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一本什麼書是你常常想去翻翻看的?

寂滅輪迴-情殤


嗨,我是豔陽,一個溫暖的繪本老師。

從小到大,我最愛的是《紅樓夢》。幾乎隨時都在翻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常遇到的事情都會聯想到紅樓裡的片段。以前看不懂的內容,逐漸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比如:為什麼黛玉和寶玉那麼要好 ,而且從小養在賈母身邊,但是賈母最後還是讓寶玉娶了寶釵 。

長大為人母后,才明白了賈母的苦心,她雖然愛2個孩子,但是做不了主,因為寶玉的媽王夫人只想要寶釵。

還有劉姥姥,那個一時受人恩惠最後以全家之力報答的老人。

真是一本,說不完的書。

我愛極了。


豔陽讀繪本


在我個人看來,讀的書並不多,所以還不具備評判一本書所謂的好與壞的能力,只能運用我有限的認知,聊一聊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書。僅代表個人觀點,是否妥當,還望讀者自行甄別。

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感興趣的書的類型是不同的。

小學階段,受武俠電視劇的影響,對武俠類小說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那時候邊翻字典邊讀,也是一種樂趣。這本書不用多做介紹,想必每個人都熟悉。

中學階段,魯迅先生的文章開始出現,加上受老師的指點,開始讀一些魯迅先生的文集。小說如《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雜文如《且介亭雜文》等。當然魯迅先生的文章在這個年齡段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較晦澀難懂。我個人認為,需要有大量的歷史知識做鋪墊,才能自發地從魯迅先生的文章裡領悟其思想精髓。

大學階段,自己的認知能力有所提高,讀的書相對來說多且雜,不一一舉例。

迄今為止,《白鹿原》是我常常會拿來翻看的書。這本書我完完整整看了三遍之後,偶爾會再拿起來,不一定要從頭仔細翻看,而是隨意翻到一個章節,通過閱讀這個章節,來回憶前後以及整本書,也是一種閱讀樂趣。

在我有限的認知裡,《白鹿原》是當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在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中,還要名列前茅。正如陳忠實先生引用巴爾扎克的話“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一樣,《白鹿原》算是比較露骨地展示了中國自清末到解放這段近代秘史,很值得仔細品味。

以上代表我個人觀點,望斧正。



林原


由大作家柯巖先生主編丶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巜與史同在/當代中國新詩選》(上下卷),我會經常閱讀。這套書輯錄了新中國成立到2005年的所有知名詩作。我所著《毛澤東之歌》(原名巜咱們的毛澤東》),有幸與艾青丶郭小川等前輩的作品一道,列入此書中的“長詩存目”部分。


領袖詩人盧偉宗


#人生只讀一本書#如果人的一輩子只能看一本書的話,我推薦的是《易經》。因為它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只有它能真正稱得上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首先,易經的出現是中國上古比中國的漢字還要早至少三千年,以卦爻符號(也是漢字的早期萌芽之一)來認識推演萬物關係,是真正的“無字天書”;其次,易經代表了中國在漢字出現之前以伏羲、周文王和孔子為代表的、很多代古代先賢大哲高度凝縮反覆推演的集體智慧,是古代華夏民族認識、研判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再者,易經用六十四卦這個總綱式的宇宙代數式,來駕輕馭簡地涵蓋和映射無限的天地人萬事萬物,並且歷久彌新屢試不爽,為歷代各國大德所痴迷終生卻又難窮其項背。黑格爾說:“《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易經》。”計算機奠基者萊布尼茨將二進制看作“宇宙語言”,但他的二進制系統卻無法與後天八卦圖建立聯繫,他只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八卦圖的內涵遠非二進制數系可以完全模擬。榮格則在易經英文版序言中寫道:“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千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有頗多相同的地方……”



九易行客王雨劍


《雀起鄉到燭鎮》:我常會拿起翻翻的一本書

多年前被中央八臺一部英文劇的幾個畫面打動,美麗的鄉村田園風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雀起”、“燭鎮”這兩個名詞更是讓我感到又新鮮又奇妙。當時這部劇的播出時間太晚,沒法追著看。後來搜到這部劇改編自小說《雀起鄉到燭鎮》,弗羅拉﹒湯普森的作品。立刻找了來看。

四川文藝出版社的版本,由蔡安潔翻譯。特別小清新的封面,淡淡的綠色下底和白色底小紅點的上半部分拼在一起,在一排書籍裡顯得尤其別緻。

說是小說,更像是一位姑娘在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主人公勞拉出生、成長於叫做雀起的鄉村,人們耕作、種菜、養豬、侍弄花草,一幅幅鄉村生活圖景在讀者眼前展開。


“雀起”這詩意的稱呼出自人們對雲雀在這兒的田野上蹦蹦跳跳的描述,可見生活在這的人們多麼隨性而自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他們受困於貧窮,每家幾乎都是差不多的收入,男主人在外努力掙錢,女主人發揮聰明才智,用有限的錢把家裡收拾得舒適溫馨,讓家人吃飽穿暖。大孩子拉著小孩子一起長大,鄉村是他們覓食的田園也是遊戲的樂園。衣著時興的簡姑姑告訴孩子們雀起之外的世界長什麼樣子,農場主按時發薪待工人們不錯,遭到惡作劇雪夜去看望女兒的老婦人“不離不棄”,村裡生活最愜意的“老薩利”一家,夢想一週能有一英鎊收入的奎妮,獨立要強的善良鄰居老少校,總是有禮物帶給勞拉一家的外公,被外公寵愛成小公主的外婆……一起組成了勞拉生活的世界。

這個細膩敏感的小姑娘像無數普通的鄉村女孩那樣成長著,在她身上我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小時候,我們一家住在爸爸單位,我在那一直長到十二歲,很大的院子,家家都住平房,起居室緊挨著在一排,對面一排是廚房,鄰居們熟悉得像一家人。這裡就是我全部的小世界。寵愛我的大人們、吵吵鬧鬧又轉眼和好的小夥伴們、總能找到有趣的東西的大院子,這些也就是一個孩子想要的全部了。

十三歲時,勞拉離開雀起鄉,去往燭鎮,成為了一名郵局職員。她的童年宣告結束,一切都不同了。燭鎮有燭鎮的美好,新的有趣的人們構成了她的新生活,人生還很長,未來也許連燭鎮也會成為背後的風景。但,“綁住她和故鄉的線比蛛網結實得多,那是愛、親情和美好回憶的線”。

我十二歲時,爸爸單位要搬了,不再有這樣的家屬院給大家居住。搬家通知下達後,不過幾日時間大家紛紛搬往各小區,不知道大人們心情怎樣,那成了我成長的十二年裡最大的悲傷。常常會想起那個大院子,想起朝夕相處的小夥伴們,想起家家戶戶飄出的飯香。正是這些注入我骨髓的記憶讓《雀起鄉到燭鎮》成了我愛不釋手的一本書。


張晴柔


《論語》。

正式通讀過5遍,並寫了讀《論語》之一至七:《“人不知而不慍”二解》《君子器還是不器?》《天下無道時,君子仕還是不仕?》《富貴與驕亡》《“加”可反訓為“減”》《〈論語〉之問》《讀〈論語〉札記》,共兩萬餘字。

我寫的關於《論語》的下面100字在第二屆“伯鴻書香獎”活動中獲優秀獎——活動由中華書局、桐鄉市人民政府、光明日報社、人民網、百道網、大佳網共同組織;項目之一為“‘我讀《論語》’微徵文(包括標點符號不能超過100字,每人僅限1稿,微博跟帖投稿)”,設大獎3名、優秀獎10名: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易”前或脫了“不”字,此句式或當如“為君難,為臣不易”。竊以為,要麼兩難,無怨難,無驕難;要麼兩易,生怨易,生驕易。史鰌曰:“富而不驕者鮮。”“富二代”現象可休矣!



丐丏讀札


在生活中你想講一個故事給伴侶聽,可伴侶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工作中,無論你是不是銷售你都要向顧客介紹你的產品,可顧客聽著你冷冰冰的產品介紹,瞬間失去了興趣。可你納悶的地方在於,是你的口才不行嗎?

其實都不是,因為你對講好一個故事沒有清晰的概念,在你的大腦中並沒有建立一個合理的結構。你的思維是比較散亂的,而你讀者先要對你的講的話先理清,隨後才能理解完整你整個意圖。


而讀者想要理清你的結構,還要取決於他的文化高低,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很多的精力去你去介紹,這對他來說太費腦了。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兩年之前了。這本書我一直隨時放在手邊,從來沒有離開過我。這本書就是《這樣寫出好故事》。



好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故事對讀者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因為讀者想要從故事中得到啟發,進而去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但是也要建立一個合適的情節才行,不然讀者很可能不感興趣你的故事。
合理的情節應該包括主角、目標、衝突、衝擊結尾。

這個主角就是你的生活中的洞察,這個主角就是社會中一個縮影,代表了某方面有特定象徵的人群。

主角必須有目標才會行動,有了行動必定要製造衝突,故事的結尾一定至少要有一次反轉,才會給讀者造成一定的深刻印象。


好故事的結構是什麼?

  • 開頭
書中講了兩個不錯的開頭,第一個就是先用動作引入,因為讀者喜歡先有動作場面。第二個事先丟關鍵線索,然後一點點展示出來,
  • 中段

中段有個核心技巧,就是製造緊張感。一個是實際層面上的另一個是精神層面上的。


對我的啟發

因為我喜歡看書和寫作,看到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所以就成為了手邊書。一本書能成為自己的手邊書,一定是一本對自己長期有價值的書,分享三點關於選擇好書的技巧。


選書技巧

其實在我看來,選擇什麼書的第一步先確定你的使命感。就是你所熱愛的事業是什麼?這個事業並不一定是現有的,你可以完全可以自己去創造出一個全新的點子。確定自己的使命感之後,隨後去整理出完成這個目標需要什麼能力,這個能力需要你每天讀什麼書就很清楚了。



第二步就是選擇這個領域中的大牛作者,一流作者的書肯定要比二三流的作者要好。根據你對這個理想所面臨最大的困惑,去看書的目錄大致的結構是怎樣的呈現,符不符合你的心理預期。

第三步就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知行合一,多用自己以前所經歷的和現在行動的情況,去對照書中的理論觀點,看有什麼出入,為啥有出入?



這就是讀書能給我們最大的好處。
我是@成長伴書行 點贊支持一波,頭條號每天分享好書思想精華,歡迎關注

成長伴書行


《平凡的世界》

在讀《平凡的世界》之前,我讀過路遙的《人生》,二者同樣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愛情與生活的衝突。《人生》以愛情為主線支撐全書,而《平凡的世界》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內容則更加廣博,家庭、勞動、理想……《平凡的世界》所展現的是一個更為豐富的世界。

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平凡的世界》講述的就是一個追求理想又眷戀家園的過程。這是一個矛盾又痛苦的過程,他先是歷盡艱難掙脫這桎梏,而後又不顧一切地回到了曾經束縛他的桎梏。他曾經的囚籠,成了他現在的信仰。這很可悲,也很真實。那些曾經在城市鄉村之間苦苦掙扎,心中迷茫追求又反覆的人們,是否也像孫少平一樣?這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

小說的結局似乎是悲劇主義。一開始讀者所期待的有情人都沒能終成眷屬。潤葉另嫁他人,丈夫殘疾;少安妻子因病去世;曉霞被洪水沖走,少平毀容;金波再也沒找到他心愛的藏族姑娘。曉霞死了,秀蓮也死了,少安少平的愛情不得善終。全書都屬於現實主義,只有結局路遙安排成了他個人的理想化。看起來孫家兄弟很可憐,但是他們只有愛情不夠美滿。如果說悲慘,《活著》中福貴比他們更為悲慘,他不僅失去了愛情,還有財富,家庭,親情……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他一個。少安磚廠辦的風生水起,馬上奔小康;少平迴歸煤礦,等待升職。福貴已經成了行屍走肉了,而少安少平只失去了愛情,他們還有生活的希望,所以這是最好的結局。

郁達夫說:“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路遙生於陝北貧困之家,因為貧窮被父親過繼到大伯門下,歷盡滄桑坎坷,愛情不幸。他的出身決定了他寫不出那種烈火烹油鮮花灼錦的富貴氣象。同樣,曹雪芹生於鐘鳴鼎食之家,所以他能寫出“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黻黼煥煙霞”的《紅樓夢》,家庭的鉅變又讓他切身感受到了社會底層的艱辛。路遙的作品中,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少平想要進入城市逃離農村一如他想擺脫農民身份;高加林被黃亞萍拋棄一如他被初戀林紅拋棄。這些都是烙印在他靈魂深處的片段,忘不掉,還時不時地痛。因此路遙在創作時這些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跳出來提醒他所受過的傷痛,所以他的作品中主人公結局並不是和美圓滿的。但是正因如此,才顯得更加真實,因為生活不是童話故事,不可能都盡如人意。

《平凡的世界》所展現的就是一個平凡人對命運的抗爭。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因為主宰你生活的,是你自己。被欺騙又怎樣?你可以東山再起。

人們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是屬於中國的黃金時代。可是這一切,真如人們所描繪的那樣美好麼?如果僅有物質缺乏信仰,又比《平凡的世界》中物質匱乏卻信仰堅定強出多少呢?那個時代,農民的信仰是土地,青年的信仰是知識;那個時代,人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卻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而現在,人們告別貧困日漸富足卻日漸迷茫精神空虛。應該感謝路遙,他燃燒了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的故鄉黃土地寫下一部著作,也為後人留下了時代的見證。即使遙遠,也有文字忠實的記錄下來,人們才能時刻警醒反思,才能創造出真正的“黃金時代”。

在讀《平凡的世界》小說之前,我看過劇版。普通話方言夾雜,服飾土裡土氣,還原度很高。但是不知道是否因為時代差距太大,總給我一種距離感。而當我閱讀原著時,那種距離感沒有了,只剩下震撼與衝擊。他們的形象,曾經無比模糊,如今甚為清晰;他們的感情,曾經困惑不解,如今甚為明瞭。《平凡的世界》讓我直接清晰地窺見了七八十年代的陝北風貌。它是一面鏡子,時代的鏡子。沒有比文字更直擊人心、更有力度和深度的記錄方式了。所有文藝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很少有高於原著的評價。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所以平凡的世界並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沒有寫完他們的一生,我不知道他們今後的生活如何。但我猜,一定有苦有樂,有笑有淚,被擊垮了也不放棄希望。正如歐·亨利說的那樣:人生是個含淚的微笑。




熊貓閱讀


唐詩鑑賞辭典


真人無名


《辭海》這本書是我常常想去翻翻看的。因為我平時比較喜歡看書,只要有書就會很樂意看,很多時候會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瞭解的詞語,就想翻翻《辭海》看看,它會給出很好的很正確的答案,真的很有幫助。

《辭海》有很多種版本,雖然版本不一樣,但是功能是一樣的,和《新華字典》相似,但又比《新華字典》還要詳細。《新華字典》是解釋各種各樣的字,《辭海》除了解釋各種各樣的字,還解釋各種各樣的詞。

《辭海》是好幾代文人嘔心瀝血千斟萬酌的巨大著作,它容量很大,應用廣泛,有新華字典、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的功能,它行文規範、圖文並茂,色彩繽紛,氣勢磅礴,讓人敬佩,是很值得翻看的大型綜合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