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期間發現身邊有人得病了,該怎麼樣減少恐慌?

人情難還淚水懦弱


疫情期間有人得病,第一感覺就是緊張。會不會是新冠?會不會造成小區傳播?

我有一朋友,他小區有個發燒的,大家都避而遠之。其實我認為,只要不是在疫區,防護得當,即使是新冠也不要緊張和慌亂,何況這個季節,感冒發生也很平常,如果有發燒不退,先去醫院查下,是否和新冠有關,在心理上也不要恐慌,感冒就吃點藥,幾天就好了,是新冠就安心隔離,治療。恐慌是沒有用的,心理壓力過大,免疫力會降低,反倒影響治療和恢愎。


用戶揚帆7788


疫情期間如果身邊的人得了病,請勸導病人去正規醫院做個檢查,檢查內容有抽血、CT檢查,看是一般的感冒發燒還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

1、如果是一般感冒,醫院會給開點感冒藥也有可能會給輸水(現在我所處的地方,一般的小診所已經不讓開門了,藥店有開門但是不允許售賣發燒咳嗽之類的藥,所有發燒咳嗽必須去定點醫院做檢查)。

2、如果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請病人本人和周圍有接觸過得人員不要恐慌,醫院會將病人進行隔離治療,請病人積極配合,爭取早日康復。周圍有接觸的人請自覺到醫院做個檢查(抽血、CT)檢查下肺有沒有被感染,若沒有被感染,請做好自身防護,不要隨意出門。所有被感染,請積極接受醫院安排的隔離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若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請大家不要恐慌,不要傳謠更不造謠,積極配合檢查和治療,相信我們的醫護人員,相信國家!現在是我們抵抗疫情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團結一致、積極應戰,我們中華人民必將會取得最終勝利!

武漢必勝!湖北必勝!中國必勝!






帶著肉肉Qu旅行


堅持在家不外出。

防疫:響應鐘南山,再撐14天。

.

近日,鍾南山院士說,從1月23日封城開始到2月6日(正月十三)為第一個14天。

從2月7日(正月十四)開始再過14天,要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如果沒新增上升,疫情才算是控制了。一個14天不能解決問題,請大家配合,做好第2個14天的防護,很重要。

看過今天確診病例破3萬、新增病例仍然3千以上的情況,我們還需要做好第二個14天的防疫工作。

對每個人來說,工作,生意都可以再來,但生命和家人只有一次,希望每個人配合國家的工作再堅持14天!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二個14天很重要,很重要,讓我們再堅持14天。每一箇中國人,都是這場瘟疫狙擊戰的戰士。加油,每個人!



經濟信息速遞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我們如何調適自己的壓力?

01

照顧好自己

1. 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

危機事件的發生會令人手忙腳亂,自亂陣腳,因此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

2. 給自己列一個令自己感到愉悅的清單,並執行它。

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麼事情會令自己開心。列出來,執行它。

例如,允許自己哭一哭,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費腦子的小遊戲,運動,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沖澡,找出令你愉悅的事,與人聊天等等。

02

處理負向情緒

1. 減少因信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

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睡前不宜過分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關注必要的信息,減少雜音。

2. 與自我對話,自我鼓勵

我們都有一種自言自語的特殊能力,不論是大聲地或無聲地自言自語,你都能利用這種能力訓練自己克服艱難的挑戰。因此你可以這麼告訴自己:

“我有些擔心和害怕,但我可以應付它”,

“這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

3. 運動

運動的好處在於幫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 增加心血管機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等。

例如:可以跟著視頻做操,原地抬腿跑等。

4. 正向思維

面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時,可以運用如下的思考方式:

① 不要只往壞處看,注意每日的資訊中,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發病率、死亡率、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

② 多回憶在每一次遇到危機時你曾如何面對。重新肯定自己身為一個個體的能力。

③ 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瞭解問題的影響,問題會帶來短暫的影響,但長遠而言事情最終能改善及成為過去。

④ 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同理,當你很擔心自己和家人將會受到感染,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建議你繼續正向思維。

① 不能肯定將來會怎樣,但這一刻我仍然擁有健康,我可以繼續努力生活。

② 我也可以提醒我的親人,保持個人和家庭衛生,戴口罩,以及認真洗手和消毒。

③ 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讓自己有開心的時間。

④ 即使我真的生病,也會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對。

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狀況,並持續超過2周以上,請儘快就醫或尋找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

1. 恐懼,無法感覺安全

2. 對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3. 自尊喪失、感覺羞恥、痛恨自己

4. 感覺無助

5. 感覺空虛

6. 感受變得遲鈍及麻木

7. 變得退縮或孤立

8. 睡眠狀況惡化

如果你遭到住院隔離,應該如何調適自己?

面對一個陌生而且不確定的處境,我們常因自我環境控制力被限制產生不滿情緒,又因空間封閉,孤立無援的恐懼感容易擴大。

它並不可怕,我們只是需要學習如何面對「隔離」。

03

隔離期間,會出現哪些擾人的情緒?

1. 突然到來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會造成暫時的慌張、不知所措。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不必過分強求自己保持鎮定。壓抑情緒,反而會影響後續的抗壓能力;

2. 可能會出現抱怨、憤怒。這時候,你需要給自己找一個適當的發洩口,比如:打電話給朋友傾訴;

3. 感到沮喪、孤獨、被拋棄。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找到有同樣機遇的朋友,相互鼓勵、傾訴、增強信心;

4. 焦慮感來臨。建議你用自己的信仰活動,或者其他可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助焦慮消退。

04

被隔離期間,“患得患失”怎麼辦?

1. 面對一個不明朗與不確定的處境,各種的擔心與憂慮也會出現。這些心情可能會伴隨著“患得患失”的念頭而來——比如,我中斷的工作怎麼辦?要是真的感染了病毒怎麼辦?此時要儘量轉移注意力,不要讓這些念頭持續擴張;

2. 如果你很難打消這些念頭,不必強求,可以一面帶著這些念頭,一面去做其它的事,雖然會分心,但是還是要讓自己“動”起來;

3. 不要總是坐著或躺著,讓這些“患得患失”的念頭始終圍繞在心裡。

隔離期間,如何抗壓?

給自己做一份規律的作息時間表,以及儘可能把生活品質維持在一個水平:有工作時段、休息時段、娛樂時段、運動時段、進餐時段等等,每日照做。穩定感對於應對未知感非常重要。


阿東西


疫情期間如果身邊的人得了病,我認為首先做個簡單的判斷,看有沒有專家提出的新冠肺炎症狀,如果沒有,就不必恐慌,如果有乾咳、發熱等症狀,要做進一步判斷和檢查,網絡上有很多官方媒體報道的區別普通感冒與新冠肺炎知識,如果判斷不準確,勸病人去正規醫院做個檢查,看是一般的感冒發燒還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

1、如果是一般感冒,醫院會給開點感冒藥也有可能會給輸水,我是河南的,我們當地小診所都不開門了,藥店有開門但是不允許售賣發燒咳嗽之類的藥,所有發燒咳嗽必須去定點醫院做檢查。

2、如果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抱著對自己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主動報告自己去過的地方和接觸的人,當地政府會安排早隔離,早治療,請病人本人和周圍有接觸過得人員不要恐慌,醫院會將病人進行隔離治療,請病人積極配合,爭取早日康復。周圍有接觸的人請自覺到醫院做個檢查(抽血、CT)檢查下肺有沒有被感染,若沒有被感染,請做好自身防護,不要隨意出門。所有被感染,請積極接受醫院安排的隔離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3、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治癒率非常高的,目前,疫情在我國基本被遏制,但還建議大家少出門,鍾南山教授提出,預計4月底,疫情基本結束,不要恐慌,不要傳謠,更不造謠,積極配合檢查和治療,相信我們的醫護人員,相信國家!現在是我們抵抗疫情的關鍵時期,廣大醫護人員、解放軍戰士、黨員幹部、志願者團結一致、積極應戰,很快會花開疫散,取得勝利。

武漢必勝!湖北必勝!中國必勝!


在前沿


如發現身邊有人得病了我們要消除過度恐慌,應對恐慌,我們需要的是耐心與行動,不要讓疫情影響正常的作息。

對疾病的恐慌程度已經涉及消費、飲食、交通等方方面面——“來自武漢的快遞要不要拒收”“禽類是不是不能吃”……面對這樣的壓力情境,我們的心理可能會在情緒、思維、生理、行為上出現各種問題,比如難以集中注意力、低自尊、自責、被隔絕的感覺、健忘、混亂;出現睡眠障礙、食慾減少或增加、藥物濫用;出現吵鬧、危險行為、工作或學習上效率出現問題……同時,人在恐慌的環境狀態下容易出現違反社會規則的舉動,如不配合醫囑、謾罵醫護人員、斥責執法人員等,這些不僅會導致混亂、影響治安,更重要的是給醫護人員帶來多餘的負擔,影響高效救治。

普通民眾應對疫情,應該做些什麼? 尊重醫生的建議、國家的倡導,是首先應該做的事情。應對恐慌,我們需要的是耐心與行動。不要讓疫情影響正常的作息,有充足的睡眠與作息,用健康的生理與心理,共渡難關。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將不僅有助於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更能幫助身邊的人穩定情緒、緩解焦慮。

我們可以從網上搜索一些科普信息來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以及傳播途徑等,這些知識能幫助我們瞭解疾病本身,減少未知帶來的失控感與焦慮感。也可以列一個假期活動清單,最好是在室內的,比如打掃、看電影、冥想、瑜伽等。

主動創建給自己提供心理支持的環境,而非讓情緒役使自己。與此同時,密切關注親友的心理及生理狀態,以防過激行為,以及患病後失去最佳救治時間。更重要的是,應該提醒身邊信息不夠靈通的老人,告訴他們疫情的嚴重性,提醒他們做好防範、減少出門、戴好口罩等。


曌天涯


你的身邊發現有新型肺炎病人不必驚慌

1,你有沒有親切接觸

2,患者有無隔離或防護

3,你是否有較好的防護

4,自己有沒有相應症狀。

以上情況做的很好又無身體不適說明你沒有感染,所以不必驚慌繼續做好防護措施,給自己生活增加點樂趣,同心同力戰勝病魔。





三農武哥


庚子新年,註定是一個令國人永久難忘的春節。不能走親訪友,不能熱鬧聚會,隔離在家的安靜,與應接不暇的疫情信息形成鮮明對比。

一夕之間,世界似乎變了一個樣子。

新冠病毒來得猝不及防,人們對於病毒的認識及防護卻無法一蹴而就;本來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立即切換到了另一個高度緊張的維度;感染者憂心自己的病情進展,未感染者也在擔心自己或家人會成為下一個感染者……

最近很多城市開始復產復工,公園、商場等也在陸續開放,然而留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恐慌情緒一時難以緩解,擔憂、焦慮、多疑、孤獨、失眠、抑鬱……重重應激反應還在困擾著部分人,尤其是在免疫力相對較弱、情緒疾病高發的老年群體中,更是難以避免。

大伯一進菜場就大叫: 離我遠點,我怕死!

杭州某老舊小區內的居民,多數都是老年人,社工小許與這些居民都是老朋友了,但在疫情期間,這些平時看起來和藹可親的“大伯大媽”卻讓她非常頭疼,李大伯就是其中一位。

“一開始,很多人對疫情的防控舉措嗤之以鼻,到後來又表現得極度恐慌,由此產生了很多鄰里矛盾,非常難以協調。”令小許苦惱的李大伯60多歲,與老伴兒生活在一起。

老伴兒身體不好,疫情期間,兩人外出採購工作都是李大伯負責。即便是社區有相應幫助政策,但李大伯還是覺得很危險,不安全、不衛生,堅持自己外出買菜。

不過李大伯對於周邊環境也很恐慌,有點“草木皆兵”,小許說,一到菜市場,李大伯逢人便大吼大叫:離我遠點,我怕死!與人保持三米以上的距離,有人從旁邊路過,都要破口大罵。“因為這些事情,沒少與人吵架。”

不僅如此,李大伯買菜,要求攤主把菜放在離自己三米遠的地方,人走開後再去取。去超市,要求售貨員走到門外,進去選購後將商品放在結賬機前走出去,換售貨員進去,結賬後再讓售貨員出來,自己再去付款、帶走所選購的商品。

這一系列的“複雜”程序,讓菜市場攤主及超市人員都很苦惱。“疫情期間,我們做了充足的宣教,居民有序出行,保持安全距離都是遵紀的表現,”小許說,“但是,像李大伯這樣做法,其實給很多人帶來了麻煩,一旦別人不配合,還會升級為鄰里矛盾,甚至引發爭吵,反而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面對親朋和社工的勸說,李大伯自認很無辜,“我是真的怕死!遇到人就像條件反射一樣,想避開。”

現在,疫情的發展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李大伯形成的生活模式一時難以改變,困擾著他人,也困擾著自己。

借酒消愁逃離孤獨

老大爺醉酒闖關卡

孤獨感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困擾。尤其是疫情期間,老年人被勸導儘量不出門,這必然導致他們面臨更多的孤獨、苦悶和空虛,考驗著他們對封閉生活的適應能力。

在杭州,即便與子女同處一城依舊獨居的老人很多,60歲的於大伯就是其中之一。

逢年過節,子女都來他這裡團聚,週末也會偶爾探望,小區內都是與自己相熟的鄰居,找點娛樂活動消遣下,孤獨感沒那麼強烈。

這個特殊的春節,於大伯無法與家人團聚。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儘量減少外出,一次性採購一個星期的食物量,宅居在家。

最初幾天,於大伯還算適應。與家人朋友打電話聊天,說說疫情,各自的生活,做飯喝酒打發時間。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他人的電話交流變少,信息單一,而且他還不太會上網,生活更加無聊、孤獨。

這樣的生活大概持續了一個月左右,於大伯的情緒越發煩躁,每天喝酒的量不停增加。啤酒變白酒,一兩變二兩……到後來,已經沒有了和別人聊天的衝動,每天都處於醉酒狀態。

一天,於大伯在家越想越苦悶,不知不覺喝下一瓶白酒。藉著酒勁,他情緒失控衝到樓下,在大門口大吵大鬧,語無倫次地表達不出完整的需求。

保安見狀,趕緊將他攔下。但於大伯一時氣急,竟向保安動手,一邊罵一邊用腳踹。眾人見狀,趕緊將其拉開,並送回家。

酒醒後,於大伯接到家人責備的電話,懊悔不已。所幸,保安並未追究於大伯的責任,社工也經常上門探望。“這段時間,老人的孤獨感和抑鬱情緒很強烈,我們都很理解。”被打保安說。

專家解析

疫情對人的安全產生威脅

不確定性會加重恐慌情緒

陳斌華主任認為,人們總會對未知的事物充滿恐慌,這是人的一種心理應激反應,是面對危機所產生的正常社會行為。面對疫情產生的負面情緒、對死亡威脅的恐懼,都是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正常反應。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安全需求,排在人類需求排序的靠前位置,尤其是面對這樣傳染性強的疾病,人們的安全需求受到威脅,不可避免地會有恐慌和焦慮情緒,種種看似“荒誕”的表現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人們面對的公共危機,還伴隨著不確定性的言論,會使人的恐慌情緒加重。尤其是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謠言的傳播途徑也愈發趨向科技化,尤其各種網絡平臺的普及,更易加快負面信息和恐慌情緒的傳播。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對社會的變化反應較慢,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也較弱,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和情緒所感染。”他認為,年輕人可以通過網絡保持聯繫,但老年人受到視力、思想和習慣影響,無論與人維持互動,還是接受疫情資訊都很受限,缺少主動查詢權威信息和求證闢謠的能力,這容易導致老年人要麼把疫情不當回事,覺得不讓出門沒道理;要麼過度緊張,產生恐懼。

再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主要集中在社區或公園,消遣和娛樂方式也很單一,但多數是聚眾性的,現在社交受限,很容易就加重獨居老人的孤獨感。

關注老年人疫情期間極端行為

或許是潛在問題的提前爆發

“我們應該試著接納自己的本能情緒反應,這種反應也會幫助人們更有效地面對危險、做好防護和解決問題。”陳斌華認為,以上案例的老人,一方面是外界因素的干擾,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個性的集中表現。這類老年人本身就有潛在的情緒問題,一直壓抑著,還未宣洩。

在特定的時期和壓力下,積累到一定程度,人格特點的另一面就爆發出來了,出現了看似過激的行為,或許疫情只是個誘發因素。“這類事情也是給他們的家人提醒,隨著年紀的增長,心腦血管硬化或其他身體因素,會導致情緒問題更為嚴重。”他說,“這或許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現,可提前干預。”

如果只是短暫的孤獨抑鬱,疫情期間不方便走親訪友,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聯繫,減少孤獨感,從而轉移注意力,獲得心理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當感覺焦慮的情緒無法控制時,可以通過做一些放鬆的運動來調節自己的心態,如呼吸放鬆訓練、肌肉放鬆訓練、冥想、瑜伽等方法。每天做一兩次,有助於放鬆心情。

如果這段時間的一些不良情緒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各大醫院都開通了心理諮詢熱線或者網絡諮詢平臺,需要時可進行求助。

難以承受恐懼、緊張、焦慮等情緒並感到痛苦時,或酗酒、人格改變等,應當尋求心理從業人員的專業援助,不要諱疾忌醫。


無聲的陽光


恐慌什麼?做好這幾步,

1,口罩戴好趕緊遠離,

2,回家先洗手,摘掉口罩放進塑料 袋裡,扔進垃圾桶裡,

3,開窗通風,換掉外層衣褲放進洗衣機用一小蓋洗衣液先讓洗衣機轉幾圈,再倒入84消毒液一小瓶蓋在洗衣水裡,(千萬不要倒在衣服上會立馬去色的),衣服洗好諒在陽臺上。

4,把鞋換掉,把換下的鞋底用鞋刷子好好刷乾淨,放陽臺諒幹。

5,用少許的84消毒液配置的水擦地,再用清水擦地一次,開窗風乾跑味,注意家人不要感冒了。

6,沒事不要出門,出門盡找麻煩,

戴口罩勤洗手,別給國家添亂。


十里梅花香


疫情期間發現身邊有人得病了,該怎麼樣減少恐慌?在疫情期間每天看著病人上升的數據,確實有人內心焦慮恐慌,更別說身邊的人得病。需要的是耐心與行動,不要讓疫情影響了自己心情,正常休息,放鬆心情,不外出,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於提升自己身體免疫。在家裡合理安排時間減少焦慮。如在家:勤開窗通風,勤洗手,勤消毒,學習,看書,做家務打掃,做美食,看電影,鍛鍊等,出門戴口罩。總之給自己提供舒適環境,而並非被情緒奴役自己!做一個亂流之中,穩如磐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