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赵韩联军打败魏国,为什么不使魏国一分为二?

光辉十万


赵成侯,赵敬侯之子,在公元前374年即位。赵成侯刚即位的时候,赵公子胜跟赵成侯争位,发生叛乱。在叛乱评定后,赵成侯拜大成午为相,开启了赵成侯向周围领国大规模的扩张活动。

大成午被任命为赵相后,就开始接着向卫国发动进攻,夺取卫国乡邑七十三个。接着魏国出兵干涉,大败赵军。赵成侯五年,赵国对齐国出兵,魏国再次进攻赵国,败赵于怀。直到赵成侯六年,魏国发生内乱。因为魏武侯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在他死后,魏罃(魏惠王)和魏缓两人为了争位发生战乱。魏罃占据上党,得到魏国的半壁江山,并且还得到大夫王错的帮助。魏缓则向邯郸求助,韩赵两国趁机联合出兵伐魏,魏罃出兵抵抗韩赵联军。但是在浊泽被联军大败。韩赵联军趁机围困魏都大梁。

在围困大梁的时候,赵韩两军发生争执。赵认为废除魏罃立公子缓为新魏王,让魏国割让一些土地就可以退兵了;而韩国则主张把魏国一分为二,让魏国的国力不强于宋国和卫国,永远免除魏国的威胁。两方争执部下,韩于是就退兵了,赵国无奈之下也被迫退兵。在退兵途中,赵国军队遭到魏邺师的阻击,魏军在平阳大败赵军。

虽然赵成侯在面对魏国的时候屡战屡败,但是在对齐国跟卫国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进攻的状态。赵成侯七年,赵军对齐国出兵,一路攻至齐国长城,不过没多久又把占领的齐国土地还了回去。赵成侯九年,赵、齐在阿下会战。赵成侯十年,赵国又向卫国出兵,攻占了卫国的甄。

就在韩、赵、魏这些国家在中原战场奋力厮杀的时候,西方的秦国开始迅速崛起。秦献公即位后,开始施行一系列的改革,秦国迁都到栎阳,准备图谋中原。经过秦献公的运营,秦国的国力不断壮大,秦国也准备开始东侵。在公元前371年,秦国出兵赵国的高安,被赵国击败。前366年,秦国又攻击韩、魏,在洛水之南大败韩、魏联军。前364年,秦军在石门和魏国大战。

秦国的崛起,使得赵国感到了威胁,于是赵国和魏国摒弃前嫌,在秦军进攻石门的时候,赵国出兵救魏。但是秦军还是斩首六万,大败魏军。第二年,秦国进攻魏国少梁,赵国再次出兵。

虽然赵国两次出兵救魏,但是在公元前362年,魏国重新整顿力量,又开始了与赵、韩的战争。浍北之战,魏相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败赵、韩两军。并且俘虏了赵将乐祚,占领了赵国的皮牟,又取赵国的列人、肥等城邑。直逼赵都邯郸。而秦献公趁着魏国跟赵、韩交战的时候,派庶长国为将,再次攻击魏国少梁,击败魏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并占领繁庞!

到了赵成侯晚年,赵国开始寻求跟魏国妥协,在赵成侯十六年,韩、赵、魏三国再一次瓜分了晋地。第二年,赵成侯跟魏惠王在葛孽相会修好。此时,赵、魏两国的冲突才告一段落!于此同时,赵国在赵成侯十九年,跟齐国、宋国在平陆相会,跟燕国在阿相会。赵成侯积极的和周边国家修好,为了是连年征战的赵国获得喘息的机会,能更好的集中精力进攻卫国。

令赵成侯没想到的是,在赵国集中兵力针对卫国的时候,却引发了一场赵、魏之间更大规模的战争。史称“邯郸之难”!





爵爷的脱口秀


这是因为赵、韩两国统治者的短视,没有趁机削弱魏国。反而是赵、韩两国互相斗气的行为,使得魏国避免了倾覆的命运。不得不说,魏国这次真是走了天大的运气。

三晋联合、分化史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原本晋国“六卿”中走得很近的赵、韩、魏笑到了最后。而且,三晋(赵、韩、魏)初期没有受到周天子正式承认,共同的政治压力,使得早期的三晋是比较团结的,有抱团取暖的意思。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资治通鉴》)

三晋因为共同面对秦、齐、楚三个大国的威胁中,休戚与共的利益使得三国走上了联合的道路。魏国因为魏文侯的改革,国力强盛,再向赵、韩伸出橄榄枝后,魏国自然成为三晋的领袖。

在魏文侯的带领下,三晋联军东败齐军,“得车二千,得尸三万”。南挫强楚,曾几次大败楚军。魏国的势力,甚至延伸到黄河以南。

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在此阶段,三晋联合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这也有前期积累下的原因,只是在魏武侯时期爆发出来而已。

赵国因为自己的位置关系,在以往的联合行动中并没有获得实际利益。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三晋得到周天子承认,其政治地位也逐渐稳固。原先合作的基础逐渐崩溃,而利益冲突却在逐渐加剧。

魏武侯才能不及魏文侯,却一意以强力压服赵、韩两国,甚至干预赵国国君的人选。公元前386年,魏武侯趁赵敬侯新立,竟派兵攻打邯郸,帮助公子朝争位。但最后的结果,却以失败告终。但经此一事,原本的裂痕更加大了。

后来,赵国为了往外扩张,想要吞并卫国。这极大地触犯了魏、齐、楚等大国的利益,因为大家都想兼并卫国。因此,大战爆发且持续五年。最终,得到楚国援助的赵国,攻占了魏国黄城(今河南内黄西)。至此,三晋联合以抗衡齐、楚的局面被打破。

韩国虽然没有参与此次大战,但却趁机灭郑、伐宋。原本郑国为了自保,已经投靠了魏国。韩国灭郑,使得魏、韩之间的关系,也大大分裂,三晋联合此时已经是名存实亡。此后,三国各自独立行动,各自向外扩张。

因为魏国实力远超赵、韩,限制了两国的发展。如今三晋关系破裂,魏国对赵、韩的威胁便凸显出来。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赵、韩自然便开始联手对付魏国。等到魏武侯去世后,魏国差点被倾覆。

魏国差点被一分为二的过程

上面我们说到,三晋联合的局面打破,赵、韩联手对付魏国。而在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国的公中缓和公子罃(后来的魏惠王)争夺君位。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韩)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史记》)

韩、赵两国趁魏国内乱,趁机对魏国武装干涉。赵、韩两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包围了魏都安邑。但是对于如何处理魏国,赵、韩两国却发生严重分歧,最终闹得不欢而散,使得魏国得以恢复元气。

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合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史记》)

原本魏国岌岌可危的形势,却因为赵、韩两家没有商量好瓜分方式,而以一种狗血的方式结束。韩国率先撤军,赵国随后也撤军了。

这就说明,当时各个诸侯国的联合是十分脆弱的。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时,双方都是貌合神离。“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是对这一时期形象的描述。朝秦暮楚,离合背向。各国的联合是暂时的,决裂是经常的。有共同利益便联合行动,有厉害冲突就一拍而散,甚至刀刃相见。

公子罃于是趁机杀掉公中缓,成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为了报复赵、韩两国,也为了维护自己中原地区的霸权。魏国在怀地(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败赵军,在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大败韩军。

(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史记》)

经过了数次冲突,原本共同进退的三晋,关系愈加疏远,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后续还有短暂的联合,但分裂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

因为魏国的国土分为东西两部,中间只有通过上党的路线连接,一旦被赵、韩南北夹击,魏国将会被分为东西两半。期间经过这么多次争斗,魏国自然对赵、韩不放心。再加上秦国在秦献公变法后,在西部强势崛起,开始与魏争夺河西之地。

魏都安邑暴露在秦军的威胁之下,让魏国心惊不已。而此时的东方,齐国又开始公然抢夺魏国中原霸主的地位。魏国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为了更好地控制东方,同时避开秦军的锋芒,魏惠王决定迁都大梁,全力与齐国争夺中原霸权。

这虽然短暂地解决了秦国的威胁,但魏国四面受敌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善。这也是魏国从魏文侯开始,便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的后遗症。四处开花的代价便是四处受敌,是“四分五裂之道”。

赵、韩两国的短视,暂时给了魏国恢复元气的机会,使得魏国没有被一分为二。但在看似和平的表面下,新一轮的兼并正在酝酿,魏国的颓势也终究没能挽回。魏国不能团结三晋以争霸天下,终究是埋下了被群殴的隐患。


飞熊说历史


在战国前期。魏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首任国君魏文侯,在国内任用李悝变法,吴起练兵。使得魏国国力蒸蒸日上。在国际事务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组成同盟,三晋一致对外。因此,魏国在西边暴打秦国,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在东边,三晋联合大败齐国。在南边,占领楚国不少地盘。到了魏武侯时期,魏国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西边,依然暴打和压制秦国。南边,还占领楚国的大梁城。


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史记.楚世家》

直到魏惠王上台时,魏国仍然是一个极为强盛的国家。

然而,就在魏惠王刚刚上任,准备大有作为的时候,魏国却突然陷入亡国危险。但是后来魏国又奇迹般的解围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魏国又为什么不会被一分为二呢?

亡国之危

魏文侯在位的时候,魏国在国际上能够呼风唤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魏文侯能够团结三晋,一致对外。毕竟,兄弟阋于墙 外御欺辱嘛。但是,魏武侯上台之后,把这种气氛给破坏了。在三晋联合对外的时候,魏国就常常侵吞肥肉,韩国啃骨头,赵国呢,就只好吃骨头渣了。因此,赵国早就心生不满了。

赵敬侯即位的时候,魏国还联合反叛的公子朔,一起进攻邯郸。但是失败告终。此后,赵魏两国反目成仇,多次交战。

公元前370年,执政二十多年的魏武侯去世了。公子缓与公子罃争夺王位。公子罃就是后来的魏惠王。公子缓争夺失败,出逃赵国。

赵国看到了机会。这是个报二十多年前的大仇的机会啊。于是派公孙颀去说服韩国,共同出兵,对付魏国。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史记.魏世家》

韩国国君被公子颀说服了。便与赵国一起攻击魏国。把魏惠王团团包围在浊泽。

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 ——《史记.魏世家》

绝处逢生

仗打到这个时候,韩赵两国开始思考应该把魏国怎么样了。赵国的意思,是杀了魏惠王,然后让公子成继承王位。每一个国家割占魏国的一些地方。

韩国的意思,是杀害别人的国王,占领别国的土地,是不仁不义的。韩国主张,把魏国一分为二,把魏国分成两个小国。让魏惠王和公子缓分别当上国王。

赵国不答应。于是那一天晚上,韩懿侯率领韩军,拍拍屁股走人了。第二天一早,赵成侯一看,韩军走了,变成自己与魏惠王单挑了。赵成侯觉得自己打不赢,于是,也走人了。

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彊於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绝处逢生,立刻展开反攻,杀死公子缓,并且分别对赵韩展开反攻。大败韩国和赵国。并且在多年以后,再次拿这两个国家开刀。

那么,为什么韩国不同意杀了魏惠王,韩王真的有他所说的那么仁义吗?

非也。

公子(中)缓是亲赵国的。所以才跑到赵国去求援。所以,按照赵国的做法,最后公子(中)缓必定依附赵国。韩国本来就是三晋中最为弱小的国家,如果三晋中的

两个联合起来攻打自己。那么韩国就危险了。所以,懿侯是不会同意的。

那么,赵国为什么不同意韩国的把魏国一分为二的方案呢?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计划落空。

相比韩国的方案,赵国的方案更加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赵国可以挟持魏国,南下可攻韩楚,向东可以攻击齐国,或者宋卫,向西可以攻击秦国。

而且多了魏国的帮助,赵国还可以专心解决中山国的问题。这对赵国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方案。

第二、后患严重。

魏惠王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但并不是昏庸的君主。它能够在王位争夺的斗争中打败公子(中)缓。就是一个明证。这样的一个人留着,是一个祸患。公子(中)缓完全不是魏惠王的对手。也没有魏惠王在国内的声望。所以,一旦赵韩联军撤走,魏惠王重新统一魏国并不是难事。后来赵韩联军撤走,公子(中)缓立刻被杀。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与赵不利

我们呢可以看一下地图,赵在北韩在南,如果分割魏国的话。必定按照一个国家在南,一个国家在北的情况进行划分。韩赵两军一撤走,魏国必然会重新统一。韩赵两军不撤,这与公然占领无异。魏国的经济中心,包括安邑,大梁等等都在南方。势必加强韩国的实力。赵国不笨。

赵韩两国的勾心斗角,使得魏国绝处逢生。当然,在近百年之后,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秦最终统一了中国。笑到最后!


填哥讲史


公元前369年,赵,韩联军在浊泽进攻魏国。历史上称为“浊泽之战”此此战争,联军在取得觉对的优势下,由于,两国的严重分歧,导致他们不能协同作战,由而由胜转为战败,魏国才能幸免于难,没有被瓜分。

赵国和韩国都有自己的主张,一个着力于眼钱的利益,就是从魏国获得土地,另一个从长远利益出发,使魏国不能崛起。最后,双方各持己见,没能达成共识。由于他们的撤退,使得魏罃取得了浊泽之战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