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原因是什么呢?

铁男春秋


萧衍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开国皇帝,一方面和他的才干分不开,另一方面,僧侣势力的舆论支持也功不可没。萧衍在有生之年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发展僧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争取佛教界支持所做出的一种含有政治意义的努力,是萧衍政治的一大显着特色。

一、少年英雄、出身名门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七年(464),萧衍出生于兰陵萧氏的世家大族中,兰陵萧氏出自西汉开国功臣名相萧何,按辈分算,萧衍是萧何的二十五代孙,而南朝齐国开国君主萧道成则是萧何的二十四代孙,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萧道成的族弟。

幼时的萧衍就十分的聪颖好学,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曾经会同七位好友一起拜入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并称“竟陵八友”,与其他七位单纯的文人并不一样的是,萧衍还有他们不具备的超人的胆识。

梁武帝剧照

二、功劳显著、官运亨通

凭着自己的出身,萧衍一开始便坐到了参军的位置,父亲病逝守孝结束后,任黄门侍郎。其后在齐明帝萧鸾戡乱继位的过程中,萧衍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萧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以使明帝登基异常的顺利,于是因功被封中书侍郎。公元495年,北魏拓跋宏率领30万大军进攻南齐,明帝派王广之和萧衍初战,王广之畏缩不前,萧衍自荐勇当先锋,最终获得大捷,明帝大喜,封萧衍为太子中庶子。虽然在公元497年的北魏第二次战争中因友军的胆怯临阵脱逃而导致萧衍不得不退守樊城最终损失惨重,但因事出有因,所以明帝并未怪罪萧衍,反而任命其为雍州刺史,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这为其后来取而代之奠定了基础。

三、取而代之、政治斐然

宠信萧衍的明帝在位五年就病死了,其子萧宝卷即位,这位萧宝卷每日只知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还听信谗言滥杀大臣,其中就包括萧衍的哥哥萧懿,这样使得萧衍渐渐有了二心,他联络明帝第八子肖宝融一起讨逆昏君,最终在内应王珍国的合作下,萧宝卷被杀,肖宝融被推举为帝,是为齐和帝。

梁武帝画像

让和帝继位显然是萧衍的权宜之计,最终在公元502年时机成熟,迫令和帝禅位于己,改齐为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建国初期,政治斐然。政治上勤于政务,每日五更天就起床批阅奏章,在纳言上,它采用了“制函”的方式,就是将两个盒子放于门前,一个是供朝臣谏言、一个是供百姓谏言。而且吏治上倡导大臣们行节俭之风,自己更是亲力亲为,每日只吃蔬菜。

四、一心向佛,却被活活饿死

梁武帝中后期,疑心猜忌这些皇帝该有的还是如旧贯入了他的身体。对于开国功臣,忌惮他们功高盖主,于是就不封高位,可是恰恰相反的是,自己皇族内部人犯法他却轻之纵之,其中尤以六弟萧宏次子萧综为最。不过这两个人对于武帝的偏袒却不领情,一个和自己的侄女私通、一个投降了北魏。萧衍由此大受刺激,早年本崇尚儒家的他此时却看破红尘转信佛教。据史料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甚至在527年——547年之间,梁武帝舍身出家次数就高达4次共计两个月之久,每次最后竟然都得大臣们筹钱来赎,武帝才恋恋不舍的还俗,就连自己的小名“练儿”都出自佛经。他又从佛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命令僧人必须吃素,这也是后来汉传佛教吃素传统的由来。晚年的萧衍把精力都放在了修佛身上,朝政一概不理,最终导致权臣当道,发生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而86岁的梁武帝在台城活活被饿死,如若不是晚年对朝政的松懈对用人的不理智,梁武帝说不定还可以继续颐养天年,而不仅仅是活86岁这个岁数。


无知公子世无双


萧衍出生官宦之家,其祖上是南齐皇室的远支宗亲。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颇为出众,于是提拔他为户曹属官。因为萧衍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萧子隆的参军。军旅生涯中,萧衍屡建军功,地位开始显赫起来,成为军中实力派。

南齐萧宝卷即位后,为人暴虐,即位后擅杀诸多大臣,使得朝野惊恐,人心离散,更是冤杀了萧衍的兄长、尚书令萧懿。萧衍闻兄长被杀,集诸将起兵,得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直发都城。由于萧宝卷不停地诛戮功臣武将,人人自危,很多大臣相继投降萧衍。萧衍又挟持南康王萧宝融为天子,连破竟陵、江陵,在湘中诸军相会,直压汉口,并攻克都城门户郢州,长驱直入,直抵建康。守城的王珍国等人挥刀就把萧宝卷这位皇帝的脑袋剁下,派人送给萧衍投降。萧衍进城,以宣德太后令废萧宝卷为东昏侯。公元502年,萧衍废掉齐和帝萧宝融,建立梁朝。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

萧衍之所以经常地出家舍身,经常地在经济上扶持寺院,甚至已经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将佛教定为了国教,其实更深层的含义是为了争取到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来支持政治意义,要获得僧侣这一庞大势力的信服包括支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巩固南梁的统治。

萧衍表面上是屈身往寺院待着,沉迷于诵经祈福,但其实心里面是看一看身边的大臣贵族有没有想造反的意图,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心的希望自己在重新回去执政。萧衍这么明显的突出自己对佛教这么的迷信其实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而装出来的,好依着这种政治表演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萧衍作为最痴迷佛教的皇帝,更是曾四次“出家当和尚”


一,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


二,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三,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四,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广建佛寺,不听劝谏,这也直接导致了南梁的灭亡。

历史流域


原因有以下2点。

原因一 -- 对家人的失望

萧衍的六弟萧宏窝藏杀人凶手,萧衍得知后不仅不惩治反而还加封官职。不知好歹的萧宏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同谋篡夺萧衍的皇位。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后处死,其大女儿自尽。萧衍一点也不怪罪萧宏。后来萧宏病死。


萧综是萧衍的次子,其母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过七个月就生下萧综。这事明摆着的,是东昏候的种。萧衍不歧视萧综,封他为王。吴淑媛失宠后,对萧衍怀恨在心,就把这事悄悄告诉了萧综。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萧衍疏远了。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去作战,萧综却投奔了北魏。

萧衍非常生气,撤销了萧综的封号,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萧综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谥号为“敬”。


原因二 -- 太聪明了,太能干了,给自己找个信仰

梁武帝萧衍从小就十分聪明伶俐,据史载,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为“竟陵八友”之一。登临御座后,虽然日理万机,但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彻夜苦读。他这种皇帝在整个历史上也算是凤毛麟角。

由于勤学刻苦,梁武帝在经学、史学方面的建树颇丰。在经学方面,他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200余卷;在史学方面,他主持编纂了《通史》,并为之作序。可惜的是,现在这些书均已失传。

他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创作出了不少乐曲,研制出新型乐器,丰富了我国传统乐器的表现力。

他的棋艺也非常高超,称帝前常常与人对弈到深夜,称帝后兴趣不减,不少官员与他是棋友。特别说明的是,不是因为他是皇帝大伙让棋,是正南其北对弈,因为他下到尽兴之时,是不讲君臣礼数的。属全身心投入吧?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梁朝文化艺术事业达到了东晋以来的最高峰,甚至连肚里仅有些许墨水的武将们也能吟诵出好些不错的诗。

萧衍登临御座48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前期他十他勤政谋政、锐意进取,废除了宋齐的典签制度,增大分封诸王的权力,妥善处理士族和一般老百姓的关系,设立国学,招五馆生,建集雅馆和士林馆,不重出身唯才是举。

他一年四季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据史载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皇宫前设立两个函(即盒子),分别是肺石函和谤木函。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一般的老百姓想要给国家提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信。


总结

从549年伊始,梁朝一直陷于内乱之中,557年,陈霸先进封陈王,不久受禅称帝,建立了陈朝,梁朝至此灭亡。萧衍凭他的聪明才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尔后又由他的昏聩将其葬送。

对家人的失望,对生活感到无聊,让萧衍从此看破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几次入寺庙当和尚,讲解经书。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凭兴趣四处乱建佛寺,和尚“吃素不吃荤”,供奉菩萨和祖先只供素食这些规矩,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兴起的。皇帝也是人,是人精力就有限,萧衍整天忙于那些事,导制朝纲混乱,社会动荡,国库亏空。


花奈


“汉皇置酒未央宫,梁帝讲经同泰寺”,梁武帝萧衍“出家当和尚”的事也是名声在外了。梁武帝萧衍是个才能出众的统治者,但也正是生在乱世,尤其是生在南北朝帝王家族,南北朝皇家的荒诞,可以用魔幻主义来形容。

梁武帝萧衍不仅亲眼见证了那个可爱的时代,而且自己也经历了太多。最终决定出家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女儿背叛

梁武帝萧衍经历了亲女儿的背叛,萧衍长女不仅与萧衍的六弟萧宏发生了不可描述,难以启齿的不伦之事。而且居然长女还帮助萧宏,刺杀梁武帝萧衍以求谋权篡位。一个是自己的亲闺女,一个是自己眼看着长大的六弟,二人不仅做出了有辱门风的丑事,而且还合谋刺杀自己,梁武帝萧衍怎么能够不受刺激。

儿子背叛

南梁与北魏开战,梁武帝萧衍派儿子萧综出征,谁知儿子萧综居然带着军队背叛了南梁,投靠了北魏。国之存亡面前,梁武帝萧衍遭此背叛,怎能痛心不已。虽然说萧综是否是梁武帝萧衍的亲儿子,还存在争议,但萧衍待他却是比亲的还亲。萧综叛逃北魏后,萧衍仍然对他思念甚切,盼着他回来,但是最终也没能看到浪子回头。萧衍也是失望至极。

可见,经历了这么多,难免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也是非常可理解的了。


艺文杂记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1]  ),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r

史载,梁武帝曾于公元504年发敕宣布:“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他在建康大造佛寺,增加到五百道。联合外道以事如来多,最大的同泰寺,也是他造的。梁时全国的寺院有近三千所。他早晚到寺礼拜,还四次舍身当和尚,不做皇帝了,每次舍身都由朝廷大臣赎出来。\r

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这一时期,佛家在南北朝时期,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连帝王都笃信其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r

1,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人们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对佛教文化的吸收,都需要一个过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要融入本土,需要和本土儒家文化经行兼容包并,才有能发扬推广,这都需要一个时间段。\r

2,东晋战乱导致中原几乎成为一片白地,大量的汉族人南迁,在中原地方就没有绝对优势的宗教,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通了优质的土壤。同时,留在北地的一些僧人进行了大力推广。\r

3,五胡占领中原之后,相对于信奉的原始宗教,佛教的文化优势很明显,胡人自然皈依。后来鸠摩罗什这些印度西域高僧传教来到北方,受到统治者赏识自然声势更震。\r

4,北魏拓跋氏(元魏)势力最强,且最信佛教,为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

5,南都的僧人在南方大力传扬,很多是大夫阶层价值观崩塌,转而信佛。使佛教在南方的发展也很快。\r

6,佛教本身的道义,佛法主依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涅槃”境界,主张“三世因果轮回报应”。倡导一种永恒的观念,更关注人的内心。这些就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的心理。\r

总结来说,佛教在南北朝井喷式的发展,实际上是符合了潮流,迎合了人们心理,多种因素等综合作用。


司空逸洛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古代上崇尚佛教皇帝的代表。

在姚思廉所做的《梁书·武帝纪》中,对萧衍的基本信息做了介绍:“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

也就是说,他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根据《梁书》记载,他是一个及其敬业的皇帝,对政事也十分的关心,书中说他“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纠奸擿伏,洞尽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然而这样一个敬业的皇帝,为什么要一反常态,跑去做和尚呢?并且梁武帝家世为道教世家,梁武帝受此熏陶一开始也信道教,对于阴阳与占卜也十分精通,那么以他这样的身世又为何转信佛教,放弃道教呢?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萧衍一共出家了四次。而我们能够推测,这四次出家,不断的加深了他对佛学的敬重和信仰,加重了他对佛学的迷恋,让我们看看这四次出家都在什么时间。

第一次出家是在公元527年,萧衍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大多反对,最后争论不下,才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第二次出家是在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盘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第三次出家是在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第四次出家是在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四次出家,体现了梁武帝萧衍对佛教深深的信仰。不仅如此,他自己在皇宫归佛受戒,还热衷于佛事活动如集众讲经,建寺布施,使佛学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出现人人诵读佛经的情况,也出现了更多阪依佛门的人。

他出家的原因总共有以下几点:

根本原因: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的适应性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社会背景的需要。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广泛的发展起来,发展的原因便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人们因生存而陷入痛苦时,遍需要一种神秘的力量来缓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在一篇论文中把佛教说成是“良好的安慰剂”,这样一来,即使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从而赋予了他们的人生意义,改变了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看法,逆来顺受,由此统治便容易多了。

梁武帝自身对佛学的兴趣和个人经历促使他信仰佛教。

虽然萧衍出生于天师道世家,一开始信奉的是国教,但是他早年对佛学便很感兴趣。齐永明二年(484年),齐武帝的次子萧子良镇守西州,才华横溢,尚清淡,好讲佛法,而此时萧衍在王俭的推荐下也来到了西州,对佛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当时登上西邸是有才学的象征,不久,萧衍便和谢脁、王融、沈约、萧衍、萧琛、任昉、范云、陆倕并称为“西邸八友”。而其中也有好佛法之人,在此地,佛法的传播已经十分深远了,而关于佛法的大讨论也十分多,因此,萧衍受到过佛学环境的熏陶,且最感兴趣的是佛教的“精神不死学说”。

梁武帝的个人境遇促使他信奉佛教

萧衍在建立梁朝初期,曾经心中有抱负,想要一鼓作气统一全中国,于是在梁普通五年(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六月,趁北魏梁乘六镇起义,命豫州刺史(治今安徽合肥)裴邃为督征讨诸军事指挥各军北进,准备北伐。但是北伐却失败,而梁武帝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次北伐,大大伤了梁朝的元气,使梁朝一时缓不过劲来,也加重的梁武帝的心理压力。

当然,梁武帝出家的原因还有其他,比如赚取朝廷赎他所缴纳的钱财,以此为佛教做贡献,比如他父母妻子的早逝让他思念亲人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这些都是我们的推测,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及其巨大,不可磨灭。


青山故垒


在开篇先说下梁武帝萧衍这个人。

一代布衣,策马疆场,书香卷气,心怀天下,敢想敢做,终成帝王。萧衍作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且为开国皇帝,一定是有勇有谋的。至于他如何当上皇帝的,这也可以单独再写一篇了。


在其治理初期,勤于政事,治国理民,为世人所称道,那为什么贵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怎么会跑去当了和尚呢?


站在现在的角度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自己遇到了什么事,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想逃避现状;二是受人引导或蛊惑,导致不能自拔;三是厌倦了现状,甘愿放弃一切,换另一种生活方式。


可能这三种是并行存在的。

首先,根据史书(也可能是野史)记载,在其在位期间,确实有两件大事对其影响很大:

其一,萧衍的六弟萧宏与萧衍的长女合谋派人刺杀萧衍。一个是自己的女儿、一个是自己的弟弟,居然勾搭到一起要对其行刺,换谁可能精神上都接受不了,自己明明是个开明的好皇帝,结果亲人反过来要算计自己。虽然最终萧衍没有向其他朝代君主那样责罚或杀了他们,反而还给他的弟弟萧宏升官,但心里已经受到了重击;

其二,萧衍次子萧综居然背叛他投靠北魏。估计萧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疼爱有加的儿子会投靠其他国家,虽然这个萧综可能不是自己的新儿子,但毕竟是当成亲生骨肉养大的,这次事件发生后,估计又给萧衍来了一记重锤。

其次,有没有可能是受人引导或蛊惑呢?我觉得也有这种可能,当时佛教盛行,很多人信奉佛教,也让他对佛教着迷了。

再次,从萧衍502年登基,到其527年第一次出家,其间已经当了25年的皇帝了,也许是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宫廷生活。


总之,当一个人受到重大打击后,可能自己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可能做出到局外人不能理解体会的事情。


立青书苑


每个人活着,无论什么身份,其实都有自己坚守的信仰,有的人信仰金钱至上,有的人信仰权力至上,而梁武帝后期的信仰是佛教,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

那么,梁武帝是怎么走上崇佛之路的呢?

梁武帝早年其实信的道家,39岁即帝位,仍然以道教为本,但登上帝位不久后,梁武帝便正是宣布弃道归佛,于天监三年(504),四月八日,正式下诏舍事道法,皈依佛法。

梁武帝弃道归佛的时候,曾在诏书里这么说:

道有九十六种,唯有佛教才是正一之道,其余九十五种皆为邪道,我欲舍弃邪门歪道,而以事佛为正道。老子、周公、孔子等,岁时如来弟子,但化痕既邪,止是世间之善,并不能革凡成圣。所以,事佛则心强正信,事老则心弱清信,故应弃清信而趋正信。

姑且不论梁武帝这番佛道理论有没有道理,但从里面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梁武帝弃道信佛,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其思想上的变化所导致。简单点说,我们此刻看到的梁武帝,不是政治上的皇帝,而是哲学(或者宗教学)上的思想家。

抛开梁武帝皇帝的身份,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事佛,并且闹了两次要出家的笑话来。

首先,我们先追寻一下梁武帝最初的身份:他年轻时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跟当时南齐皇室是一个家族。本就是簪缨世家,加上他喜爱读书,素有文学天赋,所以这样的萧衍,或许没做皇帝,大概是一个十分出色的诗人。

当然,没做皇帝之前,萧衍在建康文坛也是有一席之地的,他与沈约(史学家)、谢朓(南朝著名大诗人)等7位文人一同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时称“竟陵八友”。

到后来做了皇帝,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 梁朝的文化事业也达到了东晋一来最繁荣的二阶段,《南史》对此评述:“自江左一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能成为诗人,写出优秀诗篇的萧衍,在思想上必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和钻研。萧衍有一首诗叫《述三教诗》,就很能说明他在思想领域的钻研以及对儒释道三教的见解: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在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方昭明。示教唯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著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

这首诗,是梁武帝总结自己一生学问的经历,展现了他自己从学儒、习道道崇佛的整个过程,也表明了他对三教的看法:他认为三教同源,但唯有佛教是圣英之教。舍弃道法而皈依佛教,是梁武帝本人信仰中心的转移。尽管这一转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影响,但是,弃道归佛并不意味着梁武帝放弃了对道、儒的重视,抑或是用佛教排斥道、儒。

那么梁武帝在学问上的造诣有多深呢?

据载,梁武帝曾编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毛诗答问》、《春秋问答》、《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义》?《老子讲疏》等著作二百余卷。还撰有《通史》六百卷及《金海》三十卷。

通过这些名目繁多的著述,可以看出来梁武帝不同于历史上一些封建帝王们对佛教或者道教的盲目信仰(求长生之类的),而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他信佛,是一种思想上的信仰,而非宗教上的虔诚。

总而言之,梁武帝“崇佛”,是个人信仰的转移,并非政治原因,也不是他疯掉了。或许有的人会说,信仰虚无缥缈,谁又知道一个人真正信仰的是什么,信仰又有多虔诚?

但信仰确实是存在的,我们今日之中国,不就是信仰坚定的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而换来的么?支撑他们不计名利,不惜性命的不是信仰,又是什么呢?

梁武帝是一个皇帝不假,但他也是一个人,也是有信仰的,不能因为他特殊的皇帝身份,就觉得他信佛这件事不可理喻,难以理解,又或者以阴谋论论之。


江畔初见月


历史上看,出家这个事情,一般有几种情况:生活所迫,仇家追杀,触犯刑律,宿债得偿,勘破红尘等!

梁武帝贵为天子,袞衣玉食,众星捧月,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四次舍身佛寺,出家之举形同儿戏!

渠治国不能理政,为憎不愔佛法。终不能得大自在,又岂能知所以然?其心不入无生忍,其身何置三摩地?

故梁武帝虽与我佛有缘,但终为八苦所累,虽于史有载,也不过千秋笑柄,令人浩叹!!


大日突泉


张仲景乃是医界人物而廿四史是专述军政名人及经济名士的名著!所以没有记录张仲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