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本善还是人本恶?人性之初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

蒋经尧


众所周知,在所有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论述之中,在中国社会;在任何有华人生存发展的地方;在中化文明所波及到的世界各地,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始终没有被各种劫难灾害所磨灭,并往往会被人们记忆犹新、开口即出、朗朗上口的,通常就是以《三字经》为载体的名句,“人之初,性本善。”

那么,什么是人之初呢?我以为,应该是指人的出生之时,或者是人得以存活下来的成长中的婴儿期,至多是指人生活的幼年阶段。

那么,什么善,什么是恶呢?

此乃王阳明“心学四诀”,为其对自己的毕生研究简单的一个归纳总结。我个人对于其中有着一些自己的观点,今天就和大家逐字逐句来聊一聊这“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

人的本质是动物。

任何动物出生之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存本能,这是由它们所在的种类决定的。生存本能是什么?幼体一生下来就只会想着吃,它不会想到:“我吃饱了,我父母有没有吃?”它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身体的本能在驱使它们的行动,浑浑噩噩。

至于善恶的定义,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就不在这里讲了,以后可能会专门写一篇文章再来论述。不过大家都能理解:新出生的幼儿是没有善恶观的,因为它根本不想,不思考。而“善恶”只是一种主观的、相对的“看法”。

比如一件事,对你而言是善,对他而言却是恶。这种例子很多,大家应该也见惯不怪。还是那个例子:幼儿把粮食吃了,父母就没有粮食了,所以说幼儿是恶;父母把仅有的粮食给了孩子,自己没有,所以说父母是善。

一般人会说:“父母是善,但孩子不是恶。”

所以在此基础上,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在我看来,无需讨论。

王阳明说的对:“无善无恶,为心之体。”

那如果幼儿不是幼儿,是30岁的孩子,父母是60岁的父母,还是同样的事情,那父母是不是善?孩子是不是恶?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条: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上文讲,善恶是主观的一种“看法”,针对事、针对行为的一种“看法”,而这种看法对每个人来说未必是一致的。

我们总说孔子是圣人,但是接触过儒家的朋友有很多都不觉得孔子有多么的伟大,甚至评价他虚伪、做作、口是心非,等等。我觉得呢,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是统一了大部分人的“善恶观”,从而建立起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尽管孔圣人建立的“善恶观”未必是正确的,但起码他做到了统一。

就好像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并不是使用怀柔手段一样。甚至他的天下没传完一辈儿就完蛋了,但是他在历史中的崇高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

从某个人做一件事的行为,我们可以谈论是“善”或者是“恶”,但这只是外人根据常识的一个推测。真正能给这件事定性“善与恶”的,应该是做这件事的人,他做这个事的出发点,究竟“这个人”是善是恶,这是最重要的区分“人的善恶”的关键点。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对更多的人造成的影响,“这件事”是善还是恶。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看上去清楚,读起来晓畅,但因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很可能真正明白的就没有几个。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最高深最根本的一句,因为有佛道的相同观点在前,其实并不难懂。佛家讲因缘和合,一切往深了去,越往深去便越会消解一切,直到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的空性。道家讲阴阳相对,一切往大了去,越往大去便越会化解一切,直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混沌。万事万物包括善恶之谓,自然也在消解化解之列。

虽然佛家也讲慈悲,道家也言道德,但那只是人在到达成佛得道境界时,而自然生起的大悲悯,并顺之而行。因为那时已经我是万物、万物是我,所以能对万物众生的喜乐悲苦感同身受、一体同悲。这与根本之理有分别,因为人有情而天地只是任自然,这就是人之为人而天之为天。这与根本之理又没有不同,因为人的大悲悯,正是得自和秉承于心的深邃与博大,而博大深邃则正是天道之征,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与人,亦一亦二,非一非二。

到这里,阳明心学之境界的博大深邃,已经昭然,与佛道境界无异。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接下来三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要知道,“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教义,而在佛道的根本教义之中,是找不到“有善有恶”的,找到的也都是否定之语,因为与他们的根本教义相背。

“善恶”是这三句共同的根本概念,也正是一开始说到的、可能造成多数人不能明白的那个根本点。王阳明明确提出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和为善去恶,不能真正明白就可能产生两种理解:要么是阳明心学的境界不够彻底,要么是佛道都太虚无而王阳明恰恰将其落到了实处。

这两种理解都有偏颇。真正理解了其中道理,就能知道王阳明的提法,正是恰当。其中的关键正是“善恶”的概念,即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以往人们定义和理解善恶,运用的办法往往是范畴和归类,也就是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事是善、什么事是恶,恰恰错了,因为违背天道。前面已说了佛道的根本教义,那说的正是天道,是一切相对、万法空性的至大至深之境。而划范畴、列类别,依凭和造成的却恰是僵化和局限,违于天道。儒家的仁义礼教后来成了伪善的面具和人性的牢笼,除了后人的理解运用不当,还因为其本身就有着这样的不良基因。

万物皆在道中,皆由道主宰,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也是不断向道而行,这种性质是一定的。但在合乎道的程度和与大道趋势的契合度上,万物则有着大小深浅之别,譬如得道圣者与普通凡夫,便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之所以存在,也在于万物之道性的不同——若要一切相对而趋向于无极之大,便要不断开放;若要万般消解而趋向于虚空之深,便要不断放空。开放和放空的程度,正是道性。道性弱的依附于道性强的,为道性强的之组成与所用,如此环环相套而成天地万物。

将这落到人的德性上,开放到最后,便是道家的道德;放空到最后,便是佛家的慈悲;这便是终极之善。而在中间和中途,便正是王阳明所谓的善恶——是一种开放还是封闭自己、放空还是固守自我的趋势,而不是确定的范畴和类别。只要合乎开放和放空的趋势,便正是善,合乎的程度便是善的程度;只要违背开放和放空的趋势,便正是恶,违背的程度便是恶的程度。前者譬如无私,后者譬如有私。

将善恶看成一种合道与否的趋势,而不是确定的范畴和类别,那么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困惑、纠结及误解,便都能迎刃而解。王阳明一再强调的善恶,也便明白了——有善有恶,便是这趋势的发动;知善知恶,便是对这趋势的明了;为善去恶,便是顺这趋势而行。

比起佛道,这正是阳明心学更前进和完备的地方——并非境界比佛道要高,而是佛道一向缺乏入世的兴趣,因而少有办法上的挖掘和发挥,而只遵守着随缘和顺自然的大原则。而阳明心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体也有用;其后便是境界,其前便是进取;其下便是无为,其上便是有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


睿为企业法务


人本善?还是人本恶?不能一言而蔽之。芸芸众生,性情各异,有的性善,有的性恶,司空见惯。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心灵洁白如纸,根本谈不上善恶。至于他(她)以后怎么样,那与后天教育有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几乎人人都懂。婴儿一出生,什么都不明白 ,但他(她)模仿能力很强,会跟着大人学习。大人的一言一行,生活习惯,思想品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父母品德高尚,乐善好施,孩子天天看在眼里,心灵就被潜移默化,自然也会学着关心别人,反之,如果父母三观不正,内心龌龊 ,经常偷鸡摸狗,孩子也会帮着你在外“望风”。

刘备是一位仁慈之主,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他的儿子刘禅虽然无能,品德方面无可挑剔。没什么恶行。最后晋朝大将邓艾兵临城下,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他宁可背上恶名投降,也不肯让将士和百姓去送死。再看看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阴险狡诈胜过其父。 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好不到哪去。

当然,并不是说品德好的父母儿子就一定好,品德坏的父母儿子就一定坏。地主家的儿子不照样闹革命吗?你看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他虽然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却能同情工人,难能可贵。因为一个人的性情不仅仅受父母影响,还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所以即使父母本身无毛病,如果对儿女疏于管教,使儿女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可能使他们品德出现异常。

所以,做父母的对子女品行的生成负有第一责任,从幼儿开始就应该正确引导,加强管教。即使上了学,也不能一切推给学校,家长的教育地位仍未改变。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家长是“人类灵魂的保育员”。只有家长们都尽职尽责,认真教育子女,我们才会心悦诚服的读起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绿叶小杏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宋·王应麟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从古至今都是无数人争论的话题,参与者有名人、有教授、有学者、也有平民,但直到今天也没有一方的结论可以让另外一方信服。不分胜负又争论不休,“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直在进行中···

1.人性本善,是孔孟为了教化人类而创造的理论指导。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有上百个诸侯国,他们各自为政,互相混战。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代,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而招贤纳士。“士”阶层活跃了起来,开始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他们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百姓,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儒家便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所主张的“德治”和“仁政”既要教育平民也要教育帝王。

人性本善,恶有其因,受教化就可以与恶隔绝。在战火四起的国家,列国纷争的年代,在奴隶制度还没有废除的年代,在殉葬制度盛行的年代,在草菅人命的年代,人性本善么?但是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告诉大家,人本来是善良的,恶都是后天环境中形成的,通过学习可以改正错误找回善性,并强调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化。这或许是一位教育家在乱世中唯一的办法了,人性本善,善就是天命。向恶违背天命,向善就要接受教化。在那个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年代,阐述全民学习的理念,也是非常超前的。

2.人性本恶,恶是天性,善只是人类虚假的外衣。荀子的观点相比于孔孟的性善论来说,更接近现实,更透彻,揭示了人的本质。“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混沌之初,天地之始,人类世界既无道德也无法度,人跟动物一样,为了食物、贪欲相互掠夺、屠杀,而这喜怒哀乐、好恶之本性就是天生的,这来自本能的欲望,就是兽性的、是本性、是恶。在人类发展中,为了群体的和谐,慢慢出现了规矩、形成了制度,人必须要压制自己的本性的恶,遵守规则穿上这层虚假的外衣才在社会中获得生活的权利。

乱世中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互相攻占掠夺之人,岂不是为了贪欲而崇尚暴力,他们释放了本性,不知约束行为,这就是不善,人不善天下则永无宁日。直到今天,进行全民教育,教人穿上虚假的外衣掩盖本性,教人遵守法律,这是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要求。荀子的性恶论,也是强调教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在议论人性,但是,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所针对的善恶,立脚点不一样。荀子所谓的“善”,是人们通过后天被教化后做出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于是荀子将人先天利己之性,看成“恶”,继而提出性恶论。

而孟子所谓的“善”,则是人先天就拥有类似恻隐之心等四心,这四心会因为人的利己之性被蒙蔽。人之四心被蒙蔽的时候,属恶。按照孟子的说法,那么人应时刻反思自己以便保有四心的时候,而人四心俱全且不被蒙蔽的时候,属善。

其实,无论是孟子之“善”,还是荀子之“善”,最后下落到人的身上,都大抵表示的是人做出的那些符合社会规范且对大家有利的行为。而人肆意放纵自己,做出的一些极端利己的行为,在孟子那里,就是遮蔽“四心”的恶,在荀子那里,就是人先天之利己本性的极端发挥,亦是恶。


社歌


我认为人性本无(‘无’:引自《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表示天地未开混沌的状态。),也就是人在出生时,犹如混沌般是善恶未分的。《道德经》: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指的是刚刚出生的赤子无欲无求无为,所以是有德的人。可见赤子处于一种“无”的状态。《道德经》又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善恶的区分是由于人的成长逐渐形成的。


孤独与孤儿为伴


其实圣人也有讲错的时候,人性是天生的,也有很大的遗传因素。人之初,性有善,也有恶。人性是天生的,江山易改了,秉性难移。


徐庆贞


人之初本就是一张白纸,善恶从来都是由大人和周边环境赋予的。作为一张白纸,你应该如何去看待她的善恶?如何去鉴别她的善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永兮264


人初之心性本来都是清静的,随着六根攀缘六尘而起分别、执着,便有善恶之念、之行。


陆陆外公


人之本性净静如中,偏邪非正本为恶,中可礼和方为善!

分别执著、自私为不善,贪瞋痴太过为恶。

人之初本非善非恶。


素一8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无所谓善恶。


我确实无话可说


性本混沌。熏染、汲取不同,生长也就各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