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李建成为什么在斗争中失败?

204950070


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是优柔寡断,没有政治斗争觉悟。

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一个太子,他在世的时候为唐朝的建立立下的汗马功劳,最终没有登上皇位,在史书上为了维护李世民的形象对于李建成多有扭曲,但不可否认李建成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而对于玄武门之变,历代文人都有很多看法。在我们看来,李建成是皇太子,军功也不弱,而且还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并且李渊还是开国皇帝,都知道历朝的开国皇帝对于朝政都把握的非常严的,传位二代基本不会出现问题,可就是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还出现了玄武门之变,最终李建成身死呢?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为了完成大业,或者说为了完成前途未卜的大业,李渊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聚集力量,分别组建了各自的团队一起作战。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

这个时候实际上大家的名分已经定下,可这个时候全国还没有统一,大家还在四处征战。而李世民恰好主要是军事方面的统帅,而这也为他以后积蓄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围困洛阳王世充,并且击败了援军窦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就这样,在获取洛阳以后,李世民以此为后方,慢慢发展,逐步有了染指皇位的野心。而在全国没有统一之前,李渊为了确保战事顺利,给了自己儿子比较大的权利,这样让以后两个儿子之间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如尉迟恭、房玄龄、杜如酶、秦叔宝等等。而李建成的实力也不算弱,他文有魏征、王珪等谋士,武有薛万彻、冯立、冯翊等将领。而在李世民实力逐渐壮大的过程,也逐渐引起了李建成的猜忌,不管出于哪方面的考量,他都想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在这里,李元吉不得不提一下,作为李建成的胞弟,我认为他还是有一定谋取皇位的野心的,但是能力和军功上的不足让他看到只有联合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机会,而李元吉的加入更使得双方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一场李世民先发制人的政变。在此之前,双方其实已经势同水火,而李渊对此确实优柔寡断,视而不见。

而玄武门事变,同样也是李世民放手一搏的结果,赢了称帝,输了都得变成历史的尘埃。所幸的是李世民赌赢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不久后,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承继大统。

而且玄武门事件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矛盾激化,集中爆发的后果。太子秦王“夺嫡之争”历经“刘文静事件”,“杨文干事件”,“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找适合致对方于死地的机会。公元624年,李建成趁李渊将率仁智宫之机,联络庆州都督杨文干,想杀死李世民。事未成而被人告发后,李渊囚禁了李建成。这次刺杀未遂让李世民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即李世民注重李建成身边的情报收集。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东宫的内线得知,李建成想通过突厥进犯边境的事情,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趁机除掉李世民。在此危机情况下,李世民经过和手下幕僚商量决定背水一战,先下手为强。

而促使李世民成功的一个关键人物是玄武门的守卫统领常何,正是他将大门关闭,让李建成的援军无法立即破门而入,而李世民在短时间内将玄武门内的李建成杀死,李建成的部下才散去。

总的来说,李建成失败首先在于李渊在立国之前没有很好的进行权力的分配,导致了李世民滋生了皇帝的野心,而李建成没有在人才的使用到位,自己的亲信不仅出卖了信息还成了帮凶,可以说,李建成的失败跟他的用人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在整个夺嫡斗争中,太子李建成始终没有对秦王李世民真正动过杀心,因为他知道李渊年纪偏大,只许熬到李渊老去,皇位自然是他的。

也因此导致他在与李世民斗争中,李世民总是占据主动。在夺嫡之争后期,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已经比李世民大了,并且李渊也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

朝堂之上,很多文官武将,功勋之臣,都是保持中立,如果要说为啥李建成失败的原因,我觉得还是李建成没有预料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没有政治斗争的觉悟,优柔寡断。


无心140102310


应该说在武德年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斗争中,李建成是处于优势的。他之所以最终失败,与他优柔寡断有着很大关系,他没有预料到秦王集团会先发制人发动武装政变。

李建成能力不凡

论能力,李建成也算得是一个合格的储君。李建成是晋阳起兵的重要参与者。在起兵之前,李建成奉李渊之命携家眷在河东老家留守,并四处结交豪杰。在众人劝李渊起兵的时候,李渊迟迟拿不定主意,是李建成的到来最终使他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李建成治军有方,文韬武略。平定西河是李建成出兵的第一仗,当时李建成带领新招募的义军攻取西河,他先是严明军纪、整肃三军,并且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他采取招抚手段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西河。在攻取霍邑的战斗中,李渊担心霍邑敌将宋老生坚守不出,李建成进言说宋老生出身寒微,有勇无谋,可以引诱他出战。事实果如建成所料,宋老生在唐军的引诱下倾城而出,被唐军围而歼之。

李建成占尽优势

李建成在朝堂之上得到了武德重臣裴寂和封德彝等人的支持,在后廷有张婕妤、尹德妃等李渊宠妃的声援;另外,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了攻守同盟,势力大增。

再看看李建成的太子宫的班底。太子宫文有魏征、王珪等人,他们均是后来贞观年间的名臣;武有薛万彻、冯立和马三宝等将领,实力也是不逊色于秦王府。

李世民岌岌可危

与实力强大的太子集团相比,秦王势力却是岌岌可危。鉴于日趋激烈的太子与秦王之争,皇帝李渊开始倾向于太子建成,对李世民的恩宠日益减少。在朝臣的谏言下,李渊开始逐步的剪除秦王府的势力,秦王府的两大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就被逐出秦王府,武将程知节外放为地方刺史,秦王府的心腹仅剩下长孙无忌一人。

就双方武力而言,唐朝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士兵平时务农,农闲习武操练,战时出征,所以,除非面临战争,由天子下诏,兵部颁令,将领才有权统率军队,否则即使是像李世民这样的十二卫大将军,平时手中也没有兵权。而在长安,东宫和齐王府的势力加起来要比秦王府强大得多。东宫曾私募长林兵两千余人,而齐王也一直在“募壮士,多匿罪人”,两人兵力相加,总数应该不下于三千人。而秦王虽然也“素所蓄养勇士八百余人”,但明显处于劣势,双方一旦在京师开战,秦王很可能会吃亏。

李建成优柔寡断,李世民孤注一掷

齐王李元吉曾劝说太子建成趁早除去秦王,他说:“当为兄手刃之”。李世民随从高祖前往元吉的府第,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世民。李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他。元吉恼怒地说:“为兄计耳,于我何有?太子宫的谋臣魏征也曾劝说李建成要先下手为强,可惜未被采纳。

北方突厥的入侵使得双方的争斗从暗斗走向了前台

。李渊下令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军出征,李元吉借机征调了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一干骁将,同时抽调秦王帐下的精锐部队,将他们全部编入了北征军,太子和齐王要借此机会彻底瓦解李世民的军事力量。同时,两人计划在出征饯行的机会将秦王杀害。

可惜的是,太子的密谋被李世民安插的东宫的线人获知。没有退路的李世民不得不选择孤独一掷,才有了玄武门之变那惊险的一幕。可想而知,如果是李建成率先发动兵变,那么李世民恐怕也只能是坐以待毙了。

李建成的优柔寡断使他错失了一次次的机会,而李世民作为军人的果断促成了他一击而中。


时光山人


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得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兵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武德元年(618年),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便很少统兵出战。在文才武略上他确实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后李世民担当了平定天下的重任。这样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极高的威望,把握了军权,还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觊觎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来就对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胁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于是就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多次密谋,想杀害李世民,但没有成功。最后,李世民经过周密准备,在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潜在的军事实力也是李建成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就京城内的军事力量来说,李建成一方还是占有优势的,除了太子东宫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有齐王府的军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动用。这就是当政变爆发以后,秦王府的军队在战斗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点,因此抢先发动政变,夺取斗争的主动权。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使得李建成缺乏准备,事出仓促,因而在玄武门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群龙无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当这些士卒知道自己首领已经被杀后,马上作鸟兽散,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李建成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事后,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如果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可见,魏征在政变前曾向李建成提出具体建议,但被李建成所拒绝。此外,在政变前夕,宫中的张婕妤也向李建成通报了李世民将要发动政变的消息,也没有引起重视。同时,李元吉也建议在这关键时刻 ,应该勒兵不出,以观局势的变化,但李建成自以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门守将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绝了这些正确的建议。所以说李建成个人素质不然李世民,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他能够聚拢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秦叔宝、宇文士及、张公瑾、高士廉这些文臣武将,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具备王者风范的一代枭雄,后来的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也证明了他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王。这样的人,在同时代中,不要说中人之资的李建成,就算是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见得能够轻易打败他。在我看来,他败给李世民是迟早的事,这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

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册府元龟》:太宗初为秦王,徵求草莽,置驿招聘,皆自远而至。

李世民剧照

武德元年,李世民就开始招聘人才,只是后来被李渊调走了,这其中就包括杜如晦,房玄龄说,“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这才留住了杜如晦。

李世民每次征战之后,都会积极招揽敌方阵营的人才,唯才是用。尉迟恭、秦叔宝、虞世南以及李建成的旧部魏征、冯立、薛万彻等,先后都被李世民收至麾下。如果仔细研究,不难发现隋末唐初时期,几乎一大半的顶尖人才都在李世民的阵营中,这种凝聚力简直是令人惊叹!

李世民剧照

这些谋臣武将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李世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

智勇双全,谋略无算

毛主席曾评价:“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其右也。”

李世民用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平定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不仅会用兵还知兵,常常身先士卒,与将士同甘共苦,他的奋勇杀敌的榜样,激发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士气,这也是他能够常常取胜的一个原因。李世民能够善待凌烟阁功臣,而没有像其他皇帝一样杀开国功臣,就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战功显赫的武将,军中威望无人匹敌。

我们姑且把玄武门之变看作是一场战役,李建成将士约三千,李世民将士约八百,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的。

在李建成、李元吉商量着设伏于昆明池的时候,被府中李世民的眼线王晊获知而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有所准备。李世民掌握了先机,而李建成没有,这是谋胜其一。

玄武门守门将军城门郎常何,是关键人物,早年在魏征的建议下,李建成收买了他成为自己的心腹,然而在这次事变中,却倒戈于李世民。李世民成功收买了常何,而李建成却以为自己掌握全局,这是谋胜其二。

李世民在守门将军常何的帮助下,得以进入李渊的临湖殿,利用八百将士控制住了李渊。李渊才是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只有控制住了李渊才不会让李世民处于被动的局面。

李建成剧照

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料敌先机,处处压制着李建成,论心机谋略,论杀伐果断,皆胜一筹。

可以说,李世民不管是人才储备,还是心机谋略,都完胜李建成,李建成是斗不过他的。


管中窥古今


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军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武德元年(618),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便很少统兵出战。在文才武略上他确实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后李世民担当了平定天下的重任。这样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极高的威望,把握了军权,还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来就对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胁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于是就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多次密谋,想杀害李世民,但没有成功。最后,李世民经过周密准备,在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潜在的军事实力也是李建成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就京城内的军事力量来说,李建成一方还是占有优势的,除了太子东宫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有齐王府的军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动用。这就是当政变爆发以后,秦王府的军队在战斗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点,因此抢先发动政变,夺取斗争的主动权。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使李建成缺乏准备,事出仓促,因而在玄武门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群龙无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当这些士卒知道首领已经被杀后,马上作鸟兽散,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李建成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事后,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如果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可见,魏征在政变前曾向李建成提出过具体建议,但被李建成所拒绝。此外,在政变前夕,宫中的张婕妤也向李建成通报了李世民将要发动政变的消息,也没有引起重视。同时,李元吉也建议在这关键时刻,应该勒兵不出,以观局势的变化,但李建成自以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门守将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绝了这些正确的建议。所以说李建成个人素质不如李世民,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上小猪猪


李建成的失败也挺无奈的,或者说是李世民运气太好了。李建成当皇帝也不会是昏君,只是他输了,没有办法。

李渊增强了李世民的力量

李世民战功赫赫,可是李渊又不能立他为太子,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封赏。金银钱财自不必说,官职上封尚书令,以至于唐朝之后为了避讳,尚书令都虚置。天策上将,这是李渊给李世民开的特例,天策府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的官员,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之上。李渊给了李世民自己选拔人才,自己任命的权力,这使得李世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为之后与太子决战做了铺垫。

李建成下手晚了,过于仁慈

李建成是有机会除掉李世民的。李世民去李元吉府邸的时候,李元吉就埋伏了人,准备杀李世民,但是李建成当时心软了,阻止了李元吉,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常何的倒戈是关键

不管前期怎么样,玄武门之变是最重要的。在玄武门之变中,助李世民取胜的就是常何。常何本来被李建成招募,这也是李建成敢进玄武门的原因,他觉得应该没事。可是常何最终成了李世民的人,李世民是如何说动常何的,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常何关闭玄武门,李建成的援军进不来,使得李世民有时间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若是常何仍然帮助李建成,假装投靠李世民,那么赢的就是李建成了。在关键的位置有自己人是多么重要。

李建成布局有问题

要么就快刀斩乱麻,尽早除掉李世民。既然李建成不选择这种方式,那么就不如好好当太子,不置李世民于死地。一开始不杀,只是不断打压,然后又起了杀心,这是整体布局有问题。李世民虽然战功赫赫,但是李建成也当了多年太子,李建成不搞事 ,不逼急李世民,等李渊驾崩,他就是皇帝。李世民再反,就是反贼,名不正言不顺。两种方式都可,但是李建成偏偏选了折中的方式,这是他布局的问题。


未济


李建成在斗争中失败具有极大的历史偶然性。即使到现在很多人仍然在反思:一个稳如泰山,非常正面的人,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高祖李渊刚开始对于晋阳起兵顾虑很大,但箭在弦上又不得不发,因此迟疑困顿,为解决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必须得到突厥的支持,然而突厥态度模棱两可,并多次入侵属地,后被李建成多次率兵击退,当然李世民此时也没闲着,冲锋陷阵,屡建功勋,后来突厥同意支持,但要求李渊必须马上自立,李渊对此犹豫不定,于是李世民,刘文静等人苦劝却不得,但当李渊看到李建成归来之后非常的高兴,在李建成极力劝进下,才同意自立,也许在那个君父,子弟的年代,虽有众多的子女,但是大儿子,尤其是嫡长子终究在李渊的心里是那片晴天吧。

纵观李建成一生,正真的分水岭应该是在唐廷建立,册封太子之后。

立太子前,李建成河东募兵,攻略西河,攻取霍邑,占据潼关,攻克长安,一系列的军事胜利让他如群星般夺目,人们常说,老大忠厚,老二奸,老三滑,老四油....,不管你信不信,但是对于李建成我是信了,李建成行军打仗经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有了酒食便与将士共同分享,见到百姓在道路旁种植的瓜果一定要付了钱才能食用,为人忠厚,对父母至孝,对兄弟姐妹关爱,平阳公主对这个大哥是十分敬重,(平阳公主是李渊三女儿,女中豪杰,手下有一只劲旅:娘子军!著名的娘子关就是以其为名,战功赫赫,一点不比兄弟差,可后事提到却很少,此中缘由就不多说)。唐朝建立后,李建成因战功显赫且为嫡长子自然立为国本移居东宫。

册封太子之后, 作为一国储君,李建成必须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积累治国经验,唐初天下未定,割据未灭、叛乱不断,李世民东征西讨,建立了卓越的军功,威望日盛,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心里自然五味杂陈,多次请求领兵出征,但此时的他是国本,不可妄动,战争胜负乃兵家常事,但是唯独他是不输起,太子的身份已经成为他厚重的政治包袱。随着李世民势力的崛起,齐王李元吉怀着某种目的与太子达成政治共识,也许是维护这个忠厚的大哥,也许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逻辑,的确皇帝的这块金字招牌实在太过诱惑,于是唐廷的政治势力分成了三派,以皇帝李渊为首的调和派,秦王派,太子及齐王派,后者矛盾积累,磨擦不断,李渊对此也是心力交瘁,太子系撺掇李渊后宫宠妃诋毁秦王,秦王系则借杨干事件诬告太子造反,狗血的宫斗,最后竟演变为手足相残的悲剧,实际上在双方整个的斗争中,太子系始终占优势的,甚至是绝对的,首先因为李建成是太子巴结他的人很多,其次东宫甲士配置按照制度远超李世民,最后皇帝出于维护太子的立场时常也多有偏袒,反之李世民实际上除了自己的亲信及护卫无法调动更多的军队,因为京城的军队始终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里,这也是李渊弹压双方及调合矛盾的资本,同时作为兄长的李建成到死也没有明确过要杀掉李世民,即使魏征等人苦劝也无果,同样作为兄弟的李世民在密谋玄武门兵变开始也是犹豫不觉,但手下均强烈要求杀死太子及齐王。最终李世民同意,并在玄武门设伏,呼喊着亲手射杀了兄长,齐王稍后也被杀死。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真是男人不狠站不住。

随着玄武门兵变消息的传出,李建成及李元吉的部署听闻二人死讯后大哭,薛万彻立刻率诸将攻杀玄武门守将,包围秦王府准备诛杀秦王,李世民大惊,此时根本无法抵御,最后把二人的人头扔出来,东宫及齐王甲士这才溃散。而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子嗣则不论长幼全部被李世民诛杀。

在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息王,谥号为隐,贞观十六年(642年),又追赠隐太子。这里的意味就不明说了。就像大宇常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相对玄门之变的争议,历史上明确记载李世民是亲身过问史书对于这段是如何书写的,成者王侯败者寇,而作为皇帝,作为父亲的李渊优柔寡断,不能明确君臣的关系,不能理清长幼顺序。也是导致这场惨剧的重要因素。后来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差点也重蹈覆辙,因果循环就不多说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李建成是一个忠厚的,贤明的,有才干的好人,而作为好人至少不应该落得如此下场。[流泪][流泪]



南京安护


李建成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把李世民和李建成做一个比较,还是李世民的功绩更大,更得人心;二是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很突然,不仅是李建成,就连李渊都没有防备。李渊自从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也跟随者父亲南征北战。李建成跟随者父亲攻克长安,后来又数次击退突厥的进攻,斩杀了窦建德残余势力刘黑闼。唐朝建立之后,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建成有着诸多功绩,但是和李世民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李世民先是平定了陇西,后来又收复了山西大量失地。尤其是李世民在虎牢关战役之中,打败了盘踞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势力。这一战使得李世民获得了极高的声望,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军,还允许秦王府自置官署。这也就意味着秦王府相当于一个小朝廷,李世民可以直接发号施令,权力极大。其实当时李建成已经意识到弟弟李世民威胁到自己,李建成身边的谋士魏征也建议李建成杀了李世民,以绝后患。但李建成一直没有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甚至遭到诬陷。公元626年,李世民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令李渊和李建成措手不及,李渊成为了太上皇,李建成也被一箭射死,成为了皇位的牺牲品。所以说,即使李建成不是庸才,他的功绩也不上李世民,再加上玄武门之变爆发得太突然,让人措手不及。李建成才会与皇位无缘。


东边墙头西边草


我个人认为李建成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李世民功劳比李建成大一些,而李建成已经是太子,不能封赏,而给李世民封了不少爵位。

第二是李建成在都城处理政务,而李世民则征战四方,所以李世民的基层基础好。

第三是当时李建成的主要部下,军队不在都城,他没有想到李世民会造反。

第四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斑凤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诠释了先下手为强的这个道理。为了帝位,两个人终有一战。

论势力,李建成不行,但好歹也是太子,也有一定的军功,手下有一批追随者。

论军功,晋阳起兵是李世民之谋,更是在唐建立之后平定了西方、北方、中原的各派军阀,李建成也打过仗,取得几次胜利,但和李世民没法比。

论才能,李世民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可以白手起家。李建成只能坐享其成。

论时机,李建成唯一可以取胜的机会,确在密谋之后,被李世民眼线截获情报。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之变。若是李建成先下手,估计成功的几率也回很高。只是历史不容假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