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岂曰无衣,为子制袍”——株洲产医用防护服诞生记

“岂曰无衣,为子制袍”——株洲产医用防护服诞生记

株洲生产的医用防护服。(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2月29日,湖南慕她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她生物”)无菌净化车间,一套套医用防护服源源不断地打包下线。

新产品让这家主打专业养肤品的企业多了一重身份:株洲本土第一家生产械字号医用防护服的企业。

“株洲造”医用防护服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突击队”:政企携手、产业跨界造“战袍”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对所有人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物资紧缺,政府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奔走,想方设法采购物资,或整合相关企业优势助推防护物资生产。

天易科技城,成立4年的慕她生物拥有4800余平方米的厂房,尤其是10万级无菌净化车间,让它具备生产防护物资的良好基础。

芦淞区服饰城,一些服装厂家拥有采购原料的多个渠道,不乏训练有素的专业工人。

对株洲“80后”知名女设计师、市职业教育“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包慧婷来说,疫情以来她就心系抗疫一线防护物资紧缺的医护人员,一直在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

慕她生物董事长林锡柱介绍,大约半个多月前,这些“互相寻找”的力量,在市工信、卫健、应急管理等部门以及天元区、芦淞区区委区政府的多方奔走下,组建成一个医用防护服突击生产团队。

一个叫“防护服生产协调群”的微信群顺利组建,即时对接解决遇到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林锡柱说,在保障原有生产车间有序复工的基础上,他们一边多渠道抢购压条机等生产设备,一边对接芦淞区专业服装厂家获得技术指导,并招募培训专业女工。

“造袍人”:从时装设计跨界到医疗防护服

包慧婷是土生土长的株洲人,曾在法国Studio Bercot高等服装设计学院求学4年,后来又读了香港理工大学时装设计硕士。她在株洲职工大学服装系当过教师,后来担任株洲市服装设计师联合会会长、株洲市纺织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除夕夜,包慧婷没心情看春晚,她不停地刷着关于疫情的新闻,了解到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防护物资紧缺。正月初二前后,她从微信上看到,株洲各医院的防护物资也出现告急。“家里也有一线医护人员,我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此前,包慧婷很少涉及医疗防护服的领域,为了设计出既满足医疗防护标准,又让一线医护人员感到舒适的防护服,她做了大量工作。

包慧婷首先查阅文献,了解医用防护服在防生物渗透、防油、防水、抗菌等方面的标准。然后,她与抗疫一线的众多医护人员沟通,询问他们的需求。

收到反馈后,包慧婷对比各种面料,做设计方案,在一次次实验与推翻中,对医疗防护服进行完善。“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她说,在选择合适面料、适应政策变更等多种因素中,她要反复调整设计方案。

2月24日,包慧婷设计的医疗防护服最终定版。

防护服:优化的连体设计,彰显株洲产业实力

包慧婷介绍,完善医用防护服的设计方案时,她询问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诉求。针对医护人员反映的,从国外采购的防护服尺码偏大、不够贴身;面罩和防护服不连体会造成脸上的压痕等问题,包慧婷不断完善着设计方案。

包慧婷说,最终的设计方案是面罩一体防护服,不会对医务人员脸部产生压痕;还会根据体型不同分为国内和国际版,国际版的尺码适度调大。

这款医用防护服的成功下线,是服装厂家与生物科技企业“跨界”合作的成果,代表着株洲的产业实力。包慧婷为株洲服装产业感到自豪:“服装行业为抗疫贡献了一份力量,也证明了株洲服装业也可以制作更高科技含量、更高品质的产品!”

对企业而言,这是疫情期间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林锡柱介绍,目前产能达到每月6万套左右,这些医疗防护服会优先满足株洲、湖南以及国内医护人员需求,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与韩国、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沟通对接。”


编 辑 | 孙晓静

审 核 | 李支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