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读过的第一首诗或者词是什么?能否晒出来让大家品品?

传说中的二大爷


我读过的第一首词,应该是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当时就被这首词凄美婉转的离愁别绪所感染了。

同时,又由于这首词还牵涉到另一人物——唐婉,所以,也读了唐婉的那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弱弱的谴责,浓浓的不舍,都融入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惹人垂泪。

我感动于他们二人的情深意重,为二人的别后重逢而喜悦,也为二人的诗词唱和而心折,直到后来,我知道了赵士程的故事。

我依然会为陆唐的“爱别离”而扼腕叹息,但我觉得,在这段错综复杂的感情故事里,赵士程也值得拥有名字。他一生只娶唐婉一人,并给了她最好的十年呵护,然而,却终也抵不过陆游即兴而作的一首“钗头凤”。

所以,我为他也写几句吧——

钗头凤,钗头凤,你唱我和情深重。

千古伤心赵士程,月下花前谁与共?


梦安诗词


我来说说这个话题,1967年后半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激烈阶段,我们学校早己停课了,我回到家乡开始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挣工分,那一时期,我在一个同学那儿发现了一夲《毛泽东诗词注释》,是西安一个大学的红卫兵组织出版印刷的,他说刚从西安带回家的,我当时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硬是带回了家,说好三天以后一定给他送还。

我回家后,别提时间抓的有多紧,真正是废寝忘食。从第一首开始抄写,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三十四首诗词和注释的抄写,做到了一字不漏。

1969年复学时,每天早晨自习时间,三十四首诗词从头到尾齐齐背诵一遍。那可真是硬功夫。今天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只要提一句,后面马上附一段。

题主说,把自己读过的笫一首诗晒给大家,下面就把我先看到的第一首诗晒出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山碧透,百舸爭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帐寥廓,问苍忙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侶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风雨人生3293


你读过的第一首诗或者词是什么?能否晒出来让大家来品品。我自己读过的第一首诗或者词有些忘记了,但教给孩子的一首诗我永远记得,相信孩子也永远记得,那是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人来鸟不惊,春去花还在。”

孩子大概是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俩有说有笑,听他讲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然后他说:“妈妈,我们今天在幼儿园猜了一个谜语,好好玩呢,我猜对了。”“是吗?”我饶有兴趣地问他“什么谜语呀?也让妈妈猜猜!”然后他奶声奶气地背出这首诗,问我知道谜底不。我当然知道,这首诗孩子在家学过,是我退休在家的妈妈他的外婆带他时教会他的,并且绘声绘色地给他讲了其中的意思,孩子当时能不能听明白,我不太清楚,但他记性特别好,记住了,所以第一个猜到了谜底。

这首诗从字面上去理解,发现特别好懂,有形有色有动有静,作为四五岁的小儿也能理解表面的含义,但细究背后的深意,却发现意蕴深长。一是赞美这幅画画得逼真,美丽,二来也可从悟出我们对于时光的流逝无可奈何,如若心中要保留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则日子完全不一样了。心中有希望,永远是春天。喜欢这首诗,也希望你们同样喜欢。



秋秋私语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哈哈,这是我小学的时候学的,老师没有让背诵,但是我却把它背下来了,至今犹记。我为什么会把它背下来呢?细看诗中穿插着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还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图景,这就是这诗的有趣之处,当时课本上这首诗的下面附有一张彩画,即本诗所描绘的图景,现在还清晰记得,图中景象特别温暖,我也特别喜爱。第二个原因嘛,大家肯定都是这样的,初次次踏进教室,对书本和知识都是特别新奇和特别渴望的。而自从这首诗后,我对诗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后来逐渐地记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首诗,以及更多,后来我才懂得,每一首诗里都藏着一个世界,这些世界里或悲或喜,或高昂或低沉……身临其境,感觉获得了无数次不同的人生。人的一生就像一条线,大家终点都一致,殊途同归,但各自却遇到过不同的风景,经历着相异的风雨。人生如逆旅,道路多坎坷,务必初心不忘,带着三寸诗,依旧怀揣着远方。光阴似箭,捧着一片心来,不染一层尘去,向前走,风雨在身边,阳光在心里,说不定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龙渊110091658


我读过的第一首诗来自七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是唐朝骆宾王著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是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时书写的,也是他的传世之作;余幼时也百读不厌,朗朗上口。诗中写鹅形象逼真,动态、静态描述用词生动、准确,末句对仗工整,不愧于被收录小学语文课本,供孩子们习学神童的悟性和热爱动物的情感。小神童用“咏”来描述自己的爱,童心可嘉!

老生不才,奉上拙作《白天鹅》:

其一:群居(社会)

天鹅湖区栖天鹅,黑掌白羽遍湖坡。

蓝天白云多辽阔,水草肥美鱼虾多。

其二:夫妻(家庭)

成双成对白天鹅,交颈嬉戏溅水波。

悠悠碧水乐不尽,恩爱夫妻秀生活。

其三:失爱(独身)

孤单失爱白天鹅,振翅奋飞鸣哀歌。

腾云千里诉不尽,茫茫芳草何为窝!

以上明书天鹅,暗喻人类社会,抒发了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的情怀,亦对当今普遍的离婚失爱单身寄予无限的同情,祝福爱满人间。水平有限,敬请批评指正为感!


大地青松


词儿太多忘记出处,诗儿太多忘记了来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再深,有龙则灵。论第一首朗朗上口,令人愉悦,而又意义深刻的诗词,春江花月夜必然独占鳌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所谓古有青楼歌笙月夜,今后满仓中国石油,妙哉、妙哉。



槲柞栎


读过的第一首诗,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朦胧中的记忆已不确切,似乎是《咏鹅》吧。不过教读小宝的第一首诗,确是《咏鹅》无疑,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宝学时,刚会说话,尚吐字不清,三个“鹅”字朗朗上口,每每小宝调皮时,总会满脸顽皮的“坏笑”,嘴中“鹅、鹅、鹅”的叫着。

这首《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诗,那时的小诗人从孩子的视角对鹅的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进行描绘,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描写得生动逼真,宛若一副美丽的图画。

三个“鹅’字,是鹅的叫声,同一字,反复咏唱,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朝天长鸣的形象描写得生动逼真。

三、四句,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景。鹅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回环往复,句句对仗,其妙无穷。



我思WORDS


我看的第一首诗歌,还是我小学的时候,也是我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的时候,那是一本课外书,这本书就是《红楼梦》,这本书陪伴了我大半个童年,是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红楼梦》里的诗词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里的第一回,里面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了!这两首诗歌,不但寓意深远,还有它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都给了我很多警醒和启迪!下面我就把它分享给大家;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思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理白骨,今宵红销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

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条野鸟


《自嘲》

本是后山人,

偶作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pk小强强


研究宋词风格的人,习惯地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一提起婉约词,又总会想到柳永。在世人眼中,柳永刘三变为后世留下的经典作品实在太多了。他对于宋词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凡有井水处,人人歌柳词”,即使到了现在,相信也有不少诗词爱好者深爱着柳词。

词在宋代代表了宋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提到宋代词人,有这样一个人是永远绕不开的,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令词这种文体变得雅俗共赏,令词传唱于大街小巷,也令词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加,我挚爱他的词,因为他的词总是反映了压抑,无奈,渴望中略带喷懑之感,他就是柳永—柳三变。

柳永是当时一流的才子,北宋天圣二年,柳永第四次落第不中,离开京师,与情人虫娘离别,写了这篇《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他内心有多少失意,多少不平,多少委屈,多少真挚而细腻的感情都无从说起,而未来是否有人能懂,是否有人可以让他倾诉,他都不知道,

今天,给大家推荐我比较钟爱柳永的一首词《雨霖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的大致意思: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

《雨霖铃》这个词牌,原为唐代教坊曲,但在唐代,这个词牌远没有《菩萨蛮》有影响力,直到柳永,大量创作慢词,《雨霖铃》这个词牌才为人所熟知。

直至今日,每当提起《雨霖铃》,相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柳永这首,他才情无双,当时青楼歌姬对他的词趋之若鹜。他政治失意后,浪迹于江南,眠花宿柳,沉溺于烟花柳巷,放纵自由。但这首《雨霖铃》,让我读到了他的失落,什么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柳永的这首《雨霖铃》也成为了后世《雨霖铃》创作的典范。柳永的这首送别词,已同他一起永远镌刻在了词坛的天空。

柳永的词作中多以青楼歌姬的角度诉说,引得歌姬们的共鸣和追捧,或许在他看来,他自己和他笔下的那些青楼女子是一样的,至少是同病相怜的。自己虽然有才,但只能奉旨填词,浪迹江湖,不得入朝,这些歌姬才女,一样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可也只能在青楼卖笑,终身也难嫁良人,成为妻室。“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其实柳永放纵的背影和李白狂傲的孤寂,何其相似。

红尘阡陌,寻一知音同道,能将自己内心的千肠百结尽数倾诉,难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反映了词人柳永当时无奈,潦倒、愤懑的心态吧!

人生几何,皆为浮云,谁人相知,徒生悲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