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和經濟學家許小年掰扯一下零售業“新”與“舊”:新世界已經到來

這幾天確實沒多少事幹,一個就是前幾天把一部電視劇看完了,劇名叫《新世界》。

我在家裡就反思,疫情是不是也在向我們昭示著什麼:一個新世界就要到來了嗎?

不論是每個個體的人行為意識會有個嬗變,就連整體經濟或者叫企業都在被“疫情洗腦”之後,有了“數字化”的決心。

早些年,就研究人工智能給人們將會帶來什麼,實際上,腳步一天天臨近,就是人們渾然不覺。比如說,德國提出的製造業4.0,那就是一個架構在數字化下的一場工業革命。全自動化或者叫少人化、無人化是這場變革的基礎思維。

所以,智能駕駛現在已經在路上了,三五年就能成為市場的一份子。我們看到特斯拉等,智能駕駛已經開始應用。當然,谷歌這位實踐者,已經把自動駕駛技術成熟於胸,應用就是要邁過法律這道坎。AI技術現在也日趨成熟,並且得到運用。比如這次疫情下的大數據即時發佈,可謂讓人對大數據又有了新的看法。

其實,大數據在消費層面已經運用成熟,比如點對點的精準商品信息推送,定位下的訂單履約配送,還有就是消費者喜好的先知先覺,甚至,消費者上廁所擦屁股用什麼溼廁紙都一清二楚,別說他穿哪個牌子的內褲了。

這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商業變化,那就是店鋪的體驗化,購物履約的到家化,無人零售的趨勢化,等等。

當我們回顧人類商業走過的路徑,就會發現,不論是百貨店的出現,大賣場的崛起,還是便利店、社區店、折扣店、專業店、專營店,等等業態,都是對舊有零售模式的一種進步,亦或是一種補充,甚至有時候是一種革命。比如,電商的崛起,對實體零售的衝擊,就是一場革命。移動互聯的崛起,對“即時到家”的消費渴求,也是對零售舊世界的革命。

這些,都是技術帶來的。

和經濟學家許小年掰扯一下零售業“新”與“舊”:新世界已經到來

前天,經濟學家接受網易研究局的採訪,就零售業的走向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但他有個理論筆者不認同,那就是零售業沒有“新”與“舊”,有的就是理“解零售業的本質圍繞兩大維度,第一,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第二,為客戶提供豐富的購物體驗”。

後面說的是交易的本質,那就是達成交易的根本首先是高性價比的商品。這個從自古就是如此,一點不假。

但是,購物體驗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以前一直在強調到店才能產生交易,現在被電商或者叫新電商徹底否定,也就是不到店照樣購物,並且購物的效率更高。

比如說店倉一體的盒馬,比如說實體零售山姆的前置倉,還有每日優鮮這樣的前置倉企業,還有蘇寧小店這樣的店倉一體化實驗,還有社區拼團,還有無人零售……這些變化不都是在構建一個零售“新世界”嗎?

許小年先生認為:新零售和舊零售都是零售。新零售無非是使用了一些新的工具,它並不是一個新的零售行業,並沒有產生新的商業規律。不管在零售行業中使用互聯網、大數據,或者其他技術,它依然是零售業,依然服從零售業的本質和規律。

筆者認為:正是技術推動才產生深刻的變革,才有新世界的構建。

許小年先生認為:理解零售業的本質圍繞兩大維度,第一,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第二,為客戶提供豐富的購物體驗。如果不理解這兩個維度,做零售業就很有可能失敗。新舊零售的本質都是這兩個維度,當然不止這兩個方面,但是這兩個維度是最基本的。特別是在中國的環境中,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和商品尤為重要。

和經濟學家許小年掰扯一下零售業“新”與“舊”:新世界已經到來

筆者認為:這是商業零售交易的本質,和新舊沒有關係。也就是新與舊並不是用高性價比商品作為槓桿的。而是看其對社會的推力。

正如一百多年前百貨店在法國的出現,上世紀三十年代超級市場和便利店在美國的出現,二戰後出現的折扣店,等等業態的進步和繁榮,都是“新世界”到來的表現。

許小年先生認為:新零售也好,舊零售也罷,不管用什麼手段,最終還是要落到高性價比的產品上。否則,做零售業就可能失敗。如果一個零售平臺單純追求月活用戶數、日活用戶數,追求規模的擴張速度,而忽略了零售業的本質是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產品,那失敗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筆者認為:追求月活用戶數、日活用戶數,追求規模的擴張速度與出售高性價比的商品並不矛盾。首先,不能夠提供好的商品企業就不可能有月活和日活數,也不可能形成品牌忠誠度,沒有廣大消費者做粘性,就不會有規模優勢。所以,這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一面是商品,一面是規模優勢。

許小年先生認為:因為零售業是一個進入壁壘比較低的行業,也就是門檻比較低的行業,對於零售商來說,零售業未來發展的難點在於做護城河、做城牆。所以,零售業的零售商面臨的一個難題是什麼呢?就是零售商們很難決定價格。

零售行業是一個紅海市場。因為進入壁壘低,誰都能進來。開一個街邊小店,幾十萬就可以開了,進入壁壘很低,又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因此,在價格上,零售商很少有定價權。

那零售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在價格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零售商品在市場上一般不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一些零售商品不像蘋果手機,大家曾經都抱怨蘋果手機的定價太高了。但是目前市場上就蘋果一家這種款式。五六個月以後,華為、三星他們才會推出相似功能的手機。因此今天想要這一款產品,你必須接受蘋果手機的價格,這是因為蘋果手機目前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做研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實際上是為了提高進入壁壘,在市場上創造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創造不可替代性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定價權。對於零售行業的普通商品,零售商沒有定價權。去超市買豬肉,但凡給貴5毛錢,顧客就走了。這是因為零售行業的普通商品沒有辦法區分自己、互相區分。零售業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可以或者很容易被替代的,因此零售商沒有定價權。

筆者認為:對於中國現階段初始零售業來講,確實99%的企業沒有定價權。但是,變化已經開始了,那就是像沃爾瑪、開市客、阿爾迪等等西方優秀的零售企業,其通過自有品牌牢牢掌握著核心商品的定價權。這些企業,自有品牌佔比佔到了40%。還有就是像優衣庫、名創優品、網易嚴選這樣的“工業零售”的實踐者,都在向上遊開拓,並且供應鏈條極短。從原料選擇採購到商品設計再到工廠加工最後到達消費者手中,不過走了三步。

而我國的沉長的供應鏈體系讓零售業還在比較原始的狀態,但是,當供應鏈縮短,變得高效,零售的效率提高,那麼零售業的變革就會開始。

中國大多數零售企業用做城牆還不現實,主要在差異化的營銷和服務上,或者更適合用技術解決消費者的痛點。

許小年先生認為:我不認為AI技術會很快地進入到各行業,並取代大量的人工。AI是以數字化為基礎的,但是目前數字化都沒做到,AI就無從談起。我在我的課堂上就只探討商業的本質。

和經濟學家許小年掰扯一下零售業“新”與“舊”:新世界已經到來

筆者認為:許老師有句話說的很對,思考商業的本質,也就是思考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不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就沒有價值,就不可能賺錢。企業賺的錢是客戶對它創造的價值的認可,這是常識。

但是,AI技術就是將價值更大化,通過一個數字化下的閉環,能夠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的產品。這裡舉個例子,我們到商超購物,來回路上走要半個小時,選擇商品需要更長時間,這樣一次簡單的購物行為就要兩個小時的時間。但是,用一個到家的APP,雖然有時候多付出了一點成本,那隻用十分鐘就完成了購物。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購物成本,轉身選擇了“即時到家”。

隨著AI技術的發展,還有VR等技術的成熟,APP購物體驗也會有大發展。

許小年先生作為市場經濟的故呼者,對中國經濟有著很深刻的研判。對於零售業來講,還要從“體、相、用”這三個字來做判斷。商品價值為體,服務營銷為相,技術賦能為用,三者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