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淺析人生目標實現必不可少的三因素

文|意磬

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你有多久沒有跑步了?上一次跑步是什麼時候?跑了多久?又堅持了幾天?

根據中國行業研究報告網數據顯示,跑步運動成為國民第一運動,69%的運動健身用戶經常參加跑步活動。跑步App也成為滲透率最高的運動健身類App,使用率高達70%。

然而從跑步App整體用戶數據來分析,大多數用戶的跑步熱情呈逐步遞減的趨勢。也就是說,很多人並沒有堅持下來。

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困難重重的阻力,僅是外力對自身意志力的考驗。考驗還沒有開始,有的人就已經放棄了,更不必談自律和堅持了。

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我們不夠熱愛。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淺析人生目標實現必不可少的三因素

當你真正喜歡做一件事的時候,千方百計都想要成全自己,而當你不喜歡,任何東西可能都會成為你放棄的理由。

毛姆曾說,“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相信村上的跑步和寫作也都不例外。一件事情只要日日堅持做,總會產生某些類似某些客觀認知的東西來。那便是因熱愛而確定人生目標並鍥而不捨的追求它以及在這個過程之中衍生出的心態成長。

在此,我將從這三方面來解析村上春樹人生價值的實現,以及這樣的成功人生對普通人生活的指導意義。

01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亦在微習慣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是一部談論跑步的書,卻不是談論健康方法的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以跑步為基礎的一本村上春樹的個人回憶錄。

村上春樹生於1945年,從29歲開始寫作,憑藉《且聽風吟》斬獲日本群像新人獎,從此進入文壇。後來,村上關閉了自己經營良好的酒吧,毅然決然進行全職創作。

由於長時間從早到晚的寫作,體力逐漸下降,體重有所增加,甚至染上嚴重煙癮。至此,村上想要找到一個既能維持體力,又能將體重保持得恰到好處的方法——跑步。

剛開始,跑步是為了減掉自己腰部的贅肉,保持健康的身體,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寫作中。然而這一跑,卻堅持了一生。在這個過程中村上也遭遇過馬拉松的失敗,但是他還是堅持走下來了。

在盛夏的雅典跑第一個42公里,卻因為腳抽筋,無法堅持跑下去。任憑怎麼做伸展運動,大腿內側還是抽筋,顫抖不已,肌肉扭曲為怪異的形狀,不聽使喚,甚至無法站立。過了許久,痙攣仍未停止。最後的五公里,村上只能步履蹣跚的走完。這是他第一次失敗的馬拉松比賽。

在這次馬拉松比賽中,不是跑,而是走,有生以來是第一次。以前無論多麼痛苦,他都不會走,這是他的驕傲。他認為馬拉松是跑的比賽,不是走的比賽。而這次他卻失敗了,但他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而是始終如一日的訓練自己。

現在跑步之於村上已經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就像每天吃飯、睡覺、寫作一樣。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淺析人生目標實現必不可少的三因素

我們有誰能夠將一件事做到這個程度?我們也想跑步減肥,可是你堅持過一週了嗎?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長久不了。生活會給你很多的阻力,來自家庭,來自孩子,甚至還來自客觀的天氣,可是這些都是外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

然而,我們很多人都將這些外因當做決定性因素,而忽略了內因。本來是你自己堅持不了,你的惰性發作了,還抹不開面子,想要給自己找個臺階,所有的任何一個外因都成了你放棄的理由。

說到內因,不得不說人腦潛意識的巨大作用。《微習慣》一書中作者將人的大腦意識分為認識意識與潛意識。

那麼什麼是淺意識,簡單說就是人腦對外界事物的表象的認知。我們每次做選擇和權衡時,都需要用到意識大腦,由它來決定是以怎樣的方式行動。

我們對一件事的三分鐘熱度就是由你堅持不了、做不到的習慣潛意識決定的。要想改變這一習慣,就得讓潛意識發揮積極作用,用不斷重複來改變以前的意識大腦,從而培養好的習慣。

所以想要完成自己樹立的flag,就必須在積極的潛意識作用下養成良好的微習慣,並且按照自己的節奏長期堅持下去,方可守得雲開見月明。

02 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村上近三十歲時才決定寫小說,並且果斷放棄自己經營良好的酒吧,毅然決然,全身心投入寫作中。他決定寫小說是在看棒球比賽的一瞬間。

“寫篇小說試試。”如此不經意就有的念頭,就有了《且聽風吟》,並且獲得群像新人獎。隨後一邊經營店鋪,一邊寫《1973年的子彈球》。

隨後他關閉酒吧後,過上了規律的生活。每天早晨睡到自然醒,一般是凌晨四點起床。為自己煮一杯咖啡,烤半個烤餅或羊角麵包,吃完就坐在電腦前馬上工作,絕不拖拉。

然後他會去跑步一個小時,約十公里,數十年如一日。凡是能夠長久堅持下來的均因為足夠熱愛,因為熱愛之事便是你的興趣所在。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淺析人生目標實現必不可少的三因素

心理學認為,興趣有個體在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的情景下由某個事物偶然激發出來的。村上春樹的寫作就屬於偶然激發出來的興趣。

興趣對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對一個人的生活和活動有巨大的作用。

美國著名華人學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任何強迫。……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裡,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正是興趣和事業心推動了丁教授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並使他獲得巨大的成功,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楊振寧也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

所以要實現自己正確的人生目標,找到興趣所在甚為關鍵,要相信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讓你無師自通道理,也會幫你克服人生重重困難,告訴你堅持到底。

03 任何限制,都是從內心開始的,要學會改變心態

成功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就是你的心態。心態好的人,往往機遇更好,心理更健康,更容易幸福;心態不好的人,由於內心有許多憤憤不平,會錯失許多機遇,很多人生困境也會接踵而至。所以改變心態,很重要,心理學上的這三個理論越早明白越好。

  • 擁有好心態的第一步,善用情緒ABC理論

村上一生之中僅有一次的一百公里,從清晨一直跑到傍晚,跑完之後,身體消耗十分劇烈。比賽後好長一段時間,他心裡對跑步產生了抗拒心理。

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對跑步持有持續自然的熱情,平日跑步的次數和距離顯著減少。身體的核心似乎盤踞著一種陌生的東西,並非單單是跑步的熱情有所減退。

在喪失了某種東西的同時,一種新的東西在身為跑者的村上心中滋生出來。正是這樣一種新舊交替的過程產生了“跑者藍調”。這種新東西,或許是讓人心灰意冷的心態。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明明一切都相安無事,但內心卻無端生出某種什麼也不想幹的藍色憂鬱。幹什麼提不起興趣,對於喜歡的事情也不再那麼鍾愛,心裡似乎萌生出放棄的慾念。這種無所是從感令人生厭,但久久卻擺脫不掉。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淺析人生目標實現必不可少的三因素

那麼,我們去看看村上是如何驅趕這種藍調的低迷期的?

他很快將興趣由全程馬拉松轉向了鐵人三項賽,還去健身俱樂部熱心的打壁球,讓生活方式逐漸發生了變化。

如此,他真正從持續了很久的跑者藍調的煙靄中解脫出來,並且再次懷著純樸的心情為下一次全程馬拉松做準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你陷入自己藍色的憂鬱期時,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不要過度放大它,在意它。讓自己換種生活方式,重新開始不一樣的生活,可以是旅行、看書,只要最後讓你覺得心情愉悅就好。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說,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惑,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惑。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ABC理論,說的是我們內心情緒往往會影響自己對客觀事物的事物看法。比如同樣是一杯水,悲觀的人看到了,嘆息到只有半杯水,而樂觀的人看到了,則開心的笑起來,心想還有半杯水。

情緒ABC對我們啟示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學會用辯證的態度看問題。即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得學會用更為中立的情緒來看待它,既看到事情不好一面,也能看到它好的一面,這樣我們就能保持情緒平和。

  • 擁有好心態的第二步,正視確認偏誤理論

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麼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跑步對他來說不單是有益的體育鍛煉,還是有效的隱喻。每日一面跑步,一面參積累參賽經驗,一面思考寫作的方法。

他離開考愛島返回日本,每天有意識的練習並不擅長的跑坡道。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淺析人生目標實現必不可少的三因素

因為不擅長才去特意訓練,一次次挑戰自己、激勵自己,馬上就要到終點了。大概每個長跑愛好者,都會在心裡默唸這樣那樣的咒語,讓自己堅持到底。村上的真言是:“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

當我們跑步時,跑著跑著突然覺得“哎呀呀,好累人啊,我不行了,”這個“好累人”是無法避免的事實,然而是不是果真不行還得聽評本人的裁量。這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確認偏誤,即你感受到的不一定真實。

什麼是確認偏誤,意思無論是否事情正確,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更加關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

用通俗的話說,意思是你相信什麼,你在生活中就會用更多的意見來佐證你的觀點。比如村上覺得自己可以跑完馬拉松全程,就會想法設法告訴自己可以堅持下去,為此他用把手段—目的分析法將馬拉松全程這個大的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的目標,跑完一段在跑另一段,以此減輕心理壓力。

  • 擁有好心態的第三步,生活不過二八定律,看淡就好

跑者藍調期村上用鐵人三項賽治癒了他跑步的低迷期。接下來他開始對自己進行了嚴格的訓練,自行車、游泳、跑步,安排自己的訓練強度,為比賽做準備。

作者直言自己並不擅長騎自行車,但依舊還是勤奮地練習。獨自一個人騎自行車訓練也是相當痛苦的,而這個時候村上也會和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一樣自暴自棄,甚至去詛咒這個世界。但是村上與我們最大的區別是,他即便抱怨了,卻還在堅持訓練。

生活中,正因為痛苦,我們才會從這個過程中感知歲月冷暖、生命厚重,也能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世上將馬廄改造成車庫的人多如牛毛,而將車庫改造成馬廄的恐怕只有我。”這句話是在說人們對足夠喜歡的事情無論付出什麼代價總會想要去做。村上也是如此,對喜歡的事情都有一股強烈願望,一定要去做,不加任何猶疑。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淺析人生目標實現必不可少的三因素

鐵人三項賽的成績並不如意;跑步時腿漸漸跑不動,節奏直線下降;游泳比賽前,因為緊張無法堅持到最後。可是這又能如何?人生就是如此,事情的發展不會那麼盡隨人意。

比賽前以為萬無一失,可依舊存在某些突發的狀況。比如村上在自行車比賽時撞在了一根金屬柱子上。跑步以最底線通過,心情不舒暢時還是會想:明明那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會遭遇痙攣的侵擾?

可人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何況跑步呢?不妨姿態高一點,不就是馬拉松麼,有什麼大不了。這就好似心理學上的二八法則,真正影響我們人生大事的只有20%的事情,其他的80%都是小事。當下覺得悲傷的事情,放在整個生命長河中,有時候也無足輕重。

用享受的心態去面對馬拉松才是正確的追求,哪怕成績下降,也會像從前一樣堅持完成馬拉松的目標。

正如村上在文中所說:“不管別人說什麼,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就好似蠍子天生要蜇人,蟬天生要死叮著樹一般,又好比鮭魚註定要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一對野鴨註定要互相追求一樣。”

我們時常仰望天空,卻忘記了腳踏實地去發現自己內部的不足。軀體肉眼可及的尚有劣於常人的地方,何況總是藏起來的內心。坦然接受自己,把瑣碎都看淡,調整好心態,珍惜已經擁有的一切,活好人生真正重要的20%,就足夠了。

總結: 每一份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寫道:

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村上用他的自律書寫了屬於與自己的精彩,所有熬過的苦,都會變成命運的饋贈,所有人生價值的實現也都是不斷髮奮努力的結果。

我們一生都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在為自己人生目標不斷奮鬥著,在不斷成長的旅程中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並因此而得到價值滿足。最終我們明白一個人的自律、對所做之事的熱愛以及良好的心態對人生價值的實現具有積極作用,這三點也是我們應對生活困境的必要能力。

願我們都能用熱愛點亮生活,用堅持丈量生命的深度,用好心態享受生活的幸福。

——END——

我是意磬,在上班與帶娃的間隙讀書寫字,惟願生活充實,內心豐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