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民國時期服飾是如何發展的?

烊光盛放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二十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秀禾服是婚宴上新娘所穿的大紅色喜服,是以立領、或圓領、或對襟、或右衽大襟的襖褂為上衣,配上下身的馬面裙為主造型。在中式婚禮中,秀禾服是新娘必備新婚服。


嘀咔的vlog


民國時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時期,受西學東漸的影響。當時很多的習俗、利益還有例如服飾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是說完全廢除傳統的服飾,而是受西方文化而進行的改革。所以在當時,傳統的長袍、馬褂,改良的旗袍,還有中山裝、學生裝、西裝革履等等服飾,都能夠見識到。

不過這邊單獨吐槽一下秀禾這種衣服。

很多人認為秀禾是傳統的中式婚服。但是實際上這種衣服進入大眾的視野也就那麼十來年,而且秀禾這個名字,也是一個挺悲慘的故事……秀禾服火起來主要是因為2002年周迅出演的電視劇《橘子紅了》,而秀禾就是周迅表演的人的名字。

劇中的秀禾愛上了自己的小叔子,還懷上了小叔子的孩子,最後還未能與小叔子在一起,年紀輕輕就難產出血死了……我不太清楚為啥這種衣服突然就火起來了,還成為了中式的婚服……而且吧,還取名叫秀禾emmm……

然後秀禾的這種婚禮服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大概是來源於廣東等地區婚禮仍然為穿著的“裙褂”,也叫“龍鳳褂”。裙褂大致是在民國時期發展來的,採用八團禮褂,傳承自清代女子的八團吉服,不過當時是黑色、青色、藍色的,到了民國是黑褂紅裙,到了現代才有了全紅的。當然了,電視劇裡的秀禾服就是和裙褂類似,細節方面完全不同,可以說是裙褂的變種了。

嗯……反正以後結婚是不準備買秀禾……


悠然布衣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

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幹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樸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繫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豔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小東扎


民國時期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是一箇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個年代,不同於日本和服的保守,歐美比基尼的性感,中西合璧的旗袍只為中國女子而來,立領的矜持高雅,無袖的楚楚動人,恰到好處的開叉,讓每個女子變得含蓄而性感,玲瓏而有曲線。

《花樣年華》中,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張曼玉時而憂鬱,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更使舊上海意亂情迷、壓抑隱忍的氣氛達到了一種極致。女神演繹的旗袍,都有種濃濃的民國氣息。

就如名副其實的“民國旗袍代言人”張愛玲,親手為自己設計、裁製數百種樣式的新潮旗袍。她所到之處,吸引四方目光,匯聚驚歎之聲。

民國範兒,是穿衣戴帽要講究,要得體,渾身透著文明與文化的氣息。所以民國老照片雖黑白陳舊,可細看進去,隨處窺見那個時代的氣息和質感。

建國後一身軍綠色在身上就是榮耀

建國後50—70年代 ,由於整體外部環境的變化及物質生活極為匱乏 ,那一代年輕人並不是把美、把裝飾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設、革命、熱情和理想,這樣一些簡單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中山裝、列寧裝、軍服是他們的首選。

如同《幸福像花兒一樣》裡面孫儷和鄧超的形象一樣,一身軍綠色的軍裝是那個時代不忘的記憶。

改革開放後個性色彩繽紛

1978年改革開放,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穿衣觀念。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

70年代末,人們紛紛脫下中山裝、列寧裝,穿起化纖類西服,這時,的確良布料成了時代寵兒。

服裝款式雖然在設計、工藝上只是簡單地模仿製作,但畢竟給長期以來形成的“灰、藍、黑”服裝現狀帶來衝擊。

而後的“西服”、“夾克衫“ ”牛仔服”“健美褲”“連衣裙”“喇叭褲”“超短裙”等等不時興起全民熱潮。中式服飾的發展受到西式服裝的極大挑戰。

《廬山戀》的上映與流行,給新一代的年輕人帶來了新的時尚與審美。一夜之間,戴太陽鏡、留長頭髮成為爆款火遍大街小巷。

街頭巷尾有了很多“紅裙子”,黃裙子、花裙子也開始流行。

同樣以改革開放為背景題材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劇中的男女主的造型就是當下時代的縮影,打破了禁錮的思想,從著裝上開始瞭解放。

90年代深受港臺文化的影響

港臺文化的流行迎合了年輕人追求個性的心理,服裝上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像燙髮、染髮、打耳洞都開始興起,此外墊肩成為了當時服裝潮流標誌。那時候的男生幾乎人手一套大碼西裝。

張學友在《喋血街頭》《旺角卡門》《豪門夜宴》中就是穿著大碼西裝。

千禧年之後更注重穿衣場合與質感

現如今,服裝材質、款式、風格種類不斷被細化,出現了正裝、禮服、休閒裝、運動裝等若干門類,每月的服裝支出也成了家庭消費的一部分。

現在的人們對不同的場合也對不同服裝的類型也有了要求,衣服不僅僅是穿在身上的裝飾,同樣的是你表達自己文化的工具。

其實每個時代所受文化的影響都有自己的時尚,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對於美的理解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前進。

定製在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樣在時代變化的今天定製的需求越來越高,衣服也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一個人文化涵養生活態度的表現。


鴨梨山大


民國時期作為我國曆史上一段特殊的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呈現出典型的社會過渡時期的特點。民國時期的政局氣象不定、搖移變化,而經濟上則呈現多態發展的趨勢,在文化上,就顯得更加複雜一些。

我們有時候觀看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會發現民國時身著各種各樣衣服的人都有。有人已經換上了西化明顯的中山裝、西服西褲,而有的人依舊保留著清朝的長袍馬褂。這時候觀眾就會問了,辛亥革命之後不是廢除了所有“滿清模式”嗎?辮子剪都剪了,為什麼服飾上還有點革新不完全的樣子?

這是正常的,無論什麼事物的更迭與革新都需要一定時間進行。雖說在西學東漸逐漸風靡社會的那段時間,進行過很多次服飾的改革,但是民間依舊保留著一些舊時的傳統服飾,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習慣問題,習慣者則革,不習慣則不革,其實沒有強制性要求。

且說旗袍,旗袍在民國女性之間傳得很快很開,主要是因為版式好看、受人喜愛,所以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被人們所接受。旗袍的出現比較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式旗袍在內地就逐漸有了萌芽的趨勢。旗袍的前身是旗服,旗服原來的版式寬大厚重,顏色也不好看。在二十世紀初期,後來民國旗袍的固定版式開始逐漸嶄露頭角,女性們收到西方文化和潮流的影響,開始把旗袍的款式往修身、展現曲線美的方向修改,旗袍的形制才一步步被確定下來。

而在影視劇中我們所見到的長袍馬褂,這種帶有舊滿清時期風格的服飾,主要還是中老年人穿得多一點。社會改良的風潮由青年人而起,中老年人們且聽且罷,什麼穿得習慣就穿什麼,對新式的服飾積極性不高。

在民國時期還有一種裝束,就是看似古時書生穿的長袍、下身配一條西褲,再穿一雙皮鞋的混搭。這套裝束也是過渡時期一種較為顯著的體現,與古時候不同的是,民國時期的袍子底下穿有褲子,而古代無論男性女性都沒有“褲”一說。這套裝束通常還會配一件圓形的呢子禮帽作為單品,是民國時期被廣泛穿著的裝束之一。

而至於中山裝,是西方的西服傳入中國時,基於西服的形制,和當時學生裝的形制上加以改良而產生的“中式西裝”。中山裝原本不叫中山裝,是因為孫中山先生穿這套衣服出了名,衣服才被叫做中山裝。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裝胸口的口袋倒過來,正好是毛筆筆架的形狀,在後來也作為一則趣聞被津津樂道,據說是有意設計出來的。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這就是當時服飾的發展情況。


水色冷無痕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新式學堂的興起,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幹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樸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繫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

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豔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小夏日常生活


民國時期,從服飾、髮型,到言辭、習慣,中國文化的總體走向是“全面日化”!因為在當時國人的眼中,日本是西方現代文明與東方傳統文明有機融合的典範,把中國建設成日本那樣,是許多仁人志士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