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战争超出本土,劳民伤财,有没有必要?

时至今日,我总结了自己写文以来的三大深层次核心,批日、批欧、希望自己更好,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日本给我们捐了口罩,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在捐助箱子上写了几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使得很多人对日本由黑转粉。

在我的有关批日的文章中,就受到一些粉丝的攻击,认为我的三观有些狭隘,在这里要澄清一下,我写的是历史,不是政治;讲述的是过去,不是现在;揭露的是真实,不是虚假!

换句话说,你如果不了解过去的日本,你又如何了解现在的日本?

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战争超出本土,劳民伤财,有没有必要?

本文就简单来讲讲万历年间的抗倭战争到底有没有必要!

万历年间一共发生了三次针对大明王朝西北、西南、东北等边疆地区的大规模战争,也被称为“万历三大征”,这三场战争巩固了大明帝国的疆土,然而也因为劳民伤财,让明王朝国库空虚,以致万历死后不久,明王朝就陷入内忧外困的局面中。

有人说明朝“虽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指责万历皇帝发动的三大征,三大征中,尤其是朝鲜之役,已经超出中国国土,被很多人看作是“面子战争”,没有任何价值。

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战争超出本土,劳民伤财,有没有必要?

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干涉属国内政,但是要提供无偿保护,这并非“面子外交”,而是一种“防御外交”,藩属国承担的责任就是拱卫在中国周边,一旦发生战争,藩属国首先承担战争缓冲的责任,这样无形当中增添了一道屏障,增加战略纵深。

这种防御思想实际上是从周朝分封制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只不过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藩属国越来越靠后,说句不好听的话,今天可能是藩属国,明天可能就是一个省了。

当藩属国出现安全危机的时候,敌人的军事目标并非是单纯的针对藩属国,很可能是要进一步的侵略中国,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出兵,那么战争就会打到本土来。

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战争超出本土,劳民伤财,有没有必要?

万历时期攻打朝鲜的是日本的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期非常有雄心大志的一个人,在完成日本的统一之后,就将目光投向了欧亚大陆,1587年时丰臣秀吉曾说:“余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在给朝鲜国王书信中曾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如我俗,以施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也”。

由此可见,日本侵略朝鲜其真实的用意是以朝鲜为跳板,为下一步的侵略做铺垫。

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战争超出本土,劳民伤财,有没有必要?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形成了一种,想要摆脱人口危机,就要对外扩张的思想,丰臣秀吉不是第一个有这个思想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付诸实践的人,而且给后世提供了有迹可循的扩张路线。

日本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阴就曾提出一个继承丰臣秀吉扩张思想的路线,“责朝鲜奉贡纳质如古之盛时。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渐示进取之势。然后爱民养士、慎守边圉,则可谓善保国矣。”

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战争超出本土,劳民伤财,有没有必要?

可悲的是,中国大多数人是在甲午战争后才发现日本的狼子野心,在这里纵横要提一下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之前,袁世凯就在朝鲜担任通商大臣,他在《朝鲜大局论》中说道:“越缅僻处海荒,朝鲜近在肘腋,北则咫尺盛京根本之地,西则控扼津烟咽喉之冲,无朝鲜则无东壁也。……故缅甸可容,越南可缓,而朝鲜断不可失。”

可以说是,袁世凯是晚清时期最早意识到朝鲜地缘重要的清政府官员。

万历皇帝是明朝时期就意识到朝鲜在国防当中的重要性,因此,尽管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但是有些仗是不得不打。

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战争超出本土,劳民伤财,有没有必要?

清朝皇帝,同治之前的几位从未感受到来自日本的威胁,而明朝从建国以来就倭寇横行,尤其在嘉靖年间,倭寇频发,对中国东南沿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朝鲜之役发生在1592年,此时距离嘉靖皇帝去世不过25年,万历皇帝就是一个傻子,他也应该知道日本的野心,这场仗不在朝鲜打,那就在明朝本土打,躲是躲不开的。

我还是那句话,中日文化本来源远流长,从来都是“合则两利,战则两败”,但是决定这个关系走向的,从来都不是我们,因为有人喜欢打仗你有什么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