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父如子》:何时为父,如何为子?

用了一下午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如父如子》,是枝裕和一贯的风格,平静之下,波澜四起,字里行间中或细腻柔软,或平淡琐碎,或暗潮汹涌,或支离破碎,却又自然流溢令人动容的温情,或许是初为人父的共鸣吧,直抵内心,久久回响。

与怀胎十月而天然适应母亲角色不同的是,父亲这一角色似乎总要经历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才会有切实的身份认同的转变。主人公良多如此,你我亦然。

《如父如子》:何时为父,如何为子?


抹不去原生家庭的阴影,只会让悲剧在下一代重演

主人公良多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成长,父亲冷漠无情,孤僻自我,好赌嗜酒,所以良多厌恶父亲,厌恶那个虽然善良的继母,厌恶那个窘迫生硬的家,他努力挣扎着想要与这个令他痛苦的原生家庭切割。

他拼命读书,努力挣钱,终于跻身精英阶层,事业有成,妻子温柔,儿子可爱,看似幸福的家庭都在他所制定的规则和制度下有条不紊的运行着,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拼命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虽然做到了物理切割,但原生家庭的印记依旧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不知不觉中还是成为了他所厌恶的父亲那样的人,依旧照搬着父亲的那一套,妻子和他说话得小心翼翼,年幼的儿子哪怕不喜欢也只能卑微的迎合着他的安排,而他享受控制着的一切。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想,良多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同情的不幸的人。他天真的以为,一旦与原生家庭划清了界限,似乎就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控制,不再受其影响。但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往往还会随我们一起进入新组建的家庭关系中。

《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说:

我们在生活中都要应对原生家庭的影响,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选择的。即使忽视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也只是应对的手段之一罢了。你无法摆脱自己过去的经历,不能否认其重要意义,也不能将其遗忘。早年的生活经历注定要在你现在的生活中重复出现,只不过其中的人物和场景不同罢了。

其实,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要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悲剧的一切。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角落,里面装着我们童年的悲剧或阴影。它可能是一个幻想、一些反常行为,或者是尚未拜托的童年痛苦的记忆。而唯一有机会踏入这个小房间的人,就是自己的孩子。

《如父如子》:何时为父,如何为子?


所以,当原本掌控的一切变得失控后,良多猛的发现内心信仰的东西轰然倒塌,措手不及。而这个时候,他才有机会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父亲的影子,才明白真正触动自己的东西。在他选择向继母打电话道歉那一刻,他超越了父亲,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与现在的家庭和解,这时,他不仅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个儿子。

就像贾平凹说的: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都和他与父亲的关系直接相关,当我们成为父亲时,会不自觉的受到父亲的影响。所以,不要逃避原生家庭的不幸和痛苦,如若不能坦然面对,勇敢去解决,悲剧也终会重演。

有时候,是孩子教会我们如何为父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这是作者是枝裕和在小说扉页的灵魂之问,或许值得每个父亲思考。

良多是一个工作狂,这不仅是因为家庭脊梁的原因,也因为他享受在工作上被认可众人环绕的成就和光环,所以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上边。他不知道儿子庆多喜欢什么,在意什么,在这个家里只有他制定的所谓“规则”。

这种家庭就像是三角结构,良多站在十分遥远的顶点,妻子绿和儿子庆多是连接很短的底边上的点,表面看起来像是十分稳妥牢固,良多也对此深信不疑。

如果不是得知了抱错孩子的消息,生活可能依旧按部就班的下去。

《如父如子》:何时为父,如何为子?


而另一边,抱错另一个孩子琉晴的所在一家,却截然不同。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的市井家庭,父亲雄大看起来邋遢软弱,维利市侩,但他会花费大把的时间陪琉晴放风筝,打游戏,修理玩具,一起疯玩打闹,一起开怀大笑。

两个家庭决定让孩子适应交换的过程中,雄大质问良多,自己跟交换的庆多在一起的时间也比良多加在一起的时间都长时,良多仿佛被一眼看穿,一把尖刀深深地刺痛着内心,只能无力的辩驳工作很忙,却被雄大一句“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呛的再也无法反驳。

看到庆多跟雄大在一起玩的愉快,露出他很少见到的开心表情时,良多满是嫉妒和失落。

可是对比自己,本以为把三角形家庭结构的一角从庆多换成琉晴,这个家还是会一如既往,却不曾料到会立刻崩塌,完全失控。琉晴强烈的反抗他所制定的一切,甚至是挑衅,原本对庆多的一套完全失灵,良多慌乱,无所适从,他甚至宁愿选择在不忙的日子里躲在书房来逃避琉晴的反抗,好给自己一个撇开现状失控的借口。

好在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落差和失控,让良多开始反思,开始了解什么才是父子间的感情,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对孩子一直都是理所当然的要求,却很少有言语行动上对爱的表达和陪伴。正是庆多和琉晴,让良多看到了孩子对父亲的爱,也一点点的向他们靠拢,向父亲的角色靠拢。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良多式的父亲,只自顾自的以自己的方式付出,强加自己的梦想到孩子身上,却不曾停下来问一问,孩子需要什么,在意什么,也不曾注视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忘了为人父这份非己不可的工作。

正如书中所说: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是陪伴成长,是承担责任,是平等和付出!

《如父如子》:何时为父,如何为子?


支撑父子亲情的,不光是那一声称呼,那一脉血缘,而是爱

读完小说后,我曾想:如果是我得知了养育数年的孩子抱错了,我会怎么做,怎么选择?

中国人讲血浓于水,是我们对血脉亲情的认同,可是,维系那一脉亲情的,却不光是那份血缘,更重要的爱,对彼此的爱。

在得知孩子抱错后,良多为自己的为父失责找到了借口。面对没有血缘养育了六年的庆多,他将庆多身上的得体、礼貌,规矩和素养归结为自己的后天教育,将庆多的怯懦软弱归结为血缘;面对有血缘的琉晴时,他将琉晴的强势和反抗精神归结为血缘,将其不好的归结为教养。

所以,虽然经过了一番挣扎,良多最终还是选择了血缘,在他那里,六年的朝夕相处抵不过血缘的羁绊。

但是,让大人们始料未及的是,庆多和琉晴对大人们的选择并不认同和妥协,他们用情绪和行动表达抵抗。

庆多在雄大家虽然相处的开心,但他仍会在半夜里起来想要给“妈妈”打个电话,道一声晚安,仍会孤独的望着黑暗里“家”的方向。

琉晴在良多家各种捣乱,他用行动对抗着良多制定的所有规矩,甚至会在夜里悄悄离家出走,独自乘车回到原来的家里去。

这一次,良多输得一败涂地。

《如父如子》:何时为父,如何为子?


孩子对待感情,对待亲情,反倒要真挚单纯的多,他们不在乎什么血缘,只在乎朝夕相处的陪伴。

面对打击,良多在醉酒后怒气冲冲的跑去曾经故意调换孩子的那个护士家,想讨要说法,发泄情绪,获得一丝悲凉的慰藉。

却在大门口被护士的养子挡在面前,良多还理所当然的说:

“跟你没关系吧。”

想要推开对方,却被少年拼命的抵抗,大声喊到:

“她可是我妈啊。”

这一声呐喊,毫无惧怕怯懦,直抵良多心底,压制着良多将要倾泻的责难,仿佛在居高临下的嘲笑他,并向他宣告:没有血缘的亲情一样坚如磐石,不可侵犯!

席勒说: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于血肉关系。我们不能否认血浓于水延续的亲情,但这绝不是唯一的一种,那些经历无数岁月洗礼、日夜相伴的亲情,同样可以深入骨髓深入生命!



小说结尾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的父亲,谁又是谁的儿子。可是生活中呢,我们是否会表达爱,是否懂得在亲情里如何相处,是否成长为合格的父母,是否成为合格的子女,我想,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