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對於陳忠實老先生著作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你有怎樣的看法?

詩二


陳老的鉅著展現了中國近代農村社會發展變遷歷史,在此進程中,不同人物不同的命運和結局,都帶給人不盡的感慨和思考與啟迪!

大結局中,代表白鹿精魂的白靈出現在鹿兆鵬的回憶裡,而坐在鞦韆上開心蕩悠的小天明,彷彿白靈重生,讓代表正義、不屈、自由、民主、公平、純潔、美好等一切聖潔美好的白鹿女神體現的精神和靈魂貫穿始終!

兆鵬走到最後,好似牽著白鹿女神的手,走向共產主義的勝利,作為新中國新生活的代表。嘉譯大叔這個老戲骨飾演的白嘉軒,是傳統文化和鄉村治理中傳統勢力的代言人,他的腰桿在其為人處世中正直坦誠包容又有點孤傲不訓的風格,是奉行古君子之風的鄉村氏族典型代表。

那個最後瘋傻的鹿子霖,正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下場,但他又作為現實生活中難以抹去的存在,他在美好生活環境和陽光普照下,應該會有所警醒,立地成佛吧,從他最後若有所思的眼神裡,應該有這個可能!這就是陳老白鹿原鉅著帶給人的啟發和思考!

全篇波瀾壯闊展示歷史發展進程,故事情節曲折變化,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鮮明個性,與時代和現實高度融合,不愧是陳老的枕棺之作啊!


體制內外的雙面人生


上大學的時候看過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印象深刻,後來又去找了一本他的散文拿來讀。感覺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說,讓我記憶深刻的不是裡邊的人物形象,而是書中的文化底蘊。

主人公白嘉軒在書中算是一個正面形象,可是有時候也給人一種迂腐甚至殘忍的感覺,典型的道德先生。即便這樣,他身上的那種踏實,堅韌,還是讓我感動,人都是比較複雜的吧。

我記得他的腰被黑娃同夥的土匪給打斷了,可是沒有休息多久,他就堅持下地勞動。這個地方給我印象很深刻。中國人在歷史上也遭遇過很多苦難,可是我們的祖先並沒有被打倒,而是一直傳承下來,靠的就是這種堅韌不拔永不服輸的精神。

書中還有一個神秘人物朱先生,他身上也表現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說白嘉軒代表的是中國農民的精神,那麼朱先生代表的就是聖人精神。

聖人能夠淡泊名利,洞察先機,心繫天下,關心百姓安危。

中國古代文化中最有代表的就是這兩種精神,正是這兩種最具代表的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文化充滿生機,生生不息。


叔本華哲學智慧


在陝西作家群中,有兩位近年來話題不斷,一不小心竟然成了“網紅”,一位是路遙,一位是陳忠實。捧路遙的很多,贊陳忠實的也不少。龍叔認為:50年後,《平凡的世界》終歸平凡,《白鹿原》將百年流傳!

理由是,路遙的《平凡》是一部報告文學,很主旋律,但它缺少深度、廣度和寬度,其粉絲也多為60、70後。你可以網絡調查一下,有多少90、00後會讀路遙的作品?

陳忠實在寫作風格上與路遙迥然不同,《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歷時六年創作完成。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1997年,該小說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該小說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

《白鹿原》我在高中的時候就讀過,那時候我認為兩本書都寫的很精彩,但是最近把《白鹿原》和《平凡》再讀了一遍,感覺《平凡》比起《白鹿原》還是差了一些。

《白鹿原》雖然描寫的時代和《平凡》不一樣,但也是在描寫歷史變革中人的命運歷程。書中主人公很多,其中白鹿兩家三代你死我活的爭鬥,描寫的很是真實。《白鹿原》中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真善美背後掩藏的假惡醜,刻畫入木三分,令人深思。

如果以傳世之作來評判,《白鹿原》在思想性、藝術性上要遠高於《平凡》……


秦玉龍


《白鹿原》,一部展現中華民族靈魂的扛鼎之作,是一部“民族的秘史”,為我們展開了一副瑰麗雄渾的民族歷史畫卷。

陳忠實虛構了他心目中的民族的歷史圖景,通過《白鹿原》,去勘探我們民族的存在。


01

《白鹿原》的歷史空間容納了清末民初到建國前夕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其時我們民族正處在一個歷史的轉型期,從農耕文化向現代文化轉換的艱難蛻變期,以這一新舊交替的特定時期為突破口,從我們民族歷史的深層厚土的勘探裡去透視,剖析與思考我們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按照傳統的史詩性長篇小說的審美要求,作品的藝術構架應該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經,以重要歷史人物為緯,交織渲染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全景圖。

面對這一創作模式和閱讀期待,陳忠實卻以他對歷史和藝術的獨特理解,走向了另一條藝術之路。他不是寫歷史中的人,他寫的是人的歷史。

他並沒有在重大歷史事件的規定性衝突裡,聽從既成的歷史結論的指撥,鋪展開人物對壘分明的矛盾,他藝術掃描的歷史時空基本上框定在白鹿原這張小小的郵票上,追蹤人物的行蹤與命運,偶爾涉筆陝北與西安,插入文化大革命的補敘。

總之,人的命運,始終居於白鹿原的中心位置,他們不再是歷史事件中的工具性存在,歷史結論的形象性註釋,他們是活生生的歷史存在和血肉生命。

寫人的歷史,當然不只是展開某個或某些人物的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個體生命的全部活動寫出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變革。

《白鹿原》裡的所有人物都只能從清末民初的歷史背景中走來,他們的悲歡離合,生死沉浮始終是與上半世紀關中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交織在一起的。

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十幾個主要人物,都是帶著他們全部的豐富性,複雜性和生動性走向我們的。

陳忠實在歷史的遠距離中,對我們民族走過的這段歷史進行回此也形成對照,與陰毒,淫亂而懦弱的鹿子霖更構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給了他精神上,道義上察然不可侵犯的威嚴與自尊,也驅使他在制定和頑固推行鄉約村規時,專橫粗暴僵硬到無情的地步。

是他不準黑娃、小娥進祠堂,是他下令杖責小娥,又親手杖責並驅逐了兒子白孝文,是他不再認投奔革命的愛女白靈,背逆人類天性的封建道德的兇殘暴虐在這裡有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耕讀傳家”從來是農耕文化和家族制度的規範之一,白嘉軒始終把它視之為治家、治族的根本方略。

他早年並不缺乏經濟頭腦,但他終於退守朱先生的教導“房要小,地要少,養個黃牛慢慢搞。”堅持只僱一個長工。我國封建社會結構的長期穩定,毫無鬆動的經濟原因在這裡可以找到它真正的答案。

另外,白嘉軒一貫重視教子讀書,教族人讀書,但這必須是孔孟儒學,對於所謂新學,他天然的持懷疑,拒斥態度這些都足以反映他思想中保守的,封閉的,頑固的一面,表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結構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怎樣制約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

在臨近解放的壯丁大逃亡中,白嘉軒不得不宣佈“舊下這兵荒馬亂的世事我無力迴天,各位好自為之”宣告了鄉約村規及家族權勢的暫時終止但是,他的存活本身以及白孝文兄弟們在朝與野的不可撼動的地位,都無不留下了潛在的力量,預示著家族勢力以及建立在家族勢力基礎之上的社會秩序其實是根深蒂固的。

在《白鹿原》的人物系列裡,朱先生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如同白嘉軒一樣,朱先生是關學最後一位傳人。

他是大儒卻以布衣身份出現。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中他極成功地將入世與出世和諧地統一了起來,成為白鹿原上的“聖人”。

朱先生重實踐、重倫理的哲學思想即源於此他曾明確宣稱“我不是神,我是人,我根本不信神。”

他禁菸犁毀嬰粟,他參與放糧娠濟災民,他應約說退方巡撫數十萬入陝清兵,他的發動七老聯名抗日請纓的宣言與舉動,無一不是這種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清末直至全國解放的歷史風雲和政治紛爭中,他始終以超然局外的態度從不介入,但一旦事關平民百姓生死與民族存亡,他卻挺身而出,義無返顧他堅定地維護小國寡民的小農經濟。

他的那些“房要小,地要少”之類的治家格言充分表明在“義”與“利”之間,他始終主張以“仁義”壓抑和限制人的各種私慾。他的知識結構應該說是較全面的。

天文地理,農業耕種,尤其傳統的孔孟濡學,他無不精通,這使得他能夠預測天氣和農業的豐與欠,能為人指示迷津去尋找失物。

他的一生給人留下了數不清的奇聞異事,而賦他以神奇,神秘色彩,這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一個智者。

他始終侷限在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封閉之中。他是一個道德的完人,從來與人為善,為人排憂解難。

他的人生態度是淡泊寧靜的,粗茶淡飯,只穿土布不著洋線。他退隱書院開館育人,辛亥革命後,他自動閉館而潛心修撰地方誌但他絕不忘懷於世事,忘懷於社會。

他以他清醒的政治洞察力,預言了共產黨必定打敗國民黨,天下是朱毛的。聖人,智者,預言家,朱先生集傳統知識分子理想人格於一身。

他被白鹿原人尊重,崇敬,他時時處處想以自己的學說,道德與知識影響白鹿原生活的秩序,但他不僅在生活方式上與世人遠離,而且在各個方面都與社會隔絕。

他的一切舉措對這個充滿了痛苦,充滿了鬥爭,充滿了折騰的社會的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的。人們仍然在種鴉片,人們仍然在捱餓,人們仍在天災人禍中掙扎,他的請纓抗日只有不了了之,他的地方誌寫好了也無從出版..他是長空的一隻孤雁。

知識與權力的結合,在中國封建社會是以士大夫走向仕途而實現的。朱先生是清末舉人,他雖然無意於仕途,但仍然要取得舉人名號,以確證自身的價值,這一點他與大多數知識分子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無論在清平之世還是亂世,都會有那麼一些知識分子始終對當政者採取不合作態度這使得這些遊離於權力集團之外的知識分子擁有了一份自己的相對獨立的人格。

在陳忠實筆下,朱先生就不再只是小說世界中的人物,他獲得了既在作品之中又在作品之外的一種歷史判斷與文化選擇的象徵。

換言之,無論是朱先生的“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的道德戒律,還是“折騰到何時為止”的死後之言,它所傳遞的既是朱先生的道德規範和社會批判,又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種更為廣闊的歷史教訓和深沉的人生體悟。

在白嘉軒的精神世界中佔支配地位的朱先生的辭世,不僅標誌著一個生命的終結,同時也宣告了朱先生所代表的人生哲學、人格理想的歷史性失落。

02

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白鹿原》承載著生命的沉重感。它與歷史的沉重感,文化的厚重感緊緊糾纏膠結,深厚凝重得密不可分。

民族的沉重由個體的沉重聚積而成,而個體生命的沉重又無一例外地匯入民族命運沉重之河無從分離。

陳忠實的可貴在於,不僅把我們民族個體生命存在的沉重與人類生命存在的沉重聯結在一起。

尤其在於他洞悉了我們民族生存的沉重的掙扎和抗爭,一種沛沛然不可遏制的原始生命活力,縱使屢遭壓抑和踐踏,扭曲和扼殺,卻仍然以它頑強的存活而予示著一種潛在的巨大可能性。

作為個體生命,白嘉軒堪稱是一個真正的男兒。他有心計,有手腕,剛梆硬正,鐵石心腸。他精心設計併成功實現了與鹿子霖的換地,他一手策劃了雞毛傳帖和交農事件,他主持了祈雨儀式並親自扮演馬角無論為個人謀利還是為百姓請命,他都一往無前,氣概非凡。

這賦予他的生命本源以雄壯的陽剛之氣,陽剛之美。他親近土地,親近勞動,親近大自然。在長期的共同勞動中他與鹿三建立了手足之情。對於傳播在白鹿原悠長歲月中的白鹿神話,他迷戀而敬畏,並從中吸取了他最初的人生搏擊力。

如果說,強大的生命活力在白嘉軒、朱先生那裡是以與傳統文化吻合與認可的方式呈現,那麼,在黑娃、田小峨身上,則完全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猛烈反叛與對抗而渲洩。

在《白鹿原》的眾多人物形象中,這是一對最具叛逆性的男女,他們的蓬勃生命力最為痛苦而光彩四溢。

田小娥,因家貧而被迫嫁給了一個七十多歲的武舉人,按年齡說,武舉人都可以當她爺爺了,而且,她在武舉人那裡純然只是一個性虐待的工具。

對於這種強加於她的性剝奪,她理所當然地進行了反剝奪。她對黑娃的挑逗與真心相愛,完全是苦難人生中的一種生命需要,與世俗觀念與傳統道德全然無涉。

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早已使他們成為傳統文化道德的遊離分子。田小娥與黑娃的相愛既不能見容於鹿三,更不能得到白嘉軒的認可。

這樣,他們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成為了非法的。然而他們卻堅貞地固守著貧困生命的一方綠洲,蟄居於村外的破窯洞裡。

他們也因此成為了鹿兆鵬發動的農民運動最早的積極分子,並將這種婚姻上的反叛與政治上的、階級上的反抗不自覺地結合了起來。

在他們的一生中,這大約是最輝煌的瞬間吧為挽救黑娃的生命,毫無政治鬥爭經驗的小娥被鹿子霖引誘而墮入了一個巨大的陰謀。

在白嘉軒與鹿子霖兩個家族的衝突裡,她不幸又一次充當了工具。她心甘情願地按照鹿子霖的設計拉白孝文下水,卑劣的手段潛伏著報復白嘉軒的心理根據。

圍繞著鹿子霖對她的霸佔展開的佔有與反佔有,是通過與白孝文的關係變化表現的。對白孝文,小娥逐漸從玩弄而改變為真心相悅,從單純欲的誘惑而發展為情的交流,這促成了她對鹿子霖的勇敢的懲罰,對白孝文變態的愛在白鹿原人的眼光裡,她是一個淫亂的女人,一個破鞋,她因此而慘遭鹿三的殺害。

她是死在了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強大與血淋淋的兇殘裡,她更是死在男子中心主義所建立起的性佔有、性剝奪裡。


她當然更不能知道,她其實是罩在了一張既定的社會之網中,她的身分,她的名聲,早已註定了她只能當一個妾,當一個娘子,以致於暴死於謀殺裡。

陳忠實以嚴酷的歷史真實性塑造了這樣一個不幸女子的形象。他絕不單純在寫女性的悲慘命運,更是在寫文化的雙重意義,寫原始生命活力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怎樣委頓以致消亡。

這當然不是在取消文明,而是深刻而尖銳地揭示了傳統文化逆天性一面,揭示了生命存在的歷史性沉重。

黑娃從一個逃學的兒童而走向農運的帶頭人,投身紅軍又淪落為一個土匪,他的生命軌跡,也同樣充滿了偶然性因素。

黑娃這個最具蠻性的粗野漢子,竟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成為縣保安團的營長之後成為了朱先生的關門弟子,而且是最出色的弟子。

他終於在傳統文化的儀禮教養中浪子回頭,徹底地虔誠地飯依於傳統了。無論是小娥,還是黑娃,《白鹿原》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生活在歷史所規定的宿命中,他們正是在這一宿命中創造各自的人生又豐富了整個歷史。

小娥慘死在傳統文化的利刃下,黑娃跪拜在朱先生腳前,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強大的原始生命活力逃不脫傳統文化的陷阱,或是死亡,或是依附與馴服。

舍此之外,我們還有第三條路可走嗎?這是陳忠實對民族文化發出的探詢和拷問。重要的是,不論歷史多麼沉重,畢竟我們民族有過生命的蓬勃。


在某種意義上,《白鹿原》是一部悲劇,小娥的命運悲劇,黑娃的命運悲劇,白靈的命運悲劇,鹿兆海的命運悲劇,鹿兆鵬媳婦,白孝文媳婦以及鹿三、鹿三媳婦的悲劇。

一個又一個災難,饑荒,年謹,瘟疫一場又一場劫難,劉鎮華的兵劫,反革命的政變,日軍轟炸,抓壯丁,如無情的鐵犁把白鹿原犁了一茬又一薦。

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個人命運究竟放置在哪裡,在歷史的大視野裡,一般人的悲歡與存亡幾乎微不足道。

畢竟,時代的弄潮兒只是少數,廣大的芸芸眾生是一個更普遍的存在,他們為歷史前進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成為了歷史前進的推動力。

這部小說,寫的不只是一個民族的憂思,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的悲憫,一種人類的終極關懷。


蕭鳳拙


《白鹿原》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說,他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經六年的時間創作完成。

該小說是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1997年,該小說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該小說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

《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白家人沿襲村子裡的族長,主人公白嘉軒一生娶過七個妻子,最後一個陪他終生,並育有三兒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義、白靈)。鹿三是白家的長工,黑娃是他的長子。鹿家以鹿子霖為代表,他有兩個兒子(鹿兆鵬、鹿兆海)。

小說主要講述了他們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後代中規中矩,黑娃卻從小就顯現出不安分。長大後,白孝文繼任族長,黑娃在外做長工,認識了東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將她帶回村後,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離開村子後投奔革命軍,又成為土匪。在此期間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鴉片,將家敗光,去異鄉謀生。鹿三以兒媳田小娥為恥,最終殺了她,因終日被田小娥死時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則在外重新振作,終有一番作為,白靈加入了共產黨。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


福爾摩小黑


陳忠實先生的離去,讓文學界,讓我們沉痛。陝北的路遙,關中的陳忠實,願繼續在天堂繼續做文學的舞者,做靈魂的舞者。而對於陳忠實先生的成名作《白鹿原》,是一部讓我非常喜歡的書。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事你不經它,你就摸不準它。世事就倆字:福禍。倆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說,倆字相互牽連著。就好比籮面的籮筐,咣噹搖過去是福,咣噹搖過來就是禍。所以說你麼得明白,凡遇到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頭了後邊就有禍事;凡遇到禍事的時光也甭亂套,忍著受著,哪怕咬著牙也得,忍著受著,忍過了受過了好事跟著就來了。”——《白鹿原》

《白鹿原》是陳忠實先生花了長達六年的時間,才讓這部長篇小說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它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在1997年,獲得了中國第4屆茅盾文學獎。而且改編的電影還獲得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銀熊獎和金熊獎提名。

陳忠實現在在這部小說中的描寫的每個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的鮮明,而且在一開篇就抓住了人的精神。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在這裡人們淳樸的生活,穩定的生活最終葬送在了葬送在了當時的革命鬥爭中。其實我最喜歡的這本書的反叛,徹底的反叛。

他不願意寫自序,不願意寫後記,只想讓讀者從書中體會,就是這樣的他,一個不張揚的他,從農民奮鬥到知名作家,紮紮實實,無一句虛言,敬佩他。

僅是個人觀點


歷史八卦講堂


《白鹿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陳忠實,是陝西關中作家的代表人物,他與同為陝西籍作家路遙和賈平凹,寫作風格完全不一樣。陝北人的樸實無華與憨厚,在路遙作品人物身上,淋漓盡致表現出來。陝南賽江南的風光,也讓賈平凹的作品多了幾分江南氣息。而自古就是群雄逐鹿的關中平原,也讓《白鹿原》的人物身上多了幾分狹義。

白鹿村兩戶殷實人家白家和鹿家,兩姓三代人的愛恨情仇。第一代是白秉德和鹿泰恆,第二代白嘉軒和鹿子霖,第三代白孝文、白孝武、白靈和鹿兆鵬、鹿兆海。作為勺勺客後代的鹿家,在原上總是比白家矮一截,所以鹿家就希望自己家出個秀才舉人。白家從祖上就是勤儉持家,辛勤勞作,逐漸殷實。白家是以仁義治家的,一直是白鹿兩姓族長,在原上擁有好名聲,所以白家從骨子裡就瞧不上張狂的勺勺客後人。

第一代,文中涉及的不多,在白嘉軒第五個媳婦還沒有娶到門時,仁義的秉德老漢就死了。而鹿泰恆出現的次數也不多,在白嘉軒提出與鹿家換地時,鹿泰恆的性格就充分展現了,他假裝禮讓,卻是為了確認對方不是信口開河,他內心憋著一股氣,想買白家最好的水田。為了防止落他人口舌,他讓鹿子霖與白嘉軒交涉。鹿泰恆也只是想著法,想提高鹿家的影響力和名望。

文中涉及最多的應該是第二代,白嘉軒和鹿子霖,想起一個詞來形容他們兩個人:相愛相殺。白嘉軒與鹿子霖,一個族長和一個保障所所長。白嘉軒善待自家的長工鹿三,併為鹿三的孩子起名,後送入學堂,他鞭策犯了錯的白興兒,為白鹿村立下村規,但是白嘉軒真的是仁義嗎?面對被鹿三殺死的田小娥,瘋掉的鹿子霖,白嘉軒會不會心不安呢?

鹿子霖在原上一直與白嘉軒較勁,但總是輸的那一個,鹿子霖自然不能算好人。他引誘田小娥,設計讓田小娥色誘白孝文,就是為了讓白嘉軒丟面子,他覺得白嘉軒是一個把臉面看的比生命還重的人。但是白嘉軒可以決絕的趕走白孝文,他卻無法管教自己不回家的大兒子鹿兆鵬。鹿子霖看似失敗的人生,卻養育了兩個好兒子。這比起白孝文帶給白嘉軒的痛,鹿子霖可以伸直腰桿。

當然引人矚目還是第三代,相信看過《白鹿原》的,都會奇怪:為什麼“仁義忠孝”的白嘉軒會養育了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兒子?而“無恥”的鹿子霖會生養兩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兒子。

第三代中鹿家的孩子:鹿兆鵬和鹿兆海,都接觸了新式教育,一心想讓兒子中秀才,中舉人的鹿子霖,在白鹿村的教員徐先生走後,將兩個兒子送入城裡上學,而白嘉軒卻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到姐夫那裡繼續學古訓。接受過新式教育的鹿家兒子,都走向革命的道路,雖是道不同,但最初的理想是一樣。白嘉軒的女兒白靈,在自己的努力爭取下,也做些新學堂,走向革命的道路。這條路無論犯了多少錯,但是最初的理想都是讓人敬佩的。

《白鹿原》不再是兒女情仇的一部小說,而是關乎民族大義和道路的史詩。像極了歷史上,群雄逐鹿中原。作為原上的兒女,都有一個英雄夢想,或者說都有一股俠義之氣,就連讀書人朱先生,都會獨自憑口舌退兵。


一蒼耳


陳忠實及其《白鹿原》作為當代陝西文學三座高峰之一,無論是在陝西文學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都佔有者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作為一名陝西籍作家,陳忠實有著深厚的故土情結,在文學創作上在堅持鄉土性的同時更是追求一種宏大的史詩性。陳忠實之所以能夠創作出《藍袍先生》《白鹿原》等經典作品,是與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的。他曾做過鄉村的民辦教師,後來又從事鄉村基層工作達十六年之久。這讓他對中國鄉村基層的人情事理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與體悟。雖說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成為陝西作協的專業作家,但是此間的許多創作仍然是沒能引起文壇聚焦關注。特別是當時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的發表與轟動效應,對他產生了非常深刻的震動。由此他對自己的整體創作進行了全面的盤點和反思。而後來引起當代中國強烈反響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也可以說是其盤點與反思最為深刻的代表作品。

長篇小說《白鹿原》在整體上代表著作者陳忠實對於中國自近代至當代歷史發展的個性闡釋。雖說這部小說是作者創作的第一部長篇,但其歷史視野宏闊深遠,試圖以小說藝術的筆法來書寫出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作品藉助白鹿原上的白鹿兩個家族在數十年間的興衰變遷,展現中華民族在歷史蛻變進程中的艱難與痛苦以及掙扎。

一方面,小說以主人公白嘉軒這條主線,將鄉土中國的歷史變遷串聯起來,同時更是藉助白嘉軒的人物形象將傳統儒家精神理想予以堅守發揚。另一方面,白鹿原上的田小娥則以一種決裂於傳統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中所謂“仁義”的虛弱肆意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可以說,整部小說正是在勾勒中國歷史聚變過程的同時,將作者對於傳統歷史文化的辯證思考貫穿其中,此外更是以各色獨具個性的人物形象奔圖內裡,使得《白鹿原》整體上表現出一種宏闊厚重的歷史感,而作品中的一個個人物,如白嘉軒、鹿子霖、田小娥、黑娃等等,則更是鮮活豐滿,呼之欲出。

總之,陳忠實及其《白鹿原》以及獨特的經典性,將永遠為我們不斷地闡釋我們這個民族的永遠的秘史。然而,當年《白鹿原》獲評茅盾文學獎的曲折歷程至今仍然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書房記


《白鹿原》西安周邊的一個村子,小說以此命名。主要講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三代人之間恩怨紛爭。

《白鹿原》是陝西作家陳忠實長篇代表作,小說長達50萬字,是講過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歷史。

《白鹿原》1997年獲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該小說被多次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在中國長篇小說舞臺上和路遙《平凡的世界》都是同樣受讀者喜愛。

《白鹿原》是一部傳統的現代小說,揉搓了魔幻原素,這點和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十三步》作品神似。

《白鹿原》對兩性描寫也讓人讀之面紅耳赤,不大建議初中學生讀,此書對性愛描寫過多。嘉軒和他的七個老婆、黑娃和小娥、小娥和白孝文、小娥和鹿子霖等。其實田小娥是封建社會悲催女性代表,她抗爭著她就想和黑娃一起安生過普通日子,可黑娃那麼想得到她,得了也不珍惜遇點事就跑路了。她一個得活下去只能靠自己出賣肉體過活,幸得最後孝文打心裡是愛她的,哪怕找到最後一口吃的也想著她,白孝文自從愛了小娥才活得像他內心想成為的自己,徹底放飛自我,抽大煙、賭博、幹保安團什麼壞事都幹,但這個人最愛小娥的,田小娥死了也算知足了,她一輩子不就追求個愛字嗎。

《白鹿原》人物之眾多和《紅樓夢》有得一拼,以致有些人物在後文變化差異大,特別是黑娃和白孝文,黑娃是農民運動的領導人,曾協助鹿兆鵬從事黨的工作,最後居然被斃了,而主持公判大會的就是在解放前夕被迫參加"起義"的白孝文,實在有點覺得黑娃死得不明不白。還有白靈兒,感情變化也是有點"任性",和鹿家兩兄弟都愛過。

《白鹿原》真實反映當時農村農民對土地對莊稼熱愛,描寫細膩詳盡,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關中平原淳樸民風,對三秦地區自然環境、氣候以及富有秦腔味道的語言都令人折服。

"活著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熬過掙過去就會開始體驗呼喚未來的生活,有一種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和渴望。"











梅吉3882174592


讀白鹿原,就像在品嚐一碗八百里秦川平原上的雜糧飯。

這本書的寫作語言平實不做作,一如渭河平原那樣坦坦蕩蕩,一五一十,不慌不忙地講述著白鹿原上發生的一切,記述著從清末,混戰,民國,再到抗日,內戰甚至最後的土改,白姓子孫與鹿氏後代們在這一片廣袤的平原上一代代繁衍生息,也一代代爭奪著白鹿村的領導權的故事。

這其中,首先想說的一個人,是這本書的主人公,白鹿村的族長白嘉軒。

白嘉軒本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只想種地娶妻生子。可是“六娶六喪”的磨難讓他慌了神,把白嘉軒逼到了他後來一直遵從的道德的邊緣。最終他靠著表演“苦難”的手段,巧妙換得了鹿家的風水寶地。在不公平的命運面前,他展現了毫不屈服、有膽識、沉著果敢又工於心計的品質,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品質,才使得他日後成為了一族之長,統領白鹿村。

而姐夫“聖人”朱先生,則使他接觸到了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聖人”朱先生的許多關於時勢和“仁義”的精闢分析,讓白嘉軒對生活中的種種困惑迎刃而解。也找到了建構自己儒家文化身份的途徑。從修繕供奉祖宗的祠堂,興辦學堂,到幫助白鹿村修築圍牆抵禦土匪。他甚至開始學著放棄個人之間的恩怨,要在白鹿村建立起一個以“仁義”為基礎的“仁民政治下的禮樂社會”。

以上種種,是白嘉軒一生的蛻變。而他對我的影響最大的一點,是經過蛻變後的他對待任何變化的態度,兩個字,淡然。那是一種胸有成竹的,充滿自信的淡然態度,以此來面對人生種種不同的變化。

清政府來了,北洋政府來了,麻雀兵來了,鬧革命的黑娃來了,土匪來了,國民政府來了,這些在人們看來了不得的大人物們來了白鹿原,甚至帶著傢伙兒來,他依然是他,堅持自己的事情,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種地也好,喂牲口也好。

變化總是要有的,而且有好有壞,有的來得突然,有的甚至十分猛烈,但是應對之餘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變化中,抓住和堅持一些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始終做好自己。

黑娃呢,是白鹿原上的另一個獨特的人,也是作者端出的這碗西北雜糧飯中一粒獨特的米。他年少時野性叛逆,他違背父願,走下平原去扛活兒,做長工時卻拐走了東家的小妾。加入革命要在平原上帶來一陣“風攪雪”,後來進山做了土匪,又被國民黨的保安隊招安......黑娃經歷了生命中的幾生幾死,方始明白之前的日子全是白活,當他再次結婚,面對自己大家閨秀的妻子時,自卑和悔恨油然而生,最終有了“聖人朱先生”所說的,“學為好人”的追求。

一輩子兢兢業業給東家做活兒的鹿三;一輩子想模仿父親而不得,中途自甘墮落最終變得自私自利的白孝文;追求自由嚮往享受,努力著跳出一切束縛的田小娥;道貌岸然,又野心勃勃的鹿子霖;追求自由戀愛,嚮往新社會並努力實現的鹿兆鵬......

作者小心翼翼地用筷子翻了翻這碗雜糧飯,努力地要將每一粒米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大米,小豆,黑米,高粱,每一種米都有他自己的獨特的口感,都讓人細細品來,覺得精彩不已。

而那一次次的時代變遷,就好比給這一大碗雜糧飯澆上了一層又一層的調味料。這一碗飯裡的大米也好,小豆也罷,誰都脫不了各種味道的洗禮。在不同調料的作用下,有的糧食始終吸收糖,有的卻不得不浸泡著醋。時代在不斷變遷,影響到的每個人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他們的人生命運,也就像那一粒粒各種味道的米,被清清楚楚地端在讀者的面前,供你我細細地品嚐回味。

慢慢吃,慢慢咀嚼,嚥下。待你一口一口吃光了米,望著空碗,還捨不得放下筷子。

讀白鹿原,就是吃了一碗,八百里秦川平原上的雜糧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