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对于陈忠实老先生著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你有怎样的看法?

詩二


陈老的巨著展现了中国近代农村社会发展变迁历史,在此进程中,不同人物不同的命运和结局,都带给人不尽的感慨和思考与启迪!

大结局中,代表白鹿精魂的白灵出现在鹿兆鹏的回忆里,而坐在秋千上开心荡悠的小天明,仿佛白灵重生,让代表正义、不屈、自由、民主、公平、纯洁、美好等一切圣洁美好的白鹿女神体现的精神和灵魂贯穿始终!

兆鹏走到最后,好似牵着白鹿女神的手,走向共产主义的胜利,作为新中国新生活的代表。嘉译大叔这个老戏骨饰演的白嘉轩,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治理中传统势力的代言人,他的腰杆在其为人处世中正直坦诚包容又有点孤傲不训的风格,是奉行古君子之风的乡村氏族典型代表。

那个最后疯傻的鹿子霖,正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下场,但他又作为现实生活中难以抹去的存在,他在美好生活环境和阳光普照下,应该会有所警醒,立地成佛吧,从他最后若有所思的眼神里,应该有这个可能!这就是陈老白鹿原巨著带给人的启发和思考!

全篇波澜壮阔展示历史发展进程,故事情节曲折变化,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与时代和现实高度融合,不愧是陈老的枕棺之作啊!


体制内外的双面人生


上大学的时候看过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印象深刻,后来又去找了一本他的散文拿来读。感觉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让我记忆深刻的不是里边的人物形象,而是书中的文化底蕴。

主人公白嘉轩在书中算是一个正面形象,可是有时候也给人一种迂腐甚至残忍的感觉,典型的道德先生。即便这样,他身上的那种踏实,坚韧,还是让我感动,人都是比较复杂的吧。

我记得他的腰被黑娃同伙的土匪给打断了,可是没有休息多久,他就坚持下地劳动。这个地方给我印象很深刻。中国人在历史上也遭遇过很多苦难,可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被打倒,而是一直传承下来,靠的就是这种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

书中还有一个神秘人物朱先生,他身上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说白嘉轩代表的是中国农民的精神,那么朱先生代表的就是圣人精神。

圣人能够淡泊名利,洞察先机,心系天下,关心百姓安危。

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有代表的就是这两种精神,正是这两种最具代表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生生不息。


叔本华哲学智慧


在陕西作家群中,有两位近年来话题不断,一不小心竟然成了“网红”,一位是路遥,一位是陈忠实。捧路遥的很多,赞陈忠实的也不少。龙叔认为:50年后,《平凡的世界》终归平凡,《白鹿原》将百年流传!

理由是,路遥的《平凡》是一部报告文学,很主旋律,但它缺少深度、广度和宽度,其粉丝也多为60、70后。你可以网络调查一下,有多少90、00后会读路遥的作品?

陈忠实在写作风格上与路遥迥然不同,《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历时六年创作完成。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白鹿原》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读过,那时候我认为两本书都写的很精彩,但是最近把《白鹿原》和《平凡》再读了一遍,感觉《平凡》比起《白鹿原》还是差了一些。

《白鹿原》虽然描写的时代和《平凡》不一样,但也是在描写历史变革中人的命运历程。书中主人公很多,其中白鹿两家三代你死我活的争斗,描写的很是真实。《白鹿原》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真善美背后掩藏的假恶丑,刻画入木三分,令人深思。

如果以传世之作来评判,《白鹿原》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要远高于《平凡》……


秦玉龙


《白鹿原》,一部展现中华民族灵魂的扛鼎之作,是一部“民族的秘史”,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瑰丽雄浑的民族历史画卷。

陈忠实虚构了他心目中的民族的历史图景,通过《白鹿原》,去勘探我们民族的存在。


01

《白鹿原》的历史空间容纳了清末民初到建国前夕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其时我们民族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型期,从农耕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的艰难蜕变期,以这一新旧交替的特定时期为突破口,从我们民族历史的深层厚土的勘探里去透视,剖析与思考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按照传统的史诗性长篇小说的审美要求,作品的艺术构架应该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经,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纬,交织渲染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全景图。

面对这一创作模式和阅读期待,陈忠实却以他对历史和艺术的独特理解,走向了另一条艺术之路。他不是写历史中的人,他写的是人的历史。

他并没有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规定性冲突里,听从既成的历史结论的指拨,铺展开人物对垒分明的矛盾,他艺术扫描的历史时空基本上框定在白鹿原这张小小的邮票上,追踪人物的行踪与命运,偶尔涉笔陕北与西安,插入文化大革命的补叙。

总之,人的命运,始终居于白鹿原的中心位置,他们不再是历史事件中的工具性存在,历史结论的形象性注释,他们是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和血肉生命。

写人的历史,当然不只是展开某个或某些人物的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个体生命的全部活动写出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革。

《白鹿原》里的所有人物都只能从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中走来,他们的悲欢离合,生死沉浮始终是与上半世纪关中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的。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十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带着他们全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动性走向我们的。

陈忠实在历史的远距离中,对我们民族走过的这段历史进行回此也形成对照,与阴毒,淫乱而懦弱的鹿子霖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给了他精神上,道义上察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与自尊,也驱使他在制定和顽固推行乡约村规时,专横粗暴僵硬到无情的地步。

是他不准黑娃、小娥进祠堂,是他下令杖责小娥,又亲手杖责并驱逐了儿子白孝文,是他不再认投奔革命的爱女白灵,背逆人类天性的封建道德的凶残暴虐在这里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耕读传家”从来是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的规范之一,白嘉轩始终把它视之为治家、治族的根本方略。

他早年并不缺乏经济头脑,但他终于退守朱先生的教导“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坚持只雇一个长工。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毫无松动的经济原因在这里可以找到它真正的答案。

另外,白嘉轩一贯重视教子读书,教族人读书,但这必须是孔孟儒学,对于所谓新学,他天然的持怀疑,拒斥态度这些都足以反映他思想中保守的,封闭的,顽固的一面,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怎样制约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在临近解放的壮丁大逃亡中,白嘉轩不得不宣布“旧下这兵荒马乱的世事我无力回天,各位好自为之”宣告了乡约村规及家族权势的暂时终止但是,他的存活本身以及白孝文兄弟们在朝与野的不可撼动的地位,都无不留下了潜在的力量,预示着家族势力以及建立在家族势力基础之上的社会秩序其实是根深蒂固的。

在《白鹿原》的人物系列里,朱先生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同白嘉轩一样,朱先生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

他是大儒却以布衣身份出现。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中他极成功地将入世与出世和谐地统一了起来,成为白鹿原上的“圣人”。

朱先生重实践、重伦理的哲学思想即源于此他曾明确宣称“我不是神,我是人,我根本不信神。”

他禁烟犁毁婴粟,他参与放粮娠济灾民,他应约说退方巡抚数十万入陕清兵,他的发动七老联名抗日请缨的宣言与举动,无一不是这种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清末直至全国解放的历史风云和政治纷争中,他始终以超然局外的态度从不介入,但一旦事关平民百姓生死与民族存亡,他却挺身而出,义无返顾他坚定地维护小国寡民的小农经济。

他的那些“房要小,地要少”之类的治家格言充分表明在“义”与“利”之间,他始终主张以“仁义”压抑和限制人的各种私欲。他的知识结构应该说是较全面的。

天文地理,农业耕种,尤其传统的孔孟濡学,他无不精通,这使得他能够预测天气和农业的丰与欠,能为人指示迷津去寻找失物。

他的一生给人留下了数不清的奇闻异事,而赋他以神奇,神秘色彩,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一个智者。

他始终局限在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封闭之中。他是一个道德的完人,从来与人为善,为人排忧解难。

他的人生态度是淡泊宁静的,粗茶淡饭,只穿土布不着洋线。他退隐书院开馆育人,辛亥革命后,他自动闭馆而潜心修撰地方志但他绝不忘怀于世事,忘怀于社会。

他以他清醒的政治洞察力,预言了共产党必定打败国民党,天下是朱毛的。圣人,智者,预言家,朱先生集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于一身。

他被白鹿原人尊重,崇敬,他时时处处想以自己的学说,道德与知识影响白鹿原生活的秩序,但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与世人远离,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与社会隔绝。

他的一切举措对这个充满了痛苦,充满了斗争,充满了折腾的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人们仍然在种鸦片,人们仍然在挨饿,人们仍在天灾人祸中挣扎,他的请缨抗日只有不了了之,他的地方志写好了也无从出版..他是长空的一只孤雁。

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士大夫走向仕途而实现的。朱先生是清末举人,他虽然无意于仕途,但仍然要取得举人名号,以确证自身的价值,这一点他与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无论在清平之世还是乱世,都会有那么一些知识分子始终对当政者采取不合作态度这使得这些游离于权力集团之外的知识分子拥有了一份自己的相对独立的人格。

在陈忠实笔下,朱先生就不再只是小说世界中的人物,他获得了既在作品之中又在作品之外的一种历史判断与文化选择的象征。

换言之,无论是朱先生的“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的道德戒律,还是“折腾到何时为止”的死后之言,它所传递的既是朱先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批判,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教训和深沉的人生体悟。

在白嘉轩的精神世界中占支配地位的朱先生的辞世,不仅标志着一个生命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朱先生所代表的人生哲学、人格理想的历史性失落。

02

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白鹿原》承载着生命的沉重感。它与历史的沉重感,文化的厚重感紧紧纠缠胶结,深厚凝重得密不可分。

民族的沉重由个体的沉重聚积而成,而个体生命的沉重又无一例外地汇入民族命运沉重之河无从分离。

陈忠实的可贵在于,不仅把我们民族个体生命存在的沉重与人类生命存在的沉重联结在一起。

尤其在于他洞悉了我们民族生存的沉重的挣扎和抗争,一种沛沛然不可遏制的原始生命活力,纵使屡遭压抑和践踏,扭曲和扼杀,却仍然以它顽强的存活而予示着一种潜在的巨大可能性。

作为个体生命,白嘉轩堪称是一个真正的男儿。他有心计,有手腕,刚梆硬正,铁石心肠。他精心设计并成功实现了与鹿子霖的换地,他一手策划了鸡毛传帖和交农事件,他主持了祈雨仪式并亲自扮演马角无论为个人谋利还是为百姓请命,他都一往无前,气概非凡。

这赋予他的生命本源以雄壮的阳刚之气,阳刚之美。他亲近土地,亲近劳动,亲近大自然。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他与鹿三建立了手足之情。对于传播在白鹿原悠长岁月中的白鹿神话,他迷恋而敬畏,并从中吸取了他最初的人生搏击力。

如果说,强大的生命活力在白嘉轩、朱先生那里是以与传统文化吻合与认可的方式呈现,那么,在黑娃、田小峨身上,则完全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猛烈反叛与对抗而渲泄。

在《白鹿原》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这是一对最具叛逆性的男女,他们的蓬勃生命力最为痛苦而光彩四溢。

田小娥,因家贫而被迫嫁给了一个七十多岁的武举人,按年龄说,武举人都可以当她爷爷了,而且,她在武举人那里纯然只是一个性虐待的工具。

对于这种强加于她的性剥夺,她理所当然地进行了反剥夺。她对黑娃的挑逗与真心相爱,完全是苦难人生中的一种生命需要,与世俗观念与传统道德全然无涉。

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早已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道德的游离分子。田小娥与黑娃的相爱既不能见容于鹿三,更不能得到白嘉轩的认可。

这样,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成为了非法的。然而他们却坚贞地固守着贫困生命的一方绿洲,蛰居于村外的破窑洞里。

他们也因此成为了鹿兆鹏发动的农民运动最早的积极分子,并将这种婚姻上的反叛与政治上的、阶级上的反抗不自觉地结合了起来。

在他们的一生中,这大约是最辉煌的瞬间吧为挽救黑娃的生命,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小娥被鹿子霖引诱而堕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在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个家族的冲突里,她不幸又一次充当了工具。她心甘情愿地按照鹿子霖的设计拉白孝文下水,卑劣的手段潜伏着报复白嘉轩的心理根据。

围绕着鹿子霖对她的霸占展开的占有与反占有,是通过与白孝文的关系变化表现的。对白孝文,小娥逐渐从玩弄而改变为真心相悦,从单纯欲的诱惑而发展为情的交流,这促成了她对鹿子霖的勇敢的惩罚,对白孝文变态的爱在白鹿原人的眼光里,她是一个淫乱的女人,一个破鞋,她因此而惨遭鹿三的杀害。

她是死在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强大与血淋淋的凶残里,她更是死在男子中心主义所建立起的性占有、性剥夺里。


她当然更不能知道,她其实是罩在了一张既定的社会之网中,她的身分,她的名声,早已注定了她只能当一个妾,当一个娘子,以致于暴死于谋杀里。

陈忠实以严酷的历史真实性塑造了这样一个不幸女子的形象。他绝不单纯在写女性的悲惨命运,更是在写文化的双重意义,写原始生命活力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委顿以致消亡。

这当然不是在取消文明,而是深刻而尖锐地揭示了传统文化逆天性一面,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历史性沉重。

黑娃从一个逃学的儿童而走向农运的带头人,投身红军又沦落为一个土匪,他的生命轨迹,也同样充满了偶然性因素。

黑娃这个最具蛮性的粗野汉子,竟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成为县保安团的营长之后成为了朱先生的关门弟子,而且是最出色的弟子。

他终于在传统文化的仪礼教养中浪子回头,彻底地虔诚地饭依于传统了。无论是小娥,还是黑娃,《白鹿原》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生活在历史所规定的宿命中,他们正是在这一宿命中创造各自的人生又丰富了整个历史。

小娥惨死在传统文化的利刃下,黑娃跪拜在朱先生脚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强大的原始生命活力逃不脱传统文化的陷阱,或是死亡,或是依附与驯服。

舍此之外,我们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吗?这是陈忠实对民族文化发出的探询和拷问。重要的是,不论历史多么沉重,毕竟我们民族有过生命的蓬勃。


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是一部悲剧,小娥的命运悲剧,黑娃的命运悲剧,白灵的命运悲剧,鹿兆海的命运悲剧,鹿兆鹏媳妇,白孝文媳妇以及鹿三、鹿三媳妇的悲剧。

一个又一个灾难,饥荒,年谨,瘟疫一场又一场劫难,刘镇华的兵劫,反革命的政变,日军轰炸,抓壮丁,如无情的铁犁把白鹿原犁了一茬又一荐。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个人命运究竟放置在哪里,在历史的大视野里,一般人的悲欢与存亡几乎微不足道。

毕竟,时代的弄潮儿只是少数,广大的芸芸众生是一个更普遍的存在,他们为历史前进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成为了历史前进的推动力。

这部小说,写的不只是一个民族的忧思,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悲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


萧凤拙


《白鹿原》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他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经六年的时间创作完成。

该小说是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


福尔摩小黑


陈忠实先生的离去,让文学界,让我们沉痛。陕北的路遥,关中的陈忠实,愿继续在天堂继续做文学的舞者,做灵魂的舞者。而对于陈忠实先生的成名作《白鹿原》,是一部让我非常喜欢的书。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么得明白,凡遇到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白鹿原》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花了长达六年的时间,才让这部长篇小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它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在1997年,获得了中国第4届茅盾文学奖。而且改编的电影还获得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和金熊奖提名。

陈忠实现在在这部小说中的描写的每个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的鲜明,而且在一开篇就抓住了人的精神。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在这里人们淳朴的生活,稳定的生活最终葬送在了葬送在了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其实我最喜欢的这本书的反叛,彻底的反叛。

他不愿意写自序,不愿意写后记,只想让读者从书中体会,就是这样的他,一个不张扬的他,从农民奋斗到知名作家,扎扎实实,无一句虚言,敬佩他。

仅是个人观点


历史八卦讲堂


《白鹿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陈忠实,是陕西关中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与同为陕西籍作家路遥和贾平凹,写作风格完全不一样。陕北人的朴实无华与憨厚,在路遥作品人物身上,淋漓尽致表现出来。陕南赛江南的风光,也让贾平凹的作品多了几分江南气息。而自古就是群雄逐鹿的关中平原,也让《白鹿原》的人物身上多了几分狭义。

白鹿村两户殷实人家白家和鹿家,两姓三代人的爱恨情仇。第一代是白秉德和鹿泰恒,第二代白嘉轩和鹿子霖,第三代白孝文、白孝武、白灵和鹿兆鹏、鹿兆海。作为勺勺客后代的鹿家,在原上总是比白家矮一截,所以鹿家就希望自己家出个秀才举人。白家从祖上就是勤俭持家,辛勤劳作,逐渐殷实。白家是以仁义治家的,一直是白鹿两姓族长,在原上拥有好名声,所以白家从骨子里就瞧不上张狂的勺勺客后人。

第一代,文中涉及的不多,在白嘉轩第五个媳妇还没有娶到门时,仁义的秉德老汉就死了。而鹿泰恒出现的次数也不多,在白嘉轩提出与鹿家换地时,鹿泰恒的性格就充分展现了,他假装礼让,却是为了确认对方不是信口开河,他内心憋着一股气,想买白家最好的水田。为了防止落他人口舌,他让鹿子霖与白嘉轩交涉。鹿泰恒也只是想着法,想提高鹿家的影响力和名望。

文中涉及最多的应该是第二代,白嘉轩和鹿子霖,想起一个词来形容他们两个人:相爱相杀。白嘉轩与鹿子霖,一个族长和一个保障所所长。白嘉轩善待自家的长工鹿三,并为鹿三的孩子起名,后送入学堂,他鞭策犯了错的白兴儿,为白鹿村立下村规,但是白嘉轩真的是仁义吗?面对被鹿三杀死的田小娥,疯掉的鹿子霖,白嘉轩会不会心不安呢?

鹿子霖在原上一直与白嘉轩较劲,但总是输的那一个,鹿子霖自然不能算好人。他引诱田小娥,设计让田小娥色诱白孝文,就是为了让白嘉轩丢面子,他觉得白嘉轩是一个把脸面看的比生命还重的人。但是白嘉轩可以决绝的赶走白孝文,他却无法管教自己不回家的大儿子鹿兆鹏。鹿子霖看似失败的人生,却养育了两个好儿子。这比起白孝文带给白嘉轩的痛,鹿子霖可以伸直腰杆。

当然引人瞩目还是第三代,相信看过《白鹿原》的,都会奇怪:为什么“仁义忠孝”的白嘉轩会养育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儿子?而“无耻”的鹿子霖会生养两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儿子。

第三代中鹿家的孩子:鹿兆鹏和鹿兆海,都接触了新式教育,一心想让儿子中秀才,中举人的鹿子霖,在白鹿村的教员徐先生走后,将两个儿子送入城里上学,而白嘉轩却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姐夫那里继续学古训。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鹿家儿子,都走向革命的道路,虽是道不同,但最初的理想是一样。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在自己的努力争取下,也做些新学堂,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条路无论犯了多少错,但是最初的理想都是让人敬佩的。

《白鹿原》不再是儿女情仇的一部小说,而是关乎民族大义和道路的史诗。像极了历史上,群雄逐鹿中原。作为原上的儿女,都有一个英雄梦想,或者说都有一股侠义之气,就连读书人朱先生,都会独自凭口舌退兵。


一苍耳


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作为当代陕西文学三座高峰之一,无论是在陕西文学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者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一名陕西籍作家,陈忠实有着深厚的故土情结,在文学创作上在坚持乡土性的同时更是追求一种宏大的史诗性。陈忠实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蓝袍先生》《白鹿原》等经典作品,是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他曾做过乡村的民办教师,后来又从事乡村基层工作达十六年之久。这让他对中国乡村基层的人情事理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与体悟。虽说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成为陕西作协的专业作家,但是此间的许多创作仍然是没能引起文坛聚焦关注。特别是当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发表与轰动效应,对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震动。由此他对自己的整体创作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和反思。而后来引起当代中国强烈反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也可以说是其盘点与反思最为深刻的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白鹿原》在整体上代表着作者陈忠实对于中国自近代至当代历史发展的个性阐释。虽说这部小说是作者创作的第一部长篇,但其历史视野宏阔深远,试图以小说艺术的笔法来书写出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作品借助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在数十年间的兴衰变迁,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蜕变进程中的艰难与痛苦以及挣扎。

一方面,小说以主人公白嘉轩这条主线,将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串联起来,同时更是借助白嘉轩的人物形象将传统儒家精神理想予以坚守发扬。另一方面,白鹿原上的田小娥则以一种决裂于传统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所谓“仁义”的虚弱肆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整部小说正是在勾勒中国历史聚变过程的同时,将作者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辩证思考贯穿其中,此外更是以各色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奔图内里,使得《白鹿原》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宏阔厚重的历史感,而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如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黑娃等等,则更是鲜活丰满,呼之欲出。

总之,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以及独特的经典性,将永远为我们不断地阐释我们这个民族的永远的秘史。然而,当年《白鹿原》获评茅盾文学奖的曲折历程至今仍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书房记


《白鹿原》西安周边的一个村子,小说以此命名。主要讲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三代人之间恩怨纷争。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长篇代表作,小说长达50万字,是讲过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历史。

《白鹿原》1997年获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被多次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中国长篇小说舞台上和路遥《平凡的世界》都是同样受读者喜爱。

《白鹿原》是一部传统的现代小说,揉搓了魔幻原素,这点和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十三步》作品神似。

《白鹿原》对两性描写也让人读之面红耳赤,不大建议初中学生读,此书对性爱描写过多。嘉轩和他的七个老婆、黑娃和小娥、小娥和白孝文、小娥和鹿子霖等。其实田小娥是封建社会悲催女性代表,她抗争着她就想和黑娃一起安生过普通日子,可黑娃那么想得到她,得了也不珍惜遇点事就跑路了。她一个得活下去只能靠自己出卖肉体过活,幸得最后孝文打心里是爱她的,哪怕找到最后一口吃的也想着她,白孝文自从爱了小娥才活得像他内心想成为的自己,彻底放飞自我,抽大烟、赌博、干保安团什么坏事都干,但这个人最爱小娥的,田小娥死了也算知足了,她一辈子不就追求个爱字吗。

《白鹿原》人物之众多和《红楼梦》有得一拼,以致有些人物在后文变化差异大,特别是黑娃和白孝文,黑娃是农民运动的领导人,曾协助鹿兆鹏从事党的工作,最后居然被毙了,而主持公判大会的就是在解放前夕被迫参加"起义"的白孝文,实在有点觉得黑娃死得不明不白。还有白灵儿,感情变化也是有点"任性",和鹿家两兄弟都爱过。

《白鹿原》真实反映当时农村农民对土地对庄稼热爱,描写细腻详尽,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关中平原淳朴民风,对三秦地区自然环境、气候以及富有秦腔味道的语言都令人折服。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梅吉3882174592


读白鹿原,就像在品尝一碗八百里秦川平原上的杂粮饭。

这本书的写作语言平实不做作,一如渭河平原那样坦坦荡荡,一五一十,不慌不忙地讲述着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记述着从清末,混战,民国,再到抗日,内战甚至最后的土改,白姓子孙与鹿氏后代们在这一片广袤的平原上一代代繁衍生息,也一代代争夺着白鹿村的领导权的故事。

这其中,首先想说的一个人,是这本书的主人公,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

白嘉轩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只想种地娶妻生子。可是“六娶六丧”的磨难让他慌了神,把白嘉轩逼到了他后来一直遵从的道德的边缘。最终他靠着表演“苦难”的手段,巧妙换得了鹿家的风水宝地。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他展现了毫不屈服、有胆识、沉着果敢又工于心计的品质,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品质,才使得他日后成为了一族之长,统领白鹿村。

而姐夫“圣人”朱先生,则使他接触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圣人”朱先生的许多关于时势和“仁义”的精辟分析,让白嘉轩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迎刃而解。也找到了建构自己儒家文化身份的途径。从修缮供奉祖宗的祠堂,兴办学堂,到帮助白鹿村修筑围墙抵御土匪。他甚至开始学着放弃个人之间的恩怨,要在白鹿村建立起一个以“仁义”为基础的“仁民政治下的礼乐社会”。

以上种种,是白嘉轩一生的蜕变。而他对我的影响最大的一点,是经过蜕变后的他对待任何变化的态度,两个字,淡然。那是一种胸有成竹的,充满自信的淡然态度,以此来面对人生种种不同的变化。

清政府来了,北洋政府来了,麻雀兵来了,闹革命的黑娃来了,土匪来了,国民政府来了,这些在人们看来了不得的大人物们来了白鹿原,甚至带着家伙儿来,他依然是他,坚持自己的事情,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种地也好,喂牲口也好。

变化总是要有的,而且有好有坏,有的来得突然,有的甚至十分猛烈,但是应对之余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变化中,抓住和坚持一些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始终做好自己。

黑娃呢,是白鹿原上的另一个独特的人,也是作者端出的这碗西北杂粮饭中一粒独特的米。他年少时野性叛逆,他违背父愿,走下平原去扛活儿,做长工时却拐走了东家的小妾。加入革命要在平原上带来一阵“风搅雪”,后来进山做了土匪,又被国民党的保安队招安......黑娃经历了生命中的几生几死,方始明白之前的日子全是白活,当他再次结婚,面对自己大家闺秀的妻子时,自卑和悔恨油然而生,最终有了“圣人朱先生”所说的,“学为好人”的追求。

一辈子兢兢业业给东家做活儿的鹿三;一辈子想模仿父亲而不得,中途自甘堕落最终变得自私自利的白孝文;追求自由向往享受,努力着跳出一切束缚的田小娥;道貌岸然,又野心勃勃的鹿子霖;追求自由恋爱,向往新社会并努力实现的鹿兆鹏......

作者小心翼翼地用筷子翻了翻这碗杂粮饭,努力地要将每一粒米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大米,小豆,黑米,高粱,每一种米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口感,都让人细细品来,觉得精彩不已。

而那一次次的时代变迁,就好比给这一大碗杂粮饭浇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调味料。这一碗饭里的大米也好,小豆也罢,谁都脱不了各种味道的洗礼。在不同调料的作用下,有的粮食始终吸收糖,有的却不得不浸泡着醋。时代在不断变迁,影响到的每个人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他们的人生命运,也就像那一粒粒各种味道的米,被清清楚楚地端在读者的面前,供你我细细地品尝回味。

慢慢吃,慢慢咀嚼,咽下。待你一口一口吃光了米,望着空碗,还舍不得放下筷子。

读白鹿原,就是吃了一碗,八百里秦川平原上的杂粮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