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所謂的“孝順”,可能正在毀掉你

  • 看完了《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於是想談一談中國的孝道,和那些被“孝順”毀掉的人。


你所謂的“孝順”,可能正在毀掉你

中國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根深蒂固於家庭之中,“孝”更是用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善良,即所謂的“百善孝為先”。而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孝”,“父母養育之恩大於天,要聽話,要順從父母。”可就是這樣的孝順,有時候輕而易舉地就毀掉了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

朋友是被父母打著長大的。

母親生了兩個女兒,姐姐備受寵愛,而她備受冷落、責罵、毆打。大概是母親生她的時候遭遇難產,差點失去了性命,所以格外討厭她。難產並不是她的錯,但是她的母親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她覺得這就是她的錯。

於是她乖巧、懂事、聽話、捱打,以此來消解母親對她的嫌棄。

她曾說,過了二十多年,感到最快樂的時光是六歲以前在外公外婆家的時候。

六歲之後,被父母接回身邊,從此在姐姐的排擠、父母的打罵中成長。好在她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自己勤工儉學,做兼職供自己讀書,走出冷漠的家庭,在遠離家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即便是父母對她冷漠,她對父母沒有任何感情,但她至始至終,她都沒有逃出“孝順”的套索。

家裡好事無她,壞事絕不會忘記她。父母向她索取什麼,她就給什麼,按她的話說就是:“雖然他們對我不好,但是畢竟生了我。”

以至於工作了幾年的她,積蓄都給了父母。因為原生家庭的傷害成為心中的陰影與恐懼,一直以來都奉行獨身主義,不敢沾惹愛情與婚姻。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工作,然後把所有的積蓄都給了父母。

她長久以來的狀態是悲觀抑鬱,不知道還能撐多久。她在“孝順”的套索裡,失去了自己與自己的生活。

雖然很心疼朋友,但並不認同她這樣的“孝順”。


你所謂的“孝順”,可能正在毀掉你


中國數千年的孝道文化,其實有著極其糟粕的一面,我稱之為“愚孝”。其中原因大概是對“孝”一定程度上的曲解。

何為“孝”?

《左氏傳》中晏子說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也說到:“父慈其子,必教以義方。子孝其父,必箴其缺失。”

父母要疼愛子女,但要教子有方,而不是一味的寵溺。子女要孝敬父母,也並非的一味的順從,還要勸誡父母的缺失。

《孔子家語·六本》中則認為,真正的孝子應該逃避長輩盛怒的時候,而不是像曾參那樣,任其父親打得暈厥也不逃走。《孝經》中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說明真正的孝順要在愛護好自己的基礎上。

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不能摒棄掉是非黑白,一味順從父母的意願,並不是真正的“孝”,而是“愚孝”。


你所謂的“孝順”,可能正在毀掉你


愚孝不僅會毀掉一個人,還會毀掉一個家庭。

中國存在的數千年不可調和的婆媳矛盾,就存在愚孝的一面。大多數時候是兒子過於注重自己的孝道,而不知道平衡處理妻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離婚女人的自述:婆婆早年喪夫,於是把所有的愛與希望都傾注在她丈夫身上。丈夫知道母親獨自養大自己不容易,於是對母親言聽計從。她與丈夫最初感情很好,很和睦恩愛。但是後來不斷升級的婆媳矛盾,逐漸讓她看清了一個只知道孝順的丈夫有多可怕。每次婆媳吵架,無論誰對誰錯,丈夫總是站在母親的那一邊。更不可理喻的是,有時候丈夫會與他母親一起家暴自己。最後終於徹底受不了,她選擇離婚了。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情感勒索》中寫到:“在情感勒索的關係中,我們以(犧牲)自己的需要為代價,去關注別人的需要。通過對別人的讓步,我們為自己製造了一個短暫的安全假象,使我們得以棲身其中聊以自慰。我們避免了衝突和對立,但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個建立健康關係的機會。”

知乎上這個故事中,母親與兒子,就是典型的沒有建立健康的關係,母親對兒子的愛沒有邊界感。而兒子對母親的孝順,則是不辨是非的愚孝。


你所謂的“孝順”,可能正在毀掉你

電影《黑洞》劇照


韓國倫理電影《黑洞》將這種畸形的,沒有邊界感的母愛演繹的淋漓盡致,劇中的母親甚至在兒子結婚後,還幫兒子洗澡。這樣的愛,可不就是無底的會吃掉人的黑洞。

這部電影讓人看完後背脊發涼。

愛如果變得令人恐懼,那就不是愛。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邊界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為傷人利器的原因。”

不管是父母對待子女,還是子女對待父母,都需要這樣的邊界感。

否則,就是寵溺與愚孝。而這兩者,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自私。不管是佔據哪一點,都會毀掉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


你所謂的“孝順”,可能正在毀掉你

父母養育子女,是責任與義務,不能總是拿“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必須要聽我的”這樣話脅迫子女,並且這也不足以成為隨意打罵子女的理由。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

愛也是相互的。

父母與子女最健康的關係便是“父慈子孝”,父母要疼愛子女,生而養之,教之有方。而不是一味的溺愛,或者隨意的辱罵毆打。

父母子女,既存在親密關係,但彼此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有時候要學著放手,與子女保持邊界感,正所謂“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

而子女孝順父母,也不是一味的順從。報答父母的“恩養”,那就有恩則報,無恩拉倒。並且要懂得拒絕父母一味的索取,因為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又如何更好地去孝順父母呢?

希望懂事的人,都不要被“孝順”毀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