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人类能制造出原子弹却制造不出一粒大米,为什么?

堇山老翁


谁说人类制造不出大米来!中国🇨🇳的袁隆平生先就能制造出更多的大米来!他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让全世界的大米产量翻了好几翻,这都是世界上公认的高级人物!难道这还不算是人类制造上的奇迹吗?出题的小编今后出题最好是多想想再出!当今的社会科技是多么的发达,只要你想得到沒有什么是制造不出来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想什么就能制造出什么来!


陶韵飞杨


这个问题太棒了!

如果你说的大米,是我们每天吃的米饭的米粒,它是将稻谷经过多次加工后的,是已经死去的没有活性的植物种子,是胚乳,属于物质没有活性,主要成分是淀粉,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当然你如果抬杠说不是100%一样那我没办法)

但是,没有加工过的大米,是制造不出来的,因为它是植物的种子,那是稻谷,是种下去能长出来的,是活性物质。这个人类真做不出来。

人类造不出大米,是现在造不出大米。能做原子弹,因为造原子弹和造大米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造原子弹我们可以理解它是属于工业制造的领域,人类工业制造的领域发展了多久呢?可以从石器时代开始算起,人类从制作石头工具开始积累,要知道,那个时候,做个车轮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阿兹特克文明发展了那么久,一直到灭亡,都没有制造出轮子来。

一直积累了300万年的经验,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爆发,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加速,人类到现在数百万年,才把原子弹做出来。

科技,一定是开始打基础的时候最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加速度来发展。

造大米,是属于制造有机物,是生命科学的领域。

生命科学发展了多久呢?17世纪列文虎克看到细菌、詹纳用牛痘攻克天花,这个时候算是开始萌芽期,还只是经验主义,知道有这么个事,但不知道是为什么。

从19世纪斯巴达开始建立免疫理论系统以知识攻克狂犬病,孟德尔开始遗传学实验,生命科学才算真正开始,到现在才200年多一点。

以生命科学的研究对工业制造的研究,现在人类还处于做石斧的阶段呢。要知道,目前,我们依然对很多病毒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依托人类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这个积累,不会像工业制造领域一样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未来有一天,人类一定可以制造大米、制造植物.....这是时间问题,你觉得不可能?200万年前,人类也不会觉得手机这种东西是可能出现的。

1828年,德国化学家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20世界开始人工合成胰岛素,人类开始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但是这些成就,相当于我们做了个比较漂亮的石斧,想想石斧和原子弹差距有多大吧。

我们看看大米的结构


想不到这么复杂吧,以后我们每天吃饭的时候要先拜一拜。

如果要做稻谷,就是可以播种下去再长出来的那种.........对人类来说,就是用石头去做原子弹,首先,我们要学会制造细胞,但是现在要做细胞,等于让原始人去做计算机.........


关注坏土豆趣科普,陪你一起探索有趣的世界


坏土豆趣科普


如果说原子弹学问大,还是一粒米学问大,许多人理直气壮的说,原子弹的学问大。

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

但是,随着人类对科技的探索和发现,发现原子弹可以制造出来,一颗种子今天的科技水平却无法制造出来。

因为一颗种子具有生命的意义,而原子弹却没有生命。

人类能够制造出生命来吗?

那么生命的理论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但是人类还没有完全认知它,一颗种子与一块石头的关系,人类还说不出这层关系的原理。

为什么石头不能长成大树,而一颗种子就能够长成大树。

原子弹有没有生命呢?

原子弹没有生命,它不会长大,它只会爆炸,像火药一样引爆。

人类掌握了两种不同物种的化学反应,在极高的温度下使其核裂变。

但是这在生命科学理论中只是一个章节,或者是一行字。

而生命理论却是厚厚的叠起来非常高的综卷。

这里面的化学反应,复杂得多。

这里面有种子内部的各种基因工程的化学裂变,而且被控制有章有序。

化学裂变中,在一个阶段的变化,会造成下一个阶段的另一种生理化学物质的变化。

而且在外界化学物质的补充下,会产生积累扩张的变化,同时会产生另一种结果的造成,会长出树干,树叶,开花结果。

这一系例的有序的被控制的变化理论比原子弹理论复杂的多。


宝树白石


这是好问题,但未必正确。

就研发规模、复杂程度、安全生产、生态保护、试验基地、维修养护、人力资源等综合因素而言,【制造原子弹】远比【制造一粒米】复杂的多、危险的多、烧钱的多。只是人类还没有真正进入并抓住【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动力学】的核心机制而已。


1 自然科学有尽头,技术科学无止境

自然科学(简称【科学】)的任务是:不断发现新自然现象、不断选择新自然资源、不断认识新自然规律、不断明白【纯自然】的原理和机制。——在人类还不至于毁灭之前,自然科学的任务终将彻底完成。

技术科学(简称【技术】)的任务是:不断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模仿自然运动、不断改造自然形态、不断创造【超自然】的新材料与新工艺。——只要人类还活在这个世界,技术科学的任务是永无止境的。

天工开物,天工即自然,自然造自然。光子造电子,电子造光子。自然物造自然人,自然人造自然物。不是造不出来,只是没到那境界。


2 原子弹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制

科学与技术,虽然不可分割与相辅相成,但也是可以分工明确的。

原子弹的科学性研究研制与技术性研制研试,是极其复杂的超大系统工程,曼哈顿计划就有60万人参与。

2.1 原子弹的【科学性研究】极其复杂❗

原子弹与【核反应堆】一样,依据【核裂变链式反应】。只要使【中子增殖系数k】大于1,链式反应规模将越来越大,最终发生爆炸。反应堆也可以成为一颗“原子弹”。但是反应堆重达几百吨、几千吨。这就要减小【临界质量】,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装药】必须是高浓度裂变物质,【装药量】>>【临界质量】,【增殖系数k】>>1。


我们只能利用【铀235装药】、【钚239装药】和【铀233装药】三种裂变物质。 铀235是原子弹的主要装药。获得【高浓度铀235】并不是轻而易举,天然铀235含量很小,140个铀原子只含1个铀235原子,其余139个都是铀238;铀235和铀238是【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必须提纯铀235,【普通分离法】无济于事,【气体扩散法】终获成功。铀235约比铀238轻1.3%,但气态的铀235运动稍快,可稍稍分离。【六氟化铀】是唯一合适的气化物,在56.4℃即升华成气体。铀235六氟化铀与铀238六氟化铀分子相比,质量相差不到1%。【六氟化铀气体】在加压下被迫通过一个【多孔隔膜】。含铀235的分子通过多孔隔膜稍快,增加程度十分微小。获得几乎纯铀235要让六氟化铀气体数千次地通过多孔隔膜。




▲504铀浓缩离心机

其它提纯方法还有:【离心法】、【喷嘴法】、【冠醚法】、【激光法】更有吸引力。

【钚239装药】,通过铀238在反应堆生产。 铀238吸收一个中子,变成铀239,铀239衰变成镎239, 镎239衰变成钚239。由于钚与铀是【非同位素】,虽然很少铀转成钚,但比【铀同位素】的分离容易得多。【铀233装药】,通过【钍232】在反应堆内经【中子轰击,生成钍233,再相继经两次【β衰变】而制得。铀235是【核火种】,没有铀235就没有反应堆、原子弹与原子能利用。

只要使【核装药】体积或质量超过【临界值】,就可实现核爆炸。但还有【核引爆】问题:不要爆就不爆,要爆就爆。通过控制【临界质量】或【临界尺寸】来实现。最简单的原子弹采用【枪结构】。两块小于临界质量的铀块,隔开不会引起爆炸,在一起时大于临界质量就立刻爆炸。

若【慢合】,反应开始产生的能量足以将它们吹散,使链反应停息,爆炸威力和核装药的利用率就很小,关键是使它们【速合】。


2.2 原子弹的【技术性研制】极为复杂❗

除铀235钚239等【核材料】研制与生产极其复杂外,【核战斗部】的研制也是极为复杂的,要与【核武器系统】研制协调一致。研制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指标】与【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制】,通过【核检验设计】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要有专业【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试验场所】与【核试验场】。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要吃透战斗部的【反应机制】,弄清各种【物理参数】,掌握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为此,要进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温高压下的【凝聚态物理】、【超音速流体力学】、【爆轰学】、【计算数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大容量计算机】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计算,这种计算应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以便从多种设想或设计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从而节省费用与减少核试验次数。反复进行多方面的【模拟试验】,包括【化学炸药爆轰试验】,【材料与强度试验】,【环境条件试验】,【控制·点火·安全试验】等。

3 一粒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制

3.1 一粒米的粗略意思

水稻属于【种子植物】之生物界。生物的基本单元是细胞。一粒米,是由大量内含特定基因序列的细胞构建的生命体。

100克的粳米的化学成分有,【水】3%,【蛋白质】6.7%,【脂肪】0.9%,【碳水化合物】77.6%,【⑤粗纤维】0.3%,【矿物质】钙7mg,磷136mg,铁2.3mg,【维生素】B10.16mg, B2 0.05mg,。烟酸1mg,【氨基酸】蛋氨酸125mg,缬氨酸394mg,亮氨酸610mg,异亮氨酸251mg,苏氨酸280mg,苯丙氨酸394mg,色氨酸122mg,赖氨酸255mg。



植物细胞直径通常为10-100μm。形态有圆形、椭圆形、多面体、圆柱状和纺锤状。

3.2 一粒米所含的细胞动力学

以高中生物学纲要为线索,概述如下。

3.2.1 细胞的物质结构

命题1:神奇的细胞功能,不外乎是为数不多的【基元物质】,在【特定温度】与【特定电解质溶液】环境下的随机性组合。

命题2:【生物分子】很复杂,但皆可追究到【电子电荷】与【核电荷】激发的【介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3.2.2 细胞的组织结构

命题3:细胞所含的各种【膜或壁】,都是具有针对不同介质的【可阻隔】与【可通透】的控制性的【半透膜】。

这或许是未来制造人工大米的一个工艺原则,需要材料科学领域的【超精细】渗透膜。

命题4:细胞所含的各种【体或质】,都是具有【可渗透】与【可拓扑】的【半流体】。

这可以解释:免疫细胞、病毒、巨细胞噬菌体,易于学习环境,而常有习得性进化。

3.2.3 细胞活动必需的酶动机

命题5:酶尤其是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可以是提供细胞活力与能源的基本动机。




小结

随着细胞科学与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可在不久的将来制造出自然的大米。


物理新视野


我来说说。

原子弹是人工产品,人工产品就是人类用手或者借助工具,对某些原材料进行加工后生产出一种新的东西,人工产品不管多复杂是可以想办法造出来的。

大米是天然的东西,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动植物需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例如适合的阳光、空气、水、温度、时间等才能长出水稻。

当然,现在的水稻是经过人类几千年改良、培育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工产品,只不过这个过程很慢长,变化也比较靠天的成份多些。

人类还不能在生产线上生产大米,但是人类可以改良,优选水稻生产,为地球人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中国的科学家袁隆平已经让很多不能生长水稻的地方种出了高产水稻,袁隆平已经让世界上很多不发达国家的饥民吃上了大米。

但愿有一天地球上的人类不再挨饿,不再有战争,永远和平!


鹏学天下


原子弹是上个世纪的科技产物,爆炸后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能够给敌方强大的震慑,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吐气扬眉,在国际上争取到大国的地位。依靠两弹元勋等一大批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中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这让中国人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杆。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是中国为什么造不出优秀的汽车发动机?为什么造不出数码单反?为什么全世界的科学家也不能人工合成出一粒大米?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原因就是和这些比起来,制造原子弹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

原子弹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制造了出来,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20年代,原子弹的制造技术早已不是机密,只要有资金保障并且不受到干扰,大多数国家都能够制造出原子弹。人们觉得原子弹非常高大上是因为那爆炸的蘑菇云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那种震撼不是小巧的数码单反或人工合成出的一粒大米能够催生出来的。

要想合成出一粒大米,那可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大米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仅蛋白质就不只有多少种。人类现在只能对一些分子量比较小的蛋白质进行人工合成,分子量大的很多蛋白质连结构都还没搞清楚呢,谈何去合成?

就算世界上有很多个解析蛋白质结构的施一公和颜宁,再用上足够多的冷冻电镜,将大米中所有蛋白质的结构都解析清楚了,并且有团队也能够人工合成出那些蛋白质。可是那些蛋白质不能胡乱堆在一起,大米中的蛋白质是有序排列的,各在其位。人类难以将所有的蛋白质分子一一排列到位,更何况还有脂肪分子、碳水化合物分子……

从物理学上讲,生米煮成熟饭后是不能复原的,因为熵增加原理不允许熟大米向生大米转化。各种分子在生大米中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排列的,大米一旦被煮熟分子的有序排列就被打破了,分子就变成了乱七八糟的无序排列。熵增加原理指出,自发的过程都是向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要想让熟饭变回生米,需要花费很大的工夫去对抗熵增加。人类还不能让熟饭变回生米,更谈不上人工合成出一粒大米了。


刁博


农业技术上早已经可以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淀粉、脂肪、蛋白质、乳酸等作为畜牧业的饲料——秸秆回收和运输是规模化主要的障碍,成本还是偏高,毕竟隔壁农学院也不是吃干饭的,高产作物实在是太便宜了。

从功能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已经可以算实现“造出一粒米”。当然如果抠文字,一定要做出形态、口感、香味上无法区分的“一粒米”,那还成本问题。技术上没有困难,无非是成份的配比、合成2-乙酰-1-吡咯啉加多少、如何批量成型之类的工艺性课题。


出了名的难搞a


相信将来,待有机化学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不但能人工合成大米、面粉、而且可以合成:牛羊肉,猪肉等,甚至于,做到果树上可以结出豆油果,花生油果,其果实似椰子,只要开小口,流水的都是纯正花生油、大豆油等。这不是痴人说梦,更不是狂想曲,而是完全可变成事实。数千年已前的我们老祖宗,绝对不会想到,如今的手机、电视、视频和微信,更不会想到什么大数据。


康3446


大米比原子弹难多了。目前还是科幻类问题吧?哈哈。展开幻想:1.分子层面把各种大米的营养成分凑齐,塑形为大米,再想办法还原口感。2.基因技术。基因也是分子级,突破所有基因的密码,那不止大米,啥都能造了吧?用一个超大的阳光房,里面量产大米,一天成熟,人类永无饥荒,挺好的。


萌之商都


我的想法:

1.原子弹是用来破坏的,大米是用来生长的;原子弹是用来毁灭的,大米是用来成全的。大米是大自然制造的,大自然不会刻意毁灭或破坏特定的对象,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类从来就是征服改造自然,人类从来没想过要利生万物。摔碎杯子容易,制造杯子困难。而且,力气越大,摔得越碎!也就是说,人们对制造武器的关注胜过制造大米。

2.复杂系统科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在于其组分数量是否庞大,而在于有序化程度的高低。机器人的象棋可以战胜人,但其有序化远远低于人体。从解剖学看,活体和尸体的结构一样,但前者有经络运行,这是有序化的信息运动。至今,人类还不能制造出最简单的原核细胞,别说是大米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胞,其有序化程度也高得难以想象。也就是说,制造大米的难度要大于制造原子弹。

3.人制造力极限:人的制造力永远不可能超过大自然,否则,人可以制造第二地球?可以制造第二太阳系?可以制造第二宇宙?

4.人的破坏力极限:人类生产力进步,其实就是破坏力的提升。好在,人有良知和自律,有希望减慢毁坏的步伐,最好不要超过大自然的再生能力。人类破坏力应该早晚会有个拐点。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