为奇,到后来,随着战车,弓弩,骑兵,乃至后来的火枪大炮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战争整个追求的是排兵布阵以及各种兵种的配合,各种环境因素的利用,主将神马的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战局胜败,所谓“中军”防守严密,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阵前单挑不是没有,只是极其少见,一人身系千万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对阵占优,像朱棣常遇春年这样带队冲锋的猛男也是很少见的。

4 综上:古代战争很少采用单挑形式,有单挑的,但是很少见,产生这样的错觉是由小说评书的描写造成的


Luy说电影


有单挑,很少 1 史书只会记载战役胜败,很少写战场细节,你是无法从《三国志》里边找到“一回而斩之”“三英战吕布”这样的内容的,而各种通俗小说演义则不然,如果像史书里边那么写,估计就没人看了,在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总共一章,小说作者和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会对史料内容进行加工,所以问题中古代打仗大多采取将领单挑式的说法其实是不合适的 2 古时打仗确实有单挑一说,可能是从春秋时期的“致师”演化来的, 引用一段描述: 为什么杜预及其后的许多注家,都把挑战与致师看作是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挑战一词的内涵,从战国以后发生了变化,其词义已不再广含表示欲战意图的各种形式,而缩小为指独身赴敌阵前作武装挑衅这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则与战国前的致师形式比较接近。《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要求与刘邦“挑战决雌雄”,意为两人一对一地交锋,颇有点中世纪欧洲贵族社会中的“决斗”味道。此时的挑战含义,就是指双方各派一名勇士对面交手。这种斗将式挑战,汉以后的史籍乃至笔记、小说中常常言及,如《隋书·史万岁传》栽:史万岁戍敦煌时,“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土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万岁驰斩其首而还。”严格地说,这种挑战不论就其形式还是就其意义,都有别于致师。致师以车乘为行动单位,挑战则是独骑而出;致师是一种主动的突袭,其中心环节是闯垒,不存在对方应不应的问题,而挑战则是先“挑”后“战”,如对方不应,则挑战行动至多不过是一场阵前的叫骂而已。从实战角度说,致师是以少对众的搏杀,挑战是一对一的交锋。总之,挑战已不具备致师那种先声夺人的锐利气势,而更多地带有阵前比武的性质,从而也就失去了致师所特有的那种略含浪漫主义气息的冒险色彩。 3 关于古代打仗,先秦,特别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谁想打就能打,再加上那会人少,一个国家也就那几个城池,甚至有些国家就只有个都城,打个仗几千人已经算是大仗了,出现致师单挑不足为奇,到后来,随着战车,弓弩,骑兵,乃至后来的火枪大炮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战争整个追求的是排兵布阵以及各种兵种的配合,各种环境因素的利用,主将神马的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战局胜败,所谓“中军”防守严密,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阵前单挑不是没有,只是极其少见,一人身系千万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对阵占优,像朱棣常遇春年这样带队冲锋的猛男也是很少见的。4 综上:古代战争很少采用单挑形式,有单挑的,但是很少见,产生这样的错觉是由小说评书的描写造成的。古代竟然发生了这么多次的战争,为啥找到单挑记录的也就几十个?要知道整整一部三国演义,里面的单挑场景就有几百个,这之间难道不互相矛盾吗?小编告诉你,这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而已,小说追求的是给读者一些快感,能让读者从中找到一些阅读的乐趣,所以作者就必须创造一些精彩的情节来打动读者,如果在小说中战争场景按史书来写的话,那么这场战役也就不过寥寥数语,根本就体现不出一场战争的激烈性。所以武将单挑是必须的,并不是他们想单挑,而是作者想让这些武将单挑。古代虽然出现单挑记录的时候非常少,可并不是没有,这也是由于一些历史条件造成的。在五代时期,众多的小国实力相当,但是彼此之间都有战争,各个诸侯们都晓得对方的实力,如果双方硬拼的话,都没有绝对把握获得胜利,这才要双方默契的选择了武将单挑的行为,武将单挑不仅可以代表诸侯的荣誉,更是能够避免双方兵力受挫,到时候再纷乱的战争霸中难以立足。相反在国家统一时,由于国家军事人才的高度集中化,在于其他敌人作战时基本上不会采取武将单挑的策略,因为兵力的绝对优势根本没有必要再让武将冒险,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士气必然旺盛,此时的这一方是绝对不会给对方鼓舞士气的机会,所以必须避免单挑这种万不得已的做法。在古代,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将领可以抵百万雄师,朝廷从全国费尽心力招募来的兵士,目的就是为了打仗,而不是打酱油。大将一般担当的任务都是负责指挥和调动,将军所在的营帐称为中军帐,是整个军队的指挥中枢,各方面的军队都要无条件的保证中军帐的安全,只要主将不死,己方的大旗依然不倒,这样即使是兵败也是有序的撤退而不是溃退。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体,将军属于大脑,兵士属于四肢,在打架的时候都是用四肢打架,从没看见人有几个互相用头撞的。所以双方的大将一般不会采取单挑的策略,反而都是互相惦记着对方的中军,因为一旦拿下中军宝帐,就意味着对方的核心水晶被摧毁,这样一来,敌方的组织会马上陷入混乱,士兵没有了将军的指挥,只能无头苍蝇般乱撞,即使人数再多也只有被人家砍的份儿。从这里我们就知道,无论是看三国还是水浒,大将单挑都是少数,双方将领比拼的更多的还是智慧和作战经验,如果单纯的靠武力值来决定双方的胜负,项羽,吕布这样的出名武将早就成了天下共主了,又会搞司马懿什么事呢?






往事不再从来


好汉难敌四手,猛虎架不住群狼。一人之力很难和众人匹敌,古时两军对阵,千军万马相持,单靠一两个将领的输赢就能决定两军胜负,那是开玩笑。从古以来,两军打仗,双方单挑的事少之又少,《孙子兵法》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因此武将单挑来决定战场胜负,那只有传奇小说中才出现的事,真实的历史上真的很难存在。

关于三国时的行军打仗,《三国演义》中有大量如是描写:列阵之后,主将骑马上前一对一厮杀,通常是大战多少回合,要么一方负伤败阵,要么一方被刺(砍)死于马下,胜的一方掩杀过去,打败对方。这纯属无稽之谈。

所谓单挑,即两匹马相向疾驰,接触交手是为一个照面,调转马头冲过来再交手,合两个照面为一回合。一般来讲,三个照面后,马的奔跑冲刺就不能保持高速。文学作品经常通过单挑以事渲染,正史却不屑一提。二十四史里几乎没有单挑。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有各时期的战术原则,哪能靠主将单挑决斗而定胜负呢!

由此可见,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也属于恭维之词。一支部队的主将,是不会冲在最前边的,因为敌方矫健者甚多,特别是年轻的下级武官和强壮的兵目,会造成严重威胁,一旦带队主官有所闪失,这支队伍就陷入无指挥的境况,后果不堪设想。

古代打仗有一种说法叫“兵对兵,将对将”,这里的将对将不一定非是一个人对一个人,也可以一个人对几个人,如“三英战吕布”。

再者对将叫阵只是战争取胜的一种策略,如果通过战胜对方的将军不仅可以打击敌人的士气也可以鼓舞我军的士气,使自己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其次:如果在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时候一拥而上,直接就解决了问题,完全没必要单挑,如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这里面赵子龙战的可不是一个人。

还有: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仍然将对将,极大的可能是对方想降服这名敌将,也就是看中了这名敌将的本事了,想光明正大地折服他。

单挑?当然不乏逞勇的猛人,但是他们也只是冲锋陷阵

为什么说一个将领猛,要特别点明喜欢带头冲锋等等,那是因为大部分的高级将领都是坐镇中路,指挥全军的

就连骑兵冲锋,那也很少有将领冲锋在前的,更别说单挑了。那么多的人,就算你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像很多从小兵摸爬滚打混上去的,好不容易能躲在后面了,你让他去单挑。单挑可是动不动就见阎王的差事,谁愿意干。敢在阵前单挑的,那在普通人心中就是英雄,浑身是胆的人。

人人都有英雄梦,不是渴望成为英雄,就是期望英雄来解救困难中的自己,但是真的英雄太少了,所以我们塑造了很多英雄。

比如阵前单挑。这种心理被称为“英雄观史”,它影响到很多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都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敢于单挑,不怕没命的这么一帮人。

再者两帮人再怎么打,再多宏大,但是在文字里,还是两个人的单挑打斗更加刺激,能挑起读者的兴趣。


半程小小小明


两军交战,双方摆开阵势,先叫阵对骂一番,然后双方主将展开对决,一方被主角斩首,然后主角率领众将士掩杀过去,把对方打败。这也许只有在电视剧里才有的狗血剧情。现实打仗怎么可能这样呢!战争是很残酷的,一般决策层是不会上前线的,短兵相接,相互厮杀是很残酷的,都会有组织有分工的进行,令行禁止,团结协作。而不是主将之间的单挑,那纯属电视剧里的虚构。


紫伊慕婉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古人交战秉持的都是冷兵器,也就是打群架的升级版。双方对垒。领导者或者队伍中比较勇武的人肯定现在队列的前头,要不然这仗怎么打。

后面的人都是从众,得有人给他们打个样儿,要不然他们无所适从。将领当然也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怂怂一窝,自己不先亮亮本事怎么能行。所以说,古代将军交战先有双方将领出来单挑是一个正常现象。

当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这样打,如果能偷袭,能包抄,能用弓箭压倒性射击,谁给你玩单挑,战争首先要的是胜利而不是匹夫之勇,大家玩的是命。




中原一条虫


远古时代不论,东汉末年的战争显然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但《三国演义》经常写大将先单挑的桥段,没有任何问题。

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在成书之前是民间艺人以唱戏、说书等形式讲给老百姓听的。这些目标受众或许能理解几十几百人的村战,但万人级别的战争对他们来说完全是未知领域。待其成书之后,知识分子也会读,但他们对战争的理解也就比老百姓多点有限。

虑及此,《三国演义》完全没有必要复现一个真实的战争场景,他需要做的是把战争转化为一个能被受众理解的形式。考虑到将领的确对战争的结果有重要影响,而且将领通常是作品里着重塑造的角色,那么小说里化“军队/战争”为“武将/单挑”就是一举两得的操作。书里写的单挑屡屡获胜的强者,对应到历史上可能是他真的有高超的个人武勇,也可能是他指挥部队作战的能力强,战绩好。

像是书里关二爷的著名经验包文丑,在《三国志》里的记载是部队溃散的时候死于乱军之中。而《三国演义》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添加了关羽,也提到了部队“大乱”,他与关羽交手时因为心怯而被斩杀。这就是在大致复原历史的基础之上,合理添加了一些单挑要素。

所以读书不能读死书,得体会精神。古典战争里没有单挑不等于相关小说里写的单挑没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