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明朝象日本一樣,皇帝由正統血緣繼承,另選一代表治理國家如何?

用戶94817492734


“虛君”制度在中土是無法實現的。

而日本的“虛君”制度的形成,其本身就有島國應有的歷史背景存在。歷史中的實現“虛君”制度的,一是日本,另一個則是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英國的光榮革命。兩者都是島國。

為什麼島國可以形成“虛君“制度?

這個研究暫時還沒有定論,但海邊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不太崇尚前世來生”,由於需要在海洋中討生活,海洋的“變臉”使得討海人,在信仰上選擇了一種相對大陸人更為直接的方式,“多崇信今生,祈求今生”、“即妥協又堅韌”的矛盾結合體。

所以在日本的歷史裡,“天皇”系統,歷來都是虛的,少有實權,這就是掌權者在架空天皇時,並沒有人選擇奪取這個“虛渺”稱號,歷經千年後,最終“天皇”成為了人畜無害的吉祥物,讓掌權者反而獲得了更多甜頭,因此“天皇”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鏈條式的島國很難取得統一性。

由於國土狹長和海岸線過長的因素,反對派可以憑藉逃離陸地,選擇海上對抗的性質,因此日本島國、英倫三島、東南亞群島等等島國系統在歷史中,基本沒有大一統的現象。

這種多元化的政治體制,結合了海上人家的“即妥協又堅韌”的心態,因此很容易選擇一種“即滅亡不了,就選擇一起坐下來談”的形態,

再則,島國系統在古代相對來說比較落後

英格蘭是個例外,主要是離大陸太近了,使得它在歷史中能從大陸系統中獲取更多的科技支持(雖然這種獲取,有時候是大陸在侵略,如羅馬和征服者威廉)。

古代的島國,由於土地貧瘠(70年前,姑娘都不願意嫁給海邊人),無法生產更多糧食,且討海人易葬身大海。使得島國系統中的科技樹,在發展上是極其緩慢的。

就好比日本,在漢代時的記載,還是部落形態的“國邑”,連文字都沒有。直到隋唐時,通過不斷派遣遣隋、唐使,才在大陸科技的支持下進化。

還有英倫三島,也是在大陸不斷侵襲之下,不斷髮展而來(如融合較多的英格蘭壓著蘇格拉和愛爾蘭)。

第四則是信仰問題

在粗略研究了下島國,就會發現,不管是任何一個島國,歷史上都不會形成“統一的信仰體系“。哪怕是大陸信仰體系傳入,也是和本土信仰相互結合。

這點哪怕是今天的英國本土,雖然表面上已經形成統一的基督信仰,可在蘇格拉區域和愛爾蘭區域,大航海時代之前,依舊存在著自然信仰體系(德魯伊)。因此這兩個區域的信仰體系,其實與大陸基督教體系,是有一定區別的。

另外現今許多島國的信仰體系,要麼就是其內部有多種信仰,要麼就是與大陸信仰體系雖同宗同源但有一定的區別。

而日本的信仰體系,就更加複雜。

由於中土大陸信仰體系中的儒家思想,使得中土大陸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即無政教合一(其實若是以西方思想來判斷,儒家應該是信仰,那麼獨尊儒學,其實也算是政教合一)。

所以日本在7世紀至9世紀這段期間,不斷派遣遣隋、唐使,吸取大陸科技、思想之時,日本本土的自然信仰並沒有受到類似戰爭摧殘而導致凋零,反而是因和平融合(儒家思想),因此日本的自然信仰體系,反而在融合了佛、道、儒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信仰體系——神道教。

剛好此時就是日本女天皇時代,歷史中因這個期間缺乏文字,大都是日後日本本土通過神話及考古(參考中土、朝鮮記載),進行整理的。

其實女天皇時代(6-7代)是很混亂的,男權主義抬頭,皇權旁落,外戚(包括女天皇的情人)、攝關、藩閥、佛教、神道教等等都參與到政治之中,也正是這個時期,才造就了日本天皇系統形成“虛君”體系。

也是這段期間,融合了佛、道、儒、自然信仰的神道教,開始與女天皇結合。神道教派系宣稱“天皇信佛法,尊神道”,隨後又影響到天皇家族,因此到了後來男權主義的男天皇時代,這種神道教信仰與天皇相互結合的形態已經成為日本主流思想。

故而諸侯王們,在架空、供奉、甚至是罷黜、流放,都不太願意選擇與神道教為敵。

總述

中土的體系,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通過“虛君”的議會制度考驗了,特別是春秋時期,國君被架空,最終國破家亡的現象,使得各路思想家選擇了各種政治體系。因此到了戰國時期,更加適應戰爭環境的集權主義就成為了主流。

秦漢唐宋時期,還是一種“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形式,可這種形式很快就被來自草原的蒙元政權所擊破。南宋時期儒家思想就在連續戰敗的陰影中,再次出現分化,當元朝一統之後,蒙古人不獨尊儒家的形態,同時其他外來思想體系的湧入,使得儒家在融合其他思想的同時,國仇家恨也使得它甘願放棄“共天下”的本質。

因此明初朱元璋建國之時,大量的士大夫聚集在他身邊出謀劃策。因此元明時期的政治體制其實已經出現了轉變,士大夫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國家共體、道學的傳播者、載體。而是君主的輔臣、道學的個體。

再則元朝統治時期,由於各種思想、政治體系的傳入,以及文人的屈服,使得朱元璋不得不與封建禮儀結合,用殘酷的律法來制定封建禮儀,重塑了華夏文明,但這是一副猛藥。

最終的結果就是“天地親君師”成為了漢家人祠堂中必拜的信仰條例。所以當王陽明的心學派出現之後,以他名義建立的泰州學派(說是王陽明的弟子所創,當時王陽明已經死了),第一次挑戰了權威,提出了“虛君”言論,同時也觸犯了張居正的權威,立刻就被覆滅了,還好王陽明的弟子較多,且張居正也信該理論,要不可能“心學”都要被打成邪教、偽學。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你知道明朝內閣可以“封駁”聖旨嗎?大明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也曾經是世界文明的最高峰,明朝的封建制度趨於完美,遠不是後來矇昧、落後、保守、以國器而私用、視天下人如奴才的滿清可比。明朝皇帝的權利遠沒有後世認為的那麼大,不能為所欲為,內閣可以“封駁”聖旨,意思就是內閣覺的皇帝的旨意不合理,可以駁回,不予執行,是不是很意外?這有點類似於“憲法政體”,但也僅僅是類似。

“憲法政體”分“虛君憲政”和“實君憲政”,“虛君憲政”的代表是英國和二戰後的日本,國王只是國家形象的代言人,名義上的元首,提倡“王在議會,王在法下”,國王的權利低於議會和憲法,被大大限制,這是“虛君憲政”的基礎。“實君憲政”的代表是二戰前的日本,提倡“大政歸王,庶政賦閣”,天皇的權利高於一切法律和內閣。其實,現代的泰國,依舊是實君憲政。“虛君憲政”和“實君憲政”哪一個更好,不好評判,就像“民主”和“集權”,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同,各有一本賬。

明朝不可能實現憲法政治,中國幾千年的的封建社會,封建制度和文化太完善,保守勢力太強,不經滿清“五千年未有之變局”,向資本主義轉變,不破不立。





黑衣大居士


我認為結果只能是皇帝被殺,或者禪位,然後被取而代之。理由一,歷史侷限性。中國自夏朝的啟開始世襲制就已經深入人心,隨後到了秦漢,君主專制越來越嚴重,明清時達到頂峰。羅馬時代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並沒有傳播到中國,人們思想觀念裡沒有民主的意識。君權神授,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文化觀念導致類似日本的制度在明代沒有文化土壤。二是統治基礎不同。在明代中國是大一統國家,而日本一直缺乏有權威的中央,所以在國家四分五裂,誰都不服誰的前提下,天皇是維持現狀的最好權威。理由三,宗教信仰。在古代日本,天皇是類似神一樣的存在,更多的是精神信仰。在中國古代,從來沒有哪一朝哪一代把皇帝當神看待。有的只是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的觀念。





國家網文化


首先,像日本那樣萬世一系的皇族血統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從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老百姓就相信愛拼才會贏,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實這一點很好,老百姓有上進的路,歷朝歷代的制度都會更加完善,比如科舉制,日本就沒有學習我們,因為他們相信血統。其次日本天皇權力被幕府架空,是因為天皇勢弱,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據說曹操的做法對幕府影響很大,具體的我也不太清楚,要是明廷勢弱,地方坐大,改朝換代是必然的,不過前朝也不會全完蛋,新朝為了收攏人心會封個延恩侯。總之日本的制度在我國是沒有什麼影響力的,也不符合我國封建時代國情,但要是能從中央改革實行君主立憲,那明祚萬世似乎都是可期,漢人的華服衣冠也都能保存下來,當然了,最重要的民族精神也更能完好延續。我說的也不過是推測而已,歷史唯物論告訴我們這些都是不現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