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风歌》真的只有三句吗?怎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大风歌》真的只有三句吗?怎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秦末汉初,诗歌文化其实是一个低谷期。一方面是艺术发展本身遇到了瓶颈,另一方面则是秦汉两代对于思想文化的钳制。此时,最著名的诗歌,莫过于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前者是失败者无可奈何地绝望之歌,后者则是胜利者寂寞无敌的悲哀之曲。

《大风歌》无疑是成功的,乾隆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就是想证明自己在诗歌上的成就。然而,他那本厚厚的《高宗御制诗集》,还不如汉高祖刘邦的短短三句话: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真的只有三句吗?怎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这三句诗,不仅有意境,而且还有历史的沧桑感。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看似写景,实际上写的是秦末天下大乱的乱世风云。当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时间豪杰并起,战乱不止。正是刘邦的异军突起,这才有了威加海内的荣光,得以回归故里。

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华,却将汉朝建立的过程,浓缩的最精简。在刘邦看来,这些似乎云淡风轻,不值一提,显示出天命所归的自信。然而,在第三句中,看起来是雄兵百万,枕戈以待,但他又隐隐透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首诗似乎意犹未尽,还没有写完。既然国家有忧患,该如何治理呢?

《大风歌》真的只有三句吗?怎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大风歌》到底是不是一首完整的诗,我们先看看它是如何写成的。汉高祖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声势不小,汉高祖不得不亲征迎敌,最后凯旋而归,顺路回到了发迹地沛县。他找到了昔日的朋友、尊长,痛饮了十几天才返回京城。有一天,刘邦一边击筑,一边慨然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垓下歌》,历来有人认为是伪作。很难想象,在当时生死关头,一向不读书的项羽,竟然灵感迸发,突然有闲情逸致写下此诗。而且,在兵荒马乱之时,这首诗居然还能传抄流传下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大风歌》却不同,当时刘邦已经是天子,随从众多,而且还有史官随行,这首诗被记载下来,完全是有可能的。既然是作为专职记录员,那就不应该有所遗漏。

《大风歌》真的只有三句吗?怎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另外,这首诗从结构上来看,该说的已经说完了,没有说的,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从诗意上来看,刘邦的言外之意也很明确:他的任务就是结束秦末的乱世,至于说国家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危机,只能留给后来人解决。所以,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对于刘邦来说,四句太多,两句太少,三句正合适。

之所以会认为《大风歌》有所遗漏,大概是因为我们平时接触得太少。其实,三言诗虽然不常见,但绝非不存在。《诗经》中就有这首《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大风歌》真的只有三句吗?怎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如果抛开标点符号来看,它就是典型的三言诗。类似的,还能在《诗经》中找到《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赉》、《国风•王风•采葛》。刘邦也曾读过书,《诗经》作为文学经典,在那时候被刘邦所读,是完全符合情理的。他由此写下了这三言诗,也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在南朝的时候,政府专门去民间采集诗歌,其中在现在的江苏省采集的民歌,被编为了《华山畿》。这本书大部分已经散轶,只有《吴声歌曲》25首,偏偏这25首,都是三言诗。考虑到刘邦的家乡沛郡丰邑,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他极有可能从小接触的就是三言诗。

《大风歌》真的只有三句吗?怎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所以,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前,小珏还是相信《大风歌》就只有三句。这也正如南宋魏庆之在编著《诗人玉屑》时所说:

有三句之歌,《大风歌》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