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十四节气是何有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河北老李


我国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对物候已有祥细的记载,并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个月的天气、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内容。

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先人们用土圭测量正午时刻的影子长短,确立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时期。两至和两分确立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也相继确立。《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载了完整的这八个节气。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的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十六个节气。这十六个节气分别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二十四个节气逐渐趋于完善。

西汉的《淮南子》一书,祥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中华文化传播人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不是单单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是长时间人们总结归纳出来的东西。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央视网消息:二十四节气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农历又称“夏历”。时至今日,我国一直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下面就向您介绍一下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劳动人民也总结出了便于记住的节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一年四季每个节气的开始,还有“二分二至”、“三暑二寒”、“二露一霜”、“二雨二雪”以及“惊、清、满、芒”,它包含了人们对四季变化以及转换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祖先留给人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海洋说历史


二十四节气是何有所创?距今有多少年历史了?据史料记载,二十四节气来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积累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天文学家制定的《太初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已经指导了农事形成,农业成能熟使用历法,距今已约有2500年的历史了。

人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些节气歌,充分的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有像二十四节气诗等,许多有趣的脍炙人口,朗朗上口, 而又形象的说明了人们农桑节气的喜爱程度,和其在劳动人民心中重要性与实用性。

那么二十四节气又是怎样说明的呢?

立春:即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即是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的意思。

惊蛰:即是春雷乍动,惊醒了冬眠的昆虫等动物。

春分:即是昼夜平分之意。

清明:即是万物复苏,草木茂盛,踏青的季节。

谷雨:即是雨水雨量增多,谷物播种季节。

立夏:即是夏季的开始,炎热开始。

小满:即是夏季农作物开始灌浆饱满。

芒种:即是麦类等有芒的农作物已经成熟 ,其它种类的作物,已到忙种季节。

夏至:即是夏季的到来,天气渐渐开始变热。

小暑:即是天气开始炎热,进入暑期。

大暑:即是天气最炎热的季节。雨水偏多。

立秋:即是秋天到来,草木庄稼到收获季节。

处暑:即是炎热的暑天的结束。天气开始变凉。

白露:天气变凉有白露出现。

秋分:即是秋天开始,昼夜等长。

寒露:即是天气开始变寒冷,露水有寒凉之意。

霜降:即是地面开始结霜。

立冬:即是冬季开始。

小雪:即是开始有初雪、雪花季节。

大雪:即是大雪来临,地面有积雪出现。

冬至:即是冬天的到来,日照最短的时期,进入隆冬数九的季节。

小寒:即是天气开始了寒冷季节

大寒:即是最寒冷的季节。

以上是一些简短的二十四节气知识,是祖国文化知识宝库的灿烂瑰宝。











孤山杜康酒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到现在有2000多年岁月了。





时时乐天天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涵盖了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名称和先后顺序,包含了我们中国人一年四季的经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从科学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代表了中国人独有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先人用原始的土圭日影测量法,将一年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为四季,千年流传不绝,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中国的节气和节气文化,历经秦汉以来七十多个帝王王朝的兴衰,无数次社会转型,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却一直延续着,久盛不衰,魅力不减。在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南针。围绕二十四节气总结出来的很多农事谚语成为农民代代相传的“秘诀”,围绕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很多信仰仪式和民俗活动一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有本有末


想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就不得不了解一个上古名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帝喾(kù)。

帝喾,姓姬,名俊(或夋),高辛氏,公元前2275年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是黄帝的曾孙,是上期我们说到的颛顼(zhuān xū)帝的亲侄子,少昊帝的亲孙子。其父亲是少昊的长子名叫蟜(jiǎo)极。

帝喾年少时就聪明好学,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在其5岁时被颛顼帝受封为辛侯,相传在俊14岁时(当时的古人14岁行成人礼),有一天他随众人出去打猎,追一头野牛多日未归,大家都以为他被野兽吃掉了,后来竟然套着野牛回来了,野牛最后被俊成功驯服,这让大家都感到惊奇,把他视为神人。

在帝喾15岁时被颛顼帝选为助手,辅助颛顼治理国家,在颛顼帝死后,传位于帝喾,时年30岁,因他出生并兴起于高辛 ,故史称高辛氏。帝喾即位后,以木德为帝,立都于亳。帝喾明察秋毫,顺从民意,深受百姓爱戴。

在帝喾时期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没有科学的顺序,也没有任何规律可言,这也导致当时的粮食产量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也就是最初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人们开始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指向来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科学改进后的版本,采用“定气法”划分,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也是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爽爽的大跟班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汴梁七角八巷


二十四节气是何有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才能确定是何有所创?距今多少年了?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太阳历法,其来源于伏羲所创立的八卦太阳历法。伏羲八卦太阳历法,也称先天八卦,共有八大节气,也叫"四正四立″或"四正四偶″,分别为: 乾1(夏至)、坤8(冬至)、离3(春分)、坎6(秋分)、震4(立春)、兑2(立夏)、巽5(立秋)、艮7(立冬)。

二十四节气,是按八卦二十四爻(每卦三爻)数,将八大节气,变更为二十四节气的,在八大节气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十六个节气,并编制了七十二侯(五天一侯)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太阳历法。这就是二十四节的来历。

关于是何有所创?距今多少年?

史载共有五说:

一说:是两千年前的邓平所制《太初历》,太迟了。

二说:是四千年前的夏禹《夏小正》,也太迟。

三说:是四千五前的帝喾时侯时代,不算早。

四说:是黄帝派大臣编历法,比较接近了。

五说:是神农炎帝八重卦,八重卦以为着什么,按历法说,叫阴阳合历;按易说,叫先天、后天八卦之重卦。然而,神农炎帝崇太阳,图腾为火凤凰,必然实行的是太阳历法,这是其一。大家知道,神农炎帝刀耕火种,首先建立了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没有相应的历法指导春耕秋收,是不可能的。是我们的神农大帝,首先制定了适合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的历法,这是其二。

不幸的是被西北来的黄帝打败了,黄帝部族的图腾为黄龙,实行的是太阴历法,黄帝对末代炎帝,虽然实行的是怀柔政策,但为降其心,夺其志,彻底废除了神农制定的二十四节太阳历法,继续实行伏羲的八卦太阴历法!这也为后来各朝各代做出了标帅,凡是换朝换代,必须变更历法,一直坚持到民国xxx年!

说实话,黄帝入主中原,其文化及文明程度,大大落后于炎帝部族,如同元朝之蒙古人,到中原将耕地改为草地一样,非常落后。但是好东西是不怕埋设的,直到帝喾时代,为农业生产需要,才开始将二十四节气纳于历法,但还是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到夏大禹时代,才又开始信奉"火凤凰″,反而以阳历为主,阴阳为辅了。直到《太初历》出台,才正真形成了"阴包阳″的阴阳合历,即:以阴历初一、十五为外表,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已近似于当今的农历了。

所以,最早实行二十四节气历法的,当然是五千年前的神农炎帝!


石门知几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答:

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有2500年历史



默道18K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