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算不算心理学悖论?心理老师每天夸自己,心理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我知道原理懂他夸的是假的还有用吗?

佛经缘


悖论算不上,这应该算是自身过度暗示的表现,表象上看没什么,但同在表现出了不敢面对现实,缺乏理性,过于遮蔽的问题。



白开水养生


这个不算悖论,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期望会真的按照预期的实现,比如老师心理期望学生们都考好,结果真的实现。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个已被心理学家证实。

这个效应的发现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且给老师提交了一份他们认为以后会有大成就的学生名单,并且要老师严格保密。但实际上这份名单的学生是随机安排的,但意外的是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在名单上的学生在成绩上比没在名单上的有很大提高,而且性格比较开朗也更加自信。

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难道真的心想事成?其实是因为拿到名单后的老师对学生有了期望,然后在对待这些学生的行为上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更多的肯定、认同,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反馈所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就有了最后的结果。


回到您的问题,如果您知道这个原理,那么还有用么?

首先效果肯定是有影响的,但不能说没用,因为人都有一种潜意识,就是喜欢别人赞美、肯定自己,虽然有一些是知道不切实际的,但我们还是乐在其中。

其实这个效应起作用的关键是双方的正向反馈和行动,如果只停留在想想的层面,这个效应是不会出现的。


一看就懂的心理学


懂的原理与夸奖是假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根本作用并不在于你懂得原理,而在于是不是真心夸赞,夸赞的点是不是被认同。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的根本是期待,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夸奖。

夸奖不等同渴望。

夸奖是语言表达方式,渴望是内心需求。

每天夸奖你,不代表期待你成功;每天严加管教,即便不夸奖,你也可以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才是期待。


阳光点津心理


我不敢评论这算不算心理学悖论,至少有很多心理学的所谓“效应”,都是天方夜谭,尤其是一些将人头的行为传到一起,而所形成的一种"效应",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在里头,如果一个人知道某件事情明明是假的,还要把它当成真的来对待,那么这个人是不是有毛病?

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人明明知道某些东西或事情是假的,但是他依然还去做,当然这一定有特定的原因存在的,如果像这样的一种方法,老师告诉你每天去夸自己,心里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体现和人的行为变化也就没有意义了。

有可能是因为心理老师告诉你的,你可能就会相信,但是当你发现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并没有起任何作用的时候,你知道他是假的,那么当然对你就没有用了,因为你接受了去做了也是假的,而不是用真心诚意去接纳了这种做法,而知道里面它存在着欺骗,是抵触的心理去做的,那么它还能起什么作用。

当一种抵触的心理在人内心生成的时候,不论什么样的鼓励或者刺激,在这个人的身上已经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如果从表面你看似他接纳了,那也是一种欺骗,是对外部的欺骗,因为他是在某种环境或者情景下才能这么样去做,因为他要维护自己的安全部分。

心理学当中所论述的一些所谓“效应”,确实存在着很多的瑕疵,有些甚至是人为,在没有任何信效度的支持情况下编造出来的,其实有些效应所体现的人行为的体现不过是集合体的一种表现,应具备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及当时的人文情感等诸多条件而形成的,而非现实或实质性的存在于社会当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达到自己当时所处社会的状况,更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创造”的。

当下社会对这些效应的运用,要有甄别的观念去看待,一定要赋予现实性的意义,对于真与假的区分,特别要注意的是,人的思维和行为,跟着不同社会、文化等的变化,也都在变化,而非一成不变的。

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比较好辨别的,只不过我们有的时候喜欢自欺欺人,愿意用这些虚假的东西去欺骗自己,来满足自己的期盼或者欲望的需求,这只能是阶段性的,有时甚至是瞬间的,而根本不可能达到实质性的目的,更无法能够得到其真实的结果。

比如一个做传销人员,也许刚开始他不知道传销,所有的手段都是在欺骗自己和他人,经过一段时间后,他自己就能认清这些是真是假,因为他所听别人教诲的和自己所感受到的,最后的结果是不相同的,这时候他会明白这些全是假的,但是他就是在明明知道这些全是假的时候,他还会继续的去欺骗别人。

其目的是很明显了,他欺骗别人就是为了收回自己所投入的成本,当然再有一些利润那就更好了,所以传销人员明明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是他还要继续下去,将这些欺骗的手段延续到他所得的利益上来,这就是一种非常下作和利己的做法了,这也是明知假而当其真的心态,当然是为了欺骗。


5分钟心理


全世界大约有200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缓解心理痛苦,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有些心理治疗方法确实会存在相悖的情况。例如心理暗示的办法就是像你所说的每天夸自己。直到把这种印象压到潜意识里边,潜意识就会真的认为自己很好。比如有一些鸡汤文里边总是会写一个段子:说每天出门前对着镜子多喊几遍,我是最棒的。因此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度。

人本主义疗法,会强调让你接纳这种自己的不足。如果你能客观的承认自己存在不足,那么就等于你面对了现实。你只有面对了现实,才会有改变的动力。而且当你坦然的承认自己不足以后,这种不足就不会对你造成焦虑的影响。毕竟事实就是如此焦虑,也没有用啊。

这就是不同的心理流派会采用完全相反的办法。

你说的这种情况,一个人天天暗示自己很棒很好。如果有确实证据,那的确会起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确实根据,一个人天天暗示自己自我感觉良好,那就是洗脑。

这种自我暗示的办法不是不能用,但是得找到一些客观事实做依据。效果会更好一些。





曲奇483


你好同学,明确的说这不是悖论,而是关于心理学理论如何应用的问题,换句话就是同一个原理如何在不同个体身上起作用。

你说的这个原理被称为“期望效应”,是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使学生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当然也可以从行为主义的强化论原理来解释)

那么“他夸的是假的”还有用吗?

这个问题就要从“期望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角度来讨论了。

首先,期望一定是有具体内容的。也就是老师表扬你一定要有匹配你的实质内容,而不是“你真棒!”之类的空话。要结合具体的行为表现来表达表扬和鼓励。当然表达期望还要分年龄段,分学生性格特点。有些敏感的学生老师的一个眼神都能起作用。

其次,你要相信自己。老师的期望表达了对你的信任,但最重要的是你的自我信任。如果你不信任自己,老师也帮不了你。

最后,相信科学研究。


21点心理学


这个问题很有趣,以我个人的咨询经验,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可能性:1、虽然你知道原理后,可能主观上有意识抵触造成阻碍,但是如果把焦点集中在“是什么原因造成你的阻抗?”这个部分来探索,或许会有其它的可能性来解除你的阻抗,依然会达到称赞的作用。

2、虽然你意识上有抵触,但是你的心理老师如果运用了有效的称赞方式,你的潜意识一样会收到积极的暗示与引导,经过一定量和时间的积累,同样会发生有效的作用。

通过你的描述,能够看出你也是心理学的探索者,凡事都有很多种可能性,建议你先试试看进一步探索,也许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很多不同。[祈祷]



珈me心理


如果心理老师每天夸你,你觉得他夸得很假,关键是你自己的心理要不要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别人夸你,有的是真诚的,是比较真实客观的,有的是假的,这都不重要,重点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对自己的要求,别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他夸你是因为他从你这里看到了他自己而已,这是心理学中的“镜子原理”对方他人对你的心理投射而已


吴振伟美丽生活


这个东西有点想抗生素的耐药性,有专家就提出来过说心理学的书籍不应该对大众开放,比如有的去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提起一些理论书籍自己很多都读过,所以,咨询师的一些方法对这个来访者就有了“耐药性”


人生知凡


据说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碗同样的米饭,每天对着其中一碗饭说赞美之词,另一碗说些消极的话,一个月后,两碗米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么,你猜猜看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