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赵构宁愿自毁“长城”,为什么也要杀岳飞?

历史一书生


我猜测,其中根本的原因要从赵宋皇朝的宋太祖赵匡胤说起。他是兵变起家建立大宋朝,可以说是小人得志。而自己为贼,就对其他人也不放心,生怕有朝一日别人也给他来这么一下。于是,杯酒释兵权呀,抑武重文啊,等等手段开始使用。延续到赵构,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一个这么强的武将,且岳家军又是民团形式的私人军队,放在朝廷,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除掉如何能够安寝?所以,岳飞必死无疑。有不少学者撰文说宋朝是中华民族最兴盛最先进的朝代,简直一派胡言!可以说从宋朝起,或者从汉朝起,不择手段、成王败寇就成为政治潜规则,加上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的残酷统治,正是中华丧失血性、开始走向衰落的开端,从此,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的征伐愈演愈烈,导致亡国悲剧!


老吴文画


当你一个清白的人站在臭水沟的时候,反倒是这些臭水沟里被浸泡臭了的人觉得你是错误的。

从何种角度来看,岳飞都是必死无疑的,即便赵构不指使秦桧,秦桧也会自己去赵构那里煽风点火,其他人也一样会想扳倒岳飞:

首先,抛去赵构个人想维护自己皇位的私心角度,赵构不能因为岳飞得罪所有的人,大环境就是即便好人都不得不自污以自保的时候(韩世忠也贪污了),自然岳飞就成了众矢之的。所以赵构为了安抚臣子的情绪,也不得不惩办岳飞。赵构还要依靠他所有的员工好好干活呢,如果不承办岳飞,大家有意见谁给他好好干活?

其次,岳飞个人的角度,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不愿意妥协,赵构都一口咬定岳飞谋反,秦桧不过狗仗人势,岳飞也未尝不是不知道秦桧只是一条恶狗,而放狗的是他的主人赵构。但是岳飞内心太耿直了。实际上赵构对岳飞之前的事业应该是一直就是支持的,岳飞收复了大量失地的时候,赵构一开始还很高兴,要奖赏他。所以到了赵构到处派人发金牌的时候,只不过是赵构暗示岳飞想点到为止了。结果他这么多次不为所动还坚持自己,赵构肯定会害怕岳飞不好控制,也会觉得岳飞目中无人不给他当回事。

最后就是赵构个人的角度,对于赵构个人的角度,就和员工老板的关系那样,员工之间互相争夺,竞争,而不是团结起来针对他,他会很高兴一样。对于赵构,主战派和求和派是一种动态平衡。不能轻易打破的。他拉一派打一派的话,只能是逼不得已,或者就是觉得自己这样做利益是最大化的。有句话,帝王之家最无情,为了位子,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例子屡见不鲜,朱温,安禄山,史思明都死于自己的儿子手里。很明显,赵构不会因为自己父亲和哥哥,抛弃他的荣华富贵。自然,他的眼光里面在这时候拉拢秦桧才是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说白了,还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秦桧最后病重想让赵构把宰相的位子留给儿子,赵构置之不理,当天秦桧就气死归西了。赵构当然不傻,说白了是岳飞自己非要找不痛快。

张俊是抗金的将领,韩世忠也是,张俊亲近秦桧,但是一样没有吃里扒外,韩世忠也是到最后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说岳飞没造反。

岳飞的例子很悲哀,但是,现实如此,你只能和韩世忠一样做一个圆滑但是有底线的好人,或者和张俊一样,逼迫自己变成坏人,努力的生存下去,实现自己真正的理想。

五千年的封建思维模式,一朝一夕,祛除不了的。


放学后的teatime



宋徽宗图片

钦宗图片

这三张图,高宗只能排最后。要没有靖康之难,赵构根本无缘帝位。

靖康耻,本来就是宋朝的一大耻辱,但对于赵构来说,却也是一大幸运!

虽说赵构也是打着一雪前耻的旗号登上帝位的,但人心是会随着形式改变的。

赵构被金人打得狼狈逃跑时,岳飞等武将,那是赵构的再生爹娘。等到南宋能偏安一隅时,赵构对于南宋来说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了。

对于拥有当时最强军事组织指挥权的岳飞,高宗是又爱又恨!高宗自己也说过,非臣不忠,非君不明。怕就怕再来个“”黄袍加身”!

岳家军虽然厉害,但南宋当时想偏安一隅,还真不缺偏安的将领。

当然谁不想做千古帝王,开疆拓土。但赵构不想,因为前面提了,他能做皇帝就很幸运了!钦宗不死,他还真不敢惹恼金人。他甘做金人的奴才皇帝,也就不难理解了。

他杀岳飞自毁长城,也就合理了。他杀岳飞不但安了自己的心,安了秦桧的心,安了金人的心!还让自己的母亲顺利脱离狼窝。他觉得这样很值了!

有人说赵构是中兴明君,如果没有私心,他会做得更好!

赵构真的太幸运了,从天上掉下了个帝位,正好砸在他头上,他逃都逃不掉;在他最难时,上天又派来军事天才助他;他对内高高在上,对他的金人主子是奴颜婢膝!身后还有很多人为他歌功颂德……


今古大观


一提到岳飞,人们自然地就想起秦桧,想到一个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一个忠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秦桧只是宋高宗杀死岳飞的一个助手而已,真正的生杀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宋高宗政治上本也无所大作为,如果甘于平庸倒也罢了。可是诛杀岳飞俯首称臣,偏安苟且的行为令他被后人唾弃。想当初“飞以目疾乞辞军事,不许,加检校少保,进封公”、“令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贤否,许飞得自黜陟”、“听飞号令,如朕亲行”、“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这些都表明开始的时候宋高宗是非常信任岳飞的。宋高宗之所以杀害岳飞,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是宋代重文臣轻武将的传统。正是因为宋太祖依靠手中的军权夺得皇位,才让自宋太祖开始的宋朝皇帝对武将戒备加重,害怕当年类似的事情发生。

二是岳飞生性耿直,不善变通。他提出的北伐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虽然表面上看来于国于君都是一片忠心,可是这样未免让已经当上皇帝的赵构心中忧虑。试想,如果迎回二帝,那么自己又如何自处呢。当然,他也不能直说不管以前的皇帝,这样有损国威毕竟亲情也在。

三是岳飞性格固执,与多数朝臣意见不合。也许由于岳飞自身兵权在握,一味主战;宋高宗却厌倦了战争,想苟安便好,并且与金达成了和解协议。但是岳飞还是不肯罢休,执意一战到底,这让皇帝非常为难。一方面是君无戏言,一方面是手握重权的岳飞。

四是岳飞势力逐渐扩大,以致有功高盖主的嫌疑。岳飞是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但是岳飞在部队中的威望最高、势力最大,以致达到了士兵们“只认岳飞,不识皇帝”的说法。即便岳飞没有谋反之心,可是这样的谣言传到皇帝耳朵里,再加上小人的故意撺掇,可想而知,再怎么信任的皇帝也会有所动摇。

终于,岳飞在1142年被丞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杀死,终年39岁。其实岳飞只是政治与外交斗争的牺牲品,他自身的性格因素等也是一方面,而秦桧等奸邪小人也只是帮凶,真正杀死岳飞的正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本人。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天天开心历史


赵构其实应该是被秦桧忽悠了。秦桧这家伙非常想害死岳飞,但是他知道赵构并没有那么恨岳飞,直接提出杀岳飞可能会出岔子,于是提出有人举报岳飞谋反。赵构一听说谋反这个敏感词汇就瞢了,思路立刻被牵引了。而岳飞头脑一时短路,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你没有证据一定会放了我。谁知秦桧是设了个套,只要你进了大牢就休想活着出去。他以高宗名义杀害岳飞,逼着赵构补全一切文件,造成生米煮成熟饭,人死不能复生,赵构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了。

岳飞死后,韩世忠寒心了,其他将领也学乖了,抗金力量受到毁灭性打击。

赵构晚年批准为岳飞平反昭雪就说明一切了。


心向陇西


首先说一下题目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说赵构杀岳飞就是自毁长城,这问题本身就值得商榷。

南宋抗金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名将,但是历史上能称的上是中兴名将的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此人争议较大,主要是他一打仗就跳跑,跳跑没被金兵逮住也没被赵构杀掉也算是个奇迹),统称“中兴四大名将”,所以说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岳飞就不行,的确是岳飞的功劳要大些,但是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单凭岳飞一个人也是不得,一个好汉三个帮吗,再就是岳飞被杀了其余的都是活的很好,还有就是我们国人的同情心也造就了岳飞悲情英雄的地位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讲赵构,赵构在父兄当政时不是很得意,当金兵兵临城下时,他是被派到金营谈判的人(说不好听的就是人质),可赵构可能还真有点英气,当时和他一起去的张邦昌(后来被金兵立为皇帝,最终还是被赵构杀了)到了金营,据说是吓得要死,可赵构像没事人似的,以致于金人都不信他是皇子还要换人,这也反到救了他自己,可是后来第二次兵临城下再要去人谈的时候,还是让他去(可见他多不招人喜欢)只是这他走到半路被老将宗泽给拦了下来,这一次又是老天爷救了他,接着就是北宋被金人给灭了并且把北宋皇室家族和大量珍宝一起押回北方去了。赵构成了北宋皇室留下的唯一血脉了,他因祸得福就被拥利为皇帝了。

他刚刚当皇帝那会的条件真是很差,被金人追着打,还在海上漂泊过一段时间(搜山检海捉赵构,据说吓得都没了生育能力了,想想多可怕),后来终于靠大家的帮衬在杭州(史称临安但不是都城,是行在)稳定了下来。稳定下来的时候当时金和南宋也基本达了军事平衡,金当时稍强但是要灭了南宋也不太可能了。

当两边都基本平衡了,赵构便开始考虑稳定下来的事情了,虽说基本平衡了,可是你想打垮金兵在当时是不太可能的啊!这一点要是一成熟的政治家肯定会想到的,所以赵构开始把战略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有钱,有钱才能考虑战争,你没钱打个屁仗啊!可当时岳飞就不考虑这个,他是武将只考虑如何打败敌人收复河山(这也没毛病),可打仗打的是什么,首先就是钱,岳飞没钱朝谁要啊?朝朝廷要,朝廷是谁的?在当时就是人家赵构的,你可痛快没钱伸手就要,可赵构容易吗,不稳定下来发展那有钱啊!所以说经济强大永远是战争的最大后盾啊!(想想现在的美国)

造成赵构后来议和的想法,有一场不成功的政变不得不说一下,那就是“苗刘兵变”具体的就是苗傅、刘正彦两人发动兵变,软禁赵构,逼其退位,让他三岁的儿子赵旉当皇帝,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此事肯定在赵构心里产生了阴影,也产生了收拾武将心理,间接的导致了赵构与南宋初与武将的蜜月期开始渐行渐远了,这时候大多数武将也开始了转变。但我们的岳飞、岳少保同志还没能及时的转变过来,这就使得赵构认为岳飞己经是其“和平发展”道路上的拌脚石了,并且开始不断的开始敲打他了同时也给其他武将起到警示作用,那为什么赵构没拿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作打击对象呢?这几个家伙转变的很快的(韩世忠虽说也是英雄,但也是个官场油条)。

说实话,赵构开始并不是想杀岳飞的,可是在不断的敲打之下,岳飞表现的很倔强,不但没有转变而且与赵构的矛盾越来越多,再加上岳飞在军中威望很大,最终导致了悲剧上演,赵构痛下杀手,岳飞死于风波亭。岳飞的死有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你做在什么位置就考虑什么问题。

岳飞死后,在宋孝宗时期得以平反,但当时赵构还活着,没有他默认,宋孝宗能为其平反吗?

只是我们现在的人人都认为岳飞北伐一定成功,可是想过没有,南宋经过宋孝宗的治理国家发展的很好,到了宋光宗时期,韩托胄高举北伐大旗开始北伐,结果是北伐失败并且还身败名裂啊!


冬参草


翻阅《宋史》首先就肯定了赵构是一位中兴的帝王,他谦恭仁厚、雄健聪慧、治吏有方。但历史大家包括王曾瑜 王夫之等对宋高宗都评价很低,为何?因为觉得他偏安一隅,让徽宗和钦宗皇帝流落金国,杀害岳飞,是一个荒淫无道的帝王。翻阅宋朝史书,《三朝北盟会编》深入挖掘这名皇帝,觉得历史本来就是遮挡着扑朔迷离的雾,吹散雾,立在我们面前的真相更让人叹息。中国古代皇帝高寿超过80岁的有武则天、乾隆、梁武帝和赵构。他在选定接班人的事情上,非常谨慎,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也非常正确,高寿证明了宋孝宗的孝顺,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之一,另一个他投降妥协,在力量不足时采用的方式方法,受到后世谴责,但客观上促进了临安江南的繁荣发展。真正的历史不会因为一两个人就改变的。宋高宗杀了岳飞,和岳飞性格和干政有关,宋朝得天下本是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按图指挥军队 重文轻武 对武将本身就很忌惮,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对一个帝王是何等的惧怕,再加上岳飞自身很清廉很倔强,他们间有一些误会偏见,岳飞缺乏郭子仪的政治智慧,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宋高宗指示人杀害岳飞的可能性非常大。


图说连环画


搜狐论坛,有一个热帖,恰好说明了这个原因。总的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1、非卿不忠

你说岳飞不忠吗?非也。岳飞是有名的武将,骁勇善战,连小孩子都知道的民族英雄。据悉,岳飞亲自参与指挥了100多次战役,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战绩赫赫,声望过高,严重威胁到了赵构的地位。所以说,不是岳飞不忠国家,是赵构心存疑虑:岳飞不忠赵构。

2、非朕不明

此点从国情出发。金国连年征战,岳飞连年对战。长年征战,劳民伤财。不光使生产力低下,国库亏空,还容易引发群众的矛盾和危机,进一步影响社会关系,造成人心思变、人心思乱。这对于朝廷的管控是非常不利的。

3、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每个统治者都期待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但也有私心,希望自己长年百岁,荣华富贵享乐一声,最终史册还荣誉记载,流芳百世。但是这些,对于赵构似乎都很远。更多的是为了私心,所以有了“莫须有”。


锡锡妈育儿加油站


岳飞是南宋有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把他比作南宋的“长城”不为过。但是,赵构为什么非要杀岳飞不可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岳飞所带领的“岳家军”有着强大的战斗力。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能有军事素质超强的将领,善于带兵打仗,是求之不得的。但在南宋这个朝代,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策略,军事将领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岳家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战斗力越来越强,反而成为了宋高宗的猜忌。

第二个方面主要是在于岳飞缺少政治智慧。

他经常把迎回被掠走的徽钦二帝,挂在嘴边。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过宋高宗的感受,眼前就看着个皇帝呢,单单就这一点来说赵构的内心是崩溃的。

第三个方面是岳飞有武将干政的嫌疑。

宋高宗赵构,因为惊吓,失去生育功能,之前准备立储的儿子已经死去,在这种无储可立的情况下岳飞竟然多次建议宋高宗及早立太子。且不说立太子,是封建王朝家族内部的事,更不需说在宋朝,武将地位很低,是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虽然岳飞的本意是好的,是为了南宋江山着想,但他三番五次的劝柬,适得其反。



当然,原因还不止这些,比方说,宋高宗赵构的主导思想就是要妥协谈和,而岳飞并不像秦桧那样理解他的意图,那只能是岳飞的所作所为与宋高宗背道而驰。站在当权者宋高宗的位置来看,岳飞的所作所为,不能再容忍,甚至威胁皇权,岳飞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府城杂谈


赵构杀岳飞,未必就是自毁长城。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博弈,不是个别武将的武艺能决定的!

如果真是自毁长城,南宋不可能延续152年!

赵构时期的南宋,根本没有国力,武力去收复失地,刚谈不上灭金迎圣!

从战略角度看,轻易的北伐对南宋是不利的!南宋刚刚完成政权的稳定,经济中心由北往南的转移。军事上各股军事力量整合还没有完成!南方各地的行政军事统治还没完全的完成建制!

没有能力经受住一次战略决战失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朝廷即使支持岳飞北进,岳飞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单单是物資转运一项,南宋就支持不住。更何况还有人员调动,战略储备,官员配置,战死伤的安抚,镇压地方暴乱,后方粮食军械生产等等!

赵构采取战略守势是正确的选择!

杀岳飞必有赵构的政治现实需要,否则一代中兴之主,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杀一个身居高位的武将!参照汉景帝杀晁错就能看出,大臣有罪,皇帝可以杀大臣,无罪也同样可以杀大臣,一切都取决于皇权现实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