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可以,你更愿意生活在北宋还是汉武时期?

吴力铠


提问者所选的这两个朝代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通过这两个朝代的对比,我们或许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到底孰轻熟重。

我更想生活在北宋。为什么呢?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以上,GDP比五百年后的清朝还高,别忘了清的国土面积了可是比宋大好几倍的。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朝代,都把以农为本当成了国策,唯独宋讲究是重商主义,和几百年后欧洲的崛起一样,出现大量了产业化作坊,商品流通非常的发达,生产力、科技水平,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当时的东京汴梁,其繁华程度,超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一幅《清明上河图》,繁华尽收眼底,而乡村式及沿街小贩更是遍布各地。流传于坊间的宋词,也应运而生,走向辉煌,可以说北宋受制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其不管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还是相对富足的。我们提到宋,往往说宋软弱,是因为宋年年要给辽岁币。其实宋和辽只打二十多年仗,此后的一百多年都是和平相处的,宋给辽的岁币,也和近代的不停等条约不同,应该看成是对友好国家的支援。而且宋给辽的三十万岁币,只相当于宋当时一个县的财政收入。用一个县的收入就买来了和平,避免了上百万人的死伤,很明显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值得一说的是,宋和辽不打仗后,双方开始相互做生意,宋卖给辽的,是丝绸、瓷器一类的奢侈品,辽卖给宋的,最多就是牛羊一类的东西,明显宋是更获利的,做生意从辽那挣来的钱,远远比给辽的三十万岁币多的多。

汉武帝时期,漠北会战,北击匈奴,南打南越,扩大了大汉的疆域,也增强了汉人的自信心,一句“匈奴未灭,何以还家”。多么令人热血沸腾,但战争终归是要成本的呀,兵员,粮饷,到头来都是百姓出,沉重的赋税,加上家庭的破碎,杜甫的《石壕吏》或许是最真实的写照吧。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强了,才有更多的实力去建设军事力量,而一个经济强国也更有必要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去保护他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宋朝最大的缺点就是军队不足以去保护他所拥有的财富。换句话说,军事的建设其实是为了经济建设而服务的, 当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队也注定是南柯一梦,最后就是穷兵黩武。

最后附上汉朝与北宋的疆域图。




濠河边的张二河


永远不要迷信什么汉武大帝,什么圣明天子。

如果你穿越回了汉武时代,请选择身份:平民、士人、商人。

假如你选择了平民,你回到了汉武时期,晚上不能出门,白天下地干活,有时候还被征派去修城墙,去修河堤。汉武时代为了征战匈奴,你很可能被派去当兵。什么你想当卫青霍去病?呵呵,做梦吧。卫青是他的姐姐卫子夫被皇帝喜欢才做大将军的,不过好在他有能力,但是倘若没有姐姐的关系,他这一辈子再有才华他也很难显露出来。你一个老百姓想都别想,如果能活着回来,多赐爵位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假如你选择了士人,做了个读书人。你被幸运地举荐成了一名小吏,这时候是没有科举考试的,只能被人举荐。你当了小吏,就是做了公务员,但是汉朝的公务员很忙的,皇帝天天打仗,对内也很严,要么催税收,要么捕强盗。

而且汉朝的律令严苛,例如盗贼劫持了长官,给你要钱。按照法律,如果长官死了,你要掉脑袋。如果你给盗贼谈判,答应盗贼条件,给他钱,救了长官姓名,你这是向盗贼屈服,还是要掉脑袋。

那么咱们不那么悲惨,假如你可以一路飙升,做到了丞相。那么你知道汉武帝的丞相十三个,最好的结局是免职,大部分要么被杀,要么被族诛,也就是被灭族。

如果你选择做商人。地位低下不说,汉武帝还公布了对商人的重税,还鼓励大家对商人的举报,你要么被皇帝榨干,要么被人举报,全家坐牢。

——————————————

如果是在北宋呢。

你选择做平民,很好,北宋生活丰富,商业发达,税源丰富,当个老百姓,一般情况下你也可以活得很自在了,不过也要服徭役,纳税。有时候也要被派去打仗。但是没有关系,宋朝皇帝喜欢金钱买和平。

你觉得做个老百姓太苦了,你可以好好培养你儿子做个读书人。你儿子科举高中,你家里的命运也改变了。这方面的例子是范仲淹。

做个商人呢,地位虽然不高,但是至少不用害怕被人告发了。


锦翼


我喜欢宋。

当时的宋朝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还多。    

宋朝不仅是人文文化取得进展的朝代, 也是一个科技文化取得突破的年代。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中国人对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的最好概括。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寒碜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自称儿皇帝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宋朝重文轻武,世风奢靡,娇纵积弱,累败于北方游牧民族,似乎是历代最为羸弱的朝代。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宋一朝,经济空前发达,工商农税收入之高就连乾隆盛世也难望其颈背。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清明上河图”更描绘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过百万人口城市的繁荣富贵。柳永作《望海潮》,这首写杭州的词是很有名的,传说宋、金对峙时期,金朝的一个荒淫的皇帝听人唱它,便十分垂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南宋都城临安(又叫钱塘、杭州),于是起了渡江南侵之心。这个传说虽不一定可靠,但它还是说明杭州很美,很繁华,很吸引人。     北宋富强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活作饭取暖。中国1949年解放后的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一点。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极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里是灿烂的光明之城。因为宋朝不像唐朝一样实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因此在夜晚整个城市都在闪烁。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不止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少数的宋人而是城里的广大的市民、大多数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这样的生活不知是多少小资美梦寐以求的生活。   有文章说两宋时代人均GDP2280美元,我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从另一面看到宋朝百姓的富裕:     北宋大臣著名大臣欧阳修抱怨世风奢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意为现在的农夫走卒穿的衣服和士大夫一样,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当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国还有争议,但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触到中国文明之后的见闻感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这个良好的记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百姓生活的舒适。     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展。朱子儒学大彰其道,理学发展达到中国古代哲学进程的高峰。科技发展更是遥遥领先,《梦溪笔谈》等代表近代科学先声的匠学与哲学合流的著作首次出现。宋人先后发明了纸币和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也日趋完善并开始大规模使用。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当之无愧世界第一。


古今历史观文


如果在这两者之间选择的话,更加精准的说,我更愿意生活在北宋的江南地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北宋时期的生产力是高于汉朝时期的,经济社会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业发达,物质条件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二是,从政治环境方面来看,北宋时期更加注重科举取士,更加注重文人地位的提高,平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也更加多种多样,社会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善。而汉朝时期,还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早期阶段,各方面制度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

三是,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北宋时期文化事业得到大发展,尚文风气形成,教育条件也得到大提升。民间各项的文化事业兴起,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而汉朝时期文化还属于精英教育,平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社会文化生活也比较匮乏。

但是,北宋时期北方边境地区,由于与金国对峙,金国时常骚扰北宋,社会安定状态就差些。而江南地区却非常的稳定,这种稳定一直持续到整个宋朝灭亡。而且江南地区气候宜人,经济发展繁荣,适宜居住。





老袁讲历史


还是喜欢北宋仁宗时期。

宋仁宗也许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但是宋朝在他的治理下繁荣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绝后,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之一。

据元代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宋仁宗在位期间, 后宫嫔妃很久没有升迁, 屡屡向仁宗提出申请, 仁宗总是推托说没有先例, 大臣们不会答应。妃子们不信, 仍然向仁宗讨封, 仁宗也不推辞, 取来彩笺写上某宫某氏转任某官, 到了发放官俸时, 妃子们各自拿出御笔要求加薪, 宫廷财务部门却一律不予理睬。妃子们失望之下, 当着皇上的面将御书撕毁。

宋仁宗实实在在地执掌最高权力达30多年, 是个思维、智力正常的皇帝, 他完全可以将权力的锋芒运用到极致, 从而为所欲为, 从心所欲。可是为何仁宗皇帝的“金口玉言”竟然那样的不值钱?

我从仁宗身上看到了某种“权力约束”的内在自觉性, 他还通过制度性安排而加以固化。当时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内降”, 也就是皇帝的手诏, “内降”只有通过朝廷的审批认可才能生效。当时杜衍担任吏部侍郎和枢密使, 常常不买皇帝的账, 将他不认可的“内降”攒到十多份就拿去还给皇帝。

一次, 仁宗感慨地对谏官欧阳修说:“外人知道杜衍封还内降的事吗?殊不知那些原本有求于联, 却因杜衍会阻拦而中止的人, 要远远多于他所封还的。”

正是他的自觉性,仁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出现了许多名臣。


历史研究课


我还是喜欢北宋!清明上河图可彰显宋朝的生活水平!

两宋时期人民生活富足是真的,证据就是宋朝是历史上唯一晚上不宵禁的朝代。而且小商品贸易空前发展,到处都是街店,街边茶馆酒肆开始流行。铁锅开始盛行。文化向周边的辐射。

晚上不宵禁,就是说人民晚上有夜生活的,通宵达旦的饮酒是生活常态。如果只是士族通宵饮酒,那更应该宵禁才对,免得士族们的安全无法保证。

小商品贸易发展,当然前提是得有钱。普通百姓都有钱才能买这些多余的奢侈品。

茶馆酒肆开始流行,老百姓上街随便就能坐下喝茶了。唐以前茶酒还是贵族饮品,不是人人喝得起的。宋时人人都能喝了。

铁锅开始盛行,因为吃饭的花样多了。唐以前不流行铁锅,因为吃饭都没什么油啊,天天吃饭不是煮就是炖当然也没必要用铁锅。宋以后,越来越多的菜式走入寻常百姓家,煎炒炸等等需要大量油的菜开始盛行,以前的砂锅木锅不够用了,铁锅开始出现。


蔻蔻乐


毋庸置疑是北宋。

很多人都有一腔热血,觉得宋朝北宋欺压,而大汉却可以征战匈奴,封狼居胥是何等的英姿飒爽,但你真的了解汉宋吗。

先不说汉朝的篆体你看不看的懂,汉朝的话你听不听的明白,咱先看看吃喝玩乐两个朝代的生活吧。

一、饮食

首先汉代的饮食很不丰富,而且一日不是三餐,是两餐。第一餐“朝食”,在早上八九点钟,“餔食”在下午三四点钟。夜生活在汉朝是没有的,煤油灯,普通家里哪用的起,一般吃完就早早睡了。至于吃食,一般老百姓也就是粗粮盐巴,能有写酱菜下饭就不错了。随着张骞通西域,内地还是有黄瓜,大蒜,香菜,石榴等,但这些美食和市井百姓无缘,喜欢吃肉吗,你在汉朝大概率也是吃不上的,平民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到那个时候的烹饪更是别谈了,川粤鲁苏等各菜系就别想了,连皇室也只能吃到“蒸,煮,烤”,那是的饮食文化也限于此。你吃的惯吗,兄弟?

而宋朝是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基本在宋朝成型了。在宋朝没有了宵禁,出现了夜市,夜生活得以极大丰富,人民开始三餐普及;炒菜真正普及也是宋朝,在北宋吃着炒蛋看着汉朝的哥们嚼着生硬的干粮你不香吗?要知道北宋还有各种糕点,包子饺子。

二、徭役

汉朝从景帝开始就要服役,繁重的徭役,既包括地方和边境的各种兵役,还有劳役等着你,你要对郡县修建驰道一年,到边境服兵役一年,等等,你也可以免服役,前提你得有钱啊。要知道汉武帝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给后代留下一堆烂摊子,康熙大帝不也一样,雍正后来操了多少心,所以地方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可想而知。

宋朝也免不了也去服役,但服役制度完善很多,百姓相对富足,各种中小地主和城镇的小业主可以选择“募役法”雇人去充役成了现实。

先说这么多吧,还有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之后在更。


文史学长


毫无疑问,我愿意生活在北宋!

两个朝代稍做比较,我认为大多数人都会跟着我去北宋生活。

两汉四百年,征匈奴,通西域加上诸王之乱,外戚篡政等,基本上战事未息。汉代实行征兵制,兵役一体,所以每个男丁十七岁以上都要为国家去做贡献。

自卫青霍去病驱匈奴封狼居胥,张骞通西域,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但连年的战争使霸气的汉朝总人口,即使文景之治时也不足6000万,铸钱计2亿多枚。此是两汉顶峰时期!

汉代经济农业占绝对统治地位。且以北方谷粟为主,江南未得开发。丝绸之路虽己开通,但还没有唐时的规模,占汉的经济比例也不大,经济总量远不及唐宋。

文景赋税最轻时“三拾抽一“,人头税等等另算,但两汉有个极大的弊病,土地集中严重,豪强地主掌握着大量土地,广大百姓多为长工、佃户,底层民众生活并不容易,这种情况刘汉四百年,并未改变。

武帝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发展也只有赋才算个亮点,远没有唐宋那么繁荣。

两宋给人的印象一个字"弱”。版图最小,军力最弱,对周围强敌只会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

但宋朝是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百姓生活相对最富余;最自由宽松的朝代。

宋朝自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国后,采取:重文抑武,奖农兴商的国策,也是唯一一个不禁商的朝代。

宋朝的繁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北宋虽然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宁夏以西大片的国土,但是到真、哲时代人口己达一亿多,经济总量,铸钱近三十亿枚,是汉代的十多倍,占当时全世界经济总量的近四分之一,人均GDP高达600美元,达到我们九十年代未的水平。

二:商业高度发达,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以期在商业活动中获取利益。当时世界上八个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中,宋占其七,《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窥见一斑。

三:制瓷业空前繁荣。哥、汝、均、定、官五大窑口及邢、婺、磁等制瓷作坊,炉火日夜不息,质量上乘,产量惊人。虽然丝绸之路被党项截断,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兴旺。泉、宁、广等都是当时世界级的大港,为宋朝商品外销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四:经济重心己转到江南。两湖及江浙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农业结构,南方的茶、稻、桑、丝规模空前,为大宋创造了大量财富,扩宽了百姓就业渠道。

五: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商业渠道畅通,手工业发展迅速,百行百业俱全。也促进了茶肆酒楼,勾栏倡优繁荣。

六:农业上如弯项铁犁、耧车,翻舌龙车等新技术的推广,政府大力兴修水利和稻作农业的开发,宋朝的农业相当发达。

七:宋代实行雇佣兵制,两宋三百多年没有兴建诸如长城的边防工程,没有秦汉唐规模的皇陵工程,没有阿房宫、大明宫的宫殿工程,宋朝百姓兵役徭役也很轻。

八:宋朝文化娱乐业异常发达,城市中茶肆青楼鳞次栉比,更有如苏轼、秦观、柳永、晏殊等大词家,填词谱曲,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生活在宋朝,虽没有汉武帝:“犯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总觉得有点窝囊憋屈,但做为小老百姓,日子过的比其他任何朝代都滋润。








沧州老夫子


汉武时期,辣椒没有,胡椒没有,玉米没有,核桃没有,红薯没有,土豆没有。早餐到店里老板讲:胡辣汤,没胡没辣,要不要来一碗?午餐到店里老板讲:番茄盖饭,没有番茄,要不要来一碗?晚餐到店里,老板讲:铁板尤鱼,没有尤鱼,只有铁板,要不要来一个?我更愿意活在当下!


邯郸草草


历史学家评论宋之世近于今,文化鼎盛,军事能力低,雄汉盛唐是值得称道的封建王朝,对外征服夷狄,对内发展经济文化,宋朝是知识分子的乐土,汉朝是热血男儿向往的时代,要选择我更愿意生活在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