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錯在什麼地方,讓英雄無用武之地?

大馬哈魚12


引言:

“紙上談兵”這一成語,讓很多人從小就知道了趙括。很多人對趙括的認識,僅限於他是個誇誇其談,沒有實踐經驗,最後葬送了40萬趙軍的青年統帥。但歷史往往比大眾的認識更為複雜和詭譎。


分析

  • 長平之戰前的局勢分析

在長平之戰前,趙國的主帥是老將廉頗。作為戰國末期著名的軍事將領,廉頗在這一戰中使用了什麼樣的戰術戰法呢:

“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由此可見,廉頗的戰術方略也無非是據險而守。是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的。這是廉頗在數度為王齕所破,不得以而衍生的產物。但即便是完全處於防守狀態,那廉頗的成績又如何呢?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可見,即便是按照廉頗所使用的防守戰術。趙國依然無法抵禦秦國的進攻,廉頗之所以要堅持防守,他並不是相信可以通過防守而戰勝秦軍。他所期待的是有兩點,一個是希望秦軍的糧草在長期作戰中供應不足,主動退兵。另一個就是他寄希望于山東六國的幫助,希望他們可以出兵共同對抗秦兵。可是廉頗的打算落空了,堅清壁野,據險而守,根本沒有拖垮秦國,也沒有等來六國的援兵。

  • 此時的趙國面臨了什麼樣的境地呢?

此時的趙國境地非常危急,內部的後勤補給無法供應,外部也沒有其他國家救援

廉頗的計劃是持險自守:借秦軍補給不利之便,或待其糧盡兵疲自退,或趁勢擊之。這個看似合情合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廉頗用了三年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他的戰略目標,但趙國在這個時候已經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而且趙國向山東其餘國家的求援也都沒有成功:

“ 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在趙國糧草補給不足的時候,趙國向齊國借糧,結果被齊國拒絕了。這個時候趙國也想向山東六國借兵,但是又失敗了。因為趙王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那就是既向山東六國借兵,又同秦國求援:

鄭朱,趙之貴人也,而入於秦,秦王與應侯比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趙卒不得媾,軍果大敗。

糧倉不足,求助失敗,如果趙王還依託廉頗的戰法,與秦國打拉鋸戰,那最後的結果就是舉國餓死。

  • 無奈之下,趙國只好轉守為攻

趙國轉守為攻,用趙括來替代廉頗都有哪些原因

1、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秦國使用了反間計,秦國在趙國散佈消息,說廉頗不足以對秦國構成威脅,能夠構成威脅的只有少年天才趙括。這才促使了趙國的臨陣換將。但原因真的就這麼單一麼?當然不是了。

2、與秦國相比,趙國的經濟實力那根本就是不值一提。通過變法而強大的秦國足以滿足對趙國作戰的軍事給養,而趙國的後勤卻率先出現了問題。當時秦軍在盆地西側構築堡壘,作為前進基地,趙軍在盆地東面築壘防禦。廉頗避戰不出,秦軍也不可能不記代價的進攻以奪取趙軍城壘,過大的損失則使勝利沒有意義。但經過幾年的對峙,形勢慢慢對趙軍不利。它後勤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3、我們來把秦、趙兩國的物資補給線做個對比。我們就會發現,雖然趙國是本土作戰,但是後勤根本接濟不上:秦軍的物資從雍城出發,通過渭河、黃河和汾河組成的水路運輸體系,有效保障了前線部隊;反觀趙國的運輸則極度依賴人畜的陸路運輸,無論是運力還是損耗,都遠遠大於秦國。本來從經濟上趙國已大大遜與秦國,連年的持久戰,讓趙國已無力維持僵局。再繼續打下去,即便是不被秦國打敗,自己也會被拖垮。

4、客觀的來說,廉頗的表現也並不是很優秀。在廉頗為主將的初期,趙國被秦國拿下數城,這個戰績在趙王看來也並不可喜。而且,長期的消耗讓國力的國力已經無法在支撐,換將之前,趙王多次催促廉頗主動出戰,但被拒絕。以廉頗的經驗與能力,不會不明白趙國所處的困境。可一旦脫離築壘地區,趙軍就必須在盆地以仰攻的方式對戰強悍的秦軍。

5、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讓他也不能專一對付秦軍。趙國是抵禦匈奴進攻的第一道防禦線。如果不能與秦國迅速決戰,那匈奴就很有可能會趁虛而入。到時候趙國面臨的就是兩線作戰,對此趙國不可能不去擔憂。所以迅速決戰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 趙括登場,趙國與秦國展開決戰

趙括真的就是那麼的不堪麼,其實還真不是

1、司馬遷筆下的趙括:在《史記》中對趙括有過這麼一段描寫: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太史公妙筆揮就,世人皆雲趙適紙上談兵。時至今日這頂帽子還頂在趙括的頭上。但趙括的表現究竟如何,我們還是要看看戰場上的真實趙括。

2、即便趙括是紙上談兵,但也可以看得出來,趙括是有一定的軍事水平的。趙括登上歷史舞臺之後的第一件事做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這個舉動大大提升了趙軍的作戰能力。客觀的說,與廉頗帶兵時每戰必敗,失二鄣,丟壁壘相比,要有提升。

3、只可惜戰爭的拐點也悄然來到,此時秦軍也秘密換帥,換上了戰國最強將領白起:

“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秦國為什麼要更換白起呢?很簡單,秦王認為王齕搞不定趙括,才換上白起。看重點: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目的就是為了的是使趙括輕敵。這足以說明秦對趙括重視,畢竟虎父無犬子嘛。歷史上的趙括雖然曇花一現,但如果從這些側面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秦國對趙括的重視絲毫不亞於對廉頗的重視。之所以在趙國散佈謠言,促使趙括替換廉頗,並非是因為趙括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趙括是主張主動出擊的,這一點是符合秦國利益的。

4、但趙括畢竟年青,又肩付著整個國家的存亡,而他的對手又是戰國最強的白起。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點我們不能指責趙括的能力不足。反之,我覺得大家應該注意這麼一個細節: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趙軍絕糧長達一個半月,都已經到了人吃人的程度,仍然沒有人主動投降秦軍。我不覺得其他人做統帥的話能夠讓軍士們還有如此的凝聚力。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其實已經充分的證明了趙括的獨到之處。已經彈盡糧絕到如此程度,趙括必須要拼死一搏了:

他分四十萬人為四隊,四五復之,趙括先登陷陣衝擊敵圍,終不能出。趙括臨陣身殞,然亦殺的秦卒亡者過半。趙括死後,四十萬趙卒卸甲而降。長平之戰就此結束。


結語

長平之戰後,秦國與趙國開始了和談。從表面上看這個時候的秦國對趙國有著巨大的優勢,之所以和談完全是因為范雎對白起的嫉妒。但根本原因則是“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即便是秦國不和談,又真的能滅掉趙國嗎?滅掉趙國之後,秦國當時的國力能夠完全佔領趙國麼?個人覺得是不可能的。而造成“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的軍隊耗損,完全要得益於長平之戰。此戰對趙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長達三年的戰爭,對趙國的經濟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最後的決戰又讓趙國勵精圖治發展起來的部隊全軍覆沒。但這一戰對秦國的打擊也不小,前期的據守消耗秦國的國力,而趙括所指揮的決戰,又沉重的打擊了秦國的軍事力量。

雖然長平之戰以趙國的失敗,趙括的身死而告終。但趙括剛接手部隊不久,就能讓戰國第一名將白起的優勢兵力“死者過半”,其軍事能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只可惜,趙國的國力沒有給趙括繼續發光發熱的機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之所以主動出擊,並不是軍事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趙國並不具備繼續耗下去的根本。戰爭最終打的還是國力,趙國與秦國的國力差距,才是趙國失敗的根本,這個責任不應該歸於趙括的。


再言春秋


1、趙括面對的是當時的戰神白起,就算同時代的廉頗和樂毅都不一定是其對手。

2、趙括戰前曾多次親自勘查地形。

3、趙括在作戰時下命令之果斷,趙將中無人能及。

4、長平之戰中,趙括也給秦軍帶來了近20萬人的損失。

5、戰爭後期,趙括大軍被斷糧,而趙括在固守中,嘗試了當時還沒有人使用過的,“孫臏十陣”中的“車城圓陣”,在斷糧的情況下固守46天,而大軍沒有生亂,也是為兵家史上的一個奇蹟。

6、趙括每戰總率領自己的千騎,騎衝在全軍最前,其膽識令人佩服。

一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今天,他足足被人們譏諷了2000多年,被人們嘲笑了2000多多年,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長平大戰一開始,趙軍就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造成這種錯誤的人正是所謂的四大名將之一的上將軍廉頗。戰國時代,由於趙國的戰略環境和地理環境所決定,趙國的軍隊擅長的是野戰或者說擅長進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戰,趙國最厲害的就是戰場突擊力量,比如弓箭兵、輕步兵,長平大戰一開始,由於數戰不利,趙軍統帥廉頗就主動堅守,以圖與秦軍拼消耗,讓秦軍知難而退,但是誰也沒預料到,秦軍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干就是14個月,長平大戰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也就是由突發的戰役決戰,演變成了雙方有意識的戰略決戰和戰略消耗戰。也不知道當時的趙國統帥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說趙軍犯下了第二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當時就是業餘戰略家也知道,趙國的戰爭潛力遠遠要低於秦國,由戰役演變為戰略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可是趙國的政治集群卻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換而言之,趙國應該主動割地求和,以圖保住趙國最珍貴的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精銳的部隊,才是上策,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人想到這一點,為趙國精銳部隊的覆滅做好準備。這就是趙國犯下的第三個戰略性錯誤,可以肯定的說趙國已經輸定了。

由於物資、軍隊的大規模消耗和對壘,使趙國政治集群的心靈很脆弱,本來用擅場進攻的趙括換下喪失鬥志的廉頗,不能不說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時機已經過去了,雙方的對壘陣式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必輸無疑了,只是看輸多少和輸多大而已了。加上臨陣換將,新統帥上任後又要二~三個月磨合才能形成戰鬥力,一則趙國國力基本耗盡,二則秦軍又不是傻子怎會讓趙軍有這樣的機會。所以,這時也就犯下了第四個戰略性錯誤,趙軍覆滅的時機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趙軍統帥趙括的紙上談兵的緣故,而是這時的長平大戰本身就是一個輸定了戰爭。

但是,趙括上任後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也或者說是一個讓人敬佩的錯誤,即“以身殉國,抵死反抗”,雖然是做錯了,當時相對於歷史上的一群群無恥的漢奸,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敵手——殺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於趙括的拼死的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傷亡,最後趙軍被騙投降後,秦軍還要不得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洩憤。至於,當時趙軍究竟給秦軍造成多大的損失就不知道了,因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憶起來和記錄下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長平大戰不但是趙國心中的永遠的痛,也是秦國心中永遠的痛。長平大戰後,秦國數次被其餘5國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陽郊區的藍田一帶,用了20多年才恢復了元氣。


戰鬥大黃蜂


長平之戰,成就了秦國名將——殺神白起,也讓趙國的趙括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兩千多年,但是,事實的真相真的是因為趙括的無能嗎?其實並非如此。

首先,參與這場戰爭的是秦、趙兩國。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便一步步成為兵強馬壯的超級大國,有兵甲100萬之眾和巴蜀、漢中兩大糧倉作為保證,成為西方的老大,一直想吞併其他六國一統天下。

趙國,原本在戰國七雄中實力不算最強,地理位置不如南方的楚國可攻可守;財力上比不過東方齊國;而我國梗死有鐵甲步兵,所向披靡;只比燕韓兩國稍強。但是趙國的武靈王志向遠大,率先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進行徹底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崛起,有一躍與秦國共爭天下之意。

戰國後期,秦國的獨步天下,為趙國所阻,變成了兩強爭霸。但是由於秦國變法比較早,所以發展比較完善,還有漢中和巴蜀的糧草支撐,所以趙國還是遜與秦國。

所以,長平之戰中,趙國上下本就不贊成迎戰,想通過政治手段,暫緩這場戰爭,爭取更多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國將領有白起、王紇、蒙毅等皆為有勇有謀的軍事統帥,其中以武安君白起為甚,攻守兼備,百戰不殆,是戰國中數一數二的帥才,國家兵力100萬左右,此次投入戰鬥的有60萬左右。

趙國將領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田單、樂毅等,國家兵力60萬左右,此次投入戰鬥50左右。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兵力相當,秦國佔據稍微的優勢,開始主將廉頗由於初戰不利便實行了守的策略,使秦軍一時不能攻克,雙方處於對峙階段

雙方激烈交戰,秦趙兩軍均損失慘重。趙軍前後六名尉官陣亡,丟失了兩處要地,至七月,趙軍西營壘被秦軍攻佔。在數戰不利的形勢下,趙軍憑藉工事,繼續堅壘不戰。秦軍在之前的攻堅戰中,死傷大半,攻勢也逐漸減弱,趙軍的地利優勢也變為各佔一半。戰爭便很快進入了對峙階段。

於是,白起便想誘趙軍出來,便派間諜在趙國境內製造謠言,使趙國換掉了廉頗,換上了趙括。趙括當時領命去替換廉頗,孝成王命令趙括儘快解決白起,再向東解決魏冉。於是趙括才贊同白起提出的決戰。決戰開始,趙括與白起軍隊拼死力戰,甚是激烈,但是秦軍有充足的糧食補給,而趙軍遠離自己的營地,只能吃隨身所帶的少量乾糧。

趙括命一隻軍隊斷後,掩護大軍東撤,卻被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軍隊堵住,切斷趙括的退路和糧草。而身後的白起在全殲掩護的趙軍後,又追上來,與野王君前後夾擊趙括。

而趙括被打算越過丹水東撤,卻被秦昭王引來的黃河裡的水阻斷了去路。而陵川趙軍的援軍也被阻擊。至此,趙括被秦軍死死的圍住了。趙國也是自顧不暇,被穰侯從陶國對邯鄲發起進攻,不能支援趙括。

趙軍沒了糧食,便開始殺馬吃人,保存體力,在趙括的帶領下,竟然沒有比一個人要投降。被困46日後,趙括使計詐降,利用秦軍在受降時,發動襲擊,致使秦國士兵也死傷慘重。

趙軍全部戰死後,白起使人尋找趙括屍,不得,只找到趙括用劍和鎧甲。白起極為傷心,以衣冠厚葬,取趙括劍自用。白起曾自己對秦昭王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

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范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

所以,趙括並非“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長平之戰的鍋可以摘掉了,趙國是敗在了國力上,換誰都不行。趙國前有秦國緊盯不放,後邊境又有不少覬覦之輩,糧草又不充足,就算用廉頗的死守策略,也是撐不了多久。

所以,所謂的趙括錯,並不成立,趙王也不傻,不可能真讓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去率領40萬大軍。秦趙兩國趙國輸的原因其實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

而不是趙括的原因。


那一頭亂髮i


公元前 260 年,趙國用趙括代替名將廉頗出任趙軍主將,與秦國在長平展開決戰。趙國慘敗,40 萬大軍被坑殺,從此國力轉衰、一蹶不振,最終被秦國吞併。趙括也因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實踐運用,成為流傳千年的笑柄。

長平之戰最終趙軍大敗,固然有趙括個人軍事素養不高、指揮失誤等諸多原因,但也有其他不可忽視或者不可逆轉的因素。

1.臨陣換將影響戰局

當時秦強趙弱,秦軍利於速決戰,趙軍利於持久作戰。廉頗決定憑險固守,拒不出戰,秦軍挑戰,也不應戰,準備把秦軍拖得士氣疲憊,給養困難,再找秦軍的弱點進攻。但趙王卻以為廉頗膽小怯戰,堅持用主張速戰決戰的趙括頂替廉頗。兵法有言,“臨陣易將,兵家之所忌”。

一線指揮員尤其是與敵方反覆交過手的指揮員,比其他人員更加熟悉戰場環境、部隊情況和敵我態勢,部屬也熟悉指揮員的指揮方式和作戰手段,在戰鬥中能夠令出行隨、事半功倍。不到萬般無奈絕不可臨陣換將,如果戰前突然更換指揮員,不但會使部屬感到不適應,還會使先期作戰準備失去連續性。

2.秦軍離間之計奏效

秦王看到戰爭曠日持久,一直攻不下長平,就採用範睢的計策,秘密派人攜帶千金重禮到邯鄲去賄賂朝中權臣,並且散佈流言說:“廉頗老了,容易對付,而且他就要投降了!秦國最怕的是趙括。”於是趙國決定召回廉頗,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作戰。

“兵者,詭道也”。戰爭中離間與反離間是必不可少的作戰樣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戰爭中做好情報掌握和信息甄別的工作至關重要,如果把握不準容易被離間或欺詐,導致錯判情況、錯失機會。

3.群眾情緒左右決策

秦趙決戰前,趙軍已堅守三年,未能取得絲毫戰果,國內存在急躁情緒,朝中大臣也紛紛要求替換廉頗,對秦軍發起進攻。在這種情緒的迫使下,趙括求勝心切,沒有進行充分準備就決定出擊作戰,埋下失敗隱患。

4.研究作戰對手不夠

秦軍得知趙括擔任主將的消息後,秘密派武安侯白起接替王齕擔任主將,並做好保密工作,以致趙括對秦軍的換將等情況變化絲毫不知,錯把白起當王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作戰中要全面掌握戰場環境,一方面要熟悉地形,對作戰區域的地物、地貌進行了解掌握,做到準確指揮、高效指揮;另一方面還要熟悉對手,對敵人的作戰能力甚至將領的個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確保料敵先機、掌握主動。


碩風雜談


長平之戰,趙國自開國以來最為悲慘的一場戰役,45萬趙軍命喪長平。趙國家家披麻戴孝,無比淒涼。這場戰役的指揮者趙括自能而然地成為了萬人唾罵的對象,被後人冠以“紙上談兵”之名。長平之戰趙軍的指揮者趙括錯在輕敵,但重點是趙括本身經驗不足。



輕敵

廉頗在守長平前線的時候,面對秦軍的屢次騷擾,都避而不見。無論秦軍多麼的騷擾,就是拒不出戰。廉頗的拒不出戰行為,在趙國高層引起了不滿,“你廉頗面對的不是秦國的白起,只是一個20多歲的秦軍新將,有必要這麼恐懼嗎?”。

趙國高層的不滿加上秦國應侯范雎散佈謠言,廉頗最終被趙王換下,由趙括替代。趙國換將的同時,秦國也在偷偷的換將,將20多歲的王齕換下,由白起代替。 白起的到來,趙國高層渾然不知,而趙括固然更不會知道。

白起放出誘餌故意敗給趙軍,趙括自以為秦軍將領還是和自己年紀差不多的王齕,輕敵冒進,領趙軍全軍出動,結果被困在長平。

經驗不足

長平之戰,趙括表現出許多無知的行為,比如:傾巢出動,留下不到7萬的軍隊鎮守後方,結果被秦軍突襲,佔領了趙軍的後方,使趙軍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之中。

在群山環繞的長平,領著40多萬的大軍,排著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行走在長平之中。由於隊伍太長,遭遇了秦軍騎兵的突襲,也做不出有力的反擊,導致輜重部隊和主力部隊的分裂。



總結

長平之戰,趙括錯在輕敵,由於自身的經驗不足被包圍於長平,導致45萬趙軍命喪長平。說實在的,長平之戰錯就錯在趙孝成王,讓從來沒有打過仗的趙括,突然領軍45萬對戰秦軍。如果讓趙括打幾次小戰歷練歷練,很有可能不負他的馬服君的威名。


永樂解史


不請自來,我不認為趙括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只是缺乏實戰經驗罷了。如果說錯的話,最大的錯誤就是接過了長平之戰這個“爛攤子”。

趙國為何不用廉頗?

長平之戰中趙國最大的失誤就是將廉頗換下,讓趙括頂替,那麼為什麼把廉頗換下呢?

《史記》中記載是秦國用了離間記讓趙國換下了廉頗,無非就是廉頗一直處於守勢缺乏對秦國的主動進攻,對於我們後世再來看知道廉頗是對的,因為秦國剛打完韓國軍力還沒恢復,糧草輜重也未必充足,如果和趙國打消耗戰大概率要撤軍。但是趙王不這麼想,因為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大決戰,關係到未來天下的走勢,怎麼能一昧防守而不進攻呢?

所以趙王將廉頗換成了趙括,目的就是讓趙括進攻,只有進攻打敗秦國的生力軍才是真正的勝利。在趙括坐上主將的位置時是不可能繼續像廉頗那樣防守,必須主動進攻,因為趙王希望看到的,可這也中了白起的計。

秦國換上白起

長平之戰不僅僅趙國換將,白起也在的戰爭中段到了秦軍中指揮戰鬥,那麼這場戰爭主將就變成了原先的王齕和廉頗的對決變成了白起與趙括的決戰。白起作為戰國時期的“殺神”面對一個戰爭“小白”趙括,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上並非是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是他們面對的是白起,戰國時期的“戰神”,趙國將領中也只有廉頗和李牧和他齊名,所以兩軍主帥在戰鬥經驗上的差距使得趙括像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小白,如果趙括真是“紙上談兵”趙國難道看不出來嗎?

成為長平之戰的“背鍋者”

一場戰爭的失敗總要有人站出來擔負責任,作為趙軍主帥的趙括當然是首當其衝的,失敗原因是不會記在趙王中了離間記換下廉頗導致的,那麼最好的解釋就是趙括十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都是因為趙括自身原因的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


我認為趙括最大的錯誤就是當了趙軍的主將,成為了這場戰役失敗最大的受害者,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笑話。


歷史百貨鋪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錯在什麼地方,讓英雄無用武之地?

先說總結。趙括並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相反,趙括激發了一個軍隊的最後潛力。

要說趙括這個人,就得先從當時的博弈雙方說起。此時的秦國,已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軍事能力。要記住這個大前提。趙國接受上黨這個地方,實際上是由於趙孝成王的叔叔平原君所贊成的。平原君認為,以前怎麼打都打不下的上黨,居然被白送了,這是多麼大的一塊肥肉,必須要抓住。平原君所代表的是貴族利益,也就是說,在拿下了上黨之後,很可能就是由平原君來管理的,收益非常大。但是,貴族這個階級有個毛病,就是比較短視。如果是以前,那麼拿下上黨確實非常有利。但此時,秦國已經像一頭老虎一樣蹲在面前了,去碰老虎面前的肉,是那麼容易的嗎?

過度的自信以及戰略上的短視,使得趙孝成王和平原君一拍兩合,直接忽視公子豹的意見,吃下了上黨。吃下了上黨,就意味著要管理上黨,也就是要派遣軍隊加以鎮守,這又是一筆花費,是需要考慮軍隊的消耗。

公元前261年末,趙國廉頗便帶領數十萬的趙軍,接管了上黨。數十萬的軍隊,所需要消耗的糧食非常之大。也就是說,要吃下上黨,首先你得有軍隊,其次還得有後勤保障。這邊剛接收完上黨,秦國那邊馬上就不同意了,直接由王齕帶領軍隊奪下了上黨的十七座城池,不得已,廉頗只能夠後退到上黨以南的長平。

這就好像是在玩遊戲,你用完了所有的技能想去消耗一下對手的血量,一輪下來,不但沒有消耗到,自己還差點被打死了,你說這種買賣划算嗎?

隨後,廉頗開始建築兩座營寨,想要來個持久戰。可是,這邊的營寨剛建完,王齕馬上就帶人把另一邊的營寨給端了。不得已,所有的軍隊全部退守到唯一的營寨。這裡我們要明白,持久戰打的是後勤保障能力,而此時的趙國,可以調用的糧食已經不多了。趙孝成王還到處找其他的國家借糧食,可惜什麼都拿不到。戰事的失利,再加上有人散佈廉頗的謠言,說他不敢打秦國的軍隊,兩者一結合,使得趙孝成王換下了廉頗,找了趙括替代上去。

這裡,我們更加可以看出,兩國的實力差距。上黨距離秦國的距離,比趙國的距離要遠得多,到頭來反而是趙國先斷了糧。我們也可以看出,如果持久戰真的打下去,趙國不攻自破。

這就如同抗日時期一樣,日本表面上長驅直入,但實際上整個後勤保障非常有問題。如果不是美國在後面補給,日本的進攻不可能這麼順利。對此,毛主席提出了打持久戰的戰略。同時,發展許多的根據地,為中國軍隊的後勤作保障。

其實,趙括這個人,並不是書上所說的那麼弱,那麼菜。趙括的父親是趙奢,也就是趙國著名的將領。趙括小的時候,就曾經隨著父親出門打仗,親自觀摩了戰爭。所以,說趙括是隻會紙上談兵,並不是非常客觀。趙括確實喜歡談兵,但趙括也並不僅僅是在紙上談兵。

此時的趙國與秦國的實力差距非常大,這也就導致了,換上另外一個人,結局可能也是差不多的。這時候,秦國做了一個舉動,那就是把王齕換成了白起。這就相當於,秦國換上了頂級的將領,是準備在這裡徹底解決掉趙國的。而趙括對這件事情毫不知情。請報上的失誤,導致了戰略上的失誤。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秦軍假裝失敗,把趙軍的主力部隊給引誘出來。這就相當於,你以為人家家裡沒有人,想進去順手牽羊,進到人家家裡才發現,一大群警察正在等著你。秦軍迅速在趙軍周圍建立起了包圍圈,將趙軍圍住了46天。而這46天,趙國的補給不能夠送達,趙軍只能互相殘殺,吃同伴的肉。

這裡,我們也要看到一點,那就是趙括能夠帶領軍隊46天而不投降,也足以說明他的管理上是有能力的。當然,戰略上的失誤也是存在的,而且是致命的。最後,趙括眼看著勝利不再有希望,便帶領殘餘的軍隊,發起了自殺式的衝鋒,可以說是寧死不屈。在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趙括的氣節。

隨後,秦國將趙軍裡面,未成年的給挑出來,其餘的全部坑殺。

對於熟讀兵法的趙括來說,他應該是知道這場戰爭想要打贏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他願意去試一試。這也許是盲目的自信,也是面對困難不可缺少的態度。之所以會被後人罵得那麼慘,可能是史書上,總得找人來背鍋吧。


稽聖


長平戰敗不能全怪趙括,此人要佔一半的責任;

趙國從強大到弱小中間只間隔了一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趙國和秦國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史詩級戰役,其中兩國累積投入士兵有將近一百萬之多,直到現在,長平之戰還是一個永遠不會被歷史磨滅的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是雙方的人數,秦趙兩國投入士兵是差不多的,所以這時候就體現不出人數的壓制,全靠將軍的運籌帷幄,趙國選用的是一代年輕將領趙括,而秦國則是選用名將白起,此戰之後白起震撼天下,讓六國膽戰心驚。

戰爭起因

秦國攻打臨近的韓國,韓國戰敗之後因為害怕秦國的攻打從而向秦國送出自己的上黨郡十七座城池,但是上黨郡內地的百姓卻私自投降了趙國,趙國仗著國力強大就收復了這些國家,從而引起了秦國的怨恨,於是秦國讓大將王齕率兵攻打趙國。

趙國在接收上黨郡的時候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於是讓廉頗率軍攻打秦國的軍隊,但是廉頗並未成功擊退秦軍反而被秦將王齕圍困在城中,雖然此舉讓人覺得廉頗無能但是卻有效的阻止了秦軍的步伐,秦國看久攻不下於是秦相范雎就到趙國散播謠言,說是秦王不害怕廉頗,害怕趙括,原本趙王就對廉頗久戰不攻感到不滿,在聽到這樣的消息後見了趙括,聽他講完軍事後趙王覺得是個可用之才,就讓他代替廉頗為主帥,攻克秦軍。

戰事結果

在得知趙國真的換了趙括為主將的時候秦國也臨時換將,不過不是跟趙國一樣派一個毛頭小子而是名將白起,趙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帶領二十萬軍隊前往長平給趙國增援,到了軍中之後趙括根據自己的思想以及當時的實際情況當即改變戰術,從之前廉頗的以守為攻到改為主動進攻。

白起為了可以一舉殲滅到趙國於是設下圈套,令秦軍佯裝敗退讓趙軍繼續追擊,於是一時間秦軍接連敗退,趙國捷報連連讓國君很高興但是殊不知已經中了白起的圈套,趙括一時間得意忘形就一直追擊秦軍意在一舉打垮秦軍。

這秦軍撤退的途中白起讓秦軍精銳偷襲到趙軍後方,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包圍圈,趙括此時心中只有一戰成名哪裡還能料到敵人會趁機返回阻截他們與大本營的聯繫,等到了秦軍的大本營之後趙軍一時間攻打不下,但是趙括又不肯退兵於是形成兩軍對峙的情況。

這就讓秦軍有更多的時間對趙國進行包圍,並且白起還命令一支軍隊穿插進趙軍中間,將趙國的軍隊分為兩撥從而大大減弱了趙軍的力量,此時雖然趙括得知自己被包圍但是已經沒有機會再進行突圍了,秦昭王得知趙軍被圍困長平之後親自招募兵馬就為給白起增加兵力。

白起在圍困住趙軍之後並未發動總攻,而是不間斷的小規模打擊讓趙軍士氣日益衰落,與此同時趙軍的糧草早已不夠,而主將趙括則是繼續率軍突圍最終被亂箭射死,主將一死趙軍群龍無首最終投降,白起只留下年紀尚小的士兵讓他們回去其他一律坑殺,此君不僅僅震驚趙國,其他國家也同樣被震撼。

論趙括失敗的原因

自大

范雎散佈謠言是為了讓趙王換掉廉頗,趙括肯定是范雎在趙國觀察之後選出的最沒有能力的將軍,但是趙括卻自大的認為秦王是真的害怕自己,並且在並未帶兵打過仗的情況下就敢主動出擊,可見其自大的本性;

急功近利

這一點體現在趙括到了長平之後就根據自己的意思改變了戰術,並未聽從其他人的意見而是選擇主動進攻,充分地表明瞭趙括沒有上過戰場從而想立刻證明自己,這其中或許有藺相如和其母親不讓他去,他想證明自己可以,但是實在太過急功近利;

一意孤行

趙括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在沒有徹底瞭解對面軍力和將領為誰的時候就主動出擊,如果知道對面是白起那麼一定會嚴陣以待,但是卻沒有好好的偵查,並且在連勝的情況下沒有思考其中是否是埋伏反而還是一意孤行最終進入圈套。

君王無為

長平之戰除了趙括之外應該還有一人背鍋,就是趙孝成王,廉頗雖然一直嚴守不攻但是城池和士兵並未損失多少,但是趙孝成王因為幾句謠言就更換掉了廉頗可見心眼之小,關鍵是換上的趙括還只是一個並未上過戰場只讀過幾本兵書的新人,可見君王的昏庸。

反觀另一邊,白起命秦軍不斷詐降認輸秦昭王依舊沒有換下白起,並且在得知白起將趙軍圍困但是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秦昭王自己去招兵買馬。

結語

由此可見一場戰爭的成敗並不全部在於主將,國家的國君也佔據很大一部分責任,如果趙孝成王選擇無條件的相信廉頗那麼趙國定然不會滅亡得這麼快,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上天也沒有重新給趙孝成王選擇的機會。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隨手之舉,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紙上談兵成為批評某些人只注重理論,沒有與實踐相結合,不能解決實際事情的典故。一場耗時近三年,秦趙兩大戰國傾盡全國之力的大戰,不僅讓武安君成就“殺神”稱號,也讓“馬服子”趙括成為千百年來的笑談。

孟子有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趙括本人戰爭素養來看,他最終還是敗在了地勢上了。天時上來看,戰六國的長期合縱國策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無論是血脈相連韓趙魏,還是雲澤楚國。隨然整體國力不如秦國,在戰國七雄裡面也能排位第二。在兩國死磕之際,得到其他國助一臂之力,那結果就難以料定了。人和上來看,秦國上下齊心,同仇敵愾,秦王親自出馬做好戰爭後方糧草物質籌備運輸工作,為前方戰士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工作。彌補了戰線過長的劣勢。而趙過群臣從始至終,在“戰和”兩條線上猶豫不決,戰是被動戰,和是無奈和。

下面重點說說地勢,戰爭是發生在太行山中條山一代。同樣是勘測地形地勢,白起趙括廉頗選擇了不同的戰術。名將廉頗前期並不是一開始就防守,而是與秦軍交手幾次失利之後,依託山脈地勢,鑄建堡壘,層層阻擊秦軍。長時間的堅守造成了巨大得國力空耗,給雙方都造成巨大的壓力。應該說秦國更急與決戰,所以才去趙國造謠,最終棄用廉頗,啟用趙括。趙守秦攻,兵力比至少1:5,雙方對攻1:1。最後殺神利用地勢做到了對趙國的全滅。地勢本來是趙國的優勢,最後劃轉成秦國的優勢,白起打破兵書戰法,在雙方几十萬大軍的情況下,做到等而圍之,圈而殲之。至於本題的男主角趙括酒一句話“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詐”。就想電視劇亮劍裡面國民黨將領說的那樣,你們八路軍就會背後偷偷摸摸得打冷槍,打一個地方換一個地方,有本事堂堂正正的正面打一場。他們和趙括一樣,忘記了一個事實,這是戰爭,本質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以正合,以奇勝。不是趙括英雄無用武之處,而非英雄也


千雪寒城


歷史簡單說

輕敵冒進,好大喜功

趙括並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將軍,只是沒有真正統兵打過仗而已,理論知識豐富並意味著實戰經驗豐富,過於想當然。

必勝的信心過大成了自戀,被圍後失了方寸亂了陣腳,統帥無方,士兵也就不知所措,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