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俄罗斯东部距离美国的阿拉斯加只有一个白令海峡,为什么两国在这里没有军事摩擦?

精英也无奈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在古时候,各个国家的战争就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然而这种战争到了现代也依旧没有被消除。比如之前的美国与叙利亚之间的一些摩擦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震荡。

当然我们必须要知道,美国不仅喜欢与中东地区发生摩擦,对于与它有着历史渊源的俄罗斯,也是一样非常的令他头疼。然而很多人感到非常好奇的是,为什么美国对于自己的死对头俄罗斯却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特别是在两国相距最为近的一个白令海峡上,为什么没有丝毫的军事摩擦呢?这里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美国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一直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它不仅有着非常强悍的军事实力,而且在短短的发展时间之内,就有了超越其他国家的统治能力。虽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统治全球,但是它在全球的干预力度却非常的大。这是因为这样美国也素来被很多人称之为“太平洋上的警察”。这样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到处树敌的国家,为什么与俄罗斯之间却一直保持着一种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在白令海峡这一块儿。

很多人感到非常的不能理解这个地方,为什么两个国家却没有发生我们所期待的那些摩擦?

第一是因为价值不大。

之所以说是因为区位优势主要是因为,白令海峡所处的地方非常的特殊,但是这个地方对于两方来说,都不是一个最需要占领的地方。因为白令海峡这个地区,本身就处于边缘化状态,在没有任何人去建设的情况之下,一直都处在被搁置的状态,想要在白令海峡做出一番作为,那么花费的代价也非常的大。

作为一个不太重要的航道,只要能够满足日常的需求,对于两方来说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这个地方的控制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限制到另外一方的发展,所以就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价钱,去争夺一个没有太多作用的地方。

第二是因为国际形势。

在全球范围之内,我们都能够发现,现今的世界大国都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他们的使命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从现在的军事发展状态来看,有一些超级大国已经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毁灭性打击的能力,这个武器就是核武器。而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之间虽然隔着一个海峡,但是军事实力却是让对方非常忌惮的存在。

作为一个有着大国身份的国家,必然要顾及到全球的发展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不会将人们置于险境之中。在任何一个地方有一点小小的摩擦,都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巨大震荡,因此为了一个小海峡而发生这样一各大的损失,对于他们两方来说都是比较不划算的,所以他们就国际形势来看,不会产生太大的摩擦。

第三是因为国际事务。

美国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个非常忙碌的国家,他们不仅要忙着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以及军事还有科技,还要忙着管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一些问题。因此在这样忙碌的情况之下,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为了一个本身就已经稳定下来的小小的海峡,而进行大规模的试探。这种试探很有可能会让自己丧失掉国际范围内的支持,更有可能让他们两个国家之间遭受到巨大的打击,这种打击是他们都无法承受的后果,所以在国际事务繁忙的情况之下,他们也就专注于自身。

图片为地图帝老师制作

虽然我们能够看出白令海峡有着通航的作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还不至于让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这样的一种摩擦,因此虽然他们之间的距离非常的近,但是双方却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在任何时刻,他们都不会主动的与对方产生我们担心的问题,因此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目前来看爱好和平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也是未来很长时间会被保持下来的一种状态。


猫眼观史


阿拉斯加原来是俄罗斯“俄美公司”的领地,后来卖给了美国。阿拉斯加最初是土著人生息、繁衍的地方。

18世纪的时候,俄罗斯人通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接踵而至。但俄罗斯最早在那里安家,对阿拉斯加进行管理。


俄国因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混得惨不忍睹,怕英国从东方包夹进攻,顾不上阿拉斯加,于是就在把这片土地卖给美国。

自打二战结束后,后世的美俄两国就像天敌,两国每隔一段就掐架,似乎地球离开美俄就不转圈,离开美俄搞事就没有新闻了。俄罗斯东部城市跟阿拉斯加只隔了一段窄窄的白令海峡,但海峡两边跟无人区差不多。

白令海峡气候寒冷,通航的时候少,航道也缺乏经济价值,因此,俄罗斯也没有没必要费时耗力去较劲。可是美国全世界转悠,俄罗斯也要到处刷存在感。所以,两国在这一地区的摩擦时有发生。


首先,两国的飞机是这一地区的常客。

而且只要俄罗斯飞机出现,美国飞机好像怕它们孤单一样 ,马上来陪伴左右。

但前来拦截的美国飞机只是一种姿态,并不会做出什么危险举动。而俄罗斯这些年混得比较惨,飞机出来是要烧钱的,老是瞎转悠油也烧不起。因此俄罗斯飞机通常不会天天长距离巡视,只是偶尔撩拨美国人一下,马上返航。

但有时候俄罗斯就像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发神经,2018年11月,俄罗斯突然出一艘核潜艇和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在荷枪实弹举行军演,并且认认真真地发射了造价不菲的导弹。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俄罗斯也不是无缘无故去秀肌肉。因为美国在此之前刚刚举行过代号为“红旗-阿拉斯加”的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美国人也是吃饱了撑的,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大张旗鼓,俄罗斯的演习低调多了。这倒不是俄罗斯多克制,而是普京的钱袋子有点干瘪。

但俄罗斯如果不回应、不叫板,那就对不起自己的彼得先人,辜负了“彼得大帝”的军舰称号了。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白令海峡虽然偏僻,但却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有非常高的军事价值。

北极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冰洋底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芬兰、丹麦、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等八个国家最先进入该地区,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也不甘示弱,相继参与北极事务,都想在北极开发中分得一杯羹,北极还是各国部署军事战略武器和进行军事侦察的热门地区。

而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军事通道就是白令海峡,等于扼守着太平洋其它地方通向北极地区的咽喉,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俄美在这里明争暗斗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时间推移,白令海峡的战绝地位越来越突出,围绕着白令海峡的斗争还将持续下去。

在去年更早的时候,一向日子紧巴的普京突然派出两架图-160战略轰炸机飞跃8000多公里,突然飞抵俄罗斯东部边境城市阿纳德尔。

一个月后,俄罗斯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再次光临逼近阿拉斯加,美军如临大敌,立刻紧急出动F-22战机升空监视。

普京大帝这一招把美国人吓得够呛,因为俄罗斯的轰炸机都是可以携带多个核弹头的,普京要是喝高了,真够美国人喝一壶了。

阿拉斯加是美国本土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美国不仅在这里部署有大量F-16战机,还有不少预警机全天候工作,可谓是严阵以待。

白令海峡两边美俄“隔河相望”,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两个核大国直接对撞。两国在这里一旦擦枪走火,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两国都不敢掉以轻心。



这里的争端还有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渔业资源是两国摸得见看得着的经济利益方面的纠纷,美俄因此的拉锯战从未停息。

美俄两国都主张200海里的经济区,但白令海峡大多数海域压根没有四百海里宽,这样两国的经济区就出现重叠,争端就不可避免出现了。

过去我们在电视上就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新闻:美国海岸警卫队扣押俄方船只,说他们越界捕鱼,不过这些事件大多数以双方协商处理结束。

俄罗斯与美国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国,又都拥有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双方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在处理两国关系和地区争端的时候,应该加强对话,采取更加建设性的态度,这样对两国人民、进而对全世界来说,也都是好事。


历来现实


俄罗斯东部距离美国的阿拉斯加只有一个白令海峡,为什么两国在这里没有军事摩擦?

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00多万平方公里,而阿拉斯加就占了170多万平方公里,但阿拉斯加并不是像我们所知道的一直都是美国的领土,它是被俄罗斯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的,虽说俄罗斯是国土第一大国,但一个大国真的就缺那么几百万吗?就那么看不起那接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吗? 俄罗斯领导人当然不傻,最起码在那个时候肯定不傻。


首先,那时候的阿拉斯加肯定没有像现在开发的那么充分,也不是俄罗斯的资源局,它只是一个非常寒冷的绝地,居住的人非常少,而且还给俄罗斯带来了很多的危险麻烦。欧洲战争爆发后,俄国对阿拉斯加的控制就大大减少,就趁机被其他国家的捕鱼人和毛皮商人创造了机会,不光抢夺俄国商人的利益还带来了一些管理问题。

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作为战败国的俄国本就已经非常害怕了,而他害怕的人——英国,恰好还在和阿拉斯加接壤的地方有殖民地,原本就带不了多少利益如今又带来许多担心,俄国就想把它处理掉,而精明的商人美国来了,所以俄国几乎连价都没抬就把阿拉斯加卖了。 阿拉斯加已经归美国,但邻居还会拌嘴呢,有渊源又挨着的两个大火就算打不起来也不会安分,俄罗斯和美国近年来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军事战争但冲突还是免不了的。


因为白令海峡和和阿拉斯加确实纬度比较高,人员不太活跃。但地广人稀的地方是演练军事的好地方,而对于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来说荷枪荷弹的出来可不是小事。美国曾经举办过一场名为红旗——阿拉斯加的军事演练,坦克飞机整日在你国家的边境来回路过,而且开坦克开飞机的还是你的死对头,你作何感想?这也许也就是那段军事演练时间俄罗斯的真实想法了。 不久,美国的军事演练终于过去了,但俄罗斯心里过不去了,毕竟俄罗斯也是一个大国,虽然近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不是很良好,但俗话说不争馒头争口气,怎么说普京也是一个响当当的硬汉,即使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还是派了一艘核潜艇和核动力巡航舰去阿拉斯加附近转了一圈,还煞有其事的发射了一个造价很高的导弹。


不过,钱当然没有白花,也给美国佬吓了一跳。 两个国家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自从核武器的实力在日本展现了一下以后给所有人都留下了阴影,所以俄罗斯和美国也都是在边境加强了部署。生怕一个不注意,对方擦枪走火。 国家之间的交往就是如此,尤其是有一些利益纠纷的国家,该有的防范不能少,但也不能总随便挑逗别人,引火上身就不好了。


小镇月明


白令海峡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俄罗斯与美国阿拉斯加州之间,最窄的地方只有大约37千米。是连接太平洋跟北冰洋的水上通道,同时也被认作为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世界大国的分界线,即两国的海上边境。

两国的确没有在此爆发过武装冲突,但摩擦还是有的,远的不说,最近几年,互相叫板的活动可没少发生。

比如,下图这类的新闻。还有去年底,美国在阿拉斯加举行了代号为“红旗-阿拉斯加”的多国联合军演,这次军演分为敌我双方,进行了实战模拟演习,主要包括空中拦截、紧急目标攻击和近距离航空支援等项目。很明显,“假想敌”就是对岸的俄罗斯。

俄军这边,马上跟进,动用了“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一艘核潜艇在白令海峡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并发射导弹,也搞得惊天动地的。早在当年9月,俄罗斯还曾派出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抵近美国阿拉斯加。针对这两次巡航,美军马上出动了F-22战机进行紧逼监视。

在美国眼中,阿拉斯加是东北亚地区对峙俄罗斯的第一道防线,冷战时期就设立了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和埃尔森空军基地,不仅部署了美国军方最先进的F-22战斗机,还有大量F-16战斗机、E-3预警机来对付俄罗斯。

不过,虽然白令海峡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但是美俄在这里发生摩擦的次数,却相对少于黑海和波罗的海。

首先看,当今的美俄较量,并非占地盘,而是控制势力范围。而白令海峡两边直接就是美俄两国的领土,如生军事冲突,可不是类似叙利亚内战这种“代理人”战争,或者争夺在黑海、波罗的海势力范围那么简单了,白令海峡是双方领土的交界点,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一旦出现了什么过激的行为,极有可能会造成对对方主权领土的侵略行为,必须考虑到严重的后果。这点,从苏联时代起,这两个核大国就已经达成了战略默契。

因此,我们往往可以观察到,当美俄之间的博弈是以代理人方式进行的时候,两国就会非常较真,实打实的折腾。但当美俄两国直接面对面的时候,双方反而更容易平静下来,尽量的保持了理性与克制。在诸如战斗机互相驱逐,军舰对峙等摩擦的情形下,从未冲动过,充其量就是拉出来个军演壮壮声势,表明自己不是好惹的。

其次,围绕白令海峡的最频繁的争端并非两国的政治、军事上的较量,而是——越界捕鱼问题。在渔业资源方面,美俄两国在渔业经济区和渔业配给补偿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1976年,美国率先颁布了《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管理法》,将本国渔业经济区由沿海12海里扩大至200海里。没多久,苏联也赶紧出台法律,效仿美国,将本国渔业经济区扩大至200海里。这么一整,两国各自声称的“渔业经济区”在白令海峡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重叠。结果从次年起,两国就开始展开谈判,谈的还算心平气和,而且,非常有耐心,从苏联时代,一直谈到了俄罗斯,到现在还没个正式的说法。于是,咱们偶尔会在电视上看到“美国海岸警卫队以俄罗斯渔船越过白令海峡的捕鱼界限为由,扣留俄船”的新闻。

不过,出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两国在政治军事博弈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环境资源方面的合作,两国作为北极理事会主要成员,通过其常设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工作组的研究,已成功地推动了在白令海峡地区的诸多科学合作。甚至,还有消息传出,俄美加三国计划投资120亿美元,修建白令海峡海底隧道,预计2030年竣工。
据说,一旦公示,咱们中资公司还会去应标,毕竟,中国搞过类似的工程——青藏铁路干线也有500多公里的永久冻土地段,都被成功的克服了。如果这消息属实,一旦隧道完工后,意味着,咱们将来还真有可能坐火车从北京出发,过境白令海峡,直达到美国纽约。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俄罗斯东北部地广人稀,还没有被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白令海峡隔海相望的是美国阿拉斯加半岛,是美国从俄罗斯沙皇时期购得,白令海峽全长60多公里,平均宽度35一80公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白令海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

那么,美国和俄罗斯在白令海峡区域,产生军事摩擦是很好的战场,不会影响世界其它国家,何乐而不为呢。其实不然,美俄之间在这一区域发生各种形式的战争不符合双方利益。俄罗斯发展经济的重点在欧洲,人口和工业基础主要集中在欧洲方向,军事布署的重点也在欧洲方向。

而欧洲是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盟友,遏制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美国必须舍近求远,与俄罗斯在欧洲方向中东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战略博弈,因为欧洲是美国发展经济,扩大武器销售的重要地区,中东是世界能源主区域,在这两个地区与俄罗斯博弈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俄罗斯轰炸机经常出现在阿拉斯加海域,美国总会以F22隐形战机伴飞,美国不会与俄罗斯在白令海峽流域发生激烈的冲突,美国更不会将战场引向美国本土。炸毁别的国家美国感觉天经地义,炸毁美国自己美国舍不得。

谢谢各位





快乐老张


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军事摩擦”的界定,即双方因利害矛盾而引发的小规模武装冲突!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那美俄近年来在白令海峡一带确实没有发生过军事摩擦。但不代表两国对此没有争端、矛盾。

众所周知,在白令海峡的两边分别是俄罗斯和美国;虽然该海峡的最窄处为三十七公里,但美俄领土最近距离仅为3.8公里,也就是位于海峡正中线的大代奥米德岛(俄)和小代奥米德岛(美)。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因为白令海峡沟通着北冰洋和太平洋,所以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也是自冷战时期,这一地区就成为了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之一,双方的军事摩擦也时有上演:如1955年,美军“海王星”巡逻机在白令海被苏联击落。

所以从这一地区美俄(苏)的博弈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冷战时期达到顶峰、冷战结束初期应大国关系的缓和也随之缓和、再到现在国际格局新秩序下的卷土重来。

不过,相比冷战时期随时可能爆发的擦枪走火,美俄如今在白令海峡的对抗程度已有了明显的克制,充其量就是己方军事飞机进入对方防空识别区!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都是俄罗斯主动。

比如去年4月,俄军2架图-95战略轰炸机穿越白令海峡进入美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美方随即起飞F-22拦截;同年5月,又是2架图-95外带2架苏-35故技重施遭到美军拦截!而俄罗斯之所以如此频繁的试探或者说挑衅美国,主要还是因为以白令海峡为起点的北极地区在俄战略框架中占比太重。

对于美国而言,白令海峡和北极地区固然重要,但相比整体布局的全球战略又明显次之。不过,美国也不会轻易因大弃小,毕竟北极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而且也是联合欧洲外部包抄围堵俄罗斯的重要路线。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与美国的阿拉斯加中间仅隔的一个白令海峡。

对于两个手中都握有核武器的世界大国而言,这个距离都算是负距离接触的,但是为什么很少能听到俄美在白令海峡附近发生摩擦的情况?


第一两国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两国在发生摩擦的时候都会很明确的避开敏感区,比如说在波罗的海再比如说在地中海甚至黑海,但是,直接发送于两国领土上的对峙,非常少

原因无非就是害怕擦枪走火。至少保证有一方不在其本土,就算打起来的规模也比较容易控制,而如果是美军和远东地区的俄军打起来的,这么跟你说吧,现在几点了,然后给自己刨个坑。接着倒数就得了。

第二,无论是远东地区还是阿拉斯加地区,均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区域,在此地人烟稀少,实际上边境线的驻军都没多少

也就是说,就算双方有摩擦的操作也很难被国外那些吃瓜群众看到。

第3本身就是边疆地区,在俄罗斯人的眼里,白令海强的旮旯,那可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实际上也是字面意思上的鸟不拉屎),在美国人的眼里,白令海峡也不是什么好地方。阿拉斯加那块也太冷了,会去这些地方的,要么就是去捞螃蟹的,要么就是去捞虾的,实在不行就是去捕鲸鱼的或者捞鱼的,总之正常人去这里的,哪怕是脑子里有坑吧。

所以说在这一破地方摩擦还真有点难度。

还不如千里迢迢去警告一下莫斯科


啸鹰评



苏联/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地域广阔、人迹罕至,没有被大规模开发,显得非常神秘!早年间技术不发达也没有航空器,要想摸清这个地方仅靠人力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二战以后由于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航空手段对这些地方进行航空侦察,当时世界已经处于冷战的边缘,美国对苏联远东地区,特别是:勘察加半岛、海参崴、库页岛这些苏联远东地区军事部署情况非常感兴趣,从1945年5月二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派远程飞机对上述地方进行侦察!


比如:B29战略轰炸机我们都很熟悉,但是B29不单单是轰炸机,将其炸弹舱进行改造就成为航空照相侦察舱和电子侦听舱,上面图片里就是用B29改造的RB–29战略侦察机和12名机组乘员……这些飞机经常从美国的阿拉斯加或者阿留申群岛机场起飞利用航程远的优势侦察苏联远东地区,根据未经美苏官方为证实的消息RB–29至少有两架被“远东苏军”击落(甚至有一架1950年窜犯至长江口被我军击落)!
到了喷气机时代,美军的高空侦察机对苏联远东地区的侦察就更加频繁了,机型从RB–57D、U2、SR–71、RC–135…等等大型专业侦察机频频出现!甚至动用民航客机以偏离航线为由对苏联进行侦察,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大韩民国航空”的007号波音747客机,在“库页岛”西南海域被苏联苏–17战斗机击落!机上包括机组269人全部遇难……而这件事情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最终结果,但外界普遍认为是,美军在这架747上安装了电子侦听设备利用民航客机做掩护对“海参崴基地”监听。

这张F22拦截“熊
”已经成为经典,美国对苏/俄侦察,那么对方也会“来而不往”!“熊”也经常出没于阿拉斯加、阿留申……。

总之,美国对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侦察、袭扰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这种侦察与反侦察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肯定要“擦枪走火”的!但是,两国军方和政府都管控这类消息的“溢出”,就是害怕这类消息出现以后国内“群情激奋”!对政府形成压力,到时候处理不好就“骑虎难下了”,所以这种事都是偷偷摸摸的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这次吃亏下次找回来!让对方知道厉害也就得了,没有必要大肆宣传,都要给对方留面子!所以,美/苏(俄)之在远东的较量外界知道的不多!而非他们之间没有“暗战”。


皇家橡树1972


军事摩擦也可以理解为军事冲突,不管是在苏联时期,还是在冷战结束以后,美俄都未爆发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是美俄两国的底线,因为爆发直接的军事摩擦和冲突,对两个核大国来说更本没有什么好处。

美国和俄罗斯虽然隔着一个只有几十公里宽的白令海峡,但是这一地区比较荒凉,两侧基本上都是无人区,白令海峡一年的通航时间也比较短,航道经济价值不高,两国没必要争夺白令海峡的控制权。但是,两国的飞机巡航经常光顾这一地区,我们经常见到美俄军机在白令海峡上空伴飞的奇妙现象,比如俄罗斯的战斗机或运输机飞临这一地区,那么美国的战机就会起飞拦截或驱赶,两国也比较默契,跟踪一段时间离开了也就各自回去了。

美俄主要对抗的地区在欧洲部分,俄罗斯主要的军力部署也在欧洲部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通过不断地东扩,来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现在北约的东部边界已经推进到乌克兰、格鲁吉亚一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要通过经济制裁和军事围堵来打压俄罗斯,但是不会与俄罗斯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

所以不但在白令海峡美俄不会爆发直接的军事摩擦,就是在欧洲和叙利亚,美俄也不会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是两国的底线。但是,美国和北约对俄罗斯的围堵和制裁就令俄罗斯很是头疼,比如美国和北约通过介入乌克兰局势,引起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局势紧张和爆发领土争端问题,这就是美国的高明之处,不用一枪一炮就让俄罗斯陷入被动。但是俄罗斯由于实力比美国弱的多,反而拿美国没什么办法,这就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铭苏先生




白令海峡,在俄罗斯最东边,在美国最西边。

一个海峡,两岸是军事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即使如此,这两个国家也没有为此发生过大的摩擦。看起来,这不符合一般的发展规律,人家为了领土争端,打得你死我活,这两巨人竟然相安无事。

虽然美俄两国之间只有一条白令海峡,但领土没有争端



说起白令海峡,就不得不说海峡东岸的阿拉斯加了,这是美国的国土,不过曾经是沙俄的领土。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是美国强行霸占的吗?非也非也。

在1867年,沙皇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从此阿拉斯加归了美国。时至今日,美国人对那时的政府竖起了大拇指,而俄罗斯人对当时的沙皇非常鄙夷,因为那么大的地盘竟然才要了那么点钱。其实,以当时人的眼光,可能会觉得这笔交易还可以,因为一大片无人区,俄国人没办法管理,卖出去换点钱岂不更好?



正是因为阿拉斯加的所有权很清晰,所以美俄之间没有领土纠纷。但中间的海域,按理来说离岸200海里的海域属于该国,但白令海峡无法满足这个要求,达不到400海里以上,最窄处只有47海里左右,如果都要控制到200海里,那么就控制到对岸了,于是两国直接从中间划分了。

其实,说美俄两国在此处一点摩擦都没有,也有点不符合事实,小摩擦还是有的。

美俄两国在白令海峡的小摩擦



美俄两国在白令海峡的小摩擦,一是因为领空权互相有摩擦,按理来说,领地和领海上空垂直100公里的区域都等同于当事国的管辖范围,但美国飞机执勤时常常一不小心就过线了,此时的俄罗斯战机不甘示弱,勇敢地在空中对垒美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这是老子的地方,走远点!大多情况下,美国飞机一看俄罗斯飞机伴随着飞起,大多会知趣地飞回自己的领空。

除了飞机之间的小摩擦,双方在白令海峡的演习,也展示着双方对主权的重视。美国曾经在白令海峡亮肌肉,进行各种演习,俄罗斯自然不甘示弱,在美国演习后,第一时间也展开在白令海峡的演习,通过演习,俄罗斯仿佛在说:老子不怕你,想要打仗,随时奉陪。

围绕白令海峡,目前双方没有大的摩擦,那些小摩擦也没有发展成为武装对抗。

美苏曾经差点合作,但因各种原因最后作罢



关于白令海峡,苏联曾经提出在两岸建立公园,毕竟两岸的土地上野生动物不少,只是处于各种原因没有成行。

最近一些年,有人提出建跨海大桥,一旦建成,全球可以完成整体的陆路连接。因为两岸的基础设施较差,特别是俄罗斯境内,基础建设差得一塌糊涂,再加上美国并没有完全同意,因此这跨海大桥也暂时搁浅了,但未来被开发的概率还是很高。

白令海峡,不仅是美俄两国间的分割海峡,同时也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连接海峡,这对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综合来看,白令海峡没有给美俄两国造成大的摩擦,主要原因还是领土划分非常清晰,没有所谓的领土争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