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

绿嘉


有遗诏,其内容不符合处理临终事宜人的利益,于是遗诏被毁,伪造了一个新的。始皇临终时,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事,始皇的遗诏笔录记下来后由他加盖皇帝玉玺印,然后封口送出,但他扣留了遗诏,说动胡亥和李斯,销毁遗诏原本,伪造一份新遗诏,诏令公子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此史称“沙丘之谋”。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叙述了赵高扣留始皇帝遗诏以后,直接来见胡亥,其说: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寸尺之地,为之奈何?意思简述就是皇上下诏让长子扶苏来咸阳,其来后当即立为皇帝,胡亥您连封土都没有,如此一来您怎么办。赵高所说的“长子赐书”就是被毁的遗诏,内容尽管不清,扶苏将由此即位成为皇帝的事情却是明白无误的。


今朝随想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关于这个问题,王皓沐查了史料,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正史: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司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官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奏其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1)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史记》本纪第六-秦始皇本纪

关于这段历史,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院长,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嘉璐是这样翻译的:

到平原津始皇病重。始皇讨厌谈到死,群臣没人敢说死的事。皇上病情日益加重,就写了封加盖玺印的诏书给公司扶苏道:“回来参加丧事,在咸阳下葬。”诏书已封好,放在掌管符玺的中车府令赵高那里,没有交给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丞相李斯因为皇上在外面去世,恐怕各公子及国内发生变故,就隐瞒消息,不发丧。棺材放在辒凉车中,由始皇生前宠爱的宦官陪乘,每到一处,皇上进餐,及百官奏事依然如故。宦官就在辒凉车中批准他们的报告。只有皇子胡亥、赵高及始皇所宠爱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始皇已死。赵高以前曾教胡亥书法及法律条例等事,胡亥自己很宠爱他。赵高于是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密谋拆开(1)始皇所封赐给公子扶苏的诏书,而诈称丞相李斯在沙丘受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

注(1)“……阴谋破去……”中的破去,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在弘丰的史记白话全译中理解为毁掉。

综上所述:依据《史记》的观点,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一、始皇打算立扶苏太子,并下了诏书;

二、扶苏性格偏软弱,在朝中根基不深;

三、诏书这一事件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四、是李斯和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我是王皓沐,希望大家都能以史为镜,反射生活,提升智慧。


王皓沐讲历史


秦始皇不是不立扶苏为太子,而是对自己太过自信了,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在南巡的路上,更没想到李斯和赵高会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并继承皇位,那为什么秦始皇不早点立扶苏为太子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对扶苏的保护。秦始皇不想让扶苏过早的乱入到朝堂的纷争中来,因为当时的秦朝以法治天下,而扶苏崇尚得是儒家的文化,这样的政治理念,如果过早的立扶苏为太子,势必导致他和扶苏政治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当时是无法调和的,这是两种文化,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所以把扶苏派往北疆,远离朝堂。

那秦始皇会不会想立胡亥为太子呢?我想秦始皇没有这个想法,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胡亥是个什么样子,秦始皇心里清楚的很,把胡亥带在身边,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替扶苏挡枪的。

看看扶苏的老师是谁?蒙恬,蒙家世代为秦朝的军事世家,蒙恬更是手握重兵,在秦始皇看来,有蒙恬支撑的扶苏就算碰到些许麻烦,还是能够顺利解决的,

而胡亥的老师是当时的赵高,再古代,宦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如果秦始皇真的有心栽培胡亥就不可能让他拜赵高为师了。

但是,秦始皇没有想到自己去世的这么早,更没想到李斯和赵高会背叛自己。而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赵高和李斯矫诏下选择了自杀。而秦朝在胡亥的折腾下没几年就灭亡了!


清石茶馆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扶苏立为了太子。秦始皇死后,秦帝国却是由残暴寡情的秦二世统治。秦二世主政后仅三年,便葬送了几代秦王呕心沥血建立的统一王朝。世人皆感叹秦帝国的昙花一现,甚至于惋惜秦帝国的命短。

扶苏的性格比较软弱。对于始皇帝这样的千古一帝。不喜欢扶苏的这种性格。在最后为了锻炼扶苏的性格。焚书坑儒后让去北疆锻炼。始皇帝死的太突然,赵高伙同李斯篡改诏书,留下了秦二世而亡。

秦帝国的灭亡确实与秦二世胡亥的胡作非为分不开。这一切的祸端其实是秦始皇没有早早册封太子造成的。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一直忙于各处巡游。一是考察各地风土民情,二是到处宣扬功德,三是寻找长生不老之术。所以,秦始皇就没有在王储问题上多做考虑,这也为后来胡亥阴谋篡位,进而断送大秦帝国埋下祸根。

第五次东巡途中,遗诏是传位公子扶苏,并且让人通知扶苏马上回咸阳继位登基,只是被赵高,李斯等人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王。扶苏的为政思想和秦始皇不同,他觉得应该与民休息,并减轻徭役。这些观点秦始皇虽不同意,但秦始皇知道扶苏贤能,就是要传位给扶苏。可是传位给扶苏严重影响了李斯的地位,再加上宦官赵高想夺权,故而改遗诏,立胡亥。总的来说,秦始皇看人很准。可惜他死的太突然,给了赵高等人机会。

在第五次巡游全国之前,秦始皇就把公子扶苏送到了蒙恬的军中做参将。此举看似是贬谪,实际上却是对扶苏的一种历练。大将蒙恬可是当时大秦帝国最优秀的将领,其麾下也是久经沙场的长城军团。但是让秦始皇本人始料不及的是,他自己会在第五次巡游全国时病倒,而且是一病不起。自负的秦始皇认为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旨意,赵高密谋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旨意该立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新帝,同时命令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自尽。真正不敢忤逆秦始皇旨意的不是赵高,而是扶苏和蒙恬,手握重兵的二人真的就自杀了。

在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是非常好的,如果在秦始皇之后,扶苏执政,秦朝不会那么快灭亡。扶苏刚毅勇敢,为人有诚信,宽厚,有政治主见,深得民心。

不少后人纷纷评论:“如果秦始皇死后不是胡亥继位,而是扶苏继位,也许秦帝国就不会二世而亡了。”

《扶苏》



农民诗人曹玉辉


秦始皇没有确立扶苏继承人的地位确实是秦始皇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犯下了一个巨大错误。

由于执政理念不合,秦始皇嬴政和公子扶苏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可能公子扶苏各方面能力没有达到秦始皇的理想要求,但是秦始皇本意是把扶苏当做大秦帝国继承人来培养的。

在第五次巡游全国之前,秦始皇就把公子扶苏送到了蒙恬的军中做参将。此举看似是贬谪,实际上却是对扶苏的一种历练。大将蒙恬可是当时大秦帝国最优秀的将领,其麾下也是久经沙场的长城军团。




但是让秦始皇本人始料不及的是,他自己会在第五次巡游全国时病倒,而且是一病不起。自负的秦始皇认为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旨意,于是在临死之前让赵高拟旨让公子扶苏继承帝位。


这恰恰给了野心家赵高可乘之机,赵高密谋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旨意该立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新帝,同时命令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自尽。真正不敢忤逆秦始皇旨意的不是赵高,而是扶苏和蒙恬,手握重兵的二人真的就自杀了。


由此可见,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扶苏,而是造化弄人,秦始皇嬴政不到五十岁就驾崩了,大秦帝国也错过了平稳度过权力的机会。


亘古怀念说史


他立的就是扶苏啊,他死在第五次东巡途中,遗诏是传位公子扶苏,并且让人通知扶苏马上回咸阳继位登基,只是被赵高,李斯等人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王。扶苏的为政思想和秦始皇不同,他觉得应该与民休息,并减轻徭役。这些观点秦始皇虽不同意,但秦始皇知道扶苏贤能,就是要传位给扶苏。可是传位给扶苏严重影响了李斯的地位,再加上宦官赵高想夺权,故而改遗诏,立胡亥。

总的来说,秦始皇看人很准。可惜他死的太突然,给了赵高等人机会。


历史的波澜壮阔


秦始皇在临终前,曾口述,由赵高书写一份遗诏,命扶苏把军权交给蒙恬,回咸阳继位。之所以最终变成胡亥,主要是因为胡亥最后一次跟随秦始皇出巡,且他的老师是赵高,他们俩为了自己的利益,说服李斯,篡改了诏书,最终扶苏尊伪诏,自杀身亡。

扶苏在历史上评价是非常好的。刚毅勇敢,信人而士。为人宽厚,有政治远见,深得民心。当时,侯生,卢生,讽刺秦始皇暴戾,始皇帝大怒,捕捉儒学士子460人,准备坑杀,扶苏认为,边远地区刚刚打下来,这些地区很早就受孔孟文化影响,坑杀儒士不利,始皇帝不听,还把扶苏发配到上郡去协助蒙恬守卫边疆。也因此,嬴政死的时候,扶苏远在边疆,给了李斯赵高等人机会。


考古论今


1.秦始皇是追求长生不死的,他一直没有做好自己很快死去的准备,所以暂时没有明确继承人立太子。

2.秦帝国是皇帝绝对集权,有了太子会分去一部分皇权,秦始皇自然不愿意立太子。。

3.扶苏相对比较温和,和秦始皇的性子并不符合。而且他还多次犯言直谏,让秦始皇不喜,认为这个长子优柔寡断不够狠,缺乏统御这个大帝国的能力,还需要历练。

4.也许是出于历练未来继承人的想法,秦始皇将扶苏流放于北部长城,一方面让他和帝国最强的北部军团搞好关系掌握军权,另一方面也是让他见识战争的残酷,增加杀伐果断的能力。

从事后来看,扶苏即使是在长城军团历练多年,仍然不够狠不够果断,甚至长城军团的兵权也没有完全掌握。导致一纸诏书,三十万大军保护下的扶苏居然自尽而死!

从这个角度看,扶苏确实不是能统御大帝国的合格继承人。



天刑17


首先我们从历史背景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碰撞,诞生了很多很多优秀的文化。百家争鸣的背后是百国争霸。秦朝从秦孝公开始,重用法家思想,几代国君的努力,从来没有改变过。所以秦朝完成了中国首个大统一王朝。而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还有很多六国余孽。皇帝希望他的后代中出现一个刚毅果断的后代。以保证秦王朝的传承。当时的扶苏喜欢的儒家。大儒淳于越是扶苏的老师。

其次,和扶苏关系好的蒙家。因为军权。家族的重大实力在北疆。咸阳的三公九卿和扶苏的关系都不太好,盟友比较少。

再次,扶苏母亲早早的去世,宫中没有为扶苏说话的人,而它的竞争者胡亥的老师赵高是中车府令(位卑权重)。

最后,扶苏的性格比较软弱。对于始皇帝这样的千古一帝。不喜欢扶苏的这种性格。在最后为了锻炼扶苏的性格。焚书坑儒后让去北疆锻炼。(还是很看好公子扶苏的)但是日始皇帝死的太突然。赵高伙同李斯篡改诏书。留下了秦二世而亡。



小灰学历史123


秦始皇生前不立扶苏为太子一事,具体成因难以确定。但是《史记》记载,秦始皇病重是给扶苏下诏,让他还兵权于蒙恬,速回咸阳处理自己的丧事。为什么不提前立太子,只能从史籍中分析,作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秦始皇首创的政治制度,其实在老贵族中是有阻力的。如果提前立太子,可能会发生父子相残的事情。公子扶苏因为进谏“坑儒”事件,被贬上郡监军。这件事情秦始皇的愤怒是什么?多嘴挑战了自己的权威?不见得是,史书记载,扶苏多直谏始皇,而且秦始皇坑杀的是术士,而扶苏进谏说的是山东儒生。这中间的微妙差异,有可能让秦始皇觉得扶苏被人当枪使,而只要扶苏呆在咸阳,就可能有人从扶苏身上下手,来挑战秦始皇,也让他觉得扶苏还不成熟。

其次,秦始皇13岁登基,21岁亲政,22岁才独揽大权。随后又能一扫六合,铸成千古伟业,自然对继承人的要求也会高一些。史书载,公子扶苏“为人宽仁”,从小又接受儒学得熏陶。而秦始皇当时奉行的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严刑俊法。所以他觉得扶苏做为继承人,过于柔弱,还没有达到秦始皇心中对继承人的要求。秦始皇所有皇子都未分封,也没有具体官职,为什么独独让扶苏去边关监军。要知道历代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太子与边关大将勾结。而蒙恬的边防军三十万,可不同于地方的守兵,是听令边防主将的。所以我认为蒙恬就是始皇给扶苏准备的基础班底,顺便让他经历战争的洗礼。

第三:秦始皇晚年沉迷长生不老,一直寻仙问丹。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晚年,所以帝国的继承人问题还不是最紧迫的事情。

一直以来,秦历二世而亡……泱泱帝国,弹指间灰飞烟灭。大家都觉得很可惜,幻想着如果扶苏继位,是否大秦可延续得久一些。可是从扶苏只见诏书就自杀这样愚忠的行为,或许扶苏确实没有达到帝国储君所必须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