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红楼梦》中“元迎探惜”谁的地位高,谁的结局好?你喜欢谁?

古刹青灯


贾府四艳组成“原应叹息”,借助于这句谐音,就知道这几位贾府金字塔顶的女子人生结局并不美好,反而落入底层悲惨的结局。

题主提出这几名女子,有三个方面,谁的地位最高?谁的结局最好?最喜欢谁?

地位方面,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

未出阁前,从年龄看,封建大家族长者为尊,元春作为大姐,理应受到其他三个妹妹的尊敬。

从出身来看,元春是贾府荣国府二老爷嫡出,迎春是荣国府大老爷之庶出,探春是荣国府二老爷之庶出,惜春则是贾氏家族族长宁国府贾敬之嫡出,所以排序是惜春>元春>迎春>探春。

从出阁后夫家的地位来看,元春虽然嫁给皇帝作为妃子,但是属于妾室,但考虑到皇家尊严,妾室也是天皇贵胄,她应排第一,而迎春嫁给了所谓的大将军孙绍祖,不过是二流军工起家。探春则不一样,嫁给了藩王,成为正室王妃,俨然可以并肩贾元春,而惜春出家礼佛,不问红尘。所以,姐妹们的地位来看元春>探春>迎春>惜春。

结局方面,可谓万艳同悲,各自有各自的苦楚。

原著中的元妃死于痰症,但通过红学大家考证,元春死于政治斗争,被一根弓弦活活的勒死。而懦小姐迎春出嫁不过一年,就被孙绍祖这条中山狼虐待之死。而探春作为合蕃之女,三千路遥遥,自此不得见爹娘。可是以三小姐之爽利,到了哪里都会斗出来个美好前程来。而惜春看到几个姐姐落花飘零,黯然神伤,落发为尼,自此青灯古佛了却一生,却也平安。所以结局可以这样排序:探春>>惜春>元春>迎春。

最喜欢的角色,依然是玫瑰花探春了。

虽然生母赵姨娘着三不着两,但是鸡窝里飞出凤凰来,三姑娘貌美如花,性格安静,却不容侵犯,往往一招制敌,口里心里都来得,贾府里人人爱的,王熙凤也礼让三分,王夫人也爱护有加,并深的贾母之疼爱。

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北望大坡滩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元春以女史的身份进宫,在宫里默默无闻地过了好几年,突然间,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元春的能力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贾元春身后的家族势力不可小觑。元春至死都牵挂着家族命运,预感到贾府必将遭殃。平生最显贵的一件喜事就是晋封贤德妃,可惜只享受了三年,就在一场宫廷斗争之中,大梦归去,含恨而逝。

她的正册判词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另说作: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迎春是贾赦之女,贾宝玉的堂姐,金陵十二钗之一,是小说中的悲剧人物。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也不懂为人处世,有着“二木头”的诨名。贾府里的小姐们都有一个专长,贾府四春相对应琴棋书画,而迎春善棋。她由贾赦作主,嫁给了一个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现袭指挥之职的孙绍祖,此人绰号“中山狼”,是个骄奢淫逸,作践妇女的虐待狂。可怜迎春这个金闺小姐在他的拳打脚踢折磨之下只有一年时间就一命呜呼了。

迎春正册的判词是: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妾侍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 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她还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也为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

林黛玉去世,贾探春是最后守在她身边并料理后事的三位亲人之一。她的正册判词是: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宁国府大小姐,是贾家四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母亲早逝,从小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居于大观园中之蓼风轩(又名暖香坞)。贾惜春性情孤僻冷漠,心冷嘴冷,自私自欺,好面子。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四大家族的没落后,她入栊翠庵为尼。

她的正册判词是:

勘破三春景不长,绍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甲木zzj


在小说《红楼梦》中,“元迎探惜”是贾府自家里的四位千金小姐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暗示着“原应叹息”,表达了作者对书中所有女孩子悲惨命运的慨叹。至于她们四个人中,谁的地位高,我们可以分两个时间段来比较一下。

在元春进宫之前,是元春和惜春的地位最高。而在元春进宫之后,地位最高的当然就是元春了。

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孩子,是嫡出,惜春是贾敬的女儿,也是嫡出,而迎春是贾赦和他的妾生的,探春也是贾政和他的妾生的,这姐妹俩都是庶出。所以说,在姐妹四个人中,以元春和惜春的地位最高。

而且,惜春的地位还会略高于元春一些,毕竟她的同胞哥哥贾珍承袭了爵位,而且还是贾家两府里的族长。

当元春进宫之后,就逐渐地升为贵妃了,她不但在四姐妹中的地位最高,还是贾府在朝廷中地位,势力的主要依仗。

四姐妹中结局最好的,就是惜春了。

元春虽然尊为贵妃,但是毫无自由可言,住的是“不得见人”的地方,即使是想要回一趟家看看,也得要皇帝开恩才行。即使是回来了,不但在家里呆的时间短,身边还有一大群太监、宫女在监视着她,所以也不敢和家人痛痛快快地说上几句话。

元春的死,也是很蹊跷的一件事,事发突然,而且不久贾家就遭了罪,所以元春极有可能是被皇帝赐死的。

迎春就更不用说了,最后嫁了个“得志便猖狂”的孙绍祖,不长的时间便被他迫害致死了。

探春的结局貌似不错,远嫁给了海外的一个岛国,做了王妃,其实探春的结局也肯定是不会幸福的。

为什么要把她嫁给人家?是因为朝廷打仗败给人家了,探春是去为朝廷和亲的。这样的身份地位,是很难得到人家的重视的。

况且,当时很多的少数民族都奉行收继婚制度,当女人的丈夫死去以后,她会被继续嫁给夫家的兄弟,叔伯等为妻,如果要探春将来经受这种事情的话,探春的内心将会是多么的痛苦。

惜春就不同了,她出家为尼了。

首先,这是惜春从小的理想,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人生态度来考量别人过得是否幸福,而是先要看看人家的理想是什么?惜春的结局,应该算作是她的心想事成了,看来惜春是完美的继承了她父亲贾敬的基因。

其次,惜春还幸运的避开了贾府的抄家以及获罪的厄运,虽然后半生是伴着青灯古佛,但好歹保全了自身的清白。

在在四姐妹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探春了。

一、探春有才情,在大观园里能够把诗社成立起来,给众兄弟姐妹们打造一个展露才华的平台。

二、探春有能力,有魄力,能够在暂时管理贾府的时候,把工作做的井井有条,没有给人留下笑柄,而且还提出了大观园的改革计划,并且顺利的开展起来。

三、探春有担当,当南安太妃来贾府认干女儿,好来代替她的亲女儿去远嫁和亲的时候,探春勇敢的承担下了这个令人痛苦的任务,为朝廷,也为贾府,贡献出了自己的幸福。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谁的地位高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结婚前,第二是婚后,婚前地位最高的应是惜春,贾敬和贾赦同为一品,但是宁国公的爵位排在荣国公之前,所以地位最高的是惜春,第二是迎春,元春和探春都是五品小官的女儿,但是元春是嫡出,探春是庶出所以元春排第三,探春最低。结婚后四人的地位有所变化,元春是贵妃地位最高,探春是王妃地位次之,迎春是指挥使夫人排第三,惜春只是个尼姑,相当于普通老百姓,排位最后。由于元春和迎春都死于丈夫之手,结局并列最凄惨,这里只说结局不说死前的待遇。如果探春只是远嫁为结局,没有后来的故事了,那么她毕竟是个王妃,比靠讨饭为生的惜春结局要好得多。所以结局以探春最好,惜春次之,元春迎春最悲惨。我毫无疑问最喜欢迎春,脾气性格外貌都是最适合当老婆的人。


增慕


“啊……”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喊,我出生了,那天正是正月初一,所以父亲为我取了元春这个名字。因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家里最有权威的奶奶又格外疼爱我,所以我过得很是自在。然而,那天,宫里来人了,说是要选几个女史,这是难得的好事儿,让尽快送人进去。虽然家人很疼我,但也不敢忤逆圣意,就这样,我进了宫。

入宫后,一切都变了。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不敢轻易吐露心声,人人都勾心斗角,事事需小心谨慎。也许摔坏一盏茶杯就会掉了脑袋,得罪哪个权贵就会连累家人……

就这样,我谨小慎微地活着,盼着哪天年满出宫后,与家人再聚,嫁得如意郎君,痛痛快快地活一回。

然而,造化弄人,那年,我在御花园俯身采花露,被前来游园的皇帝看中,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我成了嫔妃。在外人看来,这是我天大的福分,但在我看来,深宫戚戚,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此外,我再也没机会一夫一妻一双人了。

那天,皇帝一开心,允许我回家省亲。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儿了,然而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相聚就意味着离别。

回家了,家的味道变了,大家都对我毕恭毕敬,轮流参拜。好不容易到了看戏的环节,难得放松下来,公公却来催了,一声“娘娘该回去了”,众人泪目……

回宫后,我思家之心越来越重了,病痛也无时不刻折磨着我,就盘算着,在离开前为家人最后留下些什么……

就把奶奶,妈妈叫进来说了几句话,希望能保贾府平安!

但愿来生脱胎普通人家,嫁得如意郎君,相夫教子,携手一生!

一口气上不来,去何处安身立命?

总结一下:我最喜欢元春,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其他三个小姐缺点太明显!

迎春:唯唯诺诺,明明是小姐,活得丫鬟都不如。贾府上下都不怎么喜欢她,别说我了;

探春:办事儿是干脆利落,但也不能老讽刺挖苦你的老母啊;

惜春:明明在大姐当皇妃前,你是大房嫡女,出生最为贵重,怎么那么没存在感啊?

你们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争取的,怎么如此行事?

至于结局,我觉得惜春的最好,有以下原因:

1. 还活着,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元春病死,而迎春活活让中山狼给打死了。

2. 自由自在。皈依佛门,那是当时难得的一片净土。不用像探春一样,成了王妃还得忍受丈夫的三妻四妾,看人眼色。


有译思


谢谢你的提问,现在奉上我的一知半解。愿对你有所帮助。

个人认为《红楼梦》中“元迎探惜”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贾元春,结局相对好点的是惜春,我其实喜欢的是探春,最软弱就是贾迎春。

墙院深闺叹年华(贾元春)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一幅画,画上画着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上面写的判词就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其中“橼“谐音“元”,隐喻元春。“弓”谐音“宫”,再结合判词,可以知道,贾元春进宫了,而且在宫中也有过光辉时刻,其中“榴花”多子,寓意多子多孙,所以宫廷之中盆景多有石榴,榴花说明元春已经怀孕了,这肯定是皇上的孩子,都可以做到皇妃,在“元迎探惜”中地位可以说很高的。

贾元春的父亲是贾政,母亲是王夫人,又是生在元月,在贾家地位也是很尊贵的。但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候,贾元春回到贾府,见到自己父母,见到自己姐妹,很多次都控制不住的流下眼泪。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话,就是贾元春在流泪时候说。

“自己从小去了不见得人地方。”

这句话深深透露着贾元春中一开始是进入皇宫是因为身上担当着家族使命,一脚踏进宫门,出来可能性几乎为零,还是忍受着不能和家人团圆的痛苦。

在《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在宫中的生活直接影响了贾府的生存,在贾元春在宫斗中去世后,贾府接下来就是面临着家道中落,被抄家,被流放。

结局很悲,贾元春没有选择权,在那个时期的女子,即使出生在富贵大户人家,很多时候还是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最终,贾元春在高墙深闺中消逝。

常伴青灯黄卷,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贾惜春)

这个女孩子在《红楼梦》中的存在感不是很强烈,我最后时候才发现这个女孩子,就是在刘姥姥去找巧姐时候碰到一个出家人,嘴里喊着“四小姐”,这个词我才发现这是贾惜春。


她父亲贾敬在书中开场就年岁已高,在道观中沉溺修道炼丹,最后死于金丹中毒,书中惜春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去世,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王夫人身边长大。

这个女孩子在大观园被抄检时候就选择了出家,常伴青灯黄卷。那时候的贾惜春年龄大概十五岁,这个年龄孩子,怎么会选择出家呢?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一幅画上有一个美人,有一所古庙,在内看经独坐: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已经暗示了贾惜春的结局,在大观园被抄检时候,贾元春已经死在皇宫,贾迎春也被孙绍祖虐待而死(“一载赴黄粱”),贾探春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看到这样的情景,贾惜春选择了出家,世人说,贾惜春是弃世的念头,但是我觉得在那个时候,这样选择会更好点,常伴青灯黄卷,远离繁华一现的世俗,也会避免被流放的结局,这样也是一个好的结局。

还记得在《红楼梦》中贾惜春经常说一句话吗?

“要剪了头发做姑子”

在富贵大户人家出生小姐,看多了大户之家的勾心斗角的悲惨结局。能说出去做姑子,也是跟佛家有缘,还有人说,贾惜春是个心冷嘴冷的人,在自己丫鬟犯错后没有帮忙还说了。

“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

这样女子,看凡世间一切其实都很通透。

拥有独立性女子(贾探春)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贾探春的判词,从“志自高”可以看出贾探春是一个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还是一个有智谋的女子,不会跟其他女子一样,很依赖他人。

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贾探春这样说到: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

从这里看得出,这个时期女性有很多的局限性,大部分女子还是三从四德,依赖他人,但是贾探春就是有点超越这个时空的性格。

我很喜欢这个女子,她成立诗社、辱母抬婢、愤而出手,这样的女子目光很长远,还接下管理贾府的责任。

但是在这个社会,时期下悲剧更多是社会给的,镇海总制周琼寄书为孩子求亲,贾政在江西粮道任上打发家人进京回明,贾母、王夫人同意了这门亲事。贾探春就这样远嫁海疆,还是无法逃脱一开始的结局。

但是贾探春身上的人格魅力,还是在“元迎探惜”四姐妹中,还是更加有眼界。

一载赴黄粱(贾迎春)

这个女子,因为父亲欠下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一年后),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在贾府最不像小姐的小姐,被下人欺负的小姐。在发现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自己也不生气,只是说一句:

“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这是这样的女子,对于贾迎春来说,有司棋这样的丫鬟还是挺好的,自己管不下人,有司棋帮助打点,还记得司棋因为一碗鸡蛋大闹厨房吗?

这样软弱的贾迎春,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去做出自己主意,强势点,或许结局就不一样。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结束语:

“元迎探惜”是那个时期中千千万万女子的代表,她们最终都会被迫选择,但是能在自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候还是要争取的。


牛奶猫不喝牛奶


《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元春地位最高,探春结局好,最喜欢探春。

第一,元春元月初一出生,进入皇宫最后成为贤德妃,也成为贾家最大的支柱。获皇恩省亲大观园,迎来贾府史上极为光辉夺目的一笔,后病重薨,王家势衰,贾家无所依仗,走向没落。但从元妃省亲及贾母进宫探望元妃的表现来看,身居皇宫,与亲人不得相见,过得并不幸福。

第二,迎春懦弱怕事,太过老实,甚至连丫鬟婆子都来欺负他,有“二木头”的叫法。在贾府管理上更是没有任何贡献。被贾赦以还债的形式嫁给孙绍祖,被其虐待致死。是四姐妹中结局最为悲惨的一个。

第三,探春虽然为赵姨娘所生,却与贾环这个弟弟天差地别,最为精明能干。在凤姐生病期间,协理荣国府,展现了自己公平处事,善决断的一面。抄检大观园一事中,也看出凤姐也让其三分。最后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躲过抄家一劫。当海疆靖寇凯旋,她得以回京省亲。算是四个姐妹中最为人称道,结局最好的了。

最后,探春是贾珍的妹妹,年龄最小,但也最孤僻冷漠,入画被抓住私传物品,她不懂的一点维护下人,反而连尤氏也得罪透了。在后四十回的荣国府遭盗一事中更是没有显示什么能力,最后执意出家,一生独守青灯古佛。

因此,《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元春地位最高,探春结局好,最喜欢探春。





秋阳lsl


《红楼梦》"元迎探惜"四位姑娘中,贾元春地位最高,因而被称作贵妃娘娘,贾探春地位次之,远嫁外邦藩王,怎么说也会封个侧妃吧。

这四位姑娘要说谁的结局最好,如果不是按高鄂所续那样:一伙强人翻墙入庙,背起了妙玉和惜春的话,就是惜春命好,不管怎么说,虽在庙中没了富贵但落个自在,命运也撑握在自己手中。

元春次之,虽鼎盛而亡,但享过顶极的荣华富贵;探春第三,主要看所嫁藩王是否良善;迎春最惨,嫁给狼子野心的孙绍祖,花儿般的年纪早早夭亡。

这四位姑娘除贾迎春才华稍逊外,其余三位都才能出众,机敏过人,都是好姑娘。如果必修挑一位,我选贾探春,因为她美丽、爽朗、仗义、有才干,敢于向世俗挑战,不甘心庸常,有强烈进取心,颇有现代都市姑娘范儿。



红佛夜奔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著(前80回),后40回由高鄂续写。在《红楼梦》开篇曹雪芹交代了小说中每一个人的生平介绍命运结局。

“金陵十二钗”是指红楼梦中最优秀的12个女孩子,其中贾家就有4位“元迎探惜”,在这四个女孩中,地位最好的是元春,长的漂亮学识也高,被选到宫中做了皇帝的妃子,贾府的荣耀和她有一定关系,在红楼梦中贾府是四大家族之一。红楼梦中专门一回写的是元妃省亲,为了这趟省亲,还专门盖了省亲别院,后来的什么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那个风光,奢华让人惊叹。但是元春并不是一直受宠,后来暴毙死在宫中,命运悲惨。

贾迎春在夫君孙绍祖的凌虐中暴命。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红楼梦四春中 贾探春是最厉害的角色,在探春的身上可以看到王熙凤的影子,可惜也难逃悲惨的命运,被南安王菲选中认为干女儿,替她的女儿远嫁和蕃。探春

嫁到海外之后,看似非常风光,实则是两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探春虽然能力非常的强,但终究没有办法把控自己的命运,所以,即使探春成了王妃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更印证了不幸罢了。

贾府最小惜春现在三个姐姐中结局要好一些,因为看到三个姐姐的不幸命运,令她无心留恋红尘,所以出家了。

在贾府的四春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探春,比较聪明能干,贾府后期是她代替王熙凤管理贾府,虽然是姨娘生的女儿,与贾环同出一母,却是个机灵的人儿,凭着一股要强劲,在府里得到众人的赏识与喜爱。最后代替王妃的女儿远嫁,也算是有个好结果吧。


轻轻的我来了宝贝


“元迎探惜”意味“原应叹息”。论地位当然是元春最高皇帝的贤德妃,论结局是探春最好,因为元春薨逝,给贾府带来灭顶之灾,抄家,唯独探春远嫁在外没受牵连。迎春被她父亲抵债嫁给孙绍祖被活活虐待而亡,惜春看破红尘皈依三宝,这做法有点绝,就我个人还是

喜欢探春——荣国府三小姐,贾政与赵姨娘所庶出,她精明能干,杀伐决断,治理贾府不亚于王熙凤,凤姐生病时候她帮忙料理家务,与宝钗,李纨,平儿,共同商议大观园“开源节流”为贾府缩减开支做出不少贡献,而且处事公正,管家媳妇吴新登家的故意刁难,认为探春舅舅去世,她会以此徇私,可是这三丫头查往年旧例,大公无私,按例赏银发丧,这事情办的风风火火,众人都见识了这“玫瑰花”的厉害,为此她还和自己母亲赵姨娘翻了脸;而且非常她有气度有志向也很有远见,对贾府的弊端也是一清二楚,无奈她是庶出,又是个女孩儿,她曾对母亲赵姨娘说“我要是个男人早就出去立一番事业,到时候回来自有我的说法!”在抄检大观园时候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这一番话,是她反对抄检大观园的最根本原因。她也早已预料到贾府的结局,抄家清算,只是没想到这抄家是先从自己家里人开始的。她对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她一位奉承正房太太和宝玉,所以对母亲赵姨娘是侍妾的身份非常轻蔑厌恶,对自己亲弟弟贾环也是冷酷无情;当然赵姨娘也是心术不正,爱挑拨生事,贾环也是猥琐,不安分的主,但是毕竟是母亲弟弟,这样做也太势利了。她也很在乎自己主子的身份,在丫头面前维护自己威严,在王善保家的协同凤姐抄检大观园时,她“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准他们翻自己的东西,不允许翻丫头们的“我这里是贼窝,我就是这里的窝主,丫头们偷的东西全放我这儿呢!”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要是放在现在社会是一位能为自己和员工极力维护利益的领导,跟在她后面不会吃亏。她极力想改变贾府所存在弊端,无奈她是未嫁的女儿,庶出的小姐(在古代社会男子对女孩正出庶出看的非常重要,就有好多人挑正庶误事情的)。最终还是被朝廷指定和亲,远嫁他乡;虽然她和家里有书信来往,言一切都好,但是离开家乡,父母家人不在身边,终究势单力薄缺少臂膀,没有家人支持势必会受委屈,也免不了离愁相思之苦。在现代社会,脱离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或许探春不会那么势利,也不会因为正庶而感到自卑,亦或是她真能出去干一番大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