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当今社会老百姓这么幸福,为什么有些人还不知足?

6711095903096


幸福是一种概念,实质因人而论,任何人都有过幸福的时候,如果说要获得长期的幸福感,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出一个人。相比之下,就我国现实而言,国泰民安,国力渐渐强盛,比哪些落后而又遭入战乱的国家,我们要优越很多,自豪感尤然而生。但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或缺与不如愿的事时有发生,比方说,出身贫富,地域差异,人的自身条件,都严重限制着各自的发展,道致了人与人之间不能平衡发挥发展,且距离越来越大。人人都有感性本能,更有攀比的习惯,由此人类社会矛质层出不穷地产生,有钱人看不惯穷人,穷人也不买富人的账,人与人之间就这样相持着,而是实上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里都不能使每个人感到幸福。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党的统一领导:大灾大难都是政府统一承担,尤其是这次疫情,如果没有我党强大的领导,及时安排抗疫防疫的措施,难以相象疫情将是怎样的结局。由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持感恩的态度,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由此,也感受到了自豪和幸福。


阿牛哥29


幸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幸福。

就拿我这个80后的农村小伙来说吧,小时候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吃不挑食,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衣服),可以说生活水平就是能达到个吃饱穿暖的水平;但是小时候的自己是非常快乐的,记忆里常有与儿时玩伴在茂密的小树林、清澈的小河、美丽的山涧玩耍的情景;特别是春天来临,地里刚刚冒出一小节玉米苗的时候,将脑袋朝地俯瞰天空,真有种置身于外太空的感觉,那会自己是多么的幸福。那时候父母的生活状态就是除了农忙时节,平日里母亲在家做饭、喂鸡、喂猪,也经常走家串户的去串个门,父亲他们早出晚归在外打点工挣点钱养家,在我眼里生活就是这样稀疏平常的幸福。当然,站在大人的角度他们是否感到幸福,我无从而知,到我感觉父辈们那时肯定幸福。

这种幸福的状态一直保持到自己大学毕业(即2003年)。刚从象牙塔出来的自己在一段时内觉得还是幸福的。在上学的那段时间,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着变化,浮躁之气悄然萌发。毕业后,虽然没有赶上国家包分配的大好政策,但是得益于祖国大搞基础建设,自己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一件满意的工作。工作中,自己感觉也浮躁起来,有了欲望,有了烦恼。

直到现在,感觉幸福离自己越来越远,幸福在现在生活中似乎高不可攀。微薄的薪水,银行的贷款,工作的压力让你的生活时时捉襟见肘,虽然自己衣食无忧。也不知道我们每天在追求什么,就像辛勤的小蚂蚁一样虽然每天忙的团团转,但是总感觉生活压力山大。

一直有所追求,但又感觉像蚂蚁,虽然勤劳,但是就怕哪天有人一脚把你踩死。


苦行曾


没有对比就不知优劣,没有经过寒冬的人怎么知道春天的温暖?

我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经厉童年生活说起来年轻人或许不信或者当笑话。

″下雨了,弥驼佛,好年头吃馍馍",这是儿时的口号。吃好吃歹能填饱肚子是最大的愿望,有多少人填不饱啊,更不敢奢望吃好。每当过年才能每人換二斤白面吃。

邻村一位我称为″姥爷"的何姓老人,曾有一次坐在大门石上低头打蔫,过路一个街坊问候一句″吃饭了没?"遭老头臭骂:″谁再问我吃饭我c他妈!"。挺和善的老人,饿急了啊。

穿的更不要说了。千补万纳能裹严了就算不错了,多少同伴大冬天拖拉露脚根的鞋,做游戏用胳膊掩着露着的胸口肚皮,能顶着个破帽子的就算不错的了。本人当时还算是相当不错的,十二岁以下内里连裤衩都没穿过,连二十三岁相亲都是借老舅(老师)的衣服——没有不带补丁的呀。

上初小是头一届,本村没有教室,东家厢房闲着借用几月,西家柴棚借用几天,再没处上课,学生从家带来饭桌,比锅盖大点儿的黑板挂树上就上课了。五六年级去中心校离家五里全靠腿量,初中离家八里靠破自行车。雨雪大风就得步行了。

朋友们,和那时相比,现在怎么样?还不算幸福吗?

老伴催吃饭了,下次再接着聊。


闲散自由人


一、贫富悬殊。

富足者资产亿万,锦衣玉食,山珍海味,别墅豪宅,跑车游艇。贫穷者囊中羞涩,节衣缩食,蜗居陋室,艰难度日。

二、生活成本高。

一个人从在娘胎里开始,到进入坟墓结束,出生、教育、就业、看病、结婚、养老

……无时无刻都需要充足的资本作后盾。

三、对生活的期望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区区小师


啥叫幸福?吃饱喝足就是幸福吗?

七十年代的时候,父母工资加起来还不到100块,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凭票供应,每个月有30%的粗粮。但是,看病、住房、上学基本免费。家属看病除了一次五分钱挂号费外其它不花钱,住房每月交两三块钱,上学每学期只交书本费大概是两块左右。那时大家生活水平都一样,家里孩子多的日子紧点,孩子少的宽裕点,那就叫幸福。现在呢?的确是吃饱喝足了,但是,看病、住房、上学,哪一样都能让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买房和看病,能让你倾家荡产,你说这幸福吗?


大灰狼yyj


现在老百姓和过去比确实幸福很多,但压力更大了,过去最苦的农村出门坐马车骑自行车上县城,几十路啊,可还是美滋滋的,因为还有不少走着去的。现在开门最低配也是电动车,可是身边嗖嗖穿过去的是轿车,而且一个比一个昂贵,绿皮火车被高铁、飞机取代了,什么轻轨地铁每个城市都有了,但人家有私人飞机了怎么赶得上呀?

有差距才有动力,但更少不了压力,压力冲击着幸福感。聪明人是在往前看和往后看中平衡,这样既有了幸福感也不失向上的动力,幸福缺不了物质的填充,一味的追求物质肯定难幸福。



欣欣向荣25571


这个答案,叫不患贫而患不均!

今天有多少老百姓真的可以无忧无虑,答案是不多,就如曹德旺所说,中国有12亿人其实谈不上什么消费能力的,因为所得只不过是维持生活而已,即便偶有存款,也是为了自己养老、治病准备的,根本不敢多花一分,因为这些都是救命钱。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世界有人锦衣玉食,有人还食不果腹,有人左拥右抱,有人形单影只,世界只不过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但是从来没有公平过,所以很多人想做人上人,想过更好的生活,即便是自己可以忍受,但绝无法忍受子孙代代不如人。

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野心最大,他们梦想统治或者改变世界,更何况连自己命运都还无法掌握的普罗大众,有谁不希望登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很好的总觉了人的需求和需要,人是很难被满足的,只不过追求不一样而已,即便是佛,不求人家富贵,也求功德圆满,普渡慈航。

大人物、漫天神佛尚有追求,何况只不过是一群不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还远远谈不上富裕的人会满足,其实人最怕的不是从未拥有,而是尝试过、而不能长期拥有,对于常年饥寒交迫的人,吃饱穿暖可能就是最大的满足 ,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吃到了满汉全席,还能对吃糠咽菜感到满足。

容易满足的人通常处于较低的能级状态,因为只有在低能状态,才能依靠很少的获得维持状态,任何个高阶,高能态,都不敢满足,因为一旦停顿,就可能坠毁,从而失去一起。


大糖必下


社会差别越来越大,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人们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同样是个人,有的月工资1千多,有的人却高达十几万,甚至有的名人年收入几千万元,现在人们的收入根本无法相比,再说住房,有的人是借款贷款买房,有的人定自己有钱买房,有的人甚至买几套房,差距这么大,人们心理不平衡,能满意吗?不过我们得相信党和政府正在努力缩小这些差距,对高收入的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房产开征房产税,等政策都是缩小这些差距的具体措施,相信社会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平等,尽量满足人们的愿望。


流水山上人


能说一下幸福的具体标准吗?如果活着就叫幸福,那中国老百姓确实很幸福,,,,,,


信息有变


如果你的幸福指的是吃饱肚子那我没有什么好说,如果你认同人的幸福感更多是源于精神层面,那我觉得你不应该提出这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