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寫草書是一定要按照標準草書寫嗎?

老陶瓜帥


寫草書一定按照標準草書去寫嗎?首先回答不是的。

但草書一定要符合草法。

標準草書是近代書法大家於佑任編寫的,是是為規範草書的草法,流行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對草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但草書要發揮自己性情,一旦刻板的按照條條框框去書寫,就不稱之為草書了,因此,標準草書並未得到更大的推廣,但對學習草法和了解字體草書偏旁部首,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學習草書一定要符合草法,這是最根本的。草書自王羲之、王獻之,到張旭、懷素,以及黃庭堅、王鐸,雖面目不同,言其草法都是統一的,草書的時轉及筆畫變化,千百年來是有統一的規定和約定成俗面貌,從而形成了草法。我們在學習草書的時候,一定要符合這樣的草法。以古代傳下來的草書經典的筆法為宗。


稷風


在回答之前,我先問你,寫草書不按標準寫,大家能夠認識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草書因為看不懂,是自己沒有學習過草書。而學習過草書的人,他知道草書的書寫,是有嚴格的法則的。

我們學習草書的人,不能因為沒有學習過草書的人看不懂,便抱著反正都是看不懂的想法,任意胡塗亂抹的去忽悠人。草書的入門教程很多。如《草訣百韻歌》,于右任《標準草書》,智永《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十七帖》等,都是學習草書的入門教材。我的專欄中,專門有草書學習的課程。《規範的草書,從王羲之十七帖開始》,《通向草書殿堂的秘訣:草訣百韻歌》,都是幫助初學草書的朋友們正確認識草書,學好草書的課程。


現在有一股歪風,把書法當作所謂的線條藝術。寫的什麼東西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並認為遵守法度的書寫不是書法。有一帶頭大哥直接說王羲之、顏真卿他們是寫字,他們的字和書法無關。別以為他的話沒人理會。他有很多書法界重量級的追隨者。今天的書法界烏煙瘴氣,就是因為這幫跳樑小醜一時得呈,掌握了話語權。我們要相信,在中國盛行了一千多年的王羲之、顏真卿書法,不可能會毀在幾個醜類身上。

美,人心所向,隨著越來越多的後輩青年書法家的崛起,撥亂反正的時間不遠了。所以,勸你一句,別亂了規矩。將來亂書行不通。


子衿書法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的傳統藝術。楷書、隸書、篆書表現中文的靜態美,而行書與草書則是表達一種動態美!

行草書法,更容易發揮書法家的藝術天才,一幅好的行草書法作品,能將書法藝術表現得酣暢淋漓,不僅能表現所書詩文中的蘊意,更能抒發作者的情感,能給觀者一種感染力。

行草書藝術的欣賞,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要想讀懂行草書藝術,先須瞭解它的特點,行草書藝術的美在哪裡?

有人說行草書藝術的美,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表層的外形美和深層的內涵美。

也有人將行草書藝術的美概以十點:點劃飛動,筆情墨趣,結體多變,章法生動,線條優美,血脈連通,氣韻天成,轉化跌宕,氣勢磅礴,奇逸瀟灑。

私以為,行草書法藝術之美,在於:無色而有畫意,無言而有詩情。無聲而有音律,無動而有舞形。

行草書欣賞標準

欣賞行草書藝術作品的標準,可以說並無定式。對於同樣一幅草書藝術作品,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養,不同的際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標準;同樣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別,其標準也可以變異。

儘管如此,前人通過長期的實踐,把欣賞行草書法標準多有概括。有人歸納為四條:曰氣韻,曰選材,曰墨色,曰裝背。也有人歸納為六條:曰形體,曰魄力,曰意態,曰流派,曰才學,曰氣象。

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探討行草書法藝術的欣賞標準:

一、線條美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線條,尤其是行草書的線條,更具有明顯的特點。它不僅有形態上的區別,方向上的不同,而且還有疾澀、潤燥、扁圓、質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異。草書藝術線條的千奇百怪、變化莫測,最能表現出一個行草書家微妙的內心感受。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線條才明快悅人,給人以美感呢?

1.線條的力感

凡給人以美感的線條都是有張力,並富有立體感的線條。力感在傳統書學中又稱“筆力”。古今研習行草書者反覆強調正確“運筆”,要"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歸根到底,就是要使書法線條彰顯力度並富於彈性(內有勁力的表現)。

書法的線條應象“鐘錶中常運的發條”,而不可似“湯鍋裡煮爛的麵條”。這個形象而恰當的比喻告訴我們,書法線條富有彈性的力感,是行草書藝術的生命。

2.線條的情感

"書者,抒也”。中國書法的點橫豎撇捺勾充滿著活力、韻律和節奏,顯現動人的表情美。所謂表情美,是書家和觀眾雙方在書法藝術上產生共鳴的視覺審美經驗。

一幅成功的行草書作品,一定是作者凝神結思,蓄情而發,一瀉而出的情感流露,並能深深地感染讀者,“以情感人,用情作書”,是書法成功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另外,優美的線條,還應富於節奏感。“一畫之間,變化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行草書的線條如若粗細一致、長短相當、平行重複,就毫無節奏可言,是不能給人以美感的。所謂抑揚頓挫、參差相嵌、提按起伏……雖寂然無聲,卻有音樂的旋律。這恰恰是行草藝術備受人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歷代書法家特別注意線條的主次對比,並往往將最能表現書者個性的筆畫作為“主筆”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顏真卿飽滿的懸針豎,山谷一波三折的長橫和大捺,米芾別緻的豎勾以及東坡玩味的側鋒等等。

此外還有大小、縱橫、向背、偏正、疏密、粗細、濃淡、方圓等多種對比手法。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聊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寒食帖》,這些盛讚千古的書法精品,無不因其真情流露而躍然紙上。

3.線條的呼應

“起筆為呼,承筆為應”。呼應之作用,在於將原來各自獨立的線條貫通為有機的統一體。線條有呼應,就象有氣在流動,就象被賦予了生命一樣。傳統的書學稱為“引氣”、“血脈”,提出以“首尾呼應,上下相接為佳”。

如現代美學家宗白華所說:“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如樹木的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如流水之淪漪雜見,而先後相承”。“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樂”。

4.線條的筆順

書法筆順是指運筆時的先後次序。筆順在行草書法裡特別講究,要一氣呵成寫好一個字,一組詞,一句話,直連或意連的筆劃順序很重要。筆順是否自然合理,線條結字是否有出處,這是能否把線條寫好,滿足上述三個條件(力感、情感、呼應)的關健因素。

二、結構美

對書法作品結構的欣賞,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結構是否整齊,是否符合平衡對稱的要求,實不盡然。平衡對稱固然是基本要求,但結構美更注重平衡對稱中帶有變化,而且其變化是否有所創新,不落俗套。

成功的行草書作品的藝術結構,既合乎平衡對稱,各部份對比照應,又具有長短相嵌、大小相補、闊狹相讓、疏密相間、橫直相對……種種富有新意的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

結構美又好比美女的身材美,有人喜歡丰韻,有人喜歡苗條。古唐以肥為美,現代以瘦為美,但不管怎樣,身材比例協調至關重要。

三、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是否疏密得當,大小相宜,前後左右是否關聯呼應。

一幅章法講究的行草書法作品,定能表現顧盼有情、精神飛動、全章貫氣的藝術效果。

線條結字講筆法章法,構詞結句到通篇創作更講章法。

章法美與結構美的結合,形成作品的整體佈局美。

四、墨韻美

書法藝術主要以水墨線條表現其美,行草書法也不例外。一幅作品有無神采,要看運墨是否靈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濃淡、輕重、枯潤、明暗、薄厚、清濁等不宜完全一樣。

畫可以用七彩來描繪,而書法卻只有黑色,與白紙形成黑白對比,書者只能通過墨色的巧妙運用來達到水墨畫一般的藝術效果。

五、意境美

在欣賞了筆墨結構章法之後,仍須進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行草書法的意境,指的是作品所表現出作者在精神、審美、風格上的藝術境界,以及作品對欣賞者所產生的感染力的程度。

意境是藝術的昇華,它是整幅作品的靈魂,要擁有它,不是一般書者所能做到的,甚至連著名的書法家、大師們,也未必篇篇書如所願!

綜上所述,線條、結構、章法、墨韻、意境五點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些要素是相關聯的,並不能孤立地看。從主次來分,應該是整體佈局的章法與墨韻為主,其次是看字與字的關聯結構,再者是每個字的結字筆順與線條是否完美,上述均表達完善,意境就油然而生了,作品所達到的境界就高了,就更加完美了。


翊墨軒


是的!不容置疑!初學草書的人一定要從草書的標準開始學,否則,你寫的就一定不是草書。

首先,我們要了解草書的來籠去脈,草書起源於隸書,從郭店楚簡來分折,可能起源於篆書,古人為了書寫便利,簡化了籙書或隸書,其年代最早在戰‘國時代就有發現,到漢代開始興盛,到了東漢定型為草書,曰“章草”,雖然章草難於辯識,今人學習有一定難度,但是這段歷史不容忽視,因為章草的草法和用筆直接關係到學草書者學習高度和未來成就的高低。

標準草書,並非民國大家於佐任所編制的標準草書千字文,古往今來被公認的是書聖王羲之所傳《十七帖》唐智永草書《千字》,唐懷素小草《千字文》唐孫過庭草書《千字文》,規範,流傳有序,由此寫下去,可以自由發揮,變化萬千,

學習草書,忌呆板,忌飄忽,忌做作,忌狂怪,張旭雖狂,斷碑“千字文”,但不怪,江河流淌,一日千里,筆法在焉,不怕意氣興發,怕的是不遵法度,因此說,草書不是行書的速寫,不能隨意妄為,要尊古訓,守古法。否則,叫什麼都可,唯獨稱草書不可。






苦廬居士


標準草書的概念,還是近代出現了于右任先生的《標準草書》一本書而出現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草書一般是指小草或者叫今草,它還包括了章草和大草或者叫狂草。

草書字體最具能達情表意,是書家最喜歡進行書法創作的字體之一。



歷代的草書作品可以說是沒有標準的,但是也可以說是有標準的。說沒有標準,是因為同樣的一個字在不同的書家筆下所表現出來的字形、結構等方面不會相同,每一位書家,按照其風格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姿態各異。說有標準是指不管是哪一位書家在同寫一個字的時候,他們都會按照文字的創作法來進行書寫的。

因此,

提問者所提問的草書的書寫是否需要按照標準來進行?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如果你是開始練習草書,那麼是建議從標準草書開始練習起;第二,如果你是在用草書字體進行書法作品的創作,那麼是可以在文字創造的原理下,結合自身的風格來進行書寫。


書法有云


於佑任曾編過一本《標凖草書範本》,本意是為規範草書寫法,但因爭議不少,最終未被推廣。主要原因,大概是草書一旦被規則,將會抑制草書書寫的心情發揮,但此範本面世對草書寫法規範有了一定貢獻。前輩們也多有指導性地編寫過此類範本,目的是識草及草書的部首寫法等,後人初學草書可從中裨益。

從書法角度看,篆有篆法、隸有隸法、行有行法、楷有楷法,草書肯定是有草法。歴代草書千變萬化,面目各異,然其宗在草法。因此,最難辨別的不是草書的規範與否,而是草書的草法。

會寫草字並非寫對草書。説草難書,是以前老一輩極其嚴格於草書,後學亦畏於書草。當然,如今人人可寫草字,但懂草法者鳯毛麟角。

懂草法是另一回事,但學草書須學會草書的基本書寫,寫草識草,遵循古帖臨習,點畫不差為上。








零翁柳培琪


練習書法最後一個過程就是練習草書,沒有練習草書的人不能說自己懂書法。我這樣說,肯定有人會罵我,但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裡就說有這樣的論述,大意是講寫楷書與寫草書的關係。現在回答你說的寫草書一定要按標準寫的這個問題,草書不但有草書字帖還有草書字典,就像《新華字典》一樣,把每個漢字的草書寫法都列舉出來。如果你不按草書標準寫的草書,是自己臆造的草書,那寫出的草書是天書了!即使是狂草也是按標準寫的草書,只是更潦草一點。


如海25


個人認為,草書要按照標準草書寫。這個標準是說字的形態不要出錯,就像寫楷書一樣,不能出現錯別字。

但是,草書書寫可以融入個人風格,例如線條的特點,用筆的方法等,古代有很多草書大家,懷素、二王,孫過庭、黃庭堅等,他們都寫草書,但是各有千秋,風格迥異,自成一家。








小書為


寫草書不是"潦草"地寫字更不是“鬼畫符”,寫草書一定要規範,要有出處,講“標準"也不為過,否則的話除了寫字的人自己認識(也不一定)別人就是猜也很難猜出來。王冬齡寫的“草"書自己認識嗎?[捂臉][靈光一閃]





鳳誼1


草書,首先是一種實用書體,一開始人們發明草書就是因為正體(篆書隸書)書寫速度太慢,不能適應急劇變化的形勢的需要,人們才發明了草篆和草隸。而既然是一種實用書法,首先得讓接受公文的對方能夠認識。須知,軍國大事,決不是兒戲。所以說,草書是為了適應公文的傳遞而產生。草書當然要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標準。至於現代,草書仍然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書體。譬如現在的醫生,開的藥方,就是草書。所以說,沒有脫離實用的草書藝術,至於一些所為的大師的書法脫離草書的文字性亂寫亂畫,那是他自己的事,但是不可能影響社會上的書法界的風向,因為那是一種神經錯亂的行為,一個人瘋了,大夥是不會瘋的,大夥是頭腦清楚的。所以草書的共同規律,大夥還是遵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