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大人不在家,怎麼讓孩子自律?

努力生活的寶媽一枚


1.

不要無原則的愛孩子:愛孩子要有一個度,做到有原則的愛孩子。是父母培養孩子自律的關鍵所在,...

2.

自律不同於說教: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進行警告,談論他們的行為會導致的結果。嘮叨著孩...

3.

不要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缺乏自律能力的孩子,一般自控能力也較差,無法抵禦外界的誘...

4.

通過遊戲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經常和孩子一同玩遊戲,就能讓他們學會規則,...

5.

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規則的同時,自己也要遵守。如果父母自律性好,孩子自然而然的也會在慢慢的改變


涵藝眼鏡


你好,我是(白開水喝醉了的貓),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要說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學會自理生活瑣事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家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讓她自己吃飯,穿好罩服,無論將桌椅飯碗弄得多亂,一定要堅持自己吃完,這是我對她自覺性教育的第一步,吃飯原是一種本能,現在很多家庭追著,哄著餵飯模式太經常,我認為這樣真是慣壞了孩子,不能讓他養成所有人都等著為他服務的習慣。從開始懂事到上學我一直堅持讓孩子走這樣的路線,早上起來自己刷牙洗臉,晚上睡覺的時侯教給她自己脫衣服,鞋子,並且要擺放整齊。從一件件小事培養,和自己有關的事情自己負責完成,學會照顧自己。出門的時候,我會告訴她一些基本常識,不要闖紅燈、橫穿馬路,自己要保護自己的安全,坐車的時候我會讓她主動坐上安全座椅,繫好安全帶。當然要求孩子的事情,我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則怎麼讓孩子信服。

記得我之前給我家寶寶買過一個佩琪娃娃,佩琪的手裡有一個玩具魔法棒,我當時想著會戳到她就給拆下來了,前兩天找出來裝上她會不停的跟我說媽媽這不是這個娃娃上的,我裝上她拆掉,突然覺得孩子的第一印象對她們來說影響很大。所有事物孩子第一次接觸他們會記得很清楚,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事物原本的樣子,就像春天樹葉會變綠,是自然的。所以在他們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事物有獨立意識的時候就是教育的開始。生活中自己穿衣服,自己睡覺,主動坐安全座椅,大了自己系安全帶;學習上,自覺溫習功課,與她相關的事情都是自己幹,不再靠著大人的提醒去做事情。習慣成自然,這些習慣的養成,慢慢的她會管理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事情有想法有規定,慢慢也就培養了他的自律性。承擔責任是一個人成長的標誌,一個過度承擔責任的人,當然會感到過度的壓力。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如果一個孩子過早的懂事,過早的承擔自己不該承擔的責任。這個小孩兒就很難成為自己,她做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需要。一個過度承擔責任的人,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問題,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責任,都要攬到自己身上來。不管是父母錯,老師錯,同學錯,他都會覺得是自己錯而不是別人。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白開水喝醉的貓a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是家長頭痛的問題。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自律都是非常難以做的。孩子管不住自己,當然也是一樣。做事常常走山路。沒一點計劃性,而且不能有始有終,這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1.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的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是否很艱難。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略孩子自律能力,沒有天生的自律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2.培養孩子自律性的幾點建議。

1.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自律是什麼?通俗說就是自控力,既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衝動。

都說認識自我會帶來成功的機會,因為認識自我意味著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種興趣會使一個人的意識到抵制網絡的誘惑。意識到把時間白白浪費掉的,可惜這種興趣也會使一個人願意制定計劃,願意堅定執行,因為他知道這會讓自己離自己熱愛的未來越來越近。

2.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這個詞叫拖延。幫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3.幫助孩子樹立守規則的意思。

凡事是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規則是什麼?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想孩子自律也要教他學會遵守規則。規則一旦建立就不能違反,違反就會懲罰孩子,為了避免懲罰的後果,會逐漸學會約束自己。

4.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

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律的孩子,在自律的這條路上,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

要記住自律的父母孩子不會差在這條路上,彼此守望一起成長,越來越優秀。





susu素素


孩子的自律,說實話很難。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面對現在所有中小學校展開的網課教育,真的是讓家長傷透了腦筋,父母要上班,孩子一個人在家上網課,簡直防不可防啊!但我們還是要一起想辦法應對。

1.先設定你對孩子自律的標準,比如要你不在家的時候希望他做到些什麼,是不是一點時間都不能玩。我嘴上對她要求不可以玩任何網絡內容,但實際怎麼可能,不過呢至少要對她有個標準,她會覺得玩了的話就是她心虛,她做了錯事,這樣以後她會更容易聽你的話。

2.制定一個每天完成的任務,並設定通關標準,比如你到家後,他要交給你字跡工整的作業,在審核一個個過,如果沒達標,就給予一定的處罰,比如作業適當加量。

3.收掉一切沒必要的電子產品,上課學習的用別的方式替代。電子產品對於家長都是一個過不了的坎,何況孩子獨自在家,不要妄想他有這個自控力。

4.當日任務完成後,一定要給予獎勵,獎勵是刺激維持良性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千萬不要說話不算話,否則孩子以後也會敷衍你,而且破壞一切規則。獎勵的形式大家可以自己看孩子的需求來定,玩一下電子產品或者是遊戲都沒什麼問題。

5.讓孩子把完成的任務一項項整理起來,以後他會原來做了那麼多努力,這對孩子對待以後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都是一個好的激勵。


人人心理占星


大家好,我是老張,我不懂育兒管理,但是我懂職場管理,所以,我想問題主一個問題。

老闆不在公司,怎麼讓員工自律?


比較難,是不是?所以,讓一個慾望和壓力都不如成人的孩子,做到這些更難。

不過,我們可以做如下引導,和孩子形成默契。

一、挖掘孩子需求(激活員工)

有些孩子喜歡汽車飛機玩具,有些孩子喜歡各種零食美味,有些孩子喜歡電子遊戲,有些孩子喜歡快手抖音,我們要先挖掘孩子的需求,有了需求,我們就有了管理他們的點,就像成年人需要money。

二、和孩子溝通達成“勞務合同”(激活策略)

我們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後,認為他適合學音樂,我們希望在不在家的時候,他能聯繫一個譜子,練習熟練;或者孩子現階段數學不太好,需要在家做2套數學試題。我們就可以用獎勵來對賭孩子的“工作”,完成了,就獎勵,完不成,就按KPI給予部分獎勵。

要注意,我們在給孩子羅列計劃時,一定要結合孩子的能力,做可執行,可落地,可考核,可追溯的計劃,不能說,你今天練練琴,應該是說:你今天要練習《致愛麗絲》20遍以上,要求彈下來不磕絆算完成,完成獎勵你玩遊戲30分鐘,如果彈下來超級順暢,而且節拍準確,再獎勵你100元零花錢~能完成嗎?我相信你可以的。

三、要形成共同體(心在一起叫團隊)

如果我們單單是完成“工作”就獎勵,那麼孩子時間長了會失去興趣,還可能會變成“不擇手段”,所以我們除了前提和孩子形成利益共同體之外,還要讓他理解,為什麼讓他這麼做,是希望幫他做規劃,正常的更穩定,未來更優秀,享受更好的資源,也要諮詢他的意見,融入進去,相互認可理解之後,就形成了夢想共同體,這樣,管理起來更輕鬆。

四、要檢查才是負責任(驗收)

孩子沒有那麼多自覺,很多情況下,都會想偷懶,只有父母不厭其煩的認真檢查,才能讓孩子“不會”偷懶,而且遇到取巧的,要及時制止,嚴厲懲罰。

五、階段性給予些額外獎勵(獎金)

我們除了正常給予“兌現”外,如果近期任務均完成,而且超額完成比例達到50%,要設置“超產獎”,獎勵法式大餐一頓~或者科技館一日遊~

執行方法給你了,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職場知識,可以關注我哦~


老張聊職場


大人不在家,如何讓孩子自律?關鍵點在與自律,自律的孩子不管你在不在家,都會自我約束自己!

孩子的自律源於孩子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孩子就越自律,越自律,自尊水平就越高,良性循環。我文章裡有一篇是專門介紹自律和自尊關係的,你可以去看一下。下面我簡單從三個方面說:

1.父母要努力自律,管理情緒,做出榜樣。

自律的形成,並非來自嚴厲的管束,而是來自愛。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發脾氣,並非出於教育的目的。而僅僅是發洩一下自己心中的不滿和焦慮的情緒。真正的自律來自榜樣的示範、愛與陪伴、尊重。 父母本身在行為習慣上就要反省。當然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也會有自己的一些小嗜好。我們可以切割,也可以保留。可以選擇出現的時間,出現的方式。比如你愛一部劇,可以在孩子睡著後追一會。

2.其次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能遵守承諾。

真正能自律的人,一定是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得到足夠滿足的孩子。 我曾見到一個親戚的孩子,他的爸爸對他非常嚴格,經常對他的行為指指點點。特別是他爸媽離婚之後,家裡的情況更加糟糕。爸爸的脾氣更壞了,甚至在喝酒之後對他大打出手。罵他說不是因為他的緣故,他媽媽也不會離婚,不爭氣的你沒人想要。

3.學會傾聽孩子的自我期許。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對於孩子過高的要求,來自於我們尚且沒有搞清楚自己希望孩子過一個怎樣的人生,於是,拼命給孩子創造各種條件,這麼做的初衷,無非是希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選擇權,能懂得十八班武藝,在任何場合,都立於不敗之地。但是,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這個時候,請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問問他究竟喜歡什麼,願意學習什麼,跟著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結束語

我們不能只要求孩子去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要樹立榜樣的,只有言行身教,你說的話在孩子面前才有說服力,孩子才會聽。我是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MT藝術


希望孩子自律是絕大部分家長的期望,但是對於家長來說這又很難。

對於小一點的孩子,比如學齡前的孩子,媽媽在的情況下,就看2集動畫片,媽媽不在的情況下就會看很多集。

這時候,需要媽媽跟孩子一起商量,我們每天看動畫片的時間是需要控制的,20分鐘以內。因為看屏幕時間過長會傷害眼睛。剛開始執行的時候,孩子是不會願意的,但媽媽的態度要堅決,孩子哭鬧,就抱起孩子溫柔地說:“我知道動畫片很好看,但是我們只能看這麼長時間。”

這個時候挑戰父母的地方是:孩子哭鬧是很容易激起父母的情緒的,就很難做到溫柔而堅定。

當幾次溫柔的堅持之後,孩子會形成一個概念,每天看20分鐘動畫片是固定不變的。很快就能形成習慣,即便在媽媽不在的情況下,也是隻會看20分鐘。

 

這個過程的一個關鍵點是:建立規則,態度要尊重,行為要堅持。

很多家長孩子一哭鬧就發脾氣,語言攻擊孩子,或者是堅持了一兩次次之後,就把這件事忘了,這就很難幫助孩子養成習慣的。

 

學齡後的孩子,讓孩子自律的難點:是家長很容易代替孩子去承擔本屬於孩子自己的責任。

孩子一沒有起床,家長就會感覺孩子不自覺,孩子到家不按時寫作業,我們就會感覺孩子對學習不上心,於是我們就會去催孩子起床,催孩子寫作業……久而久之,孩子就成這樣的狀態:父母催一催,他才動一動。

 

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做的是:

第一:相信所有的孩子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

作為家長,無需孩子一出現狀況就緊張兮兮。

第二:我們要相信孩子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他們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解決方案。

如果父母在孩子一出現問題,就趕緊提出解決方案,就剝奪了孩子鍛鍊處理問題的能力,大腦是在使用中發展的,只有解決越多的問題才越有能力。

第三:當家長從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中解脫出來,就可以站到協助者的位置上了,才能把孩子的自主權還給孩子,足夠的尊重才能養育足夠自律的孩子。

而不是事事幫孩子做,也不給予任何指導,在孩子沒做好時,還給予批評,如此干涉孩子,孩子永遠不會自律。

 

我是從事心理諮詢的二寶媽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父母心理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

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培養孩子自律性的幾點建議

1.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想想作為成人的我們是怎麼控制衝動變得自律的?舉個媽媽們都深有體會的例子。我們都曾有過買衣服的衝動,很多當媽的人說,以前怎麼剋制自己都不行,有了孩子,怪了,這種衝動下降了很多。這其實很能說明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動機才是自律的關鍵。有了愛仔之心,知道要省錢養仔,動機強大了,自控就不難做到了。

平日有些家長說自己給孩子做了很多計劃,還想盡法子盯,不過好像沒什麼作用,還是不能使孩子自律。

這話讓我想起一個道理,如果我一時沒錢,當然能剋制不買衣服,等有了錢,沒準還是會去當剁手黨。原因就在這――當孩子被逼著自控,自身沒有自覺性,是做不到真正自律的。

想想自己,在那些不自律的日子,有個很深的感受就是不懂自己熱愛什麼。

2 .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

“作業週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爸媽還沒催,我再多玩會手機”“沒事兒,再睡會,上學應該不會遲到”“反正不急??”

成人眼裡,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

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長在農村大山裡


首先從我家的情況和經驗來說,如果我家大人不在家,一般不會獨自留孩子在家。孩子的自律要分不同的年齡段而定,如果孩子小於五歲,最好不要獨自留孩子在家,因為孩子可能會去碰觸家裡的傢俱或是電器等生活用品,此時無人看管,很可能對孩子造成人身傷害。

如果孩子已經上小學或是初高中,那麼孩子的自律就主要靠平時養成的好習慣去自己約束自己,另外做為家長,可以提前囑咐孩子,不要隨便碰觸水、電等危險的東西,以免使自己受傷,另外囑咐有陌生人敲門千萬不要隨便開門。

我家大人出門時, 在出門前會跟孩子溝通好,讓孩子在家按提前計劃好的任務進行相關家庭作業的學習,把出門離開的時間跟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匹配的差不多,這樣孩子一般不會有過多的時間做其它事情,另外假期有許多教育電視節目,如果孩子學習不是很緊張的情況下,也可以引導孩子去學習網絡課堂,看看英語在線或是其它課目的在線教育知識,這樣慢慢孩子就會按照 家長提前溝通好的進度及計劃做自己的事情,慢慢孩子也會成為自律的人。

總之來說,從我自己有家庭教育來說,孩子的自律要從小培訓,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在孩子平時生活中,做好榜樣,同時要督促自己孩子從小養成好的自律習慣,這樣當我們大人不在家時,孩子也會很自律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以上是我從個人家庭及孩子成長中獲得的一些經驗和心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山西微生活


一“忍”-延遲滿足孩子慾望

慾望是個小惡魔,讓人們不知節律的想要滿足。孩子們更甚,簡單的人生就是認知不斷增長,願望不斷滿足的過程。一旦不遂心意,都有孫大聖搗太上老君仙爐的架勢。父母在孩子願望實現的路上,需要做有力的閘口,先行擋住孩子悠悠之慾,提醒他“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可能是一段需要等待的時間,或許是先行完成一些事項等等。

孩子們願望不能及時滿足肯定有不公的想法,繼而哭鬧撒潑,即便如此,父母要“忍”,不能因為孩子的不滿就失了自己的原則章法。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們更加珍惜最後的結果,也能在這個等待的過程裡平復自己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會修煉成能控的好自己情緒、管得了自己慾望的理智的人。

二“忍”-建立必要的言行規則

規則即自由。有規則,行為才有方向。通過在外部建立規則的方式來內化孩子自我規則即自律的建立。父母提前告訴孩子必要的言行規則,讓孩子在規則的框架內自主活動,只要是不越界的行為,父母不會干涉,而有越界舉動父母會做警示,若孩子一意孤行仍然“跨界”行動,就要承擔行為帶來的後果。

這既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也能給他們必要的行為選擇空間,自主決定自我承擔,父母“忍”一時不干涉,給與孩子一份信任,那麼孩子也會收穫一份自律和對父母情感的加深。

當然,父母必須一諾千金,切不能既立規矩又破規矩,這樣的教育百害無一利。

三“忍”-父母自身言行規制

自律的父母才能養育出自律的孩子。嘴裡一邊教育著孩子“你少看會兒平板電腦,不然給你扔了去”,另一廂自己卻成天捧著手機膜拜,孩子喊著陪他(她)玩兒會兒都置之不理,這樣的父母不管講再多正向的道理,在孩子面前的可信力也是打了折扣的。

既然父母想要孩子有自律的人生,不妨就從自己做起,剋制一下自己那些蓬勃而出無理取鬧的慾望。讓孩子早睡,父母先有好的作息習慣;想讓孩子多運動,父母要自己邁出家門投身運動中去。沒有什麼比父母以身作則更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