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人口外流,东北会出现空城现象吗?

那谁是谁家的


区域经济学中有两个概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前者表示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会集中于中心城市,并不断吸取周边城市养分。典型例子就是成都,其gdp占全省40%左右

后者表示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并促进周边城市发展。典型的就是北京和燕郊。

但是东北的大城市有限,而且也远远没有达到辐射周边的体量,因此它注定只能留下少部分青年。而大部分的人会被北京等特大城市吸收,这样下去东北的空城几乎无可避免。就算北京无法容纳这么多人口,他们也会呆在燕郊而不是回东北。

而所谓的东北振兴计划,提了多少年呢?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很可惜这样好的土地得不到有限利用,或许财政应该想想办法。


v翼的游戏世界


这个的确是容易出现的!目前,东北的城市里相对来说还不是太明显,特别是那些县级市,县城,乡村,这种情况正在一步步加剧!记得前几年去过一次黑龙江的一个县级市,大街上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很少,但是,后来快过年的时候又去了一次,那些年轻人和出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满大街和商场都是人。去年又去了一次,也是快过年的时候,人就少了很多,黑龙江那里的朋友说,有本事的和年轻的基本都走了,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的困难户,有条件的都去外地了,东北的冬天还特别冷,冬天出门在外面不能逗留太久,基本都是待在家里。再加上东北经济不景气,搞的人浮气躁的,留在老家的男人,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没有稳定工作的,大多靠酒精麻醉自己,挣不了几个钱,喝的都是散白酒,几块钱一斤的。照这样下去,东北出现空城也快,首先是黑龙江那边,脾气比能力大的地方!


潇易


东北人才流失,主要是从年轻人考上大学开始的

东北人口流失远比数据更可怕。许多地方,已经像空城一样。比如过去的煤炭开发型的城市,人口大幅度减少。林区更是这样。林业工人老年化以后,退休了,就跟儿女走了,离开了家乡,这个事情是比较普遍的。林区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年轻人都出去发展了,这个当下的许多东北农村的情况是一样的。

我去辉南的一个小村子做了一个调查,这个村子原来有注册人口1100口人,现场常年居住人口只有500多人,许多屯子仅有几十个人了。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

当下县城扩大了,比原来的人口规模大了一两倍,但是,乡镇的人口都大面积萎缩了。就拿东北的一些学校来说,过去每个乡镇都有十几所中小学。现在大多数都合并成一所了,中小学合并在一起了。关键是没有了生源,一个存在仅有十几个上学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年轻人都走了。尤其是近些年考大学的多,农村青年上了大学,回乡发展的极少。导致大学进城的现象比较普遍。

山东有若干地区为了卖房子,也为了招募工人,鼓励东北农民举家迁徙,给房子给工作,房子贷款,工作薪水比较高。这样就解决了就业和发展的问题,而东北怎么办?

东北最典型的人口流失现象在农村体现的最深刻。原来比较热闹的存在逐渐减少了。

过去,至少过年的时候,都回来过年。现在,随着新的一波进城高潮的涌现,过年返乡的人也渐渐减少了。

东北没有成熟的产业,没有核心创造力,是个严峻的问题。我们拿什么留住老乡?

鸡西煤矿人才流失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

从1992年开始,企业由于多种因素逐步陷入低谷,人才严重流失。据鸡西矿业集团总工程师卢连宁介绍,从1992年以来,企业共流失工程技术人员84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7人,工程师282人,助理工程师480人。企业现在仅有工程技术人员1846人,占职工总数的1.28%,严重短缺。10多年来,企业没有进过一名本科以上的煤矿专业毕业生,仅进过一名女大专生。采掘骨干工人、熟练技术工人流失更多,仅去年就有424人离开企业。

  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党委书记孟凡平说,70年代到90年代初,城子河煤矿曾一度人才济济,发明创造了管缝式锚杆等多项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在前列。但从1992年以来,煤矿共流失工程技术人员56人,其中包括9名高级工程师,现仅剩工程技术人员78人,高级工程师2人,严重影响了企业当前生产和长远发展。


煤炭市场仍旧在继续恶化,东北最大的煤企龙煤集团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在去年亏损超23亿元后,龙煤集团今年前四个月再次亏损22亿元。而在陷入巨亏的同时,龙煤集团还要养活多达24万名员工。为了拯救似乎已无路可走的龙煤集团,政府欲输血30亿元缓解其流动资金困难。但这对于包袱沉重的龙煤集团来说,能有多大效果呢?煤炭市场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煤价仍在不断探底,龙煤集团该如何度过这场生存危机?

黑龙江省鹤岗市,这座缘煤而兴的城市因为惊现“1万5千元一套房”而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强烈讨论。4月15日,辗转来到鹤岗市实地探访,尽管当地政府回应“‘一万五一套房’是个别现象,当地楼市供需平衡”,但在记者走访中发现,低价房并非少数。澎湃新闻发现,类似超低价格房源基本都是位于远郊区的棚改房,大部分是多层住宅顶楼。过去几年来鹤岗大规模的棚改或为此埋下伏笔。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2018年六年间,鹤岗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共计建设11万套住房。而与巨大体量的棚改房相对,另一面却是当地资源枯竭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失。“纸条一张抵着一张贴,房子太多了”一条从佳木斯机场通向鹤岗的高速公路成为进入鹤岗的少数路线之一。和很多煤城一样,鹤岗因煤而兴,因此被誉为煤城。“鹤岗是资源型城市,它的兴衰和煤相关。早前,很多人‘闯关东’到鹤岗,很多山东等地的农民为生计到东北谋生。鹤岗煤矿开发后,不少工人待遇很高,在当时不愁吃住。但后来,山东经济发展了,很多人口又迁移回去了。现在煤炭污染环境,很多厂子都关掉了,人更少了,都往外走。” 当地的司机师傅说道。


东北向前


我是来自东北的世界惊奇实录,我来回答。

北方大城市附近的小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当资源耗尽的时候,真的就危险了。答主目前在沈阳,沈阳在整个东北来说,还算OK,算是人口正数的城市。但沈阳并不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城市,很多专业在沈阳没有很好的发展平台,在传媒行业也是如此,一个人很容易到达职业的上限,停滞不前。惊奇的很多同事、朋友陆陆续续去了北京、上海(北京居多),寻找更多样性、上限更高的职业规划。


惊奇前几天去北京参加了一个礼品展,礼品展上大部分参展商都是南方企业,包括小工作室。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创新和产品,让人非常直观的感受到南北方精气神的不一样,也接触到很多新鲜的职业。惊奇不会去南方,也不会去一线城市,惊奇在北方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创业规划,坚信即使大环境不好,也要坚持自己的outstanding。但惊奇要向所有给予惊奇启发的热血奋斗的南方朋友致敬,改革开放的时候邓爷爷也是带着大家出国看了一圈,让大家知道国外的发达,让大家主动去学人家的好,所以这一点惊奇也能做到。会向最好的学习,也会不卑不亢。


以上,若干年后,没有资源的小城市有空城的风险,但北方将围绕出现几个大型的中心型超级超市。如果历史是这样的进程,让我们微笑迎接未来。


一个旅人的日记


呵呵,作为东北土著确实有些话是不吐不快。为什么都说东北人口外流?请问,西北、西南、内蒙古地区不外流吗?一样的,为何总是说东北外流呢?关于东北,很多人已经妖魔化了,说东北人都走光了,年轻人不爱留下。不是北上广,不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哪里都有年轻人要走。这不仅仅是东北独有的现象。东北原本人口就不多,走了不少也是事实,但是有一点,这个地方在新中国最开始一穷二白的时候,大量支援了祖国的建设,现在他们落伍了,南方的朋友其实真没有必要落井下石。投资不过山海关,办事找人,小编去过其他南方城市,不是都是要找熟人吗?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谁也别说谁。东北意识到了问题,现在也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下积极做着改革,总是用老眼光看人卫冕OUT了。其实现在都厄尔尼诺很严重了,东北今年的冬天黑龙江外,吉林和辽宁的非山区,温度在零下20度的日子简直屈指可数。你感受到了南方的温暖,你怎么不说你要感受南方的闷热呢?东北冬天冷,东北有暖气。以重庆为例,冬天各位觉得如何?

其实,小编的担忧是农村,不是南方沿海地区的农村都一样。有哪个年轻人愿意留下种田?这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担心东北的城市是不是能变成空城,真不如关心一下这个。吃的都没有了,你怎么办?进口吗?


球哄哄


我家是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七十年代出生成长在七台河,孩子上大学去的沈阳,现在全家都搬迁到沈阳,生意也都逐步迁出去了。

七台河没有几个正经企业,煤矿都关停了,老百姓生存很难,学生考学都不想回来,壮年没有出路的出去找工作去了,做生意的都把生意迁走了,老年人条件好的去南方养老去了,七台河人真的快走光了!


活着的七零后


我只说几句实话,我家在一个小农场,我小时候2万多人口,上学的时候每个年级七八个班,每个班四十多人,现在的小学两个班加起来三十多人,能走的人都去外地了,孩子也去外地上学了,留下来的是有政府上班的,退休的,做点小买卖的,还有些种地的,大街上每天就那么几个人走来走去,我也出来十来年了,不打算回去了,回去能干什么?你们也别和我犟,我是实话实说,没必要拍马屁挑好听的说,实事求是。我老婆父母家在一个农村,以前也有二百来户,现在回去一看周围几个屯子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了,房子全空着,我不像你们都挑好听的说,讲的都是头头是道的,我就一普通人,把能看的上来说说,没毛病吧


生活的枸杞茶


空城绝对不可能,我是吉林省一小山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人囗外流是有。我同事、同学孩子出国留学、上北上广、深圳就业的是不少 。但是绝对没有在长春、地级市工作得多。还有在全国各地买房的非常多。包括北上广、沿海城市,而且有远见。我同事孩子在日本上大学,她九几年,原始股一上市,她就在上海买了140的房子。东北气候四季分明,但是春暖夏涼,秋高气爽,冬日白雪皑皑,也很适合居住。好多游子都回来买房养老 。东北土地肥沃,山林野菜、蘑菇街、人参、贝母、细辛物产丰富。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拿城市来说:赚大钱不易,赚小钱容易,只要你肯干。东北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因为独生子女较多,大多是独生子女,50后都是 。重男轻女少,由于孩子少负担轻,在外地买房、自身有房子就多,生活比较安逸,人口返流也不少。还有当年原始股上市富了一批人。当然,哪都有穷富之分,但是你要是肯干,绝对不会饿S。举一实例:春天刚下来的山菜刺嫩芽三十左右一斤,婆婆丁八九元一斤。我老妈附近一小夫妻,卖完豆腐开电动车上山采山菜,卖700多,春天就卖了二、三万。秋季采蘑菇也是。我有一邻居老人70多,没事自己做公汽,去郊外采野菜,春天还卖了3000多,小城市消费不低。


冰清韵a


东北辟如黑龙江几乎都是资源型城市,东北有丰富的油、汽、煤、林,城市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很强,几十年都是靠吃资源、卖资源生存,现在国家加大了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力度,一些靠吃林、吃油、吃煤的城市都关停了釆挖的企业和机构,人员下岗失业,生存急急可危,人员开始流动,向生产力发达的南方流动,例如黑龙江鹤岗原来煤城,大庆是油城,还有一大批林业城市等都受到冲击,转型乏力活力不足,几乎成了废城,由于人员外流严重,剩下大片大片空房,成了空城。再加上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等自然条件的缺陷,整个东北经济都存在不同程度下行,高端人才只流出不流入,不仅南方人不愿意去,东北本地人也更愿意到南方寻找相对温暖舒适的地方安家,就拿开店来说在东北冬天取暧费都是一笔较大支出,增加了生意的成本。空城现象已经凸显,房价在这些城市几乎“白菜价”,还有价无市,贵贱没人买,空城还在不断发生,东北也正在创新思维转型探路,给城市注入新活力和新的发展机遇


薊草


答:虽然我不是黑龙江人,但是我认为东北出现人口外流是必然现象。理由如下。

第一、自古以来东北人口数就是少,如果没有建国后的大面积的北大荒开荒运动,请问东北能有多少人呢?这说明自然选择之下,由于气候寒冷,人类不喜欢在那个地方生存。除非因为政治、军事原因才会在此处扎根。这一点就注定了东北地区人民对于故土的留恋程度是不够的。因为很多人原来的故乡在山东在华北或者在华东地区。

第二、工矿城市的没落,导致人口必然的迁徙。当依靠矿山、资源城市衰退之后,城市工作不够了人们当然是要外迁的。不然坐着等分配吗?c人口越少、城市工作机会就越少,这样产生的向下螺旋,是很可怕的。可能还会出现某些城市人口快速负成长最终被废弃的情况。当然废弃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自然选择不要硬抗。

第三、计划生育后遗症导致少子化。本身人口就不多,再加上人为干涉的计划生育最终导致某些城市的人口无法实现世代更迭。这一点来说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有年轻人的城市是没有未来的。

那么要怎么办呢?这是国家领导人所能想的事情。我给的几个小主意,需要的人可以听一下。

1。从个人角度来说,尽快的离开东北 举家迁徙,回关内去。

2.扎根东北农业,成为大地主。因为人口少了土地占有就会多了,那么大农业主时代就来了。在东北搞大农场主绝对是好的。

3.做好互联网经济。只有在互联网的时代才能最好的销售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