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小僧松松


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他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残暴而改变。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认为大自然是有规律可寻的,既然是规律,那就是恒常不变的,不会因为某个人就改变。人类只能利用这个规律,从而让它为人类服务,而不能违反这个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污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耕读小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得先从题目中涉及的三个人——荀子、尧和桀说起。

(一)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曾经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应该有相当了不起的学问。我们对荀子的熟悉应该是他那篇被选编在语文课本里的名篇《劝学》,当时是要求必须背过的文章之一。

荀子是儒家思想流派的传人,但他的思想观念又不完全相同于孔子,比如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一出生就用口咬母亲的乳头而不管母亲是否痛苦,本质是是自私和丑恶的,大多数人在后来变为好人,就是因为后天改造的结果。

本题中荀子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强调的也是人的后天改造问题。

(二)尧和桀

尧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落首领,被称为中华民族著名的“五帝”之一。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美德是将部落领导权传贤不传子,开启了禅让制的先河。据说他领导部落70年,在年老体衰之年开始选择继承人,让全体部落人都认为贤能的舜接班,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最美的佳话,由此,尧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君,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在位时以荒淫无度,暴虐无常而著称,他的亡国也与众叛亲离有关。所以,后世人一般在说到国君的贤与昏对比时,往往把尧与桀放在一块,本题中荀子仍然是用这两个人来说明贤君与昏君的问题。

(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不够完整,其实荀子在说这个话时,还有下句,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样连贯起来看更容易理解。整体解释就是:

大自然是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它并不因为世上有尧这样的圣人而长存,也不因为有桀这样的昏君而灭亡。人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得到吉祥,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就有祸患。

结语:

荀子的这句话很有哲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今天的人处理同大自然的关系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一定要正确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更不能盲目、过度、无序地搞掠夺式开发,那样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去年年末到今年春天以来世界上多个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包括澳大利亚持续半年之久的山火,也包括在我国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都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过度伤害大自然的恶果。


方圆居文化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于《荀子天论》,这句话中尧是三皇五帝时期非常优秀的部落首领,而桀是夏朝暴虐的君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皆是根据其自身的规律而变化,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停止变化,更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亡。这句话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理解。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翻看历史时可以发现,一定会有朝代变更,制度变更,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一历史事实来看,秦始皇所做的这些统一变更,也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统一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这是必须所做改变。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清朝的灭亡虽然与慈禧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清朝在后期的腐朽,顽固,即便清朝有康熙皇帝那样的千古一帝,但是仍然没有办法阻止其后代子孙的腐朽,而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灭亡,更是人、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我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更好的理解这句话,适者生存,我们现在经常会将恐龙时代成为侏罗纪时代,在那个时代恐龙对地球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但是他们的强大并没有阻止地球发生改变,在这期间,恐龙灭绝,冰川活动,开始出现类人猿,而随着气候,温度,所处地球位置不同的经纬度,人类的进化也在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非洲人深色皮肤,亚洲人黄色皮肤,欧洲人白皮肤,而大自然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地震,海啸,冰川融化,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这些都是人类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即便现在的人类已经很强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没有用,上面的情况不愿意看到又能怎么样呢,甚至来说现在的一切因素正是因为人类社会不断变化,不断进步而得来的,是在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就如同《荀子天论》中的这句话一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其运行规律,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


一屉汤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观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而改变。也就是说这个规律不会因尧的圣明存在或是桀的暴虐而改变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延伸至这句话的现代释意也就是说:尧是我国古代最圣明的帝王,而桀又是我国古代最暴虐的帝王,而大自然却不会因为这尧与桀的一好一坏,而改变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天论》,主要是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着客观规律,和人事变化没有关系。其主要思想是社会的清明富足还是动荡飘摇,全是人事的结果,与自然界和人们所说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荀子的这种思想用力的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思想。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在战国时期的那个年代,是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荀子是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了,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宫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在人际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道有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荀子即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战国末年时期赵国思想家,今天的山西安泽县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他为‘’荀卿‘’。他曾经三次‘’稷下学宫‘’祭酒,后又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重整儒家典籍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其重要的思想意义。深刻的阐述了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那些人为的违反或破坏大自然现象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孤山杜康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天论》。“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松柏”出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大略》。

《荀子·天论》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他的另一个含义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出自春秋时期荀子作品《荀子天论》。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官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丹朱命理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他说:“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宫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意思。

“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为自身服务,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去改变规律。 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川君说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我来答

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出自春秋时期荀子作品《荀子天论》。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官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雨落一方


您好!非常高兴能探讨这样的问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摘自《荀子·天论》,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首先我觉得要看原文的相对完整的表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其次从中我们要学会对于自然的规律的敬畏之心;

第三我们要学会如何跟自然规律和谐相处,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用自己的勤劳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上只是一些粗浅的理解和认识,仅供参考!


老季悦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选自《荀子·天论》意思是: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代表性名言,它是唯物主义三个阶段的最初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也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