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乾隆皇帝那麼好大喜功,為什麼偏偏不敢學康熙稱“祖”?

論狂妄自大,史上鮮有皇帝能與乾隆匹敵,他心中敬仰的皇帝無外乎唐高宗、宋仁宗、外加爺爺康熙帝,就連父親雍正帝,他也不曾放在眼裡。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在他心中,唯有自己才是最有含金量的“千古一帝”。

實際上,乾隆皇帝的居功自傲無異於夜郎自大,他不過是沾了祖父和父親的光,白撿了一個康乾盛世,當了六十年太平天子。虛假盛世掩蓋下,是通向衰亡的不歸路。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功過是非,清高宗乾隆確實是個開了掛的皇帝,他創下了很多中國歷史帝王之最:壽命最長(享年89歲)、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在位60年,外加太上皇3年)、寫詩數量最多(一生寫詩四萬多首,相當於2200多位唐朝詩人的詩作總和,一個人就“完爆”了整個盛唐)。

乾隆皇帝那麼好大喜功,為什麼偏偏不敢學康熙稱“祖”?


(乾隆皇帝青年畫像)

那麼問題來了,乾隆皇帝一輩子崇拜康熙、模仿康熙,如此好大喜功的他,為什麼單單不學爺爺康熙稱“祖”呢?

看到這個問題,相信大多數熟悉歷史的讀者首先想到的是:“按照慣例,廟號是死後由繼任皇帝加的,豈是他想稱‘祖’就能稱‘祖’的?”這話雖然沒錯,但乾隆又豈是一般皇帝,循規蹈矩遵從慣例不是他的作風,死後稱“宗”不稱“祖”還真是他自己的決定。

“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開疆拓土曰祖,守業有成曰宗”,按照這一基本準則,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稱“祖”,繼任皇帝稱“宗”。但也有例外,比如,明朝便是朱元璋、朱棣二“祖”並存,清朝的情況則更極端,竟出現了三“祖”鼎立的情況:努爾哈赤稱“清太祖”,順治帝稱“清世祖”,康熙帝稱“清聖祖”。

乾隆皇帝那麼好大喜功,為什麼偏偏不敢學康熙稱“祖”?


(清聖祖康熙皇帝畫像)

但是,縱然前面已有三“祖”鼎立,乾隆皇帝也無法有樣學樣,倒也不是不想,而實在是條件不允許。

首先,清朝的三個“祖”,各有原因。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開國立業稱“太祖”,當仁不讓,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順治帝是清朝入關開啟全國統治後的第一個皇帝,將祖業發揚光大、開闢新時代稱“世祖”,符合傳統,如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康熙帝在位期間戰沙俄、收臺灣、徵蒙古,稱“聖祖”雖有標新立異之嫌,但在法理上也說得過去。

總之,清朝的情況確實比較特殊,努爾哈赤、順治、康熙,三者確實都有“開疆拓土之功”,符合稱“祖”的標準。但是乾隆皇帝的情況完全不同,他雖然自認功高,卻不曾有實質性的“開疆拓土之功”,達不到稱“祖”的基本條件。

乾隆皇帝那麼好大喜功,為什麼偏偏不敢學康熙稱“祖”?


(乾隆皇帝中年畫像)

更何況,雖說各有原因,但是一個朝代出現了三個“祖”,確實有點難看了,如果再出現第四個,簡直是不要臉了,畢竟從努爾哈赤算起,到乾隆為止,一共才六個皇帝。

綜上,乾隆皇帝縱然再好大喜功、自以為千古無二,也是不能稱“祖”的,這既違背法理,又不符合清朝的現實情況。乾隆皇帝還算有自知之明,鑑於康熙帝稱“祖”的先例,為了避免局面太難看,他臨終對嘉慶帝和軍機大臣們說:“當以稱宗為是。”(語出《清仁宗實錄》)由此,乾隆帝生前給自己的廟號定下了基本準則——稱“宗”而不稱“祖”。

乾隆皇帝那麼好大喜功,為什麼偏偏不敢學康熙稱“祖”?


(乾隆皇帝戎裝圖)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公元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駕崩於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乾隆皇帝既然會在臨終特地交代自己死後稱“宗”不稱“祖”,必然是當時已經露出了要讓他稱“祖”的苗頭,好在乾隆皇帝畢生推崇漢文化,對傳統禮制的敬畏之心最終壓制住了心中的狂妄,沒有僭越稱“祖”是明智之舉,總算給自己乃至清朝留住了最後的顏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