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隨著對新冠肺炎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病毒的特性也在逐漸顯現,最近一條消息顯示:

新冠肺炎發病前兩天已具有傳染性。所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更要做好防護措施。


目前,口罩還有一定的缺口,相較而言,酒精、84消毒液、消毒溼巾、洗手液等消毒用品更容易買到,但不論是在選購方面,還是使用時,不少人都存在一定的誤區,對病毒的預防甚至個人安危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提醒大家以下誤區千萬別犯!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2 蒸白醋、撒白酒可以消毒?

白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殺菌消毒的作用,但是家中想通過蒸白醋消毒,只是杯水車薪,實質效果並不大,不僅很難達到真正的消毒作用,還可能刺激呼吸道


而白酒中雖含有酒精,但是濃度不夠,其酒精濃度沒有達到75%的標準,也是沒辦法真正發揮消毒作用的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3 消毒劑濃度越高越好?

很多人以為消毒劑濃度越高,消毒滅菌的效果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


就拿酒精來說,酒精消毒是利用其中的乙醇導致蛋白質變性來實現的。而過高濃度的酒精破壞蛋白質的能力太強太快,會在細菌表面形成一層由凝固蛋白質組成的固體膜,阻止乙醇進入菌體深部發揮作用,影響消毒效果


75%的酒精與細菌的滲透壓相近,可以在細菌表面蛋白未變性前逐漸不斷地向菌體內部滲入,使細菌所有蛋白脫水、變性凝固,最終殺死細菌。


酒精濃度過低,雖可進入細菌,但達不到殺菌劑量,同樣也不能將細菌徹底殺死


而像含氯消毒液的濃度往往在5%-10%之間濃度過高,刺激性太強,容易對人體組織器官造成傷害,需進行100-200倍的稀釋才能使用。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4 強強聯手效果更好?

為保證更好的消毒效果,有些人想著酒精、84消毒液等統統用上!殊不知這種做法很容易誘發意外!


84消毒液和酒精混合後產生的氯氣會刺激並損壞呼吸道,當濃度達到3000毫克/立方米時,能致人死亡。


另外,84消毒液與潔廁劑混合,會產生有毒氣體,刺激人體咽喉、呼吸道和肺部而引發中毒


因此,在使用任何一種消毒劑時都要格外小心,千萬不要隨便混合!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5 室內要經常噴灑高濃度消毒液?

對於普通居民而言,無需給室內環境經常噴灑消毒液,在住所附近沒有確診或疑似病例的情況下,採用自然通風、經常開窗換氣的方法即可改善室內空氣環境


但家中若有人員頻繁進出,可以對家庭成員經常接觸的物品進行消毒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6 免洗洗手液能夠取代流水沖洗?

現在市場上有種含殺菌(醇類為主)和護膚成分的免洗洗手液,因為可以快速揮發、使用方便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但是這類洗手液裡的消毒成分往往具有一定刺激性,儘管包含護膚成分,還是有可能造成皮膚過敏反應。因此如果有條件,儘可能還是用流水洗手,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認真清潔指尖、掌心、手腕各個部位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除了要避免以上誤區,在使用的過程中還要遵守一些要點,而酒精和84消毒液相對用的更為廣泛,也易誘發意外,因此需要正確使用!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4 有些地方不宜用酒精

廚房最好不要用酒精消毒;沒窗戶的衛生間也不宜用酒精,影響揮發;若給電器表面消毒,應先關閉電源待電器冷卻後再進行,否則可能引起爆燃;也不要盲目的直接在身上噴灑酒精,遇明火或靜電容易引燃。


5 避熱、火,需通風

使用酒精消毒時,不要靠近熱源、避免明火、不打電話、不吸菸


使用酒精消毒的過程中要確保通風,用於消毒的抹布或其他物品在使用完後應用大量清水清洗後放通風處晾乾,再密閉存放。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2 戴口罩和手套

84消毒液含氯,刺激性較強,如果直接接觸皮膚,很可能造成皮膚損傷,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需要佩戴防護口罩與手套


3 有些東西不宜用

不要用於清洗水果蔬菜,以免清洗不徹底導致84消毒液殘留對人體造成危害。


毛、麻、尼龍、皮革、絲織品禁用84消毒液;若是淺色衣服染色,可以用少量84消毒液兌水稀釋後浸泡20-30分鐘漂白。


關鍵時期,如何避免新冠肺炎交叉?幾大消毒誤區要切記

小貼士


皮膚沾染含氯消毒劑原液時,必須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眼部濺到含氯消毒劑時要用清水或生理鹽水連續沖洗,並迅速送醫治療。


來源:BTV我是大醫生官微、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健康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