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通過帝國蒼鷹郅都,談西漢治吏

“酷吏”這是一個在歷史歲月的淘洗中被各種情感浸染過的詞。人們一眼望去,大抵便會想到兇狠、殘暴、冷酷、罪惡等詞義的延伸。似乎“酷吏”一詞就是罪惡的代名詞。而被冠以酷吏之名的人,便就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然而非黑即白的看法,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左右著人們的思想。人們往往看見表面,卻遺失了本質。一種事物的存在,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類是社會的產物,作為在人類社會中形成的“酷吏”這一稱呼,自然也免不了時代、環境、道德立場等的侷限。

通過帝國蒼鷹郅都,談西漢治吏

什麼是時代、環境、道德立場的侷限吶?我們用漢代酷吏來說明。漢代是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頂峰,馬克思主義哲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漢代的生產力,決定了其封建性質。大量封國、地方宗族等,名義上從屬中央朝廷,但往往都有極大的自主權利。割據一方。從環境來說,漢代大量的對外戰爭,統治階級上層鬥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民生凋敝。從道德立場上來說,在漢代自武帝后,儒家作為官方意識,儒家視宗族為根基,對於殺戮過多,手段兇狠等殘酷手段往往有更深的譴責。前兩者使得酷吏出現成了必然,後者使得酷吏必然受到批判。

酷吏到底是好是壞,筆者不敢輕下斷論。漢代是歷史記載中酷吏的起點,讓我們來看看漢代著名的酷吏郅都,來了解西漢的法律社會。

郅都,大致生活於孝文帝、孝景帝時期。孝文帝時,為郎官。孝景帝時,為中郎將。郅都可謂酷吏中的另類,以筆者看來,郅都可以算的上是淤泥中的白蓮。與張湯相比,郅都更有耿介正直之氣。與王溫舒相比,郅都則更具正義浩然之氣。《史記》《漢書》都將郅都列在酷吏列傳。其實這個“酷”更多指的是執法時的手段,兇狠、殘暴、冷酷。

通過帝國蒼鷹郅都,談西漢治吏

太史公在《酷吏列傳》中列舉了郅都五件事,雖簡單數百字,卻將郅都之性格,刻畫的栩栩如生。

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郅都曾隨孝景帝與賈姬入上林苑遊玩。賈姬是景帝子趙王彭祖的生母,很得景帝喜愛。賈姬如廁。這時,一頭野豬突然闖入茅廁。景帝見此情況,雙眼直瞪郅都,示意讓其速去就賈姬。可郅都卻當沒看見,不去搭救。景帝急了,便親自手持刀刃準備前去救人,郅都卻上前攔住景帝,跪伏在地上道:“沒有一個姬妾,再找一個姬妾就是了。天下難道少了像賈姬這樣的人嗎?陛下縱然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兒,可陛下一旦出事,又怎麼向宗廟、太后交待呀?”景帝於是停住不前,野豬後來也自己跑走。

我們從這件事兒中,至少可以瞭解到兩個信息。一個是,郅都不為帝王唯命是從。二個是他攔住景帝陳說厲害。前者凸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懼淫威。後者則顯示了他的忠義。孔子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周易》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郅都勸阻景帝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通過帝國蒼鷹郅都,談西漢治吏

二、誅滅強宗

景帝之時,藩國林立。有權勢的地方宗族往往為禍鄉里。在濟南有一宗族瞷氏。他們一宗便有三百多家。若要算人數,大抵也有數千人。他們有錢有勢而又十分狡詐,常常蔑視國法,為禍一方。濟南太守拿瞷氏一族也沒有辦法。孝景帝於是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到達濟南,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士兵,圍攻瞷氏,將瞷氏族滅,斬盡殺絕。濟南的其他氏族知道了這件事兒,都膽戰心驚,恐懼不已。紛紛收斂自己的行為,害怕招致滅族之禍。就這樣過了數年,濟南治安好轉,路不拾遺。周邊郡的十幾個郡守,都害怕郅都。

從第二件事兒中我們可以知道,郅都之手段兇狠果斷,卻卓有成效。雖然當地治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因此被天下滾滾諸公所詬病。這才坐實他酷吏一稱。

通過帝國蒼鷹郅都,談西漢治吏

三、廉行奉公

郅都為人有勇力,而又十分廉潔。他從不以權謀私,既不接受禮物,也不給自己的親人行“方便”。他常自稱道:“我已經背離了我的親人而出仕,我就應該奉公守節以身殉職,終究是顧不上妻子兒女的。”郅都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其盡心盡責,以效力王室。可見一斑。

四、平法權貴

升遷為中尉,條候周亞夫顯貴,十分傲慢。其他人都紛紛上門諂媚送禮,以求親近。而郅都見到周亞夫則僅僅作個揖罷了。郅都執法嚴酷,行法不避權貴。曾打擊過許多王公貴族,毫不手軟。使得那些侯王宗室見到郅都,都側目不敢直視。稱呼他綽號“蒼鷹”。儒家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然而郅都不懼王候士大夫的權勢,對於那些為非作歹之人,極盡手段。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來,郅都反倒是那種敢於打破舊世界權貴,維護正義的勇士形象。

五、卻退匈奴

對於敢於打擊權貴,他似乎對那些侯王有一種特別的恨。有一次,郅都因臨江王自殺,遭到竇太后遷怒,試圖以律法為刀,殺掉郅都,景帝卻力保郅都。最後郅都免職歸家。後來景帝悄悄派人持節拜郅都為雁門太守,讓他走便道前往赴任。雁門是漢匈前線,年年皆有匈奴進攻。郅都到任後,整頓邊防,調整策略,以守代攻。使得匈奴不敢南下侵擾。直到郅都死前都不曾攻入雁門。匈奴人用人偶刻成郅都像,令人騎射郅都人偶。匈奴人畏威而不懷德,都因為懼怕郅都的威名而皆射不中。

通過帝國蒼鷹郅都,談西漢治吏

從第五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郅都的軍事與內政本領。匈奴在武帝元狩之前,都是中國大患。漢高帝的白登之圍。呂后時單于的羞辱之信。再到文帝時,匈奴單于甚至帶兵打到甘泉宮。而郅都能緊守邊防,讓匈奴不敢南下,足見其軍事本領。而軍事亦往往需要良好的內政相輔。

那麼,這跟西漢的法律有什麼關係呢?酷吏其實他叫酷吏,並不是對老百姓殘酷。作為剝削階層,老百姓從來不在他們考慮範圍,殘酷是對官吏,這就是漢代嚴於治吏的表現。

漢律繼承了秦律,而秦律指導思想是法家的法律思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律是以法家思想為主導的。法家提倡的“明主治吏不治民”(嚴於治吏)的精神在漢律中有著深刻反映。其主要表現為:

(一)制裁各級官吏的瀆職、失職行為

官吏的瀆職、失職,將直接降低行政效率,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傳,為此《漢律》要求各級官員恪守職責、忠於盡職,對翫忽職守、擅用職權者給與嚴厲的懲罰。漢承秦制,秦朝治理官吏的瀆職、失職行為的立法可從《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有關法律條文窺見大概。如規定:“府中公金錢私貨用之,與盜同罪。”亦即挪用公款,以盜竊罪論處。至於比這性質更為惡劣,利用職權損公肥私的行為,可以想象將要受到比盜竊罪更嚴厲的處罰。根據《為吏之道》中規定:“居官善取(即善於利用職權巧取豪奪)”等五失,都要受到“身及於死”的處罰。行賄受賄罪,《法律答問》規定行賄一錢即“黥城旦罪”,也就是肉刑、徒刑並用。雖然對受賄罪的處治,《秦簡》未提供直接的材料,但受賄必枉法,其罪責想必不會比行賄輕。

通過帝國蒼鷹郅都,談西漢治吏

漢代對官吏瀆職、失職行為的查處比秦代更為系統、嚴密。如漢景帝曾下詔說,百姓之所以沒有飯吃,就是由於貪官汙吏“以貨賂為市”,侵漁百姓,所以他把貪汙與盜竊等同,予以嚴懲。漢武帝時制訂的《漢官典職儀》,規定十三部刺史察問郡縣,考察官吏,以六條問事。其中三條涉及到官吏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侵漁百姓的行為。既然官吏的瀆職、失職危害了最高統治階級的利益,最高統治階級必然制定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嚴懲。

(二)嚴懲各級官吏的經濟犯罪活動

漢代對官吏攫取非法收入規定的法律條文眾多,其主要有“主守盜”、“受賕

枉法”、“取息過律”、“假借不廉”等,並對犯此罪者處以重刑,包括免官、禁錮、

徒刑、棄市等。

(三)約束官吏結黨營私、朋比為奸

在官僚制度下,各級官吏都握有相當的實權,他們通過交結黨友、婚姻聯親等方式,結黨營私,朋比為奸,則可形成左右朝政的畸形力量,以威脅皇權的鞏固。特別是朝廷官吏與諸侯王相交通,諸侯之間互相交通、臣服,這些具有相當獨立的政治經濟力量互相結黨,將會造成“支大於幹”的尾大不掉之勢,對中央政權產生威脅。因此,西漢王朝針對王侯、官吏朋比為奸、結黨營私制定了“左官”、“附益”、“阿黨”、“交通”、“更相薦舉”等法。

以上西漢法律嚴於治吏的三項原則。制裁各級官吏的瀆職、失職行為,旨在促使各級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以保障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嚴懲各級官吏的經濟犯罪活動,旨在保持吏治之清明,以延緩官吏腐敗墜落的進程;約束王侯、官吏朋比結黨,重治黨與之法,旨在消除顛覆中央政權的政治隱患。可以說,這三項原則,確實抓住嚴於治吏問題的要害,是嚴於治吏明確、清醒的指導思想。

總之,漢律確實貫徹了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法律思想,對官吏管理甚嚴,對犯罪官吏堅決懲治,從而使當時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見,漢律對官吏管理的規定是具體而嚴密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官僚機構的廉潔和率。

如果我們從《史記》中端詳,會發現雖然郅都被放在《酷吏列傳》中 。但他的五件事反倒更像是對其的讚美。忠義、民治、廉行、平法、邊功。這些都是紮實的功績呀。筆者第一次讀郅都列傳時,不禁感到困惑。太史公筆下的郅都明明是忠義有能的化身,為什麼會把他放在酷吏列傳中吶?當我讀完《酷吏列傳》後才發現,酷吏都有一個特點,便是手段兇狠、殘暴,往往鐵血無情。然而,酷吏中既有郅都這種正直能人,亦有張湯這種帝王鷹犬,更好王溫舒這種假公濟私的存在。世界既不是非黑即白,酷吏又怎麼能一概而論吶?


司馬遷《史記》

班固《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