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可以說當時所在時期的唯一主角,可謂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存在。但皇帝終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或者說重用一批人來協助自己治理國家。而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主要原因在於舅舅或者外公等屬於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員,屬於是藩王。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屬於是本家人,對於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外戚是沒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備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亂威脅自己或者搶自己兒子的皇位。因此相對來說皇帝自然放心外戚這樣的外人,因為外戚不屬於本家,相對來說外戚沒有本家奪家產那麼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接下來就列幾個例子來說明外戚和藩王的區別。


縱觀歷朝歷代,一般來說藩王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得多了,因為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脈。 諸如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於燭影斧聲謎團以後,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均已成年,結果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 晉王趙光義為什麼可以跳過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或者說剝奪了趙匡胤兩個兒子的繼承權而繼位呢,當時的官方解釋是“金匱之盟”。實際上主要在於宋太祖在位後期,晉王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不論趙光義是否篡位,他的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為反正都是皇族成員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而且以現實主義角度來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後,這些大臣沒必要因為一個失敗者而與藩王硬碰硬的。 正因為這個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來藩王篡位的難度比之外戚的難度係數低多了。因為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內部鬥爭,不至於亡天下,不至於改朝換代。像明朝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子趕下皇位以後,自己登基為帝,雖然反對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認朱棣成為皇帝的事實,就是基於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脈的原因。




而且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對外戚限制少而重用多。 而說到藩王問題上,因為藩王對皇權威脅太大了,皇帝可謂是對其如防虎狼。 諸如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於藩王就一直防備。明朝是自中後期以後,不只是剝奪藩王的兵權,更是將藩王搞成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後許”。簡直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了,可見皇帝對其提防之深。




正因為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諸如舅舅等沒有繼承權的外戚,用於制衡其他勢力。而對於威脅較大的藩王則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為他們有一定繼承權,威脅太大。 但歷史的演變暴露出這個侷限性的一大弊端,那便是外戚也不是省油的燈,外戚篡位的情況其實也不少。所以說帝制時代的皇帝也不容易,防這個防那個的往往是防不勝防,你這代篡不了你的江山,說不定下代或者下下代就篡奪了,真可謂是高危職業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