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俄羅斯東部距離美國的阿拉斯加只有一個白令海峽,為什麼兩國在這裡沒有軍事摩擦?

精英也無奈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在任何時期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在古時候,各個國家的戰爭就已經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然而這種戰爭到了現代也依舊沒有被消除。比如之前的美國與敘利亞之間的一些摩擦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震盪。

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美國不僅喜歡與中東地區發生摩擦,對於與它有著歷史淵源的俄羅斯,也是一樣非常的令他頭疼。然而很多人感到非常好奇的是,為什麼美國對於自己的死對頭俄羅斯卻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特別是在兩國相距最為近的一個白令海峽上,為什麼沒有絲毫的軍事摩擦呢?這裡面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原因?

對於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美國在我們的心目當中一直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存在。它不僅有著非常強悍的軍事實力,而且在短短的發展時間之內,就有了超越其他國家的統治能力。雖然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到統治全球,但是它在全球的干預力度卻非常的大。這是因為這樣美國也素來被很多人稱之為“太平洋上的警察”。這樣一個在全球範圍內到處樹敵的國家,為什麼與俄羅斯之間卻一直保持著一種友好的關係,特別是在白令海峽這一塊兒。

很多人感到非常的不能理解這個地方,為什麼兩個國家卻沒有發生我們所期待的那些摩擦?

第一是因為價值不大。

之所以說是因為區位優勢主要是因為,白令海峽所處的地方非常的特殊,但是這個地方對於兩方來說,都不是一個最需要佔領的地方。因為白令海峽這個地區,本身就處於邊緣化狀態,在沒有任何人去建設的情況之下,一直都處在被擱置的狀態,想要在白令海峽做出一番作為,那麼花費的代價也非常的大。

作為一個不太重要的航道,只要能夠滿足日常的需求,對於兩方來說就沒有太大的價值,因此這個地方的控制權,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限制到另外一方的發展,所以就沒有必要花這麼大的價錢,去爭奪一個沒有太多作用的地方。

第二是因為國際形勢。

在全球範圍之內,我們都能夠發現,現今的世界大國都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他們的使命就是維護世界和平。從現在的軍事發展狀態來看,有一些超級大國已經擁有了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毀滅性打擊的能力,這個武器就是核武器。而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之間雖然隔著一個海峽,但是軍事實力卻是讓對方非常忌憚的存在。

作為一個有著大國身份的國家,必然要顧及到全球的發展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不會將人們置於險境之中。在任何一個地方有一點小小的摩擦,都會引起世界範圍內的巨大震盪,因此為了一個小海峽而發生這樣一各大的損失,對於他們兩方來說都是比較不划算的,所以他們就國際形勢來看,不會產生太大的摩擦。

第三是因為國際事務。

美國在我們的眼中就是一個非常忙碌的國家,他們不僅要忙著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以及軍事還有科技,還要忙著管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一些問題。因此在這樣忙碌的情況之下,他們沒有太多的精力,為了一個本身就已經穩定下來的小小的海峽,而進行大規模的試探。這種試探很有可能會讓自己喪失掉國際範圍內的支持,更有可能讓他們兩個國家之間遭受到巨大的打擊,這種打擊是他們都無法承受的後果,所以在國際事務繁忙的情況之下,他們也就專注於自身。

圖片為地圖帝老師製作

雖然我們能夠看出白令海峽有著通航的作用,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還不至於讓兩個大國之間出現這樣的一種摩擦,因此雖然他們之間的距離非常的近,但是雙方卻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在任何時刻,他們都不會主動的與對方產生我們擔心的問題,因此在全世界範圍之內,目前來看愛好和平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也是未來很長時間會被保持下來的一種狀態。


貓眼觀史


阿拉斯加原來是俄羅斯“俄美公司”的領地,後來賣給了美國。阿拉斯加最初是土著人生息、繁衍的地方。

18世紀的時候,俄羅斯人通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西班牙人、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也接踵而至。但俄羅斯最早在那裡安家,對阿拉斯加進行管理。


俄國因為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打敗,混得慘不忍睹,怕英國從東方包夾進攻,顧不上阿拉斯加,於是就在把這片土地賣給美國。

自打二戰結束後,後世的美俄兩國就像天敵,兩國每隔一段就掐架,似乎地球離開美俄就不轉圈,離開美俄搞事就沒有新聞了。俄羅斯東部城市跟阿拉斯加只隔了一段窄窄的白令海峽,但海峽兩邊跟無人區差不多。

白令海峽氣候寒冷,通航的時候少,航道也缺乏經濟價值,因此,俄羅斯也沒有沒必要費時耗力去較勁。可是美國全世界轉悠,俄羅斯也要到處刷存在感。所以,兩國在這一地區的摩擦時有發生。


首先,兩國的飛機是這一地區的常客。

而且只要俄羅斯飛機出現,美國飛機好像怕它們孤單一樣 ,馬上來陪伴左右。

但前來攔截的美國飛機只是一種姿態,並不會做出什麼危險舉動。而俄羅斯這些年混得比較慘,飛機出來是要燒錢的,老是瞎轉悠油也燒不起。因此俄羅斯飛機通常不會天天長距離巡視,只是偶爾撩撥美國人一下,馬上返航。

但有時候俄羅斯就像突然像打了雞血一樣發神經,2018年11月,俄羅斯突然出一艘核潛艇和一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在荷槍實彈舉行軍演,並且認認真真地發射了造價不菲的導彈。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俄羅斯也不是無緣無故去秀肌肉。因為美國在此之前剛剛舉行過代號為“紅旗-阿拉斯加”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美國人也是吃飽了撐的,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大張旗鼓,俄羅斯的演習低調多了。這倒不是俄羅斯多剋制,而是普京的錢袋子有點乾癟。

但俄羅斯如果不回應、不叫板,那就對不起自己的彼得先人,辜負了“彼得大帝”的軍艦稱號了。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白令海峽雖然偏僻,但卻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有非常高的軍事價值。

北極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冰洋底蘊藏著豐富礦產資源,芬蘭、丹麥、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等八個國家最先進入該地區,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也不甘示弱,相繼參與北極事務,都想在北極開發中分得一杯羹,北極還是各國部署軍事戰略武器和進行軍事偵察的熱門地區。

而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軍事通道就是白令海峽,等於扼守著太平洋其它地方通向北極地區的咽喉,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俄美在這裡明爭暗鬥也在情理之中。

隨著時間推移,白令海峽的戰絕地位越來越突出,圍繞著白令海峽的鬥爭還將持續下去。

在去年更早的時候,一向日子緊巴的普京突然派出兩架圖-160戰略轟炸機飛躍8000多公里,突然飛抵俄羅斯東部邊境城市阿納德爾。

一個月後,俄羅斯兩架圖-95戰略轟炸機再次光臨逼近阿拉斯加,美軍如臨大敵,立刻緊急出動F-22戰機升空監視。

普京大帝這一招把美國人嚇得夠嗆,因為俄羅斯的轟炸機都是可以攜帶多個核彈頭的,普京要是喝高了,真夠美國人喝一壺了。

阿拉斯加是美國本土的第一道防線,為了應對突發事件,美國不僅在這裡部署有大量F-16戰機,還有不少預警機全天候工作,可謂是嚴陣以待。

白令海峽兩邊美俄“隔河相望”,一旦發生軍事衝突,可不是鬧著玩的,那可是兩個核大國直接對撞。兩國在這裡一旦擦槍走火,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兩國都不敢掉以輕心。



這裡的爭端還有一個重要組成因素——漁業資源是兩國摸得見看得著的經濟利益方面的糾紛,美俄因此的拉鋸戰從未停息。

美俄兩國都主張200海里的經濟區,但白令海峽大多數海域壓根沒有四百海里寬,這樣兩國的經濟區就出現重疊,爭端就不可避免出現了。

過去我們在電視上就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新聞:美國海岸警衛隊扣押俄方船隻,說他們越界捕魚,不過這些事件大多數以雙方協商處理結束。

俄羅斯與美國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軍事大國,又都擁有數量龐大的核武庫,雙方都有維護世界和平的義務,在處理兩國關係和地區爭端的時候,應該加強對話,採取更加建設性的態度,這樣對兩國人民、進而對全世界來說,也都是好事。


歷來現實


俄羅斯東部距離美國的阿拉斯加只有一個白令海峽,為什麼兩國在這裡沒有軍事摩擦?

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的國土面積大約是900多萬平方公里,而阿拉斯加就佔了170多萬平方公里,但阿拉斯加並不是像我們所知道的一直都是美國的領土,它是被俄羅斯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的,雖說俄羅斯是國土第一大國,但一個大國真的就缺那麼幾百萬嗎?就那麼看不起那接近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嗎? 俄羅斯領導人當然不傻,最起碼在那個時候肯定不傻。


首先,那時候的阿拉斯加肯定沒有像現在開發的那麼充分,也不是俄羅斯的資源局,它只是一個非常寒冷的絕地,居住的人非常少,而且還給俄羅斯帶來了很多的危險麻煩。歐洲戰爭爆發後,俄國對阿拉斯加的控制就大大減少,就趁機被其他國家的捕魚人和毛皮商人創造了機會,不光搶奪俄國商人的利益還帶來了一些管理問題。

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作為戰敗國的俄國本就已經非常害怕了,而他害怕的人——英國,恰好還在和阿拉斯加接壤的地方有殖民地,原本就帶不了多少利益如今又帶來許多擔心,俄國就想把它處理掉,而精明的商人美國來了,所以俄國幾乎連價都沒抬就把阿拉斯加賣了。 阿拉斯加已經歸美國,但鄰居還會拌嘴呢,有淵源又挨著的兩個大火就算打不起來也不會安分,俄羅斯和美國近年來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軍事戰爭但衝突還是免不了的。


因為白令海峽和和阿拉斯加確實緯度比較高,人員不太活躍。但地廣人稀的地方是演練軍事的好地方,而對於隔海相望的兩個國家來說荷槍荷彈的出來可不是小事。美國曾經舉辦過一場名為紅旗——阿拉斯加的軍事演練,坦克飛機整日在你國家的邊境來回路過,而且開坦克開飛機的還是你的死對頭,你作何感想?這也許也就是那段軍事演練時間俄羅斯的真實想法了。 不久,美國的軍事演練終於過去了,但俄羅斯心裡過不去了,畢竟俄羅斯也是一個大國,雖然近來國家的經濟發展態勢不是很良好,但俗話說不爭饅頭爭口氣,怎麼說普京也是一個響噹噹的硬漢,即使在囊中羞澀的情況下還是派了一艘核潛艇和核動力巡航艦去阿拉斯加附近轉了一圈,還煞有其事的發射了一個造價很高的導彈。


不過,錢當然沒有白花,也給美國佬嚇了一跳。 兩個國家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從核武器的實力在日本展現了一下以後給所有人都留下了陰影,所以俄羅斯和美國也都是在邊境加強了部署。生怕一個不注意,對方擦槍走火。 國家之間的交往就是如此,尤其是有一些利益糾紛的國家,該有的防範不能少,但也不能總隨便挑逗別人,引火上身就不好了。


小鎮月明


白令海峽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於俄羅斯與美國阿拉斯加州之間,最窄的地方只有大約37千米。是連接太平洋跟北冰洋的水上通道,同時也被認作為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世界大國的分界線,即兩國的海上邊境。

兩國的確沒有在此爆發過武裝衝突,但摩擦還是有的,遠的不說,最近幾年,互相叫板的活動可沒少發生。

比如,下圖這類的新聞。還有去年底,美國在阿拉斯加舉行了代號為“紅旗-阿拉斯加”的多國聯合軍演,這次軍演分為敵我雙方,進行了實戰模擬演習,主要包括空中攔截、緊急目標攻擊和近距離航空支援等項目。很明顯,“假想敵”就是對岸的俄羅斯。

俄軍這邊,馬上跟進,動用了“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和一艘核潛艇在白令海峽舉行海上軍事演習,併發射導彈,也搞得驚天動地的。早在當年9月,俄羅斯還曾派出兩架圖-95戰略轟炸機,抵近美國阿拉斯加。針對這兩次巡航,美軍馬上出動了F-22戰機進行緊逼監視。

在美國眼中,阿拉斯加是東北亞地區對峙俄羅斯的第一道防線,冷戰時期就設立了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和埃爾森空軍基地,不僅部署了美國軍方最先進的F-22戰鬥機,還有大量F-16戰鬥機、E-3預警機來對付俄羅斯。

不過,雖然白令海峽的戰略位置如此重要,但是美俄在這裡發生摩擦的次數,卻相對少於黑海和波羅的海。

首先看,當今的美俄較量,並非佔地盤,而是控制勢力範圍。而白令海峽兩邊直接就是美俄兩國的領土,如生軍事衝突,可不是類似敘利亞內戰這種“代理人”戰爭,或者爭奪在黑海、波羅的海勢力範圍那麼簡單了,白令海峽是雙方領土的交界點,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一旦出現了什麼過激的行為,極有可能會造成對對方主權領土的侵略行為,必須考慮到嚴重的後果。這點,從蘇聯時代起,這兩個核大國就已經達成了戰略默契。

因此,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當美俄之間的博弈是以代理人方式進行的時候,兩國就會非常較真,實打實的折騰。但當美俄兩國直接面對面的時候,雙方反而更容易平靜下來,儘量的保持了理性與剋制。在諸如戰鬥機互相驅逐,軍艦對峙等摩擦的情形下,從未衝動過,充其量就是拉出來個軍演壯壯聲勢,表明自己不是好惹的。

其次,圍繞白令海峽的最頻繁的爭端並非兩國的政治、軍事上的較量,而是——越界捕魚問題。在漁業資源方面,美俄兩國在漁業經濟區和漁業配給補償問題上一直存在衝突。1976年,美國率先頒佈了《漁業資源保護和漁業管理法》,將本國漁業經濟區由沿海12海里擴大至200海里。沒多久,蘇聯也趕緊出臺法律,效仿美國,將本國漁業經濟區擴大至200海里。這麼一整,兩國各自聲稱的“漁業經濟區”在白令海峽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重疊。結果從次年起,兩國就開始展開談判,談的還算心平氣和,而且,非常有耐心,從蘇聯時代,一直談到了俄羅斯,到現在還沒個正式的說法。於是,咱們偶爾會在電視上看到“美國海岸警衛隊以俄羅斯漁船越過白令海峽的捕魚界限為由,扣留俄船”的新聞。

不過,出於國家長遠利益考慮,兩國在政治軍事博弈的同時也在積極開展環境資源方面的合作,兩國作為北極理事會主要成員,通過其常設的自然和社會科學工作組的研究,已成功地推動了在白令海峽地區的諸多科學合作。甚至,還有消息傳出,俄美加三國計劃投資120億美元,修建白令海峽海底隧道,預計2030年竣工。
據說,一旦公示,咱們中資公司還會去應標,畢竟,中國搞過類似的工程——青藏鐵路幹線也有500多公里的永久凍土地段,都被成功的克服了。如果這消息屬實,一旦隧道完工後,意味著,咱們將來還真有可能坐火車從北京出發,過境白令海峽,直達到美國紐約。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俄羅斯東北部地廣人稀,還沒有被開發利用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後。在白令海峽隔海相望的是美國阿拉斯加半島,是美國從俄羅斯沙皇時期購得,白令海峽全長60多公里,平均寬度35一80公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白令海峽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航運通道。

那麼,美國和俄羅斯在白令海峽區域,產生軍事摩擦是很好的戰場,不會影響世界其它國家,何樂而不為呢。其實不然,美俄之間在這一區域發生各種形式的戰爭不符合雙方利益。俄羅斯發展經濟的重點在歐洲,人口和工業基礎主要集中在歐洲方向,軍事佈署的重點也在歐洲方向。

而歐洲是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戰略盟友,遏制俄羅斯的經濟發展美國必須捨近求遠,與俄羅斯在歐洲方向中東地區進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戰略博弈,因為歐洲是美國發展經濟,擴大武器銷售的重要地區,中東是世界能源主區域,在這兩個地區與俄羅斯博弈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俄羅斯轟炸機經常出現在阿拉斯加海域,美國總會以F22隱形戰機伴飛,美國不會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流域發生激烈的衝突,美國更不會將戰場引向美國本土。炸燬別的國家美國感覺天經地義,炸燬美國自己美國捨不得。

謝謝各位





快樂老張


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軍事摩擦”的界定,即雙方因利害矛盾而引發的小規模武裝衝突!如果以此為衡量標準,那美俄近年來在白令海峽一帶確實沒有發生過軍事摩擦。但不代表兩國對此沒有爭端、矛盾。

眾所周知,在白令海峽的兩邊分別是俄羅斯和美國;雖然該海峽的最窄處為三十七公里,但美俄領土最近距離僅為3.8公里,也就是位於海峽正中線的大代奧米德島(俄)和小代奧米德島(美)。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因為白令海峽溝通著北冰洋和太平洋,所以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也是自冷戰時期,這一地區就成為了美蘇對抗的前沿陣地之一,雙方的軍事摩擦也時有上演:如1955年,美軍“海王星”巡邏機在白令海被蘇聯擊落。

所以從這一地區美俄(蘇)的博弈歷程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冷戰時期達到頂峰、冷戰結束初期應大國關係的緩和也隨之緩和、再到現在國際格局新秩序下的捲土重來。

不過,相比冷戰時期隨時可能爆發的擦槍走火,美俄如今在白令海峽的對抗程度已有了明顯的剋制,充其量就是己方軍事飛機進入對方防空識別區!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都是俄羅斯主動。

比如去年4月,俄軍2架圖-95戰略轟炸機穿越白令海峽進入美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美方隨即起飛F-22攔截;同年5月,又是2架圖-95外帶2架蘇-35故技重施遭到美軍攔截!而俄羅斯之所以如此頻繁的試探或者說挑釁美國,主要還是因為以白令海峽為起點的北極地區在俄戰略框架中佔比太重。

對於美國而言,白令海峽和北極地區固然重要,但相比整體佈局的全球戰略又明顯次之。不過,美國也不會輕易因大棄小,畢竟北極不僅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而且也是聯合歐洲外部包抄圍堵俄羅斯的重要路線。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與美國的阿拉斯加中間僅隔的一個白令海峽。

對於兩個手中都握有核武器的世界大國而言,這個距離都算是負距離接觸的,但是為什麼很少能聽到俄美在白令海峽附近發生摩擦的情況?


第一兩國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兩國在發生摩擦的時候都會很明確的避開敏感區,比如說在波羅的海再比如說在地中海甚至黑海,但是,直接發送於兩國領土上的對峙,非常少

原因無非就是害怕擦槍走火。至少保證有一方不在其本土,就算打起來的規模也比較容易控制,而如果是美軍和遠東地區的俄軍打起來的,這麼跟你說吧,現在幾點了,然後給自己刨個坑。接著倒數就得了。

第二,無論是遠東地區還是阿拉斯加地區,均屬於典型的地廣人稀區域,在此地人煙稀少,實際上邊境線的駐軍都沒多少

也就是說,就算雙方有摩擦的操作也很難被國外那些吃瓜群眾看到。

第3本身就是邊疆地區,在俄羅斯人的眼裡,白令海強的旮旯,那可是鳥不拉屎的地方(實際上也是字面意思上的鳥不拉屎),在美國人的眼裡,白令海峽也不是什麼好地方。阿拉斯加那塊也太冷了,會去這些地方的,要麼就是去撈螃蟹的,要麼就是去撈蝦的,實在不行就是去捕鯨魚的或者撈魚的,總之正常人去這裡的,哪怕是腦子裡有坑吧。

所以說在這一破地方摩擦還真有點難度。

還不如千里迢迢去警告一下莫斯科


嘯鷹評



蘇聯/俄羅斯遠東地區由於地域廣闊、人跡罕至,沒有被大規模開發,顯得非常神秘!早年間技術不發達也沒有航空器,要想摸清這個地方僅靠人力是難以實現的。但是,二戰以後由於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航空手段對這些地方進行航空偵察,當時世界已經處於冷戰的邊緣,美國對蘇聯遠東地區,特別是:勘察加半島、海參崴、庫頁島這些蘇聯遠東地區軍事部署情況非常感興趣,從1945年5月二戰沒有結束的時候就開始派遠程飛機對上述地方進行偵察!


比如:B29戰略轟炸機我們都很熟悉,但是B29不單單是轟炸機,將其炸彈艙進行改造就成為航空照相偵察艙和電子偵聽艙,上面圖片裡就是用B29改造的RB–29戰略偵察機和12名機組乘員……這些飛機經常從美國的阿拉斯加或者阿留申群島機場起飛利用航程遠的優勢偵察蘇聯遠東地區,根據未經美蘇官方為證實的消息RB–29至少有兩架被“遠東蘇軍”擊落(甚至有一架1950年竄犯至長江口被我軍擊落)!
到了噴氣機時代,美軍的高空偵察機對蘇聯遠東地區的偵察就更加頻繁了,機型從RB–57D、U2、SR–71、RC–135…等等大型專業偵察機頻頻出現!甚至動用民航客機以偏離航線為由對蘇聯進行偵察,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大韓民國航空”的007號波音747客機,在“庫頁島”西南海域被蘇聯蘇–17戰鬥機擊落!機上包括機組269人全部遇難……而這件事情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最終結果,但外界普遍認為是,美軍在這架747上安裝了電子偵聽設備利用民航客機做掩護對“海參崴基地”監聽。

這張F22攔截“熊
”已經成為經典,美國對蘇/俄偵察,那麼對方也會“來而不往”!“熊”也經常出沒於阿拉斯加、阿留申……。

總之,美國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偵察、襲擾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這種偵察與反偵察的“貓捉老鼠”的遊戲肯定要“擦槍走火”的!但是,兩國軍方和政府都管控這類消息的“溢出”,就是害怕這類消息出現以後國內“群情激奮”!對政府形成壓力,到時候處理不好就“騎虎難下了”,所以這種事都是偷偷摸摸的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腳,這次吃虧下次找回來!讓對方知道厲害也就得了,沒有必要大肆宣傳,都要給對方留面子!所以,美/蘇(俄)之在遠東的較量外界知道的不多!而非他們之間沒有“暗戰”。


皇家橡樹1972


軍事摩擦也可以理解為軍事衝突,不管是在蘇聯時期,還是在冷戰結束以後,美俄都未爆發過直接的軍事衝突,這是美俄兩國的底線,因為爆發直接的軍事摩擦和衝突,對兩個核大國來說更本沒有什麼好處。

美國和俄羅斯雖然隔著一個只有幾十公里寬的白令海峽,但是這一地區比較荒涼,兩側基本上都是無人區,白令海峽一年的通航時間也比較短,航道經濟價值不高,兩國沒必要爭奪白令海峽的控制權。但是,兩國的飛機巡航經常光顧這一地區,我們經常見到美俄軍機在白令海峽上空伴飛的奇妙現象,比如俄羅斯的戰鬥機或運輸機飛臨這一地區,那麼美國的戰機就會起飛攔截或驅趕,兩國也比較默契,跟蹤一段時間離開了也就各自回去了。

美俄主要對抗的地區在歐洲部分,俄羅斯主要的軍力部署也在歐洲部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通過不斷地東擴,來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現在北約的東部邊界已經推進到烏克蘭、格魯吉亞一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要通過經濟制裁和軍事圍堵來打壓俄羅斯,但是不會與俄羅斯爆發直接的軍事衝突。

所以不但在白令海峽美俄不會爆發直接的軍事摩擦,就是在歐洲和敘利亞,美俄也不會爆發直接的軍事衝突,這是兩國的底線。但是,美國和北約對俄羅斯的圍堵和制裁就令俄羅斯很是頭疼,比如美國和北約通過介入烏克蘭局勢,引起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局勢緊張和爆發領土爭端問題,這就是美國的高明之處,不用一槍一炮就讓俄羅斯陷入被動。但是俄羅斯由於實力比美國弱的多,反而拿美國沒什麼辦法,這就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銘蘇先生




白令海峽,在俄羅斯最東邊,在美國最西邊。

一個海峽,兩岸是軍事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即使如此,這兩個國家也沒有為此發生過大的摩擦。看起來,這不符合一般的發展規律,人家為了領土爭端,打得你死我活,這兩巨人竟然相安無事。

雖然美俄兩國之間只有一條白令海峽,但領土沒有爭端



說起白令海峽,就不得不說海峽東岸的阿拉斯加了,這是美國的國土,不過曾經是沙俄的領土。這到底怎麼回事呢?是美國強行霸佔的嗎?非也非也。

在1867年,沙皇將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從此阿拉斯加歸了美國。時至今日,美國人對那時的政府豎起了大拇指,而俄羅斯人對當時的沙皇非常鄙夷,因為那麼大的地盤竟然才要了那麼點錢。其實,以當時人的眼光,可能會覺得這筆交易還可以,因為一大片無人區,俄國人沒辦法管理,賣出去換點錢豈不更好?



正是因為阿拉斯加的所有權很清晰,所以美俄之間沒有領土糾紛。但中間的海域,按理來說離岸200海里的海域屬於該國,但白令海峽無法滿足這個要求,達不到400海里以上,最窄處只有47海里左右,如果都要控制到200海里,那麼就控制到對岸了,於是兩國直接從中間劃分了。

其實,說美俄兩國在此處一點摩擦都沒有,也有點不符合事實,小摩擦還是有的。

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的小摩擦



美俄兩國在白令海峽的小摩擦,一是因為領空權互相有摩擦,按理來說,領地和領海上空垂直100公里的區域都等同於當事國的管轄範圍,但美國飛機執勤時常常一不小心就過線了,此時的俄羅斯戰機不甘示弱,勇敢地在空中對壘美國,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對方:這是老子的地方,走遠點!大多情況下,美國飛機一看俄羅斯飛機伴隨著飛起,大多會知趣地飛回自己的領空。

除了飛機之間的小摩擦,雙方在白令海峽的演習,也展示著雙方對主權的重視。美國曾經在白令海峽亮肌肉,進行各種演習,俄羅斯自然不甘示弱,在美國演習後,第一時間也展開在白令海峽的演習,通過演習,俄羅斯彷彿在說:老子不怕你,想要打仗,隨時奉陪。

圍繞白令海峽,目前雙方沒有大的摩擦,那些小摩擦也沒有發展成為武裝對抗。

美蘇曾經差點合作,但因各種原因最後作罷



關於白令海峽,蘇聯曾經提出在兩岸建立公園,畢竟兩岸的土地上野生動物不少,只是處於各種原因沒有成行。

最近一些年,有人提出建跨海大橋,一旦建成,全球可以完成整體的陸路連接。因為兩岸的基礎設施較差,特別是俄羅斯境內,基礎建設差得一塌糊塗,再加上美國並沒有完全同意,因此這跨海大橋也暫時擱淺了,但未來被開發的概率還是很高。

白令海峽,不僅是美俄兩國間的分割海峽,同時也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連接海峽,這對於全球海平面的變化是有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



綜合來看,白令海峽沒有給美俄兩國造成大的摩擦,主要原因還是領土劃分非常清晰,沒有所謂的領土爭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