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三國赤壁一戰,什麼原因造成曹魏,很長時間不組織大規模南征?

大馬哈魚12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

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

曹操兵敗赤壁打斷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局面,打破了自己戰無不勝的神話。

同時也讓內部反對勢力看到了希望。

曹操不得不話費大量時間重新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

此後,曹操穩定內政,平定關中,擊敗馬超,奪取涼州,橫掃羌、氐等異族,大破烏恆鮮卑聯軍,徹底平定北方。

再次南下,進攻孫權,水軍失利,無功而返;

進攻劉備,兵敗漢中,襄樊一戰,成就關羽威震華夏的赫赫威名。

從此,曹操再無壓倒性的優勢,無力奪取天下,不久病逝。直至三國歸晉。


談史論今10086


首先,最好的機會已經過去了。劉備和孫權根基已穩,不可能再輕易翦除。

其次,更重要的,他還有很多其他事要做:他和漢獻帝的關係到底怎麼處理?偌大的家業是留給子孫還是留給漢家王朝,自己到底是做周公還是周文王?如果留給子孫的話,留給誰呢?身邊這些一起征戰多年的猛將謀士,他們一個個態度如何,到底支哪邊?

所有的這些問題,他心裡都沒有最後的答案,但他已經54歲了,在那個年代裡已經算是高壽了,不能再等了。

統一天下重要嗎?重要,但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歷史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出征明顯減少。有兩次到了長江邊上,也沒打什麼仗就回去了。大一點的戰爭,大約只有三次,一次是馬超韓遂進攻關中,曹操出兵平定。後兩次是在漢中,先是收服了漢中的張魯,然後又被劉備搶走了漢中。

在這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漢中到手以後,司馬懿曾經勸曹操進擊蜀中。曹操的回答竟然是:人心苦不知足啊,怎麼可以得隴望蜀呢?!這一年為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曹操61歲。

這些年之間,曹操大約忙了這麼些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曹操)為丞相。”赤壁之戰也發生在這一年。曹操時 54 歲。

建安十六年(211年),征馬超、韓遂。這一年,曹操57歲。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58 歲。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59 歲。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60 歲。

建安二十年(215年),徵張魯,得漢中而還。——61 歲。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62 歲。

建安二十三年(217年),劉備攻漢中夏侯淵,曹操出兵救援無果,最終夏侯淵被殺。次年,曹操退回長安,時年64 歲。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終年 66 歲。

翻過年頭,曹丕代漢自立,延續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滅亡。




涼蓆南瓜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後馬上組織南征。開始很順利,劉瓊不戰而降,獻出了荊州,於是曹操又把目標瞄準了東吳。孫權見曹操勢大,便和劉備結成聯盟,東吳大將周瑜在赤壁用火攻,一舉擊潰曹操,這就是著名的“火燒赤壁”,是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按很多人的想法,曹操慘敗後逃回北方,應該整頓軍馬,再次南征,報赤壁之戰的“一箭之仇”。但為什麼曹操很長時間沒組織大規模的南征呢?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北方百姓生活困苦,需要休養生息。

曹操打敗袁紹之前,北方連年戰事不斷,百姓們生活就比較苦。曹操打敗袁紹平定北方之後又馬上南征,這使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曹操的謀士賈詡就曾勸曹操,他說應該先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然後再南征。但曹操沒聽,結果以失敗告終。如果曹操不為百姓著想,稍做整頓再向南方用兵,只怕百姓起來反抗,勢必造成後院起火,得不償失。所以失敗回來的曹操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安撫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這個過程至少是需要幾年時間的。

二、軍隊需要重新整頓。

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士兵不習水戰,加上瘟疫的流行,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那麼這次慘敗也給士兵造成了心理陰影,南方的氣候環境對他們來說簡直是惡夢一般 ,如果軍隊有心理醫生的話可能調整的能快一些,可惜當時沒有。所以回去之後,曹操要重新整頓軍隊,重新振作部隊的勢氣。更主要的一點是重新訓練水師,沒有一支好的水師想征服東吳是不現實的,因為孫權的防禦所倚仗的就是長江天險。那麼訓練成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啊!

三、孫權、劉備實力大增。

通過赤壁一戰的大勝,孫權、劉備的實力迅速壯大,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雖然曹操的實力還是最強的,但孫權和劉備是結盟關係,曹操如果攻得越急,那麼孫劉聯盟就牢不可破。如果曹操暫緩進攻,等待孫權和劉備的關係出現裂痕(孫劉兩家對於荊州的歸屬有矛盾,後來他們達到的協議是劉備暫借荊州),那時再南征要順利得多。所以曹操在等待這樣一個機會。

四、西面馬超、張魯有威脅。

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敵人可不只是南方的孫權和劉備,還有西面的馬超和張魯呢,他們也時刻威脅著曹操的西大門,所以曹操認為必須把西面平定了再南征。這樣,南征的時間也只能往後拖了。

結語:

古代打仗並不象我們想像的那樣,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它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否則盲目地出兵打仗,一定會以失敗而告終。


博超講堂


三國時期的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其實,這其中是有很多因素相互制約的。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在赤壁之戰之後,曹魏在很長時間不組織大規模的南征。


一、曹魏的北方根基

在赤壁之戰之前,北方已經從黃巾起義開始,就經歷了連年戰火,糧餉不足,民不聊生。而在曹魏集團的內部,也沒能完全的擰成一股繩,外加雖然曹操此時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南征之下必然會置漢獻帝於朝中,而曹操隨軍遠征,勢必擔心“後院起火”。

也正與此,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開始休養生息,整頓兵馬,積極改革屯田制等兵民土地政策,增加糧食產出,並且設立“摸金校尉”,增加部隊軍餉。這其中一系列的舉措,都是為了穩定曹魏的北方根基。


二、曹魏的水土不服

長期佔據北方的曹魏兵馬,在平原戰爭中屢建戰功,但是長江以南,確實江河密佈,崇山峻嶺,可謂是易守難攻。而對於曹魏的北方軍馬,南征之下,除了地形的因素外,還有複雜的氣候制約,南方多陰雨,多沼氣,而這對於善於指揮平原作戰的曹魏將領來說,無疑是一大難題。而從軍士的飲食方面,南北方的差異也是比較大的。因此,水土不服成為曹操南征的絆腳石之一。


三、吳屬的人才輩出

在赤壁之戰時期,雖然曹魏的兵馬強盛,麾下盡是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但是此時的東吳和西蜀,也不是吃素的。在魏蜀吳的謀臣將士都不分上下之時,任何一方,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吃掉對手。而曹魏的麾下雖然人才濟濟,但是謀士們都勢均力敵,統治者也不乏猜忌重重。所以很難定下統一的強有力的執行戰略。


所以綜上所述,從曹魏的北方戰略格局等多種因素制約下,赤壁一戰之後,魏軍短時間內只能調養生息。


草竹道人


政治團隊需要鞏固,軍事實力需要發展,經濟實力需要提升,外部環境需要拓展!

具體為一:曹操在水軍上的短板,是無法佔領南荊州的,就算打下荊州也無法消滅江東的強大水軍!二:為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向西北發展,消滅西涼,打服草原部落,吞併漢中益州對孫劉形成戰術包圍!三: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損兵折將,勢力已經不能對另外兩家形成泰山壓頂之勢!統治區內急需修整,發展經濟!



呂梁路過


赤壁一戰後,三國鼎立形勢已成,再加上曹軍損失慘重,北方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只得退守許昌,雖曹操依然覬覦南方,但曹魏卻力有不逮,只能休養生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無匹的實力橫掃了北方各路諸侯,佔領了以許昌為中心的中原廣袤土地。而曾經活躍的北方各少數民族鮮卑和羌胡也忌憚於曹魏的強大實力,不敢造次。

次年,北方已定,曹操則藉機行事,趁劉表虛弱,率領大軍佔領荊州的千里沃野。隨後,又攻克江陵。從此擁有了荊州精銳水師和長江天險。

志得意滿的曹操準備趁熱打鐵,一舉拿下南方各郡,一統華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數十萬大軍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三方英豪風雲際會之下開始這一場宿命之戰。

此戰的詳細過程大家早已瞭然於胸,這裡不再贅述。此戰的影響頗為巨大主要有下列幾點。

首先,三足鼎立格局初成。

赤壁之戰後,最大的贏家其實是劉備。戰前,劉備雖然經營多年,然而相較於曹魏和孫吳這種大佬,治下的土地幾乎都是貧瘠之地,地盤也小的可憐。而赤壁之戰後,劉備捷足先登,奪得了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而後又和孫吳溝通交易,換得了江陵等地。自此,幾乎擁有了荊州全境。進而謀取了益州,打下了蜀漢的堅實基礎。

而孫吳則憑藉長江天險和精銳水師進一步鞏固了江南之地,並趁曹魏新敗,親率大軍進攻合肥。然而卻屢屢挫敗,最終退守江南。

曹魏雖敗,但北方根基尚在,影響並不致命。從合肥保衛戰的表現來看,曹魏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強大的底蘊猶存。

如此三足鼎立形成,各方都不敢輕舉妄動,以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其次,曹軍損失慘重。

赤壁之戰,曹操的損失極為慘重。進攻伊始,曹軍號稱80萬大軍,後來經過各方史料證實,曹軍真實兵力應該在15萬到30萬之間(含後勤部隊)。繳獲劉表的蒙衝戰船千餘艘,而後又建造大型戰船近千。

這一股龐大的兵力在戰爭之後還有多少呢?《三國志》中說:“曹軍折損大半。”那麼也就是說,曹軍的慘軍敗將差不多在6萬到10萬人之間,可謂是損失慘重。而當時曹魏轄地總人數也不過區區數百萬人口。一場戰爭下來,便損失了十幾萬人馬,由此可見對其損害多大。

最後,北方羌人蠢蠢欲動。

自古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關係便是你進我退。赤壁一戰後,曹軍整體實力大受影響,而且東吳也趁機發難,連連攻打合肥。雖然最終成功抵禦住東吳的進攻,但也不得不從北方邊境分兵。

羌胡看到有機可乘,便順勢打破原有的寧靜,開始在曹魏的邊境地區頻頻發難。兩線作戰的曹操苦不堪言。不過好在曹軍實力強橫,邊軍皆是戰火磨練出來的精銳,成功抵擋住了羌胡的騷擾。

所以,綜合以上三個原因,曹操經歷赤壁一戰後,面對已成定局的三國局勢,很難再討到便宜。休養生息成了唯一的選項。


Crazy歷史


赤壁之戰後,不導致大規模南征的原因,初看很簡單,就是建安十三年大大小小的戰爭把人打沒了。但是細研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休養生息。赤壁之戰失敗後,建安14年3月,治水軍,7月水軍駐合肥,後來給很多家裡沒有核心勞動者的人們回家去從事農桑,這是什麼?這是發展經濟?或者是養精蓄銳。準備等經濟恢復恢復再幹,建安16年,曹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休養生息期間也沒閒著,積極在朝中搞事情,玩政治,把自己兒子扶了上去。後來建安17年再次帶兵出兵東吳,俘虜了孫權的都督。建安19年,位極人臣的曹操,再次出兵孫權,你不得不說曹操的情商很高。基本節奏就是打打,發展發展,差不多了再去打打。其實戰爭一直也沒有停下來啊。

不知道提問者說的沒有南征是什麼意思?


王皓沐講歷史


(1)赤壁之戰曹操損失過大 ,幾乎兵力耗盡。

(2)孫劉聯盟,曹操知道已經不可能戰勝這兩個強敵。

(3)曹操百萬雄兵一夜所剩無幾,沒有數年是不可能恢復這樣的兵力,所以選擇數年養兵屯墾,恢復勢力再進行南征。

(4)曹魏要看好時機等孫劉聯盟破裂,赤壁之戰本來就是東吳打的,荊州是天下之腹,理應是東吳的地盤,最後卻被劉備搶去了,所以操操知道孫劉聯盟不會長久。

(5)這就是數年不大規模徵繳,孫劉聯盟不破裂曹魏是不可能戰勝的,劉備知道 權也知道 當然了曹操也有自知知明,知道已經3足鼎力,所以要自我強大,養兵,養民,屯墾,自己強大了最後才有勝算,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不是嗎?


古怪阿德


三國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赤壁一戰,讓曹操大氣元傷,在此之後就沒有什麼大的動靜了。

我覺得有原因的,其一,我覺得曹魏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劉備和孫權的根基已經落下了,不可輕易地除掉了。

其二,曹操為以後的前程和事業有很多事情做。

曹操早年時平定叛軍為己任,可赤壁一戰給他的人生分成兩段了,覺得統一之夢很遙遠了,覺得自己精力放在當前的權利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征伐了。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歷史上赤壁之戰曹操沒死不知道為什麼。演義裡華容道捉放曹是諸葛亮安排的。演義裡的孫劉聯軍只是迫於曹操大軍壓境之下的產物。曹操死了北方必亂。這樣周瑜絕對第一個對劉備開刀。所以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這樣曹操才能牽制孫權。然後趁機入主荊州。 關於曹操死後北方的局勢問題,我想說兩句。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對朝廷的掌控力還沒有達到後期魏王那種程度。在皇帝身邊還有很多效忠於皇帝的極有影響力的重臣。這個是曹操內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然後是馬騰韓遂等人在曹操死後必然攻魏,而且是內外聯合,再加上孫權對壽春汝南等地的攻擊。甚至連宛城都有可能丟失。其次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問題了。這是外因。相對於上面兩個因素,曹操兒子爭權的可能性極小。袁紹死後兒子爭權的原因是袁紹的兒子本身就有各自效忠的臣子,袁紹的重臣中也是涇渭分明的幾個派系,袁紹兒子們的鬥爭在袁紹在時就已經開始了。曹操則對手下的控制是極嚴的,曹操所信賴的重臣中幾乎都是隻忠於曹操本人對曹操繼承人的問題從來就沒有明確的表態過。這種情況下,曹操死後他的重臣最有可能的是根據長幼順序立曹丕,以賈詡,程昱等人的作風,絕對是在火速回到許都後殺光皇帝身邊的人,然後除了必要的留守幾個重地以外,迅速集中兵力以應對事態發展。曹操死後的北方亂局將是以曹操派系和帝黨之間的爭鬥,和孫權馬騰等人的攻擊。兄弟相殘之類的發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的。其他的什麼將領叛亂等事情發生了也是迅速被撲滅根本構不成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