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疫情防控,抗疫有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中教師立刻行動起來,以捨我其誰的責任感,沒有片刻猶疑地投入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在這個特殊時刻,老師們變身勇士,把網絡當成了戰場。他們兢兢業業與學生並肩奮鬥,他們以身作則堅持停課不停教,他們遠程指導科學研究不掉線,他們結合學科特色,用切身行動,教同學們從科學的角度和人文的視野去解讀這場疫情。

面對疫情下的教育教學,我們邀請到13位學科老師,暢談他們或各學科教研組在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實施等方面的特色抗疫做法。讓我們一起來聆聽!

語文學科 楊曉康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在“生態語文”公眾號上,語文組連續推出了多期內容,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多元學習資源,既有與疫情相關的詩歌散文,比如《武漢方艙醫院護士詩人新作》;有對疫情的文化梳理,比如《戰疫,歷史溯源》;有語文作文素材的整理,比如《善良的語言,發光的靈魂》;有與疫情相關的語文知識,比如《聚焦防疫阻擊戰裡的文言知識》等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語文學科 李妍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針對此次疫情,我專門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對抗疫情的文獻進行了梳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我考證了從商朝一直到清朝時期中國古代關於瘟疫的記載,梳理了歷代文獻中關於如何治療、控制瘟疫的文獻資料,記錄了中國傳統醫學中對於控制瘟疫的做法,比如張仲景、華佗、兩晉葛洪、隋唐孫思邈、明末吳又可、清代葉天士、吳菊通等人對瘟疫治療各自的觀點和做法,對於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對於我們今天的抗疫也有著很好的參考價值。

數學學科 周波濤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疫情期間,數學組指導學生記錄和關注疫情期間的各種數據,比如重慶(湖北、中國某地,世界某地)每天的新增疑似病例數、新增確診病例數、累計確診病例數、死亡人數、治癒病例數等。從統計學角度考慮建立模型,分時間段用不同的統計模型去模擬數據的變化趨勢。

在方法的選擇上,可以利用高中數學課本中線性迴歸分析的方法,進行日期與數據的相關性研究,對線性相關性較強的時間段,建立線性迴歸直線,再用這個模型來進行統計估計;而對於日期與數據是非線性的時間段,也可以考慮用正態分佈或學過的函數來擬合,並進行擬合度研究。

當然,疫情的變化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我們高中學習的數學知識無法對如此複雜的問題進行理論解釋,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嘗試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和做法。數學來源生活,又能回到生活中去。我們的老師也正在積極研究如何從與疫情相關的數據中提取合適的片段作為我們學生的學習素材和應用素材。

英語學科 王曉穎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全國人民都知道鍾南山院士,他在接受法國路透社記者專訪時,以全英文流利作答8分鐘,這份專業之外的個人素養值得我們每位同學學習。重慶一中高中英語學科很好地利用了諸如此類的一流教學素材,在各年級在線教學中分類分板塊開展相關教學。如新冠肺炎NCP的最新定義由來;中國小夥子在弗洛倫薩街頭,手持“I am not a virus,I am a human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標語並感動眾人的實時新聞觀後感寫作等。

高一學生程陽說“在家中相對充裕的時間也讓我們可以更多地瞭解關於疫情的知識,尤其是外媒的採訪報道成了極好的英語學習資料,學以致用,學習英語的實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物理學科 翟佑彬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面對疫情下的教學,物理老師翟佑彬則從學科角度闡明瞭N95口罩的過濾原理及使用建議,給同學們科普小知識。這次全民抗疫過程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物資有N95口罩,其過濾原理為靜電吸附力。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即不防油,95代表0.3微米顆粒進行測試時的過濾效率水平;靜電之所以能夠附加在口罩內部,原因在於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噴無紡布,該無紡布來自於聚丙烯,聚丙烯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材料(我們常用的礦泉水瓶,其原料就有聚丙烯),這種聚丙烯材料,較為容易產生靜電。無紡布孔隙在10微米左右,想要阻止0.3微米小顆粒的進入,就必須引入靜電吸附力。基本原理是:當不帶電的顆粒進入電極範圍內,顆粒自身由於靜電感應而產生與電極相反的電荷,從而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向電極運動,依附於電極之上,實現靜電除塵(毒)。使用建議:N95口罩別碰水,遇水則靜電無,變為普通棉口罩。若想重複使用,可靠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線殺菌或乾式烘烤。

化學學科 姜林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著一件說法,一名男子乘坐電梯的時候,使用酒精對電梯客艙消毒,但之前物管已經用含氯消毒液消毒了,所以男子馬上中毒倒下了。重慶一中化學組姜林老師馬上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在安全環境中,將75%的醫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入在一起,攪拌,煽聞,並沒有產生多少氯氣。可見在電梯裡微量的84消毒液和酒精,是不可能讓人中毒倒地的。姜林老師給學生們進行了一場現實的“謠言粉碎”,也告訴學生,面對各種信息,應該認真思考,用所學知識去判斷科學真偽。

生物學科 唐吉耀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在生物教學中,重慶一中的生物老師們發揮專業優勢,從病毒的結構,RNA病毒的特點,新冠病毒的繁殖方式、致病機理、傳播途徑、預防方法等方面給學生做了一場硬核科普,讓學生認識到居家隔離對於切斷病毒傳染病的科學性和必要性。

同時,生物組的老師們從免疫學角度對媒體報道中出現的疫苗,抗毒血清,核酸檢測,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等媒體中出現的熱詞給一中的學子們做了逐一解讀,號召同學們居家隔離的時候除了認真學習以外還應加強鍛鍊,提高免疫力,給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健康教育”課。

政治學科 王剛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針對疫情防控工作,政治組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關注自己所在的社區、鄉村,關注社區志願者和村兩委的基層幹部,瞭解網格化疫情管理,體悟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和深刻實踐的基層群眾性自治制度,感受中國基層民主制度的優越性。

重慶一中的政治教師們,還抓住疫情之下平凡的勇士故事,引導學生共同體會為什麼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為什麼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歷史學科 劉曉明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疫,民皆疾也。”瘟疫自古就是一個社會難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戰“疫”的記載。《中國救荒史》中記載,中國古代有詳細描述的“大疫”,周代有1次,秦漢13次,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中華民族繁衍數千年的歷史,也是與疫病抗爭的歷史。

重慶一中高三歷史組教師從疫病的起源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歷史上的抗“疫”良方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歷史中汲取抗“疫”的智慧;通過對張仲景在瘟疫中寫就傳世名著《傷寒雜病論》等史實讓學生們知道大疫之中有大醫,是他們的擔當和付出讓我們得以安康;通過對近代以來疫情的防治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教學,讓學生學習到公共防疫衛生體系發展健全的重要性。同時還在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近代以來世界相互聯繫逐漸緊密,防疫不再是單一國家和地區的事務,而成為了區域性甚至世界性事務這一實例。

地理學科 吳文成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人們常說開窗通風,減少細菌或病毒的濃度,但是如何開窗通風才是最好的效果呢?地理老師吳文成運用地理知識,給同學們提供兩種方式解決:一是利用房屋前後門窗呈直線型的貫穿,形成“穿堂風”,二是利用房屋內部和外部的氣溫差來實現屋內外的氣壓差從而實現屋內外的空氣流通,減少室內可能的病毒濃度。


地理學科 宋嘉喜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宋嘉喜老師通過火山神醫院的選址,引導學生分析應急醫院區位條件——地形較為平坦,交通較為便利,周圍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處在盛行風的下風向,還有汙水的排放對環境影響小的地區;指導學生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判讀疫情地圖,描述疫情的分佈狀況,分析疫情變化的原因,推測疫情變化的趨勢等。

信息技術學科 李崎穎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自疫情發生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為疫情監測與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提供了重要支撐。重慶一中技術組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蒐集統計家庭所在小區附近5公里以內的疫情數據,利用數據分析軟件對每日數據進行對比,繪製發展趨勢圖表,同時充分利用重慶疫情地圖、確診病例軌跡查詢等大數據手段科學預測本區域內疫情發展情況,為家庭其他成員疫情防控、安全出行、科學復工做好溫馨提醒。


國際教育 陳婧瀟

挑戰即機遇,生活即課程,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談抗疫

SAT閱讀和託福閱讀中出現了大量的生物類文章、醫學類文章,特別是SAT閱讀官方指南Test 6裡有一篇關於細菌生物的文章,國際課程中心的老師們在線上教學中,根據文本拓展開來,讓學生了解此次的疫情、南非的蝗災以及南美的登革熱疫情等,通過國際和國內生態環境的惡化、全球氣候變暖等角度,啟發學生要注重環境保護,同時也將國際時事和國內時事滲透給學生。除此之外,國際課程中心還給學生們的假期口語作業里布置了《你好,中國》紀錄片的觀看。在這個特殊時期,很多同學都反映能夠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增加對祖國的瞭解,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

立德樹人 踐行使命,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隔空”不忘鞭策“宅家”學生,“線上”結合學科特色傳遞抗疫知識,致敬每一位在抗疫中奉獻力量的一中老師,為老師們點贊!(來源:重慶一中官方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