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序言:

德國學者雅斯貝斯在他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曾斷言,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左右,人類出現了一個“文化軸心時代”。

他說,這時候只有三個或四個地方產生了哲學,其它任何地方都沒有,這就是中國、印度和希臘,或者還可以加上以色列,人類至今的文化,依舊是這四種文明和思維方式的延續、發展和變化。

雅斯貝斯所說的這個“文化軸心時代”,在中國正是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林立,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他的威權只是在他統治的中央地帶有效,因為周王室衰微,已經失去了號令諸侯的實力。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國力大增率先稱霸,此後其他大國也相繼稱霸,諸多較小的諸侯國在大國和周王室之間不知所從。

那麼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是否已經徒有虛名了呢,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穿越兩千餘年的時光看向當時的周天子時,似乎聽見了周天子極力辯解的聲音: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本篇筆者就從春秋時期的“兩大集團”說起,聊聊春秋時期周王室與霸主、諸侯小國之間的關係,繼而說說春秋亂世中周天子僅存的“虛名”。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春秋時期的諸侯與天子

春秋時期的“兩大集團”。

平王立,東遷於雒(洛)邑,闢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平王繼位之後,東遷都城於洛邑,是為春秋之始,此時周王室已經衰弱,諸侯國林立,大國開始吞併小國,由此而導致了齊、楚、秦、晉四個諸侯國開始強大,而政令也往往出自這些稱霸的君主,而非周天子了。

這四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處於中原的“邊境地區”,齊、楚、秦、晉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興起,無一例外,都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國力日益增強。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齊國和晉國先後稱霸中原,秦國威震西戎,而楚國盤踞在南方稱雄,而其他諸侯國大都地處中原而又在大國的包圍之中,比如說魯、鄭、陳、宋、衛等國,國內經濟發展很是緩慢,再加上其它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國力始終沒有發展起來,最終成為了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諸侯國。

而面對大國之間的爭霸戰爭,這些小的諸侯國最終也只能淪為大國的僕從,由此導致了春秋時期出現了兩大集團,即中原霸主率領的諸侯國和南方楚國率領的諸侯國,繼而使得春秋時期出現了齊楚爭霸和晉楚爭霸兩個階段。

那麼在大國爭霸的過程中,周王室和霸主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筆者就以晉國和周王室之間的關係為例,做個說明。

周王室和春秋霸主晉國的關係。

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為可矣。——《左傳·僖公》

晉公子重耳在外流浪十餘年,最後在秦、楚等諸侯國的支持下回到晉國繼位,是為晉文公,當這些諸侯看到晉國會在晉文公的統治之下強極一時,估計腸子都悔青了,但這已經無濟於事了,晉文公統治晉國時期,君明臣賢,同心協力,最終使得晉國出現了振興圖強的政治局面。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重耳

後來周襄王遭難,向晉國求助時,晉國的狐偃就對晉文公說了上述引用的話語,意思是說,想要得到諸侯的擁護,不如高舉“勤王”的大旗,這樣不僅可以得到諸侯信任,而且合於大義,這是晉國崛起的好時機。

而巧的是,當晉文公勵精圖治,上下同心的時候,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卻死了,繼而導致了齊國發生了內亂,正如《史記·晉世家》記載:

重耳至齊二歲而桓公卒,會豎刀等為內亂,於是晉文公趁機接了齊桓公的班,成為了當時北方中原諸侯國中的霸主。

晉文公成為霸主之後,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也有了變化,不過總體來講,兩者是相互利用的關係,這需要分兩點來講:

  • 其一,晉國眼中的周王室。

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左傳·僖公》

晉文公成為霸主之後,並沒有拋開周天子,打了勝仗之後還會向周天子供奉戰利品,即:獻楚俘於王,駟介百乘,徒兵千,不過他並不是真心的擁立和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而是清楚周天子這塊招牌的重要性,所以他和春秋首霸齊桓公一樣,都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

畢竟想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霸主,必須得得到周天子的冊命,不然地位就不“合法”,但是晉文公並沒有像齊桓公那樣,率領諸侯去朝覲周天子,而是派人把周天子給召來,然後在朝拜。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春秋時期的戰爭場面

正如上述《左傳》中記載,意思是說晉文公召請周襄王前來,並且帶領諸侯朝見他,而後又讓周襄王打獵,這樣看來,周天子哪還有天子的樣子嘛,這也難怪連孔子都看不下去了,而說出了“以臣召君,不可以訓”的話語,並且在他的《春秋》一書中把這件事記載為:天王狩於河陽

由此可見,在晉文公的眼中,周天子只不過是他稱霸路上的一顆棋子,但是這顆棋子卻極其有價值,雖然自己很看不上眼,但也必須時時刻刻攥在手裡,為得榨取周天子最後僅存的聲望,以此讓自己的稱霸道路走得更穩。

  • 其二,周王室眼中的晉國。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論語·憲問》

孔子對於晉文公的所作所為是極其看不上眼的,因為他認為晉文公一系列的做法,都違背了儒家倡導的“禮”,就像上文提到的“以臣召君”,明顯是不遵守君臣之禮的表現,於是他對晉文公做出了“譎而不正”的評價,就是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

春秋時期的霸主,實際上是實力強的諸侯在爭奪周天子的權位,而對於這點,周天子比誰都心知肚明,不過對於晉文公的這種稱霸方式,周天子是極其不滿的,齊桓公雖然也是霸主,但是他在稱霸的過程中還算剋制,最起碼在面子上表現出了對周天子的恭敬。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論語》

正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意思是周襄王賞賜給齊桓公禮物,並且特許齊桓公可以不用下跪,但最終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還是下跪接受了天子賞物。

但是晉文公稱霸,連這種面子都不給了,所以晉國的強大引起了周王室的恐懼,因為周王室害怕晉國會取而代之,所以周王室對於晉國是懷有戒心的。

只不過有戒心又如何,在春秋亂世,誰的拳頭硬,誰說話就算話,所以周王室還得必須藉助晉國的霸主地位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保護自己的安全。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春秋時諸侯國的國君

由此可見,周王室和霸主晉國之間其實是一種相互利用,但又相互猜忌的複雜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亦是周王室與其他霸主之間關係的一個縮影,那麼周王室和小諸侯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筆者接著論述。

周王室和春秋小諸侯國的關係。

上文筆者已經提到春秋時期出現了“兩大集團”,繼而出現了齊楚爭霸和晉楚爭霸兩個階段,而在這兩個階段,大諸侯國周圍的小諸侯也是多呈現一種依附關係,那麼依附於這些大國的小國究竟有哪些呢?

齊楚爭霸時,齊國的依附國大概有:陳、魯、衛、蔡、許、邢等國。

晉楚爭霸時,晉國的依附國大概有:魯、衛、曹、鄭、宋、杞等國。

而在這兩個階段,楚國的依附國大概有:陳、蔡、許、沈、胡、鄭、宋等國。

說到這,不少人或許會說,怎麼這些小國一會依附這國,一會又依附那國,並且在同一時期還可以依附兩國呢,這是因為這些小國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極其不易,只能通過依附霸主的來求得生存。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影視中春秋時期的國君

當然至於要依附誰,取決於誰的實力更強,比如晉國稱霸後,魯國就積極朝貢,《左傳·襄公》記載: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意思是魯國對晉國貢品從不缺乏,各種玩物也是按時送到,魯國的公卿大夫不斷前來朝見晉國,而晉國的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接受魯國的貢品。

既然這些小國與霸主之間是依附關係,那麼他們與周王室又呈現出什麼樣的關係呢?

在春秋大國爭霸的時期,對於這些小的諸侯國來說,周天子對於他們的威脅和利益遠沒有霸主大,這也導致了周王室和小國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 首先,霸主需要周天子的權威,小諸侯國會跟隨霸主朝見天子。

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史記·齊太公世家》

小的諸侯國在霸主面前是不敢有絲毫怠慢的,敢於怠慢,或許就會引來霸主率領其他諸侯的共同討伐,正如上述記載,則是蔡侯不聽話,惹了齊桓公生氣,於是齊桓公率領諸侯討伐蔡國,蔡國大敗。

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選擇的稱霸形式皆“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他們會盡可能的維護周天子的權威,那麼霸主國朝見天子,小的諸侯國也會毫不猶豫的跟隨。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影視中春秋時期的國君

齊桓公稱霸時的數次會盟,其目的也在於利用周天子的權威,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小諸侯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聽從安排的份,齊國都朝覲天子,諸侯小國自然也能以齊國馬首是瞻。

《左傳·昭公》記載: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將納王,這是說晉國稱霸之後,趙鞅命令諸侯的大夫向周敬王輸送糧食和準備戍守的將士,但是宋國卻明確表示:我不輸粟,我於周為客?若之何使客?

但最終卻被趙鞅以“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宋背盟,無乃不可乎”的理由說的不敢回答,最終在晉國的強大威勢下,雖然滿心不情願向周王室輸送糧食,但也不敢違抗晉國命令。

  • 其次,諸侯小國需要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自保。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 ——《孟子·離婁上》

春秋亂世,各諸侯國都在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在兼併戰爭日益頻發的情況下,小國的利益不斷被大國損害,甚至生存都面臨危機,正如上述孟子曾說: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

而《左傳·僖公》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即在魯僖公時,晉國抓了衛國的國君,把他送到了王都,並且關押了起來,即:晉人執衛侯,歸之於京師,此外晉侯還讓人毒死衛國國君,不過衛國國君卻收買了下毒的人,僥倖撿了一條性命,可是依然被關押著。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左傳》

後來魯僖公“為之請納玉於王與晉侯”,衛國國君才得以被釋放,即:王許之,乃釋衛侯(出自《左傳紀事本末》),由此可見,在春秋亂世,霸主國對於小國擁有絕對的權力,甚至可以隨意處置小國的君主。

所以,當小國受到大國的威脅,或者遇到了生存問題時,他們就會想利用周天子的影響力來解救自己,他們認為,周王室雖然勢衰,但是在霸主面前還是能說的上話的,畢竟天下共主可不是隨便叫的,儘管是面子上的稱呼,但這也能夠影響霸主的決定了,比如上述的衛國國君就在周天子的干預下,被釋放了。

由此可見,周天子在春秋時期在小的諸侯國中依然有了影響力,至少在關鍵時期,能利用“天下共主”的身份,逼迫強大的霸主妥協,而解救小國於危難之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春秋時期周王室雖然已經徒有虛名,但周天子的“虛名”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對於霸主國來說,它可以穩固自身的霸權地位,而對於小的諸侯國來說,它也能起到保護作用。

畢竟周天子的這種“虛名”是象徵著傳統秩序的存在,幾百年來,周天子都是“天下共主”,雖然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對周天子來說是在奪取他的政權,但在春秋時期卻沒有一個諸侯國可以完全取代周王室,這也就導致了周王室和霸主、小諸侯國之間的這種相互利用而又相互依存的複雜關係。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周天子和大臣

不過也正是因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妨礙了這些霸主國的發展,所以他們也會極力否定周天子的地位,隨著兼併戰爭的激烈化,周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到了戰國時期,原本諸侯林立的中原大地,也只剩下了十幾個諸侯國,他們已經不再顧忌周王室,隨著各諸侯國國君的先後稱王,周王室也淪為了一個連一般諸侯都不如的小國,最終也在戰國時期激烈的鬥爭中,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論語》、《孟子》、《左傳紀事本末》、《歷史的起源與目標》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